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
『壹』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的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
1.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範區。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和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加快構建有利於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體系。
2.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示範區。建立礦產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健全綠色發展市場機制和綠色金融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完善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構建培育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的制度體系。
3.生態脫貧攻堅示範區。完善生態保護區域財力支持機制、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面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護林服務機制,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加快構建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制度體系。
4.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範區。加強涉及生態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立改廢釋,推動省域環境資源保護司法機構全覆蓋,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加快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體系。
5.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示範區。深化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機制,充分發揮其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助推地方綠色發展、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貳』 3.根據《南寧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13年),南寧市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期為( )
2013-2015年
『叄』 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生態文明實施方案有啥區別
「總體抄規劃」,從字面上我們襲就可以理解它是一個具有全局性、整體性、前瞻性的計劃、謀劃、策劃。 「實施方案」,更多的理解為具體的執行計劃、包括對具體的人、財、物、資源的分配、安排等,這些是很具體的。 所以「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的卻別就在於前者是統籌全局,從宏觀、整體上把握,而「實施方案」則更注重具體、微觀,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區別。
『肆』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內容如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 。
《方案》提出,要努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樣板區、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創新區、生態扶貧共享發展示範區。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伍』 如何實施大生態建設
實施大循環大生態建設 構建綠色環保文明和諧礦區
日期:2009年12月21日 [字體:大 中 小]
資源環境管理部
(2009年12月)
2002年以來,集團公司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樹立積極的資源環境觀,實施大循環、大生態建設,堅持以「大循環、大環境」思路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為煤炭企業環境治理典範。企業被授予 「中華環境友好型煤炭企業」、「煤炭工業節能減排先進企業」及安徽省「循環經濟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作為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對淮南礦業集團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進行總結,將向全煤行業推廣。初步總結的「淮南模式」基本特徵是:
大循環。「煤、電、化、機、環、資」產業安排著眼於生存百年,立足於煤電一體化開發,對煤電開發的伴(共)生資源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一個礦井形成一個小循環,整個礦區形成一個大循環,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有機統一,實現產業升級轉型,逐步由產品經營上升為資本經營,最終建成煤電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業。
大環境。統籌區域山川河流治理、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舊城棚戶區改造、沉陷拆遷建鎮、蓄洪與水源工程(淮河平原水庫)等大環境,建設和諧礦區、和諧礦城。
大視野。致力於破解「瓦斯治理、生態保護、工農關系」煤礦三大世界性、歷史性難題,並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解決的途徑和辦法。
創新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文化
