宜居綠色生態
1. 爭做環保衛士 共建綠色生態 宜居綦江的作文
自己寫最好
2. 什麼叫綠色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內步、生態保護三者保容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並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
對一座城市而言,園林是她的霓裳,綠地是她的盛裝。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來說,「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山水交融」的生態園林美景,則始終是他們嚮往的「宜居」環境。
3. 如何更加註重生態環保,宜居宜業,在綠色發展上爭當領跑者
想投資嗎?我這有個項目,綠色環保
4. 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綠色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
1、有利於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對內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
2、有利於實現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經濟職能。
3、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4、有利於實現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職能。
5、有利於搞好社會公共服務。
5. 如何建設「綠色,健康,智慧,文化」型生態宜居城市
十三五規劃之下,隨著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安防行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日益凸顯和鮮明化,安防產品與服務也逐漸深入人心。當新型智慧城市如春風般拂過大地,迎面而來的機遇無處不在,只要加大力度壯大自身、緊緊抓住機遇,安防行業必將迎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繁華之春。
從數字城市到平安城市再到如今的新型智慧城市,以綠色、智能、安全為主題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迅速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安防行業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基礎技術支撐之一。為此,在十三五規劃下我國的新型智慧城市安防建設會有新的變局。
一、在宏觀戰略層面,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安防建設首先需要緊緊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等的重要部署
國家重大戰略提出了對不同城市在實施重大戰略過程中的城市功能定位,這些城市功能定位影響著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網路平台建設、產業發展轉型等方方面面,各個城市在開展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首先找准城市在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中的定位,依據功能定位去開展城市各方面技術信息化建設。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極大拓展了安防市場需求空間
住建部、發改委、工信部等已經確定了300多個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十三五」期間將會進一步擴大試點或在部分省市全面推廣。2016年發改委聯合八部委印發了《關於促進新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新型智慧城市,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路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一是實現城市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和精細化,基本形成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社會誠信、市場監管、食品葯品安全等社會管理領域的信息化體系;二是要實現生活環境宜居化,提高居民生活數字化水平,形成環境智能監測體系和污染在線防控體系;三是要實現基礎設施智能化,使電力、燃氣、交通、水務、物流等公用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運行管理實現精準化、協同化、一體化。
安防技術應用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入和服務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技術支撐和社會管理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防盜報警、樓宇對講4大類設備將得到大面積的應用。
三、在應用基礎設施方面,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安防建設需要加快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一些公共支撐型應用平台建設
近兩年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技術逐漸成熟,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用越來越廣,技術應用的社會認可度和接受度越來越高,經濟和社會效益日漸凸顯,極大地提高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集約性、監測感知實時性和管理服務的精準性。
十二五時期是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社會導入期,該類技術創新中的大量關鍵產業和基礎設施在金融資本推動下已經基本形成,十三五時期將是此類技術的展開期,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革命的變革潛力將會擴散到整個經濟社會,整個社會對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應用的公共服務需求將更為強烈,如同對用水用電需求一樣,因此迫切需要加快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一些公共安全支撐型應用平台建設。
四、在社會創新管理建設方面
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安防建設要適應社會管理從集中管控向分布式社會治理這個趨勢轉變,因此需要充分加強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來提高整個城市的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分布式治理能力和自組織式治理能力。圍繞改善民生、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等關注點,綜合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城市現有信息化基礎,融合先進的城市運營服務理念,建立廣泛覆蓋和深度互聯的城市信息網路,對城市的資源、環境、基礎設施、產業等多方面要素進行全面感知,並整合構建協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對信息進行智能化處理利用,從而為城市運行和資源配置提供智能響應控制,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智能決策依據及手段,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智能信息資源及開放式信息應用平台的綜合性區域信息化發展過程。
總之,十三五規劃之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安防建設本質是智能化、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向更高階段發展的表現。
金鵬信息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解決方案
6. 關於 宜居開發區綠色新安順的徵文 100~1500字
當今中國,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步伐也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猶如「水泥森林」在城市拔地而起。與此同時,城市規模的擴張、人口對環境壓力的加大等,也使得人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開始渴望擁有更加和諧、良好生態的城市居住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構築南方屏障,建設生態贛州」便成為贛州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理念和重要內容。
一、贛州概況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省南部,千里贛江第一城。現轄二區、一市、十五個縣和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全市國土面積為3.94萬平方公里,人口918.26萬人。贛州歷史悠久,是一座始建於西漢初年的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漢唐時期是一座嶺北的軍事重鎮,宋代開始,開通大庾嶺古驛道,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工商業重鎮,一直沿襲到清代。素有「江南宋城」、「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紅色故都」、「客家搖籃」、「臍橙之鄉」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進入全國前20強,被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授予「綠色生態城市保護特別貢獻獎」。是漢族客家民系的發祥地、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贛州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之一,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名勝棋布,有著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資源。
