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土壤
① 土壤和水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和意義
土壤因子的生態作用: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夠生長動物、植物的疏鬆表層。是陸生生物生活的基質,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須的礦物質元素和水分。因此,它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本身又是生態系統中生物部分和無機環境部分相互作用的產物。
水因子的生態作用:水是生態之基,是形成生態系統的必要因子。
② 關於土壤的生態知識土壤的生態作用是什麼 土壤污染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蚯蚓、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少數高等動物(如鼴鼠等)終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據統計,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億萬個細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黴菌如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乾燥、大風和陽光直射.由於在土壤中運動要比大氣中和水中困難得多,所以除了少數動物(如蚯蚓、鼴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數土壤動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葉層中的孔隙和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
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世界各地的土壤類型
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佔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佔16%和15%,黑鈣土和栗鈣土佔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佔23%.由於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布.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類型依次為濕草原土—黑鈣土—栗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栗鈣土帶中有鹼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布面積最大,幾乎佔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布於南回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土壤類型逐漸
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類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佔37%,後兩者佔29%.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布,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和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布有鹽漬土.
澳大利亞: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佔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佔25% .土壤分布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布熱帶灰化土—紅壤和磚紅壤—變性土和紅棕壤—紅褐土和灰鈣土—荒漠土.
中國主要土壤類型
土壤名稱 分布地區 形成條件 一般特徵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台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台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略弱於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乾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鹼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乾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鹼性反應,局部地區有鹼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准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乾旱並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鹼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並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於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佔全國總面積的1/5.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鬆,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氣候乾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於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鹼性反應.
中國的土壤污染
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 1/5,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 1000 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 330 多萬公頃.例如:某省曾對 47 個縣和郊區的 259 萬公頃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二)進行過調查.其結果表明,75% 的縣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的潛在威脅,而且污染趨勢仍在加重.
污水灌溉等廢棄物對農田已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如沈陽張士灌區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後,污染耕地 2500 多公頃,造成了嚴重的鎘污染,稻田含鎘 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導致 2.3 萬公頃農田受到污染.廣州近郊因為污水灌溉而污染農田 2700 公頃,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 1333 公頃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積占郊區耕地面積的 46%.80 年代中期對北京某污灌區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大約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問題.
另一方面,全國有 1300~1600 萬公頃耕地受到農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國的工礦區、城市也還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問題.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前後用了3年多的時間對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進行了大規模的取樣分析和研究,發現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並且已經影響到蔬菜等農產品的質量.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根興在2002年初做過一個南京市各城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結果同樣很嚴重.超過70%的采樣區域存在重金屬污染,測出的最高鉛含量超過900ppm,超過國家標准3倍以上.
陳同斌在2001年對北京市的公園土壤重金屬污染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讓人吃驚.被公認為城市中環境質量優良的公園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而且公園建成的年代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程度成一個指數關系.
土壤污染的危害
1. 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的污染、減產.對於各種土壤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全國每年就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 1000 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 1200 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 200 億元.
2. 土壤污染導致生物品質不斷下降
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許多地方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響食物的衛生品質外,也明顯地影響到農作物的其他品質.
有些地區污灌已經使得蔬菜的味道變差,易爛,甚至出現難聞的異味;農產品的儲藏品質和加工品質也不能滿足深加工的要求.
3. 土壤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污染會使污染物在植(作)物體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 土壤污染導致其他環境問題
土地受到污染後,含重金屬濃度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別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態環境問題.
土壤污染途徑
當土壤被病原體,有毒化學物質和放射性物質污染後,便能傳播疾病,引起中毒和誘發癌症.
被病原體污染的土壤能傳播傷寒、副傷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因土壤污染而傳播的寄生蟲病有蛔蟲病和鉤蟲病等.人與土壤直接接觸,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這些寄生蟲病.土壤對傳播這些寄生蟲病起著特殊的作用,因為在這些蠕蟲的生活史中,有一個階段必須在土壤中度過.例如,蛔蟲卵一定要在土壤中發育成熟,鉤蟲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孵出鉤蚴才有感染性等.
