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1. 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內容包括什麼
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內容很多,包含許多方面,比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管理制度、環境事故管理制度、環保培訓教育制度、環保獎懲管理制度、環保治理管理制度、原料裝卸管理制度、廢棄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及環保統計工作管理制度、危險固體廢棄物管理制度、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制度、環保衛生管理制度等等。而每個方面又包含許多內容。可參照相關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的論文或書籍。
拓展資料:
環境管理是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基本職能。國家環境保護部門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和控制人類損害環境質量、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之間關系的一系列活動。環境管理的目的是在於保證經濟得到長期穩定增長的同時,使人類有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生產環境。一般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和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是由於管理不善造成的。
由於環境管理的內容涉及土壤、水、大氣、生物等各種環境因素,環境管理的領域涉及經濟、社會、政治、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環境管理的范圍涉及國家的各個部門,所以環境管理具有高度的綜合性。主要內容可分為三方面:1、環境計劃的管理:環境計劃包括工業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計劃、流域污染控制計劃、自然環境保護計劃,以及環境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宣傳教育計劃等;還包括在調查、評價特定區域的環境狀況的基礎區域環境規劃。2、環境質量的管理:主要有組織制訂各種質量標准、各類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監督撿查工作,組織調查、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以及預測環境質量變化趨勢。3、環境技術的管理:主要包括確定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防治技術路線和技術政策;確定環境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組織環境保護的技術咨詢和情報服務;組織國內和國際的環境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等。
2. 用哲學觀點分析為什麼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就逛得轟擊,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就是為了自然的生態平衡的自然收取了平衡,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災難。
3.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環保工作中要把什麼放在首位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把《可持續性》放在首位!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形式,是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與自然和社會關繫上的具體體現。...
4. 生態環境保障
一、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遺留下的礦山環境問題較多,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應針對阿勒泰這樣生態環境優美,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較弱的地區制定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評價政策。堅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堅持 「誰開發、誰保護; 誰污染、誰治理; 誰破壞、誰恢復; 誰使用、誰補償」的原則,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中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防治地質災害。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最大限度地減輕礦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格禁止礦山廢水、廢氣、廢渣的無序排放。
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評價辦法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制度、礦山建設 「三同時」制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編制制度、土地復墾制度、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實施情況報告制度,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三廢處理方案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加強各部門之間協作、配合和信息溝通,嚴把環境准入關; 環保部門應把地區制定的總量消減計劃指標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控制新增污染源總量指標; 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 清理整頓新開工建設項目,加大對未辦理環境保護有關手續的處罰力度。礦業特區建設委員會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三、建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
在礦山生態環境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好礦山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對環境質量在性質上和數量上做出測定和描述,它是政府管理礦山生態環境的職能之一,它可為周期性檢查和修改礦山開采方案提供信息,確保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最佳效果。對礦區環境的監測必須建立完善的監測制度,在礦山生態環境監測中,要明確環境監測的責任人,確保監測能夠落到實處,確保監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可以考慮將監測分為社會監測和礦山監測,對滿足社會需求的,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進行監測,對礦區范圍內一般性的監測,則交給礦業權人負責,並向有關部門提供監測結果,確保上報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結果數據的實時性和客觀性。
四、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隨著礦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市場對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面臨挑戰。有色金屬工業是高耗能的資源型產業,當前國內外資源環境已經不允許有色金屬工業繼續依靠擴大產量的粗放型模式來實現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礦業特區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重點應把 「減量、少排、再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只有真正做到資源、能源消耗的減量化,真正做好廢氣、廢水、廢渣少排放和再回收並再次成為可利用的資源,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該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 圖7-3) 。
阿勒泰地區要注重發展循環經濟,編制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中循環和小循環經濟協調發展。中循環是在工業集中地區,在 5 大礦業園區內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棄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小循環是企業層面的循環,在企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