我們認為煤礦開采破壞環境是壞事,但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眼光看,則可以趨利避害,興利除害,化害為利。並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一系列符合淮南特色的生態環境文化理念,這些創新理念豐富了企業文化,為集團公司整個生態文明建設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新型能源基地的特徵是「一先進三保護」,即發展先進生產力,保護生命,保護資源,保護環境。
資源與環境的矛盾統一於發展循環經濟。
遵循世界能源城市和能源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依據資源稟賦確定地企發展戰略和產業體系,為礦業和礦城定向定位。產業發展必須與綜合治理、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審核、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經營。
煤炭城市建設和發展,必須告別過去煤礦建到哪城市建到哪、礦興城興、礦衰城衰的傳統模式,借鑒歐洲經驗,在資源邊緣和老礦區穩沉區域,科學規劃、建設功能齊全的新城區。
實施地企統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新形式,是地方政府履行經濟職能方式的一種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也是資源型城市建設與發展模式的全新探索。
煤礦企業不能重產業輕環境、重治理「三廢一沉」小環境輕治理山川河流大環境,要開放式、大空間、大尺度地治理環境。
採煤沉陷對環境有損壞,通過統籌變「先塌後搬」為「未塌先搬」,則可以趨利避害、化害為利,使以往的工農利益沖突轉變為利益和諧。
遵循環境自恢復規律,不用外科手術式,採用中醫調理式,猶如根雕藝術,因勢造景,宜坡則坡、宜地則地、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化腐朽為神奇,返樸歸真自然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枯竭礦區環境治理新路子。
環境治理要從組織領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保障體系,在規劃、標准、規范、技術上進行創新。
礦區大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堅持地企統籌、政府主導、企業配合。
規劃先行,超前謀劃,贏得發展的先機
規劃是戰略,規劃是前瞻,我們堅持規劃先行,超前謀劃,明確發展定位,細化工作目標,搶占可持續發展的先機,保持發展的後勁。
先後編制了《淮南潘謝礦區總體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淮南市礦統籌規劃》、《淮南潘謝礦區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淮南潘謝礦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方案》、《淮南礦業集團生態礦區規劃》等環境總體規劃及《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規劃》、《煤矸石綜合利用總體規劃》、《礦井水資源化利用規劃》等專題規劃。
《淮南潘謝礦區總體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旨在預測煤電規劃及實施的環境影響,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和綜合治理方案,是全國煤炭企業中第一家由企業主動提出的規劃環評並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的評審。我們率先建成國家首個億噸級煤電基地,這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淮南市礦統籌規劃》針對市礦各自規劃實施中問題,統籌兼顧,企業自律承擔社會責任,實施社會責任發展戰略,實施大生態、大循環建設,實現市礦和諧、共贏發展。2007年,中國國際咨詢公司組織院士、專家評審認為:市礦統籌規劃具有前瞻創造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對我國礦業和礦城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示範意義。
袖手於前,方能疾書於後。規劃不是擺設,規劃就是企業內部的「法」,我們的發展都是按照規劃實施的。規劃又是與時俱進的,我們堅持在發展的實踐中不斷完善修改規劃,新型能源基地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建立起來的。
創新機制,推動生態環境管理轉型
進行大循環、大生態建設是新理念新思路新干法,既有企業內部的管理,又有企業外部的協調,必須要有機制保障,進行機制創新。
建立市礦統籌發展機制。從化解地企矛盾、工農矛盾等社會性綜合矛盾入手,2002年以來我們與地方政府探索出地企統籌發展機制。成立了市礦統籌發展領導小組,統籌產業發展、統籌城市發展、統籌環境治理、統籌社會發展、統籌鄉村發展中的重大事項。企地之間建立了兩級協調機制,解決搬遷、沉陷治理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形成新型企地關系。
在採煤塌陷區村莊搬遷安置協調上,集團公司與省市沉陷辦的溝通銜接,主要研究解決搬遷的重大問題,督促搬遷進度。礦與縣區沉陷辦和鄉鎮的溝通協調,主要解決搬遷中實際問題,配合地方政府搬遷。
棚戶區改造是惠及職工、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在市礦層面上,共同組建煤礦棚戶區改造領導小組,對棚戶區改造實行統一指揮、統一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定期召開調度聯席會議,根據工程進展情況,及時研究協調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
在行業內率先成立資源環境部。集團公司2003年就將除煤炭資源以外的所有資源與環境一體化整合,在全行業第一個成立資源環境部,統籌管理集團公司資源環境工作,開了先河,影響很大。為更進一步優化機構,適應轉型要求, 2007年,進一步明確定位資環部是全公司非煤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責任部門,是污染排放管理的內部執法部門,突出了「指導、協調、服務、管理、監督」的職能,找准了定位,理順了機制。可以說,資源環境管理部的成立是集團公司機構改革上的重要創新,這個部強力支撐集團公司煤電項目建設,貢獻很大。
板塊管理,形成合力。為加強管理,降低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消除兩張皮現象,企業執行機制重新劃分安全生產技術、經營金融和生態環境三個板塊,各板塊平衡推進,生態環境作為三大板塊之一,著眼於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由集團公司黨委常務副書記和兩名副總經理具體負責,資環部部長和淮礦地產公司經理分別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助理擔任,高標准、高起點的加強生態管理工作。