結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結核桿菌,如果隨地吐痰,就會污染土壤,水分蒸發後,結核桿菌在乾燥而細小的土壤顆粒上還能生存很長時間,這些帶菌的土壤顆粒隨風進入空氣,人通過呼吸,就會感染結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或與動物有關的疾病,也可通過土壤傳染給人.例如,患鉤端螺旋體病的牛、羊、豬、馬等,可通過糞尿中的病原體污染土壤,這些鉤端螺旋體在中性或弱鹼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幾個星期,並可通過粘膜、傷口或被浸軟的皮膚侵入人體,使人致病.炭疽桿菌芽孢在土壤中能存活幾年甚至幾十年;被傷風桿菌、氣性壞疽桿菌、肉毒桿菌等病原體,也能形成芽孢,長期在土壤中生存.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桿菌來自感染的動物糞便,特別是馬糞.人們受外傷後,傷口被泥土污染,特別是深的穿刺傷口,很容易感染破傷風或氣性壞疽病.此外,被有機廢棄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蠅孳生和鼠類繁殖的場所,而蚊、蠅和鼠類又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機廢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學上被視為是特別危險的物質.
土壤被有毒化學物污染後,對人體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主要是通過農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對人體產生影響.在生產過磷酸鈣工廠的周圍,土壤中砷和氟的含量顯著增高.鉛、鋅冶煉廠周圍的土壤,不僅受到鉛、鋅、鎘的嚴重污染,而且還受到含硫物質所形成的硫酸的嚴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毒廢渣以及被農葯等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的土壤,通過雨水的沖刷、攜帶和下滲,會污染水源.人、畜通過飲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土壤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後,通過放射性衰變,能產生α、β、γ射線,這些射線能穿透人體組織,使機體的一些組織細胞死亡.這些射線對機體既可造成外照射損傷,又可通過飲食或呼吸進入人體,造成內照射損傷,使受害者頭昏、疲乏無力、脫發、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發生癌變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對癌物質的研究,還發現許多工業城市及其近郊的土壤中含有苯並(a)芘等致癌物質.
被有機廢棄物污染的土壤還容易腐敗分解,散發出惡臭,污染空氣,有機廢棄物或有毒化學物質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的自凈能力;有時還能使土壤處於潮濕污穢狀態,影響居民健康.
土壤污染的特點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等問題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能發現.而土壤污染則不同,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污染從產生污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後較長的時間.如日本的「痛痛病」經過了10~20年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
土壤污染的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大氣和水體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遷移.這使得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並不象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同時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許多有機化學物質的污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時間才能夠恢復.
土壤污染很難治理.如果大氣和水體受到污染,切斷污染源之後通過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問題不斷逆轉,但是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復,有時要靠換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其他治理技術可能見效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鑒於土壤污染難於治理,而土壤污染問題的產生又具有明顯的隱蔽性和滯後性等特點,因此土壤污染問題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視.
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病原體,包括腸道致病菌、腸道寄生蟲(蠕蟲卵)、破傷風桿菌、黴菌和病毒等.它們主要來自做肥料的人畜糞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農田,都會使土壤受到病原體的污染.這些病原體能在土壤中生存較長時間,如痢疾桿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結核桿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蟲卵能生存315~420天,沙門氏菌能生存35~70天.第二類是有毒化學物質,如鎘、鉛等重金屬以及有機氯農葯等.它們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以及農業上大量施用的農葯和化肥.第三類是放射性物質,它們主要來自核爆炸的大氣散落物,工業、科研和醫療機構產生的液體或固體放射性廢棄物,它們釋放出來的放射性物質進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積累,形成潛在的威脅.由核裂變產生的兩個重要的長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90鍶(半衰期為28年)和137銫(半衰期為30年).空氣中的放射性90鍶可被雨水帶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鍶的濃度常與當地降雨量成正比.