礦業特區可先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加強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逐步發展到園區的循環組合,即從小循環到中循環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礦業特區內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綠色礦業經濟。
圖 7 -3 不同經濟模式物質流動示意圖( 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培訓材料,2007)
5. 環境保護法規規定用於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提取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責任規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各級政府應當做到: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
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實「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6. 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怎麼做
在這些生態制度原則指導下,我國建立了以下生態制度:
第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對特定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後,或者項目進行建設和投產使用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和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並按法定程序報批的環境管理制度。可見,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包括法律規定應當在編制過程中或報批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和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該制度是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的環境管理思想的具體措施。
第二,「三同時」制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即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簡稱「三同時」制度,是指建設項目污染防治設施和措施必須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或使用的環境管理制度。這里的污染防治設施,包括污染物治理設施、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儀器、排污口自動計量裝置、自動測流儀器等。
第三,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向環境排放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工業和建築施工雜訊、社會生活雜訊以及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按照國務院環保部門的規定,就排污的有關事項,向所在地環保部門進行申報,待核准後予以登記注冊的環境管理制度。
第四,生態環境保護許可證制度。是指行為人在從事法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前必須到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辦理許可證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第五,生態恢復補償制度。是指由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對其因為生產經營或開發建設活動而破壞的生態環境依法予以恢復、賠償,或者因使用生態資源環境而給予相應補償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第六,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對違反規定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污染或破壞的,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治理,達到規定標准和要求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這里所說的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包括因超標排污而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污染或破壞,或者因未採取防沙治沙措施而造成土地嚴重沙化,或者因未採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而造成水土流失,或者因從事的水事活動違反規劃而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體污染,或者因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情況。
第七,清潔生產和清潔生產審核制度。清潔生產,是指不斷採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能源和原材料、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我們還應當提倡清潔的消費即綠色環保消費。清潔生產審核制度,是指具有相應資質的機構或組織,依據排污企業的申請或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定,按照規定標准,遵循規定程序,對企業生產和服務過程進行調查、分析和判斷,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減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產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廢物產生的方案,進而選定技術、經濟及環境可行的清潔生產方案過程的環境管理制度。
第八,環境保護行政代執行制度。是指在義務人拒不履行法定環境保護義務時,環保部門可以委託第三人代其履行,因此而產生的費用由義務人承擔的行政法律制度或間接強制措施。
第九,落後生產工藝、技術、設備淘汰制度。是指國家有關部門對浪費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制定並發布限期淘汰的名錄,並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再生產、銷售和使用的行政管理制度。
第十,應急處置制度。是指為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預先制定應對、處置突發性公共事件措施的社會應急制度。
第十一,生態環境補償費制度。是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資源,或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造成生態環境污染或資源破壞,當事人應當按照規定的標准,依照規定程序,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行政管理制度。
除以上生態制度外,我國還實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休漁制度、捕撈限額制度等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7. (18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1)差異:材料一:天人合一,統治策略要符合天道;材料二:人是萬物的尺度,法律可以獨立於自然之外。(2分) 影響:經濟角度:材料一的觀點有利於維護人和自然的和諧,但不利於提高社會發展速度。材料二的觀點有利於激發人們主觀能動性,加快社會發展速度;但容易違背自然規律。 政治角度:材料一的觀點有利於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材料二的觀點強調人的獨立判斷,有利於催生民主政治(4分,任何一個角度切入,只要表述合理都酌情可給分) (2)關於蒸汽機在「經濟領域是一種勝利」:蒸汽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隨著汽船和蒸汽機車的發明,出現了交通運輸業革命;推動世界經濟市場的初步形成;蒸汽機的使用,使工廠規模擴大,加速了城市化進程。(2分,答出2點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關於蒸汽機對「生態領域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蒸汽機導致煤的大量開采和使用,蘊含了「能源問題」,加劇了環境污染,實際上已向人類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分) (3)措施:英國政府通過立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2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和斗爭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2分) (4)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環保意識增強;全球化推動了環境問題的全球治理;國家干預的加強;福利制度建立與發展;知識經濟促進人與自然協調,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4分,每點1分,答出4點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