定期調度,督促進度。為抓好生態環境板塊管理,集團公司提出以當月經營調度次月現場會,兩月一次生態調度為平台的執行機制創新,來對資源環境工作執行方式方法提出科學的要求,通過調度會做到三定(定任務,定時間,定責任人),把握政策,明確任務,督辦進度。生態環境調度會是檢查進度、派活的會,每期會都要有主題,明確責任人,盯住目標,按照「現場定、工程化、月調度、要政策、會算賬、出文化」要求,抓住工作要害,檢查工作進度。在生態環境大調度下,板塊具體工作實施二級調度,採煤塌陷搬遷已建立月度調度機制,督促落實。
科學管理,嚴控成本。從2008年開始,集團公司為減少技術源頭和銜接政府市場造成成本失誤,決定進行成本管理創新。生態環境板塊包括「拆遷、棚戶區改造、土地、三廢治理、生態環境修復等五個成本,重點監控拆遷、棚戶區改造成本。從目前運行來看,生態環境結構成本控制良好,兩大核心成本,拆遷方面正著力解決2009以前搬遷歷史遺留問題,今年內全部簽完, 2010年全面實行人口補償。棚戶區改造嚴格把好 「設計關、施工管理關和造價關」三關,用最少的錢,建優質工程。
經營環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變環境成本為環境收益。2002年以來,集團公司資源綜合利用率在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所有新建項目全部配套建設了污染治理設施及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瓦斯氣利用。淮南煤礦屬高瓦斯礦區,儲量高達5900億立方米。這幾年,我們一直堅持煤氣共采,以抽促用,以用促抽。現在,礦區每年瓦斯抽采量3億立方米,主要用於瓦斯發電、民用和熱電冷聯供。
礦井水利用。目前所有選煤廠、電廠用水實現閉路循環,處理後的礦井水主要用於礦井上下生產、選煤補充用水、井下灑水滅塵、防火灌漿、地面綠化、道路灑水及生活雜用等方面,既減少了排放對地表水體的污染,保護了環境,又減少了對水資源的浪費。七年間,全礦區礦井水的綜合利用率由2002年前不足40%提高到2008年的70%以上;減少SS排放9000噸、COD排放4000噸,減少自來水、地下水用量9000萬m3;減少繳納排污費2586萬元,節約水費約1.8億元,環境與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加大礦井水治理,爭取到2012年,礦井水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減少自來水利用量,最大限度減輕水價漲幅過快帶來的礦區生產成本壓力。
煤矸石利用。煤矸石大量堆存不僅佔用土地,而且破壞環境。2002年,礦區矸石堆存量近4000萬噸,目前已利用消化一半以上。新建礦井不建矸石山,直接綜合利用。主要用於發電、制磚、修路、築壩。已建成潘三煤矸石電廠(2×13.5萬千瓦),新莊孜電廠改擴建(2×13.5萬千瓦)年底並網發電,在建顧橋電廠(2×30萬千瓦)2011年5月份發電。煤矸石的綜合利用,不僅可以消耗大量的煤矸石、煤泥等,還可以節約土地、煤炭、電力等資源,有效地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同時還解決了礦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到2012年,煤矸石、粉煤灰利用率要達到80%以上。
沉陷地治理利用。對沉陷地的治理堅持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水則水,宜林則林等綜合治理原則,盡可能把環境修復到可利用狀態。這幾年我們實施了新莊孜、潘一和張集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三個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共治理1286畝。
礦區綠色工程建設。按照綠化守土、可栽盡栽、全面覆蓋原則,先後啟動礦區綠色工程,計劃總投資1.2億元,范圍覆蓋全礦區,現已成為集團公司生態環境建設的新亮點。目前已完成投資約9200萬元(含泉大綠化約6200萬元),種植各種喬灌木約32萬株,綠化面積約120公頃。
履行社會職責,主動修復資源枯竭礦區生態環境
「泉九」資源枯竭礦區面積22平方公里。長期以來,由於各類歷史原因,形成大面積塌陷荒地和廢棄地,生態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城市整體形象。
從2003年開始,我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站在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高度,開放式、大視野地開展泉大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工作,同時注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煤礦棚戶區改造,提升中心城區功能,使「城市荒地」變成以「山、水、林、居」為特徵的城市生態區和最佳宜居環境,為國內煤炭城市資源枯竭礦區沉陷治理和礦山全生命周期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同時還為中國煤礦環境修復和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積累經驗和技術,提供一種示範模式,推動地方政府和國家在資源枯竭礦區大面積治理方面法律、法規和政策上的創新。
泉九生態修復與景觀區建設總面積410公頃,目前該項目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循環經濟示範項目。截止到2009年6月,洞山生態區環境修復與景觀建設已經完成,老龍眼水庫生態區水庫生態區和大通濕地生態區啟動區已初具形象,其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顯著,已使約7.2平方公里的採煤沉陷區和採石場等生態得到恢復, 22平方公里的資源枯竭礦區城市面貌根本提升,3.2平方公里的城市荒地、廢棄地得以新生,近萬戶老煤礦棚戶區得以改造,增加了9.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地,強化了舜耕山的生態功能。
計劃到2012年,泉大資源枯竭礦區環境修復達563公頃,形成淮南市綠肺,淮南中心城區天然氧吧。
造福職工,啟動行業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
老礦區棚戶區改造任務很重。據統計,截止2002年,淮南煤礦棚戶區共有78片,危舊平房7萬戶,還有無房戶1萬戶。
為徹底改善棚戶區職工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從2003年起,我們率先啟動全行業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計劃分兩期建設850萬平米,一期500萬平米(含沉陷治理150萬平米),2008年底已完成,安置職工約4萬戶。二期350萬平米,其中2009年開工180萬平米,2010年170萬平米,安置職工3.6萬戶,解決全礦區棚戶問題。國家發改委評估後認定,淮南煤礦是全煤行業解決棚戶區投入最多、開工規模最大、職工得實惠最多的一個企業。