土壤污染的定義
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③ 土壤有機質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土壤有機質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1 )有機質可降低或延緩重金屬污染: 如胡敏酸將Cr6+還原為Cr3+ ,然後形成穩定的復合體。 可以通過靜電吸附和絡合(螯合)、還原作用來實現。 (2 )有機質對農葯等有機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 土壤有機質對農葯等有機污染物有強烈的親和力,對有機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殘留、生物降解、遷移和蒸發等過程有重要的影響。 (3)有機質對全球碳平衡的影響: 土壤有機質是全球碳平衡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庫。
④ 土壤生態環境的調控有什麼要求
1.土壤酸化的調控
(1)合理施肥
採用測土施肥技術,含氮量高的肥料,應「少量分次」施肥,即薄肥勤施。對已造成酸害的土壤,少用或不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或採用淹水洗酸法,少施化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撒施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
(2)加強花卉園或盆栽肥水管理
勤中耕鬆土,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增施磷鉀肥,增強根系抗酸能力。
2.鹽害的調控措施
(1)定期測定土壤中可溶性鹽分,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並以此為依據,確定施肥量。若土壤含鹽量過高時要少施化肥,多施優質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減輕鹽害。
(2)科學施用化肥,根據不同花卉種類,品種及其需肥特性,確定科學的施肥技術,一般以基肥足量,追肥適量為原則。
(3)以水排鹽,鹽隨水移,掌握鹽分變化動態、合理澆水。
3.連作障害的調控措施
(1)選育抗病強的花卉種類或品種。
(2)土壤消毒。
(3)合理施肥,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少施化肥。有機無機肥合理搭配,均衡供應營養,提高土壤保肥供肥容量。表5-6是各種花卉環境調控日歷表,供參表。
⑤ 什麼是土壤的生態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蚯蚓、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少數高等動物(如鼴鼠等)終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據統計,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億萬個細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黴菌如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乾燥、大風和陽光直射。由於在土壤中運動要比大氣中和水中困難得多,所以除了少數動物(如蚯蚓、鼴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數土壤動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葉層中的孔隙和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
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圍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⑥ 生態環境(含植被、土壤、水系等)
在本次對研究區生態、環境、土壤、水系作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共採集各類植物樣品150件(約130餘種)、土壤樣86件、水樣分析46件,完成了植被生態圖、土壤分布圖和水系圖,並且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重點研究:
(1)通過大量植被樣方記錄,對研究區高寒植被在高原氣候暖干化下的適應方式進行了研究,提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過渡區,在氣候暖干化情境下出現逆行演替的趨勢。
(2)測定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過渡帶高寒草甸群落退化方式和速率,對研究區干濕界線進行了重新擬定。
(3)建立了唐古拉山北坡生態-地質大剖面,以研究區南部唐古拉山坡為起點,圖幅北端通天河為終點,本次從海拔5750m到4556m對植物、土壤進行了系統采樣,建立不同植被生態類型的分布規律,查明了植被類型與土壤高程變化的關系。
(4)以木乃雪山、賽多浦崗日雪山為代表,建立起從雪山(高山)—中山—低山—平原的植被類型分布規律。
(5)對研究區布曲、冬曲、通天河等主幹河流以及重要湖泊、泉點(含斷層泉)水化學成分進行全分析和簡項分析,同時重點對布曲河不同河段(河水搬運物成分、圓度、流速、流量)進行了測量,為系統評價長江源區水資源評價提供了直觀、抽樣資料。
⑦ 有機質在土壤肥力和生態環境上作用及調節途徑!