二、構築生態屏障 發揮林業在生態建設的主體作用
贛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精神,建設生態贛州重要舉措。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和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歷史重任。
近幾年來,贛州市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按贛州建設成為東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的定位,以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把生態贛州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群眾性工作,促進城市環境建設由綠化層面向生態層面提升。具體來說,在發展理念方面,堅持生態為重,明確了發展生態林業、人文林業、多效林業和建設森林城市的目標;在服務宗旨方面,更加註重民生,大力推進生態林、景觀林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森林生態產品;在功能布局方面,全市按照「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的要求,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建設森林城鄉」等,實現了林業工作山上山下並重、農村城市並舉的戰略轉移,開拓了林業建設新領域,提高了林業綠化建設影響力。
近幾年來,贛州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國土綠化成效顯著、生態建設成績斐然。自1984年以來,我市先後做出「十年綠化贛南」、「山上再造」、「六大商品林基地」等決策,特別是200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做出了「暫停採伐天然闊葉樹商品材」、「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生態產業、建設森林城鄉」等戰略決策,長防林、珠防林、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保護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陸續在我市全面實施。通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贛州的森林植被得以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6.2%,活立木蓄積提高到11921.65萬立方米,基本消滅了荒山,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二是林業產業初具規模,發展實力不斷壯大。在加大生態建設與資源保護力度的同時,立足於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油茶、竹林和花卉苗木、林產工業等產業,2013年全市林業產業產值達443.31億元。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較強競爭優勢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南康傢具產業發展迅速,傢具生產企業達6000餘家,總產值243億元,形成了我國中部地區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是全國傢具行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三是林權改革全面推進,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在全市全面推進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適用於市場經濟規律的林業產權關系,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解放和發展了林業生產力,調動了林農和社會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林業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到2013年底,全市已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541個,加入合作社農戶達27275戶,經營面積達86.15萬畝,提高了林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四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提高物種豐富度。全市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等林業自然保護區55處,面積439.79萬畝;已建立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達30處、經營面積217.61萬畝;建立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14個,總面積39.22萬畝。為動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有效地保護了區域瀕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五是《若干意見》的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若干意見》出台後,在贛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林業局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主動對接,積極向上爭取支持。爭取國家林業局出台了《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加快林業發展的意見》,省林業廳出台了《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林業的實施方案》,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贛州林業特殊的照顧和強有力的支持,覆蓋面廣、含金量高、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如下成效:贛州榮獲「2013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榮譽稱號;齊雲山、贛江源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贛州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原來的1個增加到3個;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贛州章江、會昌湘江、上猶南湖三個國家濕地公園,使贛州市國家濕地公園由原來的4個增加到7個;爭取國家林業局將贛州市列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示範區和油茶產業發展示範市;批復同意贛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林業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將聯合主辦中國中部(南康)傢具產業博覽會,從而使南康傢具博覽會升格為國家級展會;編制完成《中國南方(贛州)重要生態屏障建設與綠色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13-2020年)》;批復實施了總投資1573萬元的贛南蘇區松材線蟲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總投資1610萬元的興國縣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兩年來,中央和省級支持贛南的林業項目資金達16.12億元,有力地推動了贛南林業的振興發展。
三、加大植樹造林 遏制土地荒漠化
贛州風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貢江流域兩岸的興國、於都、贛縣、寧都四縣,由於土地的沙化,給農業生產以至人民生活和整個經濟建設帶來極大危害。為有效地解決沙化土地帶來的危害,堅持把防沙治沙工作當作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強縣富民工程來抓。贛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沙化防治工作,堅持不懈的開展生態建設,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長防林工程、生態公益林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森林公園建設、濕地公園建設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項目,集中資金、技術、勞力,重點治理沙化土地,同時採取了靈活機制,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開發治理沙化土地。治理中堅持生態優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沙化土地類型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固定沙地種植了生長快、經濟效益好、防沙能力強的雜交竹、黃竹、臍橙、黑李、梨等;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固定沙地種植了楓香、苦楝等生態林,同時加強了封山育林,提高風沙化土地的植被覆蓋率;對沙化耕地加強了水利設施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採用水旱輪作、間作等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由於沙化土地的治理既注重了生態效益,又增加了當地群眾的收入,調動了全社會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各縣防沙治沙工作的順利開展,沙化面積逐年下降。
