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生態
A. 當前輿論環境下我軍開展輿論戰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
互聯網時代,傳統主流媒體主導輿論的格局被打破,傳統媒體、政府部門等多個主體在建設網路空間中的主流輿論陣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社會轉型打破傳統利益格局,成為輿論引導復雜化的現實基礎
1、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導致利益沖突頻發、價值觀多元,凝聚社會共識難度加大。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呈現出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等特點。社會經濟結構、所有制及其利益分配製度、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都在相應發生或明或暗的全新變化。分化的利益格局和多元的利益群體導致利益沖突頻發,社會矛盾凸顯,民眾普遍存在的被剝奪感和不平衡的社會心態使得社會矛盾一觸即發。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心理心態使得主流價值觀的建構與社會共識的凝聚困難重重。
2、社會轉型過程中官員權力異化使官民沖突時有發生,政府公信力下降。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權力異化的現象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老百姓對此種現象深惡痛絕,而國家一時很難從根本上徹底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長期的不滿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導致了心理的嚴重失衡,官民沖突時有發生並不斷擴大化。從孫志剛事件到「躲貓貓」,從「天價煙」到重慶「不雅視頻」,從郭美美炫富到「我爸是李剛」,近年來我國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涉官涉腐類事件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政府公信力面臨「塔西佗陷阱」的巨大挑戰,給輿論引導帶來很大難度。
二、新媒介技術改變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成為輿論引導復雜化的技術背景
1、媒體泛社會化導致主流媒體議程設置權力弱化。
新媒介技術深刻改變了社會傳播格局,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信息的發布權向草根階層轉移。從主流聲音一統天下到草根階層眾聲喧嘩,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權力被弱化。執政黨通過掌握有限的媒介資源控制輿論場的局面已被打破,面對眾聲喧嘩的網路輿論場,如何傾聽民意、正本清源、有效溝通、凝聚共識成為網路空間中主流輿論陣地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和使命。
2、新媒體改變輿論生成演化路徑,網路輿論場充滿變數和不可控性。
新媒體成為輿論生成和發酵的重要場域,並深刻地改變了輿論生成和演化路徑。在新媒體語境中,信息和意見的復雜程度非以往任何時候可比,一些偶然發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體語境中藉助於輿論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間引爆,從而演繹成重大公共危機事件。2012年受到公眾關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長事件、重慶官員不雅視頻事件等均源自網路,並在網路空間瞬間發酵。另外,擁有大量粉絲的意見領袖深刻影響著網路輿論的走向。這給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帶來極大挑戰。
三、主流媒體的傳統思維和輿論引導技巧難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形勢
1、自上而下的宣傳意識使主流輿論在立場和話語體系等方面缺乏與受眾的接近性。
傳統媒體時代,擁有傳播權的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具有絕對權威,在長期自上而下的宣傳報道中,形成了特定的報道方式和話語體系。在網路空間中的主流輿論建設過程中,雖然在努力改變,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在當前的傳播格局和多元化的輿論生態下,輿論引導效力並不來自權力,而是必須通過和其他媒介的自由競爭來實現影響力,面對這種局面,主流媒體的報道方式和話語體系缺乏接近性,不能很好地「接地氣」,很難使輿論引導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2
、「內容為王」的意識使主流輿論陣地的渠道建設較為有限,用戶體驗、市場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力不足使主流輿論的到達率、影響力受到限制。