作用來:1,提供作物所需要的養分;源2,增加了土壤的保肥性能,提高了土壤緩沖能力;3,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4,增強土壤的保水性能;5,對植物生長具有刺激作用,促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6,促進有益微生物的活動;7,能消除土壤中農葯殘留和重金屬污染;8,對全球的碳平衡產生重要影響。
調節途徑:
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牧草;合理輪作。
⑧ 何謂植物生態類型舉例說明以土壤酸性為主導因子的樹木生態類型。
植物生態型是指同種植物長期生長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中,因趨異適應而形成在生態學上有差別的同種異地個體群,根據主導生態因子不同,可以把生態型分為三大類:氣候生態型、土壤生態型和生物生態型。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態習性的一類植物土壤酸度可分小於5.5的為強酸性,5.5-6.5的為酸性,6.5-7.5為中性,7.5-8.5為鹼性,大於8.5的為強鹼性植物以土壤酸度為主導因子的植物分類:酸性土植物:杜鵑、山茶、油茶、馬尾松、梔子花、紅松等等。中性土植物:大部分植物屬於此類,可隨便挑幾個即可。鹼性土植物:檉柳、紫穗槐、沙棗、絨毛白蠟
例如農作物是因人類有意種植在不同土壤和氣候條件下,因此分化成不同生態型:水稻與早稻是稻的不同土壤生態型;冬小麥與春小麥、粳稻與秈稻則是它們的不同氣候生態型;早、中、晚稻也是不同的氣候(光照)生態型。
受生物因素(如昆蟲受粉、擁擠競爭、放牧等)的不同影響也可導致不同的生態型,如稗在稻田中生長的莖直立,與稻同高,生長與成熟期也與稻基本一致;而在野生環境中,稗莖短、有的不直立,生長與成熟期各不相同。
在牧場中的雜草受嚙食和踐踏等影響往往形成矮小叢生、有的有匍匐莖,再生力強,無性繁殖旺盛和生長成熟較迅速的生態型。生態型分化通常與種的地理分布幅度(生態幅度)正相關,生態幅度廣的種類能形成較多生態型,表現對生境適應的范圍越大。
(8)生態土壤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植物一直在默默地改善和美化著人類的生活環境。在植物王國里約有7000多種植物可供人類食用,有不少植物具有神奇的治病效果。民間草葯約有5000~6000多種,現代葯物中有40%來自大自然。科學家還從美登木、紅豆杉等植物中提取抗癌物質,其療效十分明顯。
綠色植物是生態平衡的支柱,因為植物能凈化污水,能消除和減弱雜訊,能耐旱固沙,能耐鹽鹼、耐澇,能監測二氧化硫、氟、氯、氨等的污染。
綠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維持生長,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人類維持生命的氧。據調查,林區空氣中有較多的負氧離子,吸入人體後,可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並對慢性氣管炎、失眠等有療效。
還有許多植物能分泌殺菌素,殺死周圍的病菌,如桉樹分泌的殺菌素,能殺死結核菌、肺炎病菌等。一棵松樹一天一夜能分泌2千克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痢疾等病菌。
雨露滋潤禾苗長,萬物生存靠太陽。優美環境從哪裡來,植物綠葉立奇功。這里講講綠色植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尤其是對城市環境起著的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植物生態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植物生態
⑨ 土壤類型及生態特徵
3.1.1 土壤類型