四、加大城區綠化 營造特色的生態園林景觀
近年來,贛州市中心城區加大園林綠化投入,重點實施了「三江六岸」城市規劃設計。錦江國際酒店至黃金大橋段新建成一個集防洪治澇、城市交通、旅遊觀光、娛樂休閑於一體,綿延18公里的章江新區濱江公園,成為中心城區生態式的「黃金外灘」,是中心城區一道靚麗的風景,在章江楊梅渡大橋旁建成楊梅渡公園,沿貢江建成八境公園、龜角尾公園、宋城歷史公園;在贛州大橋兩頭建有和諧鍾塔公園和玉虹公園,並在章江新區新建了一座集休閑、景觀、生態、蓄洪、排澇於一體的濕地公園——城市中央公園。營造出四季有花、夏季有陰、秋季有彩、冬季有枝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生態園林建設格局。還依託城郊豐富的地形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建設了峰山森林公園、通天岩風景名勝區、馬祖岩森林公園等風景林地。目前建成區綠地率41.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08平方米。中心城區現有規模公園17個,新城區公園綠地服務區域比率高達93.37%。贛州中心城區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逐步形成了「古郡與綠韻相輝映,新城與生態共交融」的贛州生態園林綠化特色景觀。
五、強化日常監測 創造舒適的城市生活環境
贛州市突出抓好與民生相關的工作,切實加強對地表水、管網水水質的日常監測和機動車尾氣檢測,給市民創造一個水質優良、空氣清新的居住環境。一是深化水環境功能區水質監測,為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開展了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監測工作,實行水資源質量轄區負責制,把保護水環境的責任具體落實到各級黨委、政府,使水環境污染由一家治變為大家治。從2007年起,每年由市政府與各縣(市)政府簽訂《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目標責任書》,要求出境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標准,並將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目標納入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目前,贛州市地表水斷面水質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中Ⅲ類水質標准,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二是嚴把供水管網水水質檢測關。供水部門依據新的《城市供水水質標准》,進一步加大了對源水、出廠水、管網水的監測、檢驗力度,水質檢測方法採用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檢驗法,水質檢測項目及檢驗頻率與供水規模,按衛生部《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的集中式供水單位水質測定項目檢測頻率的規定實施。監測結果表明,中心城區管網水水質年綜合合格率100%。三是加強機動車尾氣的定期檢測。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贛州市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辦法》,同時,環保部門開展了對污染物排放超標車輛的治理監管工作,根據檢測數據表明,贛州中心城區機動車尾氣定期檢測合格率88.99%。
六、加速配套建設 打造便民利民的基礎設施
贛州市把完善城市功能作為城市建設的切入點,加速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努力為市民群眾營造便利的宜居環境。主要做了:一是城區污水處理,贛州全市現有污水處理廠16個,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位於章貢區水西鎮白塔,通過第二期工程建設,日處理污水能力達8萬噸,中心城區污水處理達標率85.7%。二是生活垃圾處理,中心城區沙河生活垃圾填埋場於2005年5月正式啟用,承擔著市區居民生活垃圾的消納處置任務。該垃圾場啟用後,嚴格按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作業技術進行管理和運行,現在中心城區城市垃圾量186835噸,其中無害化處理垃圾量181790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7.3%。為了滿足城市垃圾處理的增長需求,現在正在建設第二垃圾處理廠。三是停車位建設,隨著城區交通的發展,中心城區從具備建設條件的公共建築規劃配建了各類停車場、因地制宜在城區內辟有社會停車場和合理在中心城區道路劃定臨時停車泊位三個方面強化汽車停車位的建設,中心城區百輛汽車停車位數為37個。四是公共交通車輛,中心城區積極貫徹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新建章江新區公交樞紐中心和公交綜合停車場,改善了公交硬體基礎條件。完成了中心城區公交候車亭的更新建設和所有公交站牌的統一製作和更換,並對城區公交運營線路網路進行了優化。我市城區公交車輛994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1.02標台。
今後五年贛州將在「生態贛州」的戰略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精神,抓住《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2〕21號文件)等政策機遇,按照江西省「綠色崛起」戰略部署,秉承蘇區精神,以「建屏障、保安全,促產業、惠民生」為目標,依託贛州優越的自然條件、資源特色,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保護好城市現有的山林、水體等自然資源,堅持以森林城市重點工程建設為載體,建設城市與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相融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生態宜居城市,為振興贛南蘇區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著力構築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今天的贛州,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景更美,贛州正逐漸成為一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宜居和宜創業的生態城市。
採納一下吧,謝謝……
7. 雄安怎樣建成綠色生態宜居區
由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天津大學法學院主辦的「雄安新區建設:如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研討會,近日在天津舉行。
「新區的規劃編制應該有國際視野、國際標准,也要有中國特色、地域特色,既是國際先進的,也是接地氣的。」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胡保林指出,應做好生態修復和環保工作。在建設中新賬不要再欠,老賬加快還,補齊生態環境的短板,為新區建設發展提供更大的環境容量。在新區建設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不能超過當地的環境容量和凈化能力。新區的生態修復和保護需要當地及周邊地區協同,做好聯防聯控,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持。
8.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內諧共生為目標。
②堅持節約容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⑤堅持綠色富國和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成資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9. 如何實現農村生態宜居
如何實現農村生態宜居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優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過去對農業資源過度地開發和消耗,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未來要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分類有序退出超載的邊際產能。健全水生態保護修復制度,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和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同時,要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二是是因地制宜制定振興規劃。「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我國農村地域廣闊,村情千差萬別,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民風民俗各不相同。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要從實際出發,因縣、因鄉、因村施策,科學規劃,充分尊重村情民意,把留住鄉愁村韻放在首位,切忌「一刀切」和「一窩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