互聯網時代,內容、渠道和品牌是新媒體發展的三個重要維度。作為內容生產者,傳統媒體及其網站的專長在於新聞內容,並且有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但在渠道建設方面還存在欠缺,而渠道是實現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一環,渠道建設不足嚴重影響著傳統媒體網站及其新媒體形態的輿論引導能力。藉助即時通訊、社交平台、郵箱服務,一些商業網站憑借良好的用戶體驗和強有力的市場推廣而網羅了龐大的用戶群,在渠道建設方面佔得先機,基於龐大的用戶基礎,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網站不可比擬的優勢。如何加強渠道建設、提升用戶體驗、做好品牌推廣是建設好網路空間中的主流輿論陣地面臨的一大挑戰。
3、傳統媒體缺乏危機意識,進軍新媒體的動力不足。
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意識到進軍新媒體的必要性,但危機感不足。是否進軍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來說尚未達到生死攸關的程度;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在新媒體方面的投入還沒有收到顯著的效果,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另外,缺乏激勵機制也是主流媒體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傳統媒體在進軍新媒體方面持觀望態度;已經開發的新媒體平台,由於缺乏危機意識,往往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平台和終端的特性進行創造性使用。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網路輿論引導的成效。
B. 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
C. 不同時代下輿情的區別和特點
主要分兩個時代,即認知階段與發展階段:
1,網路輿情認識階段
輿情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市場認識基礎,不管是廠家還是客戶,對輿情都有了比較的深入的理解,分食蛋糕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但是隨著對輿情的了解加深,客戶也變得逐漸刁鑽起來,變得不太好伺候。單純的信息監測與推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從數據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此時他們需要輿情服務的時候,不僅僅是指監測,事實上是他們需要的是一整套輿情解決方案。輿情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擺上了政府以及企業的議事日程。有相當一部分政府或企業單位,設立了輿情工作小組,專門處理輿情工作,國家也倡導領導「多上網」,注重網路輿論生態。全社會獨輿情的重視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有很大一部分得緣於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民上網的場景發生了革命,依賴於互聯網信息的輿情行業也必將掀起一場革命。
這一時期,一些以「輿情監測系統」的產品出現了,它們相對於之前認識時代的產品,功能更強大,產品體驗相對提升了很多。可以從不同緯度分析數據來源以及載體分布、輿情特徵分布、傳播路徑分布、地域分布、站點分布等,通過可視化的圖表來展現。
市場上出現了多家資深軟體公司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組件的輿情公司,以烽火輿情等公司為代表,它們的技術實力較為雄厚,互聯網信息資源整合、語義分析技術、智能搜索引擎技術、抓取網路輿情數據能力較強,而且配置一支專業的輿情服務團隊。
互聯網時代,輿情從產生到傳播都是依賴於電腦,貼吧、論壇、微博是輿情的高發地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輿情依賴於手機,除了貼吧、論壇、微博以外,微信以及APP、秒拍等直播軟體都成為輿情的高發地帶,而傳播時效性更強,更容易擴散,幾乎是短時間內迅速爆破。「和頤酒店」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例。
深度整合大數據,不僅僅是得出一份輿情報告,還要注重輿情事件的關聯性和規律性。「要對橫向的相關領域輿情、縱向的歷時性輿情進行數據對比、歸納研究,從而為現實的輿論疏導、矛盾解決提供借鑒。這就需要復合型的知識結構與團隊構成。多學科配合、培養專門的輿情人才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D. 如何掌握輿論主導權
一是權威聲音。網民依據自身所知所感所思發布信息和看法,往往受到特定環境的限制,片面的信息、主觀的感受往往造成網路輿論的碎片化、情緒化甚至極端化。面對網路帶來的「困惑之海」,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專家學者的精闢分析,成為指點迷津的「定海神針」。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首先要善於發出權威聲音。通過網路傳遞黨和政府的主張,普及法律,宣講政策,用黨和政府的立場態度引領社會思想,用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多提供有益於群眾生產生活、學習交流的信息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其次要回應社會關切。當越來越多的人把互聯網作為公眾參與、問政、監督的渠道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藉此搭建與群眾坦誠溝通、平等互動的橋梁,疏通民意表達,讓積壓的聲音釋放出來,在網路的對話和協商中,把實現群眾訴求與維護公共利益結合起來。要及時梳理、回應群眾反映的問題,統籌好輿論引導和問題處置、網上訴求和網下調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有著落,難解決的有迴音,增強人們的信心。最後要提高反應速度。網路把信息傳播提高到「秒殺」狀態,行政系統層層請示審批,往往顯得滯後。要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對重大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第一時間發現,迅速作出反應,及時發布最新信息,搶占輿論第一落點,擠壓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