海南島東北部的土壤分類是根據《全國第2次土壤普查工作分類暫行方案》及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海南土壤》等有關資料,採用土類、亞類、土屬三級劃分的。
(1)土類:土類是在一定的生物氣候條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下,經過一個主導或幾個相結合的成土過程產生了與其相適應的土壤屬性的一群土壤。土類之間在性質上有明顯的差異性,海南島東北部的地帶性土類有磚紅壤、赤紅壤、黃壤3個;非地帶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新積土、火山灰土、石質土、風沙土、濱海鹽土、酸性硫酸鹽土8個。
(2)亞類:土壤亞類是土類范圍內的進一步劃分,是同一土類的不同發育階段,在成土過程和剖面性態上互有差異。
海南島東北部土壤土類、亞類見表3.1、圖3.1。
表3.1 海南島東北部土壤分類表
3.1.2 土壤生態特徵
土壤的生態特徵,受到母質、氣候、地形、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海南島東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受西南、中部地形高和東、北部地形低的影響,土壤呈環帶狀圍繞西南部山地分布。
東、北部近岸濱海階地為近代海相沉積物(Qh),一般為濱海風沙土,成土年代短,受淋溶作用微弱,富鋁化過程不明顯;次環帶為濱海平原、台地、丘陵,為第四紀海相沉積物(Qp2 b)、火山岩(Qpβ、N)、侵入岩(γ)等,是典型的地帶性磚紅壤;西南部中、低山地區,雨量多,濕度大,土壤含水量高,土壤類型為黃壤;水稻土分布於河流兩岸和低窪地區,散布於海南島東北部。
土壤的分布在海拔上呈現垂直分帶性,垂直分布規律與自然地貌的分布規律相一致。800m以上為黃壤,400~800m之間為赤紅壤,400~500m以下為磚紅壤(見圖3.2)。
圖3.1 海南島東北部土壤圖
圖3.2 海南島東北部土壤生態剖面示意圖
3.1.2.1 磚紅壤
分布於海口、瓊山、文昌、瓊海、定安、屯昌、臨高、澄邁、儋州、瓊中等市縣,分布面積9162km 2,占海南島東北部面積的61%,是海南島東北部的地帶性土壤,成片分布。磚紅壤所分布的區域,降水量1340~2000mm,年日照時間1900~2100h。地貌類型從濱海平原—台地—丘陵均有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小於400~500m。
(1)玄武岩磚紅壤:分布於海口、瓊山、文昌、瓊海、定安、澄邁、臨高等市縣玄武岩台地區,分布面積約900km 2。其成壤母岩為第四系更新統玄武岩和新近繫上新統玄武岩。土體土層厚度較大,一般大於1m,屬厚層(據土壤普查規定,土層大於80cm劃為厚層,下同)。土壤顏色呈暗紅色、暗紅棕色至暗棕紅色。土壤質地為中壤土至中粘土,土體多含鐵錳結核。氮元素含量較高,銨態氮、全氮含量分別達23.298 ×10-6、0.080%,磷元素含量較缺乏,有效磷含量為3.5 ×10-6。玄武岩磚紅壤分布於台地,植被以次生灌木草叢及人工林為主,如木麻黃、桉樹、橡膠。土地利用已逐漸轉向果林地,如種植荔枝、龍眼、楊桃、胡椒、香蕉等熱帶作物。
(2)淺海沉積物磚紅壤:分布於文昌、瓊山、海口、澄邁、臨高的濱海平原、山前平原區。成土母質為第四紀淺海沉積物(Qp2b、Qp1x)。質地為沙土至沙壤土,含較多細沙粒,土層深厚、土壤顏色有紅棕色、淡黃棕色、紅灰色、灰白色。淺海沉積物磚紅壤養分缺乏、質地輕、含沙量大,自然植被多為稀樹灌叢或灌叢草地,人工植被為桉樹林、木麻黃林、椰子林。農業土地利用為果菜種植,如西瓜、蔬菜等。
(3)花崗岩磚紅壤:主要分布於文昌、瓊海、定安、屯昌、瓊中、儋州、白沙等市縣的丘陵—中、低山地區。成土母質為花崗岩風化物。土層深厚,大多數厚於lm,富含石英沙粒,土壤質地為沙壤至壤土。土壤顏色為棕色、棕黃色至紅棕色。土壤自然植被主要為稀樹灌叢、灌木草叢,人工植被為橡膠林、胡椒等。
(4)砂頁岩磚紅壤:分布於文昌、瓊山、定安、儋州等市縣的丘陵、低山地區。砂頁岩磚紅壤的成土母質為砂頁岩的風化物,土層深厚,厚度一般大於lm。土壤顏色為灰黃、淡棕色,土壤質地為沙壤土至輕壤土。養分含量中等。其自然植被為次生灌木林和草,人工植被為橡膠林等。