市礦統籌,探索出採煤塌陷搬遷與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
煤礦塌陷問題關系民生和穩定,處理不好,會成為威脅煤礦城市和煤礦企業發展不穩定因素。為破解這個難題,我們創新思路,提出了市礦統籌發展的重要命題,很好地兼顧了農民、地方、企業利益,變工農利益摩擦為利益和諧,可以說市礦統籌建設新村鎮是集團公司八年來生態環境工作最大亮點。
早在2002年,集團公司在迪溝鎮進行企地統籌塌陷搬遷新村鎮建設試點,實行「三合一」,將採煤塌陷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三統籌」即統籌編制規劃、統籌建設標准、統籌資金籌措,在礦區不壓煤地段實施遷村入鎮,並村擴鎮,實現一次性城鎮化。經過幾年來的統籌,迪溝鎮已搬遷安置了6個行政村40個採煤塌陷自然村約4960戶村民。成功地將迪溝鎮建成集住宅、商貿、教育、生態旅遊為一體,以塌陷搬遷安置為主體的現代化新城鎮,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形成了採煤沉陷搬遷安置新村鎮建設的「迪溝模式」。「迪溝模式」破解了長期困擾地礦發展中的難題,實現了農民、地方、企業三有利。採煤塌陷搬遷農民的人均收入由過去的400元增加到3436元,塌陷農民搬進了城鎮,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享受到了現代化的物質文明。迪溝鎮財政收入由統籌前的28萬元增加到406萬元,生產總值增加到2.88億元,解決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問題。解放了搬遷村莊的壓煤量,保證了國家級能源基地產能的發揮,有效避免了重復搬遷及亂搭亂建造成的資金浪費,減少了工農利益的磨擦。「迪溝模式」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有關領導充分肯定,並要求進一步推廣。
我們吸取兄弟礦區好的經驗做法,2005年提出採煤塌陷村莊搬遷實行按人口,並積極銜接省市政府,引起省市領導高度關注。淮南市政府於 2009年7月出台《淮南市採煤沉陷區農村集體土地居民補償搬遷安置暫行辦法》(淮府〔2009〕70號),規定塌陷區集體土地上范圍內的搬遷安置實行按人口補償,並明確地方政府為責任主體,為下步徹底改變搬遷滯後問題提供很好的政策依據。
截至目前,受採煤塌陷影響的淮南市、阜陽市2縣2區12個鄉鎮,126 個自然庄,約22100戶,其中已累計搬遷安置11000戶,正實施新村建設的7600戶,已選址正啟動建設的3500戶。
我們企地統籌,計劃到2012年,「建兩城,擴六鎮、三個中心村」, 完成搬遷安置4.5萬戶,約17萬人,通過遷村入鎮、遷村擴鎮、遷村建鎮,一次性城鎮化,變「先塌後搬」為「先搬後塌」。
因勢利導,建設「淮河潘謝礦區蓄洪與水源工程」
淮南礦區現有採煤沉陷面積91平方公里,積水面積約32平方公里,預計,2030年沉陷面積275平方公里,積水面積195平方公里,2007年,我們提出將淮河中段窪地治理與採煤沉陷、礦區水系治理統籌進行,順勢而為,建成具有減洪、除澇、灌溉、飲水、生態等功能的「淮河潘謝礦區蓄洪與水源工程」,在開採煤炭資源的同時,把淮河治好、用好,留住適量淡水資源。到2030年庫容達到13億立方米,2050年達到約30億立方米。這樣,變過去「取一利存兩害」為「取兩利減一害」,取得了煤炭和淡水,減少土地流失。
平原水庫建成後,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開采沉陷的不利影響,發揮湖泊蓄滯洪澇水、調蓄水資源的作用,提高區域防洪、除澇和水資源保障的能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利用採煤沉陷形成的大水面、深積水區,建設大型湖泊和環湖人工生態濕地,形成「大水面、大綠地、大空間」的水環境與生態環境格局,提高水環境、生態環境容量,促進環境的根本好轉,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一構想得到國家發改委認同,認為這一設想具有超前意識,為淮河綜合治理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目前整體項目方案正在銜接中,一期工程西淝河南堤退建,淝左堤加固已經開始施工。
履行職責,為煤電主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和保障
集團公司第一輪發展需要徵用大量集體土地,在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用地指標和報批程序要求越來越嚴格的不利因素下,超前謀劃提前啟動征地報批和已征土地的回收工作,2002年以來共徵收張集北區、顧橋、顧北、丁集、潘北、朱集、潘一東、望峰崗井8對新建礦井,田集電廠、鳳台電廠、潘三自備電廠、新莊孜電廠、顧橋橋電廠5座電廠,潘一、潘二、潘三、新莊孜、謝橋礦5個高技改工程,以及自營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用地約16000多畝。同時積極銜接國家、省國土部門,按政策辦事,及時拿到土地批文,確保了煤電重點工程建設用地。
土地是集團公司寶貴資源,集團公司現有存量土地約15萬畝,為管理好這些土地,我們一直堅持守土有責原則,看好管好存量土地,杜絕流失。目前已建立了集團公司、基層單位兩級管理機制,定期不定期巡查,制止侵佔土地行為。下步,還需繼續探索土地管理新機制,積極盤活土地資源,杜絕土地違規現象。研究制定存量土地利用方案,建設項目用地盡量使用存量土地,嘗試置換用地,爭取整治土地的資金支持,研究土地稅費政策,降低成本支出。
對礦區新建項目,都嚴格執行 「環評」制度,自2002年以來,經過積極努力,總共辦理了48個建設項目環評報批,未出現因為環保手續問題而罰款,為每個建設項目能夠順利建設奠定了基礎。目前,已有13個建成的項目分別通過了國家、省、市環保部門組織的環保驗收,為已建成項目順利投產提供重要支撐。2007年,集團公司被原國家環保總局列為煤炭行業首家環境影響後評價試點單位。
以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為平台,深化技術創新,保障礦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我們堅持生態環境技術與安全生產技術並重的原則,2006年成立淮南煤礦環境保護工程中心,進行煤礦環境環境保護的工程實踐、技術、標准、政策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集團公司建成了世界第一座低濃度瓦斯發電站,突破了瓦斯利用濃度7~29%的禁區。研究成功了氣水二相流低濃度瓦斯安全輸送技術,編制了技術規范,面向全行業發展。潘三瓦斯利用CDM項目為世界首例簽發減排指標的煤層氣CDM項目風排瓦斯。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的「煤的熱電氣焦油聯產技術」,屬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被列為國家「863」項目。與煤科總院合作研製的礦井水常規處理、高礦化度礦井水處理及自動化利用成套技術,均通過安徽省科技鑒定,被專家評定為行業所急需的產業共性、關鍵的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在淮南礦區。2008年,淮南礦業集團被命名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我們已向國家申請組建煤礦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近期有望獲批。
