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
Ⅰ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人類與自然互助,文明共環境和諧。
讓地球生機勃勃,讓家園綠意融融。
生命來源自然,健康來自環保。
還老人一個純凈的夢, 給孩子一片蔚藍的天。
萬涓成水、匯"綠"成"和" 。
一