3.1.2.2 黃色磚紅壤
分布於文昌、瓊海、瓊中、屯昌、定安、臨高、澄邁等市縣的丘陵地區,分布面積1854km 2。該區高溫高濕,年降雨量1800~2400mm,土壤濕度較大,土體逐漸水化而使土色帶黃。黃色磚紅壤的成土母岩有玄武岩、淺海沉積物、花崗岩、砂頁岩(包含砂岩、頁岩、礫岩、變質岩)。不同成土母岩之間的黃色磚紅壤的養分不同,以玄武岩黃色磚紅壤的養分最高。
(1)玄武岩黃色磚紅壤:分布於瓊海市大路鎮、定安縣的南海農場及澄邁縣的白蓮鎮,面積70km 2。土壤含較多的褐鐵礦、鐵礦,土壤顏色暗紅、黃棕色。其自然植被為稀樹灌叢,人工植被為橡膠、香蕉等。
(2)淺海沉積物黃色磚紅壤:主要分布於瓊海一帶濱海平原。土壤質地以沙壤為主,顏色為灰黃、灰白色。其土壤養分與其他黃色磚紅壤相比為最低,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7.363 ×10-6、7.3 ×10-6、21.9 ×10-6,有機質、腐殖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0.75%、0.375%、0.031%、0.0111%、0.348%。其自然植被為灌叢草地,主要分布人工植被,如桉樹、木麻黃等。
(3)花崗岩黃色磚紅壤:分布於瓊海、瓊中、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丘陵地區。成土母質為花崗岩風化物,土層深厚,土體以粉質粘土為主,含較多石英沙粒。土壤顏色為黃灰色、棕黃色。其土壤養分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0.316 ×10-6、8.7 ×10-6、67.7 ×10-6。有機質、腐殖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1.06%、0.386%、0.051%、0.0285%、1.511%。與其他黃色磚紅壤相比,其鉀含量最高。其天然植被為稀樹灌叢、常綠季雨林,人工植被為胡椒、橡膠等。
(4)砂頁岩黃色磚紅壤:分布於瓊海西部、瓊中、澄邁等市縣的丘陵地區。土層深厚,土體含較多的礫石及石英沙粒。土壤顏色為黃棕、黃紅色。其土壤養分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8.873 ×10-6、9.3 ×10-6、40.8 ×10-6。有機質、腐殖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1.13%、0.499%、0.056%、0.0297%、0.892%。養分含量中等。其天然植被為稀樹灌叢、常綠季雨林等。人工植被為胡椒、橡膠等。
3.1.2.3 黃色赤紅壤
分布於瓊中縣的低山地區,分布面積388km 2。年平均氣溫20℃,年降雨量2200mm,高濕多雨。土層深厚,土壤顏色為淡棕紅或黃棕色,土壤質地黏重。黃色赤紅壤養分含量中等,但K 元素含量較高,其緩效鉀含量高達1086.5 ×10-6、全鉀達2.250%。黃色赤紅壤的成土母岩為花崗岩。其天然植被為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等熱帶雨林。
3.1.2.4 黃壤
分布於瓊中縣的鸚哥嶺、萬寧市的白石嶺一帶,分布面積120km 2。土壤所處地貌為中山地區,年降雨量大於2400mm,年平均氣溫22℃。成壤母岩為花崗岩和砂頁岩,土層深厚。本次調查未採到黃壤的樣品,據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資料,黃壤的土體呈黃棕色或蠟黃色,物理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4.15%、0.211%、0.048%、2.08%。其天然植被為原始熱帶雨林、常綠季雨林。
3.1.2.5 沖積土
分布於南渡江、萬泉河、文瀾河的中、下遊河流階地、三角洲平原。分布面積129km 2。由河流沖積洪泛而引起。成土母質為玄武岩、花崗岩、砂頁岩等,與河流上游的地質條件相關。土層深厚,土壤顏色為灰黃色。沖積土養分較為缺乏。其天然植被為矮草群落,人工植被為水稻、蔬菜等。