這個國家實驗室將建立煤礦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和治理關鍵技術產業化研究平台,進行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為我國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和工程示範提供技術支撐。
在2012年之前,我們目標是把實驗室打造成國家級創新研發平台和驗證示範機構,以淮南為基地,輻射全國,多出成果,爭取比照國家煤礦瓦斯治理中心模式,出台帶有國家等級的生態環境治理規范和技術標准,適時開展對外技術服務,把生態環境產業做大做強,成為繼瓦斯治理後又一張閃亮名片。以此為平台,重點開展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化技術的開發與研究,礦山生態環境的監測和評價技術研究、礦區塌陷區綜合治理與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礦井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研究、固廢無害化處理及粉塵防治技術研究及煤礦生態環境標准研究及制定,從根本上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提高保護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以正確的價值觀、方法論為導向,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資源環境工作隊伍
生態環境隊伍建設是礦區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保障。幾年來,集團公司招收大學生調整充實了局礦兩級資源環境建設隊伍,整合建立了生態環境修復開發公司和舜泉園林公司兩支專業隊伍。我們堅持以正確的價值觀、方法論為導向,以高目標為引領,以高標准責任心為核心,建立一支善管理、懂政策、強技術、正作風、具有創新精神的資源環境工作隊伍。
善管理。要提高戰略思維,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以規劃為龍頭,統領資源環境工作。提高資源環境的戰略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及監管服務能力。 要實行嚴管,嚴管出素質,引進危機管理機制,建立和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末位淘汰制和責任追究制。要加大問責力度,生態環境板各部門要經常深入現場,深入一線,對基層情況隨時跟蹤了解,動態掌握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做好服務與監管。對不按規矩辦事造成損失的,要敢於問責。要管好管內,要學會在技術、業務和管理的過程中管隊伍、管思想、管作風。
懂政策。資源環境工作政策性極強,強烈的政策意識、法制觀念是資源環境工作者的看家本領。要熟悉政策、了解政策、精通政策。做到政策明白,界線清楚,熟爛於心。要了解政策的歷史沿革,掌握政策的內在體系和相互關系。要樹立牢固的政策意識,法制意識,要用國家法律法規審視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要看是否行政許可。要爭取政策,生態環境保護目前已作為基本國策上升到重要戰略地位,未來幾年正是生態環境發展的良機,有利於爭取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
強技術。要以環境保護國家工程試驗室為平台,搞好煤炭開采沉陷治理和環境保護六個方面的技術創新,實實在在地搞好沉陷治理和環境保護,保障淮南礦區的可持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行業標准,指導和服務全行業。
正作風。資源環境管理是集團公司熱點崗位之一,高效廉潔是資源環境隊伍建設追求的重要目標。要自覺提高自己價值觀和方法論修養,從而保持和提高發展的激情和本事,樹立牢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增強責任意識,用心工作,忠於企業,真心向組織向領導負責,不浮躁,不守舊,不貪婪。要堅持廉潔自律,堅決杜絕以權謀私現象,資源環境隊伍的每一個管理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必須用五條企業核心價值觀和幹部的七種最可貴的品格嚴格要求自己,搞好「五慎」(慎始、慎微、慎獨、慎好、慎友)修養,提高綜合素質,緊緊跟上和適應集團公司建設新型能源基地發展的要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陸』 生態文明村建設方案
一般農村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村內交通不暢。車流、人流量較大,村內水泥路面破損嚴重,更有甚者部分農村路面還未實施硬化;
二是衛生環境堪憂。工業及生活垃圾量大且無合理垃圾處理系統,垃圾隨意倒置現象較嚴重;
三是飲用水受污染。因缺乏科學排污設計,長期排放的垃圾和廢液等,對土壤及水源已造成較嚴重污染,飲水難的問題突出。
可以從以上的三個方面入手,從當地環境和當地農民的實際困難出發。大力加強治理。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
『柒』 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教育工作方案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
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
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
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
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准、執
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
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
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
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
『捌』 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國家:企業:文明:
(一)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以質量改善為綱的轉變,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的轉變,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治理到與節能減排、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調整等結合起來轉變。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千頭萬緒,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一手抓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污染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全面系統地統籌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出現生態環境不可逆惡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資源和能源消耗要設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設定上限,生態環境質量要設定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對政府和市場做更加准確的定位,要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
近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應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眾多而平原較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准入、環保標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通過採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制度等,擴大生態綠色空間。
城鎮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相伴隨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必然結果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污染排放問題。
要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推動各行各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持續推動節能減排。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降低水、土地、農葯、化肥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是現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節能環保產業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產業支撐,也可提供綠色就業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准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環保投資需求高達3.4萬億元。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加強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除工業企業外,還應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包括農業以及服務業。
(五)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
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費方式不但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通過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主流價值觀。落實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等行為。運用價格等多種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
(六)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實施最嚴密的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沖突或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或條文,加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等方面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解決法律之間相互沖突、脫節、重復、罰則偏軟等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規時,要側重解決幾個關鍵問題:(1)明確執法機關的責任,在出現問題時,知道由哪些部門和哪些人負責,該怎麼做,做不好的後果是什麼;(2)強化、細化程序性規定,減小地方自由裁量權;(3)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4)出現問題時,除了懲罰相關單位,還要追究其法人和責任人的責任;(5)要強化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環境問題的規范,增加相應的條款,特別是要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入環保法律。
(七)推行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加強政策支持
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是確保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將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堅決追究其責任。
為使得這一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發揮其作用,需要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三定方案中給出詳細的規范,使之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監測監督辦法、實施程序、獎懲措施等內容。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不同部門的責任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