二是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是網路新聞的重要來源,對網路輿論的走勢、傾向有很大的引領作用,關鍵時刻有「定音鼓」之效。要充分發揮信息採集能力強、可信度高、深度權威等優勢,為互聯網提供大量准確、優質的新聞信息。同時,規范網路傳播秩序,防止轉載傳統媒體信息時隨意篡改、斷章取義。對網上熱點問題,傳統媒體要跟蹤關注,主動加以引導。對網路謠言,及時刊播澄清報道,消除負面影響。
三是網路意見領袖。自媒體時代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網路「意見領袖」,他們來自知識界、媒體、商界、文藝界等領域,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對一些網路輿情發展會起到推動、放大、加速的作用。要樹立統一戰線的觀念,放下身段,同他們交朋友,深入溝通,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實際情況,增強擔當意識,培養理性、建設性精神,發揮他們網上號召力、影響力較大的優勢,引導網上言論,強化主流輿論。尊重他們的思考獨立性和意見多樣性,對積極建言給予鼓勵,對不盡合理的意見給予包容,對極個別人的違法行為依法處理。
四是網民自身。網民是網路的主人,他們的共同參與造就了網上輿論生態。要充分把握網路自身的組織特點,發掘網民中的積極因素,發現平凡生活中的亮點,點燃網民激情,放大網民積極向上的聲音,使網民成為主流輿論的建造者、參與者。近年來,一些地方組織網民展示當地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反映人們對生存環境、生活狀態的真實感受,匯聚了一大批網民提供和創作的作品,活躍了網上文化生活,豐富了網上精神家園。
網路技術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新聞網站、社交媒體、終端平台等不同特色的傳播業態。掌握網路輿論主導權,還應當把握不同傳播載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策略。
新聞網站是網路媒體的基本形態。由於主辦主體、資本來源、管理體制、經營方式、人才隊伍等各有特色,新聞網站的社會影響、價值傾向、風格特點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採取措施加快重點新聞網站的發展,壯大重點新聞網站的實力和影響力,發展新業務、培育新業態,積極利用各類網路載體、渠道發出正面聲音。要加強對商業網站的團結引導,發揮傳播優勢,放大黨和政府聲音,共同唱響網上主旋律。
論壇、播客、博客、即時通信工具等使網路進入Web2.0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一步強化了網路的互動功能,帶來網路輿論的根本性變化。當前,僅微博每天發布的信息就有2億多條。要把新媒體作為了解民情、傾聽民意、汲取民智的有效途徑,隨時隨地傾聽百姓的聲音,在群眾的智慧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基層黨員幹部要學會運用社交媒體,寫博客、發微信,把思想、工作與廣大網民進行交流,從中找准聯系群眾的契合點、做好群眾工作的著力點,使自己融入網民匯聚的「群」中。
隨著3G、4G網路技術的發展,移動智能網路客戶端成為公眾獲取新聞資訊、體驗數字生活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具有新聞發布功能的移動客戶端產品達3萬個,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超過70%。對此要有陣地意識,把信息服務與思想引導結合起來,根據網民的習慣和喜好,選擇相應的內容形式,用個性化、有特色的網路產品佔領終端平台。
E. 如何解決輿情引發的企業品牌傳播「四重效應」
1、當前輿論生態的「四個判斷」
一是國際輿論場和國內輿論場相互打通。這一點從「王立軍逃館」等事件可以看出,國際輿論和國內輿論實時互通,再也沒有時差了。
二是官方話語體系和民間話語體系相互博弈。同一件事情、同一片稿件,新華網和新浪網、新浪微博的標題總是不同,突出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有博弈。
三是網上輿情信息和網下現實環境相互交織。一個輿情事件,網上輿情會影響現實決策,現實中新的進展、行為,很快有會反映到網上,相互作用。
四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融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看到的,也是中央和各大媒體正在極力推動的新變化。
2、輿情引發的企業品牌傳播「四重效應」
全民圍觀的全媒體時代,輿情突發是常態,高發是狀態。對企業和政府來說,被誤讀和誤解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因為輿情的沉澱和累積,公眾對某些品牌和機構往往會形成一種標簽化的認識,甚至成為一種「語境」。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和「四個相互」的輿論新生態下,因為網路輿情而引發企業品牌傳播呈現四重效應:
長尾效應。從輿情屬性來看,企業正面中性報道一般占據主流,但負面輿情絕對數量仍然可觀,而且一直沉澱在網上,累積了巨大負能量,歷史地看,負面輿情的「長尾」的穿透力、破壞力,遠遠大於正面品牌策劃或公關活動的傳播力、影響力。「長尾效應」亟待引起重視。
首因效應。從輿情成因來看,少量媒體成為多數負面輿情源頭、少數問題成為企業負面淵藪,經常報道企業負面消息的首發媒體也就那麼幾個,問題也固定在幾方面:環保、質量、競爭等。「首因效應」嚴重影響品牌形象。
破窗效應。從輿情主體來看,實情決定輿情,企業因為自身問題頻發負面輿情事件,輿論持續關注,「溢出效應」比較明顯。比如有的企業因為發生腐敗案,窗子被打破了,之後它的所有事情都被放大檢視了,最後很小的一個事卻上升為一個國際新聞。
暈輪效應。從傳播渠道來看,一些媒體以偏概全、主觀判斷,存在著標簽化擴大化的普遍現象。標簽化、「標題黨」給企業、行業帶來的傷害相當大,模糊了企業本來的品牌形象,扭曲了企業的臉譜。
3、輿論格局和輿情發生的「五大變化」
目前輿論格局最大的變化,是從用戶生產內容(UGC)向專業生產內容(PGC)、職業生產內容(OGC)演進。近年來,我們企業的公關傳播人員忽然發現,苦哈哈忙活了一年生產的內容,只佔網上內容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這就是自媒體的發展結果。現在,更強大的是專業內容的專業生產團隊出現了,需要投入成本和人力、設備的職業團隊出現了,它們具有一定的專業或者職業門檻,但是對輿論的導向具有較強的影響。
一是輿情的主體和客體開始易位。法人(包括政、企、媒、NGO)和個人都是輿情的主體,但是,過去經常涉及輿情的主體是企業和政府,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個人也會陷入輿論漩渦。過去「3.15」晚會都是監督別人的,後來「大概八點二十發」及其主持人出事,甚至頻道總監更迭,央視財經頻道卻變成被圍觀的對象,成為輿情的主體。其實媒體本身應對輿情事件的能力是相當差的,因為過去總是曝光別人的輿情,還不適應這種易位。
二是去中心化。新媒體的特徵就是去中心化,但是每個主體總是期望成為新的中心。就議題設置的主導來看,前兩年微博最活躍的時候是大V在主導,這兩年則是企業、政府以及官方的媒體和新媒體平台等。大V的黃昏,正好趕上官V的「新婚」。這體現了話語權的轉移、影響力的遷移。
三是去中介化。某企業發言人說去年少開了大概20場發布會,因為他們企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有了一千多萬粉絲之後,很多事情都通過新媒體平台發布了。企業的輿論傳播越來越去中介化。企業和企業的產品、渠道等本身也是媒體,再加上運用新媒體,就會省略了媒體這個中介,這可以算得上目前傳統媒體焦慮的原因之一。
四是泛意識形態化。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正面報道會引發負面效應。像《遼寧日報》調查報道,最近參評中國新聞獎又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正能量的傳播也會引發質疑。還有加多寶的「感謝」系列公關營銷案例,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很新奇的策劃,其實容易引發意識形態方面的關聯。不作死就不會死,這種泛意識形態化的策劃要不得。
五是路徑依賴固化。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比較多,諸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公眾喜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路徑獲取信息。在微信去媒體化的情況下,微博的活躍度在降但是影響力並沒有降,很多輿情事件都是通過微博發酵發展的。相比之下,微信製造話題、引發話題的能力還是稍弱。
4、企業危機識別及其演變機制
企業危機基本可以分為四類:政治危機、道德危機、法律危機和事件危機。大部分的危機都屬於事件危機,法律危機比較好處理,最難處理的是道德危機,因為從道德上直接就把企業否定了。
互聯網時代下大多數危機也有一個發生、發展、發酵、傳播、演變的機制。一般通過媒體報道或是網友爆料,危機就發生了;網友討論形成輿論即為危機發展時期;輿論領袖加入形成輿論壓力,輿情繼續發酵;然後多家媒體就會深入去挖,危機升溫,這時有些企業會採用鴕鳥政策不回應,也可能就此沉寂,也可能帶來更大的風波。主動引導,還是必要的。如果應對失當,有可能產生次生輿情。即使處理得當,也會在網上留下痕跡、形成段子,影響仍然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強調危機預防為主,從預防到研判、控制、解決再到化危為機,化危為機是理想狀態,一般情況下能夠化危為安就算達成目標了。
5、輿情研判遠比處置更重要
企業輿情的處理一般遵循兩個閉環。內部閉環從輿情監測、輿情研判到輿情處置,外部閉環是從媒體公關到議題設置到主動引導。
就輿情監測來講,它是基礎。目前國內一些監測平台已經從過去的垂直搜索系統到大數據的雲平台,但是還存在著一些盲區,比如微信(朋友圈)、視頻(音像圖文轉換)、海外輿情(語種轉換)、客戶端(封閉平台)。
就輿情研判來講,是實操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它比處置更重要。一是從定量到定性。定性好說,而定量則需要認真衡量,比如微博轉發多少算熱門,是著名的「500條」么?微信閱讀多少算熱點輿情,是目前的平台的最大顯示「10萬+」么?網路媒體轉載多少篇算熱點輿情?主流媒體多少家報道算熱點輿情?都需要研究。二是從研判到預判。過去我們根據報道和事實進行判斷,現在更傾向於依據情緒、搜索和口碑。比如從搜索平台上看關聯詞,從而發現和關注問題;口碑成為研判的依據,根據自媒體被轉發、被 、被圍觀的情況進行判斷。
就輿情處置來講,主要把握好戰略、戰術、執行三個層面,也就是道、術、勢。在一定程度上,研判比處置重要。只有準確地識別危機種類,准確判斷危機事件處於什麼階段,才會更有利地解決危機。