3.1.2.6 濱海風沙土
分布於東、北部濱海平原。分布面積305km 2。濱海風沙土的成土母質為第四紀沉積物(Qh),經潮汐波浪、風力的分選堆積作用而成。土層深厚,土壤質地為石英沙、粘粒、粉粒,土壤顏色為灰色、灰白色、灰褐色。濱海風沙土的養分貧乏,土壤瘦瘠,是鹼性土壤。其植被為人工防護林、木麻黃。
3.1.2.7 基性岩火山灰土
分布於瓊山區的永興、十字路鎮和定安縣的翰林、龍門鎮一帶。分布面積437km 2。土壤顏色為棕色、暗棕色。土層薄,土體以黏性土為主,含玄武岩風化碎塊。其成土母岩為第四紀玄武岩(Qpβ、Qh1s)。基性岩火山灰土養分較豐富,氮、磷、鉀、有機質、腐殖質養分含量都較高,其有機質含量是所有土壤中最高的。其植被為果林、次生灌木、有刺灌叢等。
3.1.2.8 酸性紫色土
分布於西南部鸚哥嶺、瓊中縣黎母山林場的低山地區。分布面積130km 2。土壤顏色為紫色或紫棕色,土層薄,土體含母岩風化碎塊。土壤質地以黏性土為主。其成土母質為砂頁岩風化物(K)。酸性紫色土土壤養分含量中等,但K元素含量較高,緩效鉀含量405.0 ×10-6、全鉀含量為1.590%。其天然植被為稀樹灌木、草叢等。
3.1.2.9 火山灰石質土
分布於瓊山區的石山、永興、遵潭鎮一帶,分布面積124km 2。火山灰石質土的成土母岩為第四紀火山岩(Qh1s)。土層較薄,厚度一般小於10cm。土體含大量的石塊和碎屑,土壤顏色為棕灰色。土壤的有機質、腐殖質、全氮、銨態氮含量較高,總的養分水平與其他土壤相比較高。其天然植被為稀樹灌叢、有刺灌叢。
3.1.2.10 酸性硫酸鹽土
分布於文昌市清瀾灣的灘塗地帶,分布面積4km 2。土壤顏色為灰黑色,土體以黏性土為主,含較多石英沙粒。土壤的緩效鉀、有機質、腐殖質含較較高,其他養分缺乏。其植被為鹽蒿、雜草等。
3.1.2.11 瀦育型水稻土
分布於海口、瓊山、文昌、瓊海、定安、屯昌、澄邁、臨高、瓊中等市縣低平處。分布面積1279km 2。土壤的有效磷、有機質含量較高。
3.1.2.12 淹育型水稻土
分布於海口、瓊山、屯昌等地台地邊緣高坡。分布面積15km 2。淹育型水稻土多為望天田。土壤顏色為灰色。據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其養分有機質、全氮含量分別為1.67%、0.082%;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2 ×10-6、43.9 ×10-6。淹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岩、砂頁岩、淺海沉積物、玄武岩。
3.1.2.13 滲育型水稻土
分布於瓊山、文昌、澄邁、臨高等市縣區的台地、低坑地區。分布面積655km 2。滲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質主要為淺海沉積物。土壤顏色為灰、灰褐色。其有效磷養分較高,其他養分含量較低。
3.1.2.14 潛育型水稻土
分布於瓊山、澄邁、臨高、瓊海、屯昌等市縣區的低窪處。分布面積114km 2。潛育型水稻土的有效磷、有機質、全鉀、全氮養分含量較高。其他養分中等。
3.1.2.15 脫潛型水稻土
分布於瓊山、文昌、瓊海等市縣區的蝶形低窪處。分布面積42km 2。其腐殖質含量較高。
3.1.2.16 漂洗型水稻土
分布於瓊山、文昌、瓊海等市縣區的低丘坡腳階地。分布面積74km 2。其養分含量中等,有效磷含量較高。
3.1.2.17 鹽漬型水稻土
分布於海口市長流以西地區的沙堤部位。分布面積7km 2。鹽漬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質為濱海沉積物或三角洲的沖積物(Qh)。據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土壤有機質含量為0.82%~2.92%,全氮0.046%~0.158%、速效鉀37 ×10-6~127 ×10-6,土壤養分中等。土壤含有較多的氯化鈉和硫酸鹽,影響水稻等作物的正常生長,屬低產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