近年來,結合節能減排工作,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目標責任要求。應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建立更完整的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制度提供幫助。
要針對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新特點,提出全面的體制改革方案,強化節能減排綜合協調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強化政策合力。要加快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區域總量控制、重大項目區域會商、區域聯合執法或異地交叉執法、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及公開等制度。
要健全市場機制和經濟政策。加強稅收體制的綠色改革,除傳統的收入籌集性稅外,增加具有資源、環境調節作用的稅收的比例,以實現稅收中性條件下的稅收綠色化,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稅收體系。改革消費稅,將目前尚未納入消費稅徵收范圍,不符合節能、低碳、環保要求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抑制其消費。改革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增加對利用節能、低碳、環保類原料的優惠。改革資源稅,提高稀缺性、高污染和高能耗礦產的資源稅稅負,並適當增加資源稅目,增強其對資源環境的調節作用。
要鼓勵綠色信貸,發展環保產業創投基金,完善市政公共事業債券。增加基本環境公共服務,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在價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別化電價、水價等政策措施及具體的推進方案。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體制,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八)確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由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底子不厚,財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確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環保投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投入通常是指用於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一個重要指標是該項投入占當年GDP的百分比。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由於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化過程,其環保投入大體佔GDP的1.5-2.5%左右。但在這些國家快速發展時期,環保投入佔GDP的百分比曾經比較高,例如日本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達到4%的高點。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但由於財力有限,目前環保投入佔GDP的百分比一般都在1%以下。
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和財力的增長,環保投入增長較快。據統計,我國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從「七五」期間的0.7%上升到「八五」期間的0.8%,「九五」期間首次突破1%,2005年達到1.3%,2008年又上升到1.49%,「十一五」期間平均為1.45%左右。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達到3.0%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考慮到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欠賬較多,我國環保投入在「十二五」期間應達到2.5%左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應再有所提高,「十五五」期間再回落至2.5%左右。在這種投入力度下,我國有望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較大突破,使生態環境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除了直接的環保投入,生態文明建設還包括節能、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發展綠色產業等領域的其他活動。這些方面的資金投入邊界比較模糊,不易界定,但這些活動可同時取得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是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較小。因此,應根據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多投入。
除加大投入力度之外,還要提高投入效率,通過集中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以及強化監測和運行管理,集中解決情況嚴重、影響面廣、影響持久的問題。
為了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除了以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外,還需要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在後續的研究中進行深入探索。例如: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個建設的深度融合;生態文明程度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有哪些,程度有多大;如何確定和實施生態紅線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如何建立和實施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同階段的標志是什麼,實現生態文明的標志是什麼;工業文明之後的生態文明時代,如何讓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