6、企業輿情處置的「道、術、勢」
就輿情處置的戰略而言,要擁有三個制高點,即輿論制高點、理論制高點、道德制高點。過去我們往往只在輿論的制高點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後兩個更高的需要佔據的高地。那些從理論上否定企業存在的價值、行業發展的趨勢,那些從道德上一棍子打死的問題,對企業的傷害更大。因此,加強理論研究、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也是預防企業危機的戰略布防。
就輿情處置的戰術而言,要要把握三個第一,即第一時間、第一定義、第一態度。首先是「第一時間」。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輿情處置沒有黃金時間,只有第一時間。其次是「第一定義」。即怎樣定義這個事件。大家對某一事件會更加註重它的性質和精神,所以定義權特別重要。定義權掌握在事件當事人、媒體、意見領袖手中,也掌握在政府領導和企業手中,關鍵在於「口徑」,口徑原本是一個軍事術語,20mm以下為槍,20mm以上為炮,槍和炮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語。危機越是嚴重,企業的口徑越能體現它的戰略。比如近期的劉春寧被拘事件,阿里的聲明先切割、再打感情牌,突出人文關懷,有文藝范兒;而其後騰訊的回應則出於理性、條分縷析。這兩個都獲得不錯的反響,算是應對比較好的公關文案。三是第一態度。比如2013年被剪輯的中石化咸寧「見死不加油」事件,很快就上升為道德危機。中石化湖北公司第一時間發布聲明,表示尊重生命、主動致歉、嚴肅調查、辭退職工。之後全媒體還原真相,原來的報道忽略了很多事實和細節,贏得公眾理解。
就輿情處置的執行而言,要分級分類處理,還要發揮三種力道: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具體操作中,失實報道一定要辟謠;局部出錯要切割;出現問題,就要表態認錯負責任。總之,全媒體時代的輿情處置,一是回應要快,解決什麼時候說的問題,因為你說或者不說,麥克風就在那裡,總會有人搶著去說……;二是回答要准,解決說什麼的問題。你可以什麼都不說,但開口必須講真話……;三是互動要誠,解決怎麼說的問題,把媒體、粉絲當朋友,他們才能接受你的觀點……。
F. 將一個輿論最快掩蓋過去的方法
輿論生態的新變化提醒一些地方,有必要改變對輿論環境的習慣性期待,應該意識到,出了問題不丟人,迴避問題才丟人,才讓民眾真正失望。輿論看得越來越清楚,現在多數地方面對的問題和矛盾只是量的差異,並無本質的不同,一個地方的問題,在另一個地方完全可能出現,因為問題得以產生的基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不過有些地方問題還沒有積累到極端程度,或者已經到了極端程度,尚未遇到爆發的機緣而已。所以輿論更看重的,是敢不敢直面問題,而不是問題是否浮出了水面。
G. 如何寫關於網路輿論監督對公務員職業生態環境之影響研究的論文,思路是什麼
你可以多看看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和範文,對你對寫作會有幫助
H. 傳播謠言 散布虛假信息有什麽危害
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圍內酌情從重處罰。
編造恐怖信息,傳播或者放任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應認定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圍內酌情從重處罰。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同時又構成其他犯罪的,擇一重罪處罰。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警情、災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8)輿論生態擴展閱讀: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相關規定:
1、致使機場、車站、碼頭、商場、影劇院、運動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秩序混亂,或者採取緊急疏散措施的;影響航空器、列車、船舶等大型客運交通工具正常運行的。
2、致使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廠礦企業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經營、教學、科研等活動中斷的;造成行政村或者社區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
3、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的行為,可以被用來煽動他人進行其他犯罪,如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煽動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煽動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煽動聚眾擾亂公共場所、交通秩序。
I. 試分析當下社會網路輿論生態的利弊
遭遇突發事件,面對驟升的輿論壓力,需要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必要時通過應用輿情監測工具(比如軍犬輿情),及時獲取網路輿情動態,了解突發事件後公眾和媒體的所說所想,了解輿論背後的民意訴求,然後做出相應的回應和採取合理的措施,從而化解輿情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