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風險

生態風險

發布時間: 2020-11-22 19:09:37

『壹』 生態環境風險

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
生態環境是構成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發展的光、熱、氣、水、土、營養等生境條件的總稱。自然的、人為的因素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生態系統保持相對平衡,人類和其它生物才能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遭破壞,生態系統失去相對平衡,就會給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帶來難以逆轉的風險。這種潛在的風險,在自然和人為不
利條件的作用下變為現實災難的機率越來越大。生態環境遭破壞的程度越高,風險後果越嚴重,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作者就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生態系統良性逆轉的風險。熱帶雨林、森林稱之為地球之肺,濕地稱之為地球之腎,其面積減少和系統破壞,災害性氣候的風險會增加,同時依賴濕地、森林生存繁衍的動植物會增加減少或滅絕的風險;海洋、江河、湖泊水體污染、系統遭到破壞,會增加魚類和依賴水體生存發展的其它生物減少和滅絕的風險;草原面積減少,草場退化,會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載畜量減少的風險;沙地植被減少、系統遭破壞,會增加沙漠化面積擴大和沙塵暴侵襲風險;農田作物生長環境遭破壞,會增加農產品質量、產量降低的風險;有毒有害固體、氣體物質排放會增加人與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土地石漠化、土地貧瘠、泥沙淤積庫壩、河流、湖泊導致洪災的風險。總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生態環境隨之惡化,使其良性循環所付出的代價越高昂。

二、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經濟社會難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風險。當今世界面臨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難題。我國人口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土地、淡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口、資源和環境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黨中央和國務院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而努力實施。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相當嚴重,1998年以來,長江、松花江、淮河、黃河發生洪澇災害,直接及間接的經濟損失上萬億,受災地區人口近億,抗洪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修建防洪設施、治理嚴重水土流失等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非常巨大。雲南滇池、淮河污染,南海赤潮,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四省區的沙塵暴頻發,南方、北方乾旱災害的加重,永定河乾涸,黑河、塔里木河、黃河斷流,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

三、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空氣、土壤、水的污染,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遭破壞,均直接威脅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發展。因生態環境惡化,一些珍貴動植物瀕臨滅絕,一些已經滅絕。因有毒、有害物質過量排放,不僅對食品的安全生產構成威脅,而且對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構成危害。

四、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政治危機風險。生態環境惡化的後果會導致資源枯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資源不能保障,就會引起資源爭端。縱觀世界歷史,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而發動戰爭的顯而易見,民族性、地域性為資源而戰的也非鳳毛麟角。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就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生態環境風險評價與生態安全
摘 要:本文根據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現狀,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觀點,闡述了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方法,以及生態風險評價應用於西部大開發過程當中,對確保生態安全具有切實可行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風險評價;生態安全;西部開發
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當前,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在進行,目前仍存在如何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加速發展等許多問題.由於我國環保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系統的開展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目前進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還存在不足.針對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以及如何調節開發與環境保護中的矛盾,在研究國外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及應用是確保西部開發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
1 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
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經濟活動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區域開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將不斷增加,而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城市和工業集中地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西部地區經濟落後,工礦企業污染控制設施少,水平低,造成工業集中的城市環境狀況惡化.4川,重慶,貴陽等城市為兩控區,酸雨污染嚴重.西北地區自然降塵量高.在1999年的環保重點城市調查中,西部有5個城市排名位居前十名.
(2)水資源匱乏,水的生態平衡失調
西部的水環境在不斷惡化,許多永久性河流變為季節性河流.甘肅,陝西等地屬於乾旱地區,水資源匱乏.青海境內的黃河入水量已減少了23.2%,黃河在1985年後年年出現斷流,斷流時間越來越長.有數據表明,陝西水資源按人口和耕地平均面積,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和46%,人均水資源量僅800多平立方米,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求.塔里木河道已縮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鹽湖或干鹽湖.
(3)土地荒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嚴重
西部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十分低下,青海為0.35%,新疆為0.79%,甘肅為4.3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約佔80%.雖然已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但荒漠化的治理還很艱巨.
(4)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惡性循環.
2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1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中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3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之下聯系,能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1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1般分為之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1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之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我國在環境化學領域做過1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如有毒物質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部分有毒物質的環境毒理學研究,但是有毒物質對生物生長,發育,繁殖等的影響還需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基礎研究.
5 西部生態環境安全對策
(1)在西部地區開展生態系統調查,建立健全完善的西部生態環境資料庫.對不同的地區根據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分級劃分區域.對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應避免區域開發建設,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規模較大的區域開發建設應選擇生態系統調節能力較好的地區.
(2)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的應用研究,對新建建設項目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研究.由於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平衡容易遭受破壞,單純的從污染物排放量,生態調查,及環評的預測上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能確保生態的安全.因為環境影響評價沒有對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種的最薄弱的環節是否受到外界的影響進行評估,如果受到影響將會破壞周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由於我國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而且缺乏系統的評價方法和環境背景資料的資料庫,進行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生物背景調查,生物學資料,毒理數據等.在美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生態風險評價資料庫,用以支持風險評價工作.
圖2 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
(3)根據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加強生態安全,發展經濟必須綜合考慮,合理規劃.國?繁W芫忠丫

『貳』 為什麼考研選自然災害與生態風險這個方向

物災害屬於自災害種;自災害指給類存帶危害或損害類環境自現象包括乾旱、洪澇、台風、冰雹、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重物災害等
態破壞(叫環境破壞)指類合理發、利用自資源興建工程項目引起態環境退化及由衍關環境效應類存環境產利影響現象 :水土流失、土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物性減少等等環境破壞造往往需要間才能恢復些甚至逆

『叄』 什麼叫生態風險評價其程序如何舉例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 小論文(一)

幾個關於評價的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在一項工程動工興建以前對它的選址,設計以及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和建成投產、退役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和預測。1969年,美國首先提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並在《國家環境政策法》中定為制度。隨後,日本、加拿大、英國、瑞典、澳大和亞、法國等也陸續推行。中國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這種制度要求根據區域環境特徵,即根據氣象、地理、水文、生態等條件,對工業區、居民區、公用設施、綠化地帶作出環境影響評價,以便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質量評價(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一定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方法對一定區哉內的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和預測。按時間因素可分為環境質量回顧評價,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預斷評價)。

環境風險評價(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環境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分析和預測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項目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範、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達到可接受水平、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最小。
環境風險評價應把事故引起廠(場)址外人群的傷害、環境質量的變化及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預測和防護作為評價工作重點。
評價內容包括風險識別及分析, 同類項目事故統計,風險標准體系 ,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項,後果計算及風險評價,風險管理及減緩風險措施,應急預案等。

生態風險評價(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環境風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受一個或多個脅迫因素影響後,對不利的生態後果出現的可能性進行的評估,生態風險的最終受體不僅為人類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統的各個組建水平(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乃至景觀)並且考慮了生物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不同組建水平的生態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即風險級聯)。目前主要引起原因可分為生態過程(轉基因植物對人
體的副作用),生態入侵(雲南滇他的水葫蘆爆發事件),人為活動(城鎮化過程)等三類情況。

生態風險管理(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是指根據生態風險評價(ERA)的結果,根據恰當的法規條例,選用有效的控制技術,進行消減風險的費用和效益分析,確定可接受風險
度和可接受的損害水平,並進行政策分析及考慮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決定適當的管理措施
並付諸實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風險度,保護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的安全。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是生態風險評價的一個分支,它在區域尺度上描述和評價環境污染、人為活動或自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與單一地點的生態風險評價相比,它強調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所涉及的風險源和評價受體都有區域分異現象.

『肆』 簡述生態風險評價的原則

生態風險評價,是指對因一種或多種內部或外界因素導致的不利生態影響所進行的評估。即評估由於化學品排放、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等產生的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強度,並進行定性和定向研究。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生態影響因素和所產生的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能夠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以往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步驟的風險評估: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
生態風險評價一般遵循的原則及過程為:

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日標和評價點;
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
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各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
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

『伍』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陸』 怎樣對潛在的生態風險指數進行評估

基於潛在的生態風險指數的評估

『柒』 生態風險評估是什麼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以下聯系,能夠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夠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以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夠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一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一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夠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捌』 環境生態風險評價的現實意義

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為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服務。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2.二者的評價因子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主要是水、大氣、雜訊、土壤污染,是根據工程排污性質和周圍環境的要求進行篩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則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態效應等,根據開發活動的影響性質、強度和周圍環境的特點進行篩選。
3.二者的評價方法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採用定量監測與預測的評價方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重生態分析和保護措施,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污染影響的范圍、程度、治理措施達到排放標准和環境標準的要求。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後果,保護措施達到生態環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玖』 生態評價是什麼

生態評價是對一個區域內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系統論的方法,對自然生態系統許多重要功能上系統評價,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對復合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即自然或環境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執行的整個系統功能的評定。
1主要任務:
生態評價的主要任務是認識生態環境的特點與功能,明確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明定為維持生態環境功能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而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當前,常採用的生態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圖形疊加法、生態機理分析,類比法,列表清單法,質量指標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產力評價法和數學評價法等。
3意義:
生態學是自然保護的基礎,所以,要了解一個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對其進行生態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對一個保護區進行生態評價,實際上是對其中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因此,生態評價本身既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同時也涉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環境所組成的,因此,要評價生態系統和整個保護區,首先要分別對動植物物種、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然後對生態系統和保護區進行整體性評價,這樣才能對保護區有分析的和綜合的認識。

『拾』 生態風險的形成原因

包括自然的、社會經濟的與人們生產實踐的諸種因素。
其中,自然地因素如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水資源危機、土地沙漠化與鹽漬化等;社會經濟方面的因素包括市場因素、資金的投入產出因素、流通與營銷、產業結構布局等因素;人類生產實踐的因素包括傳統經營方式和技術產生的生態風險、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風險因素等。
當前,生態風險問題在自然資源綜合開發中尤為突出,如自然資源的保護性利用中資源儲量耗損率的確定、資源利用方式與對策的確定、資源價格和投資形式等的確定,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基礎上選擇,因而需要進行風險決策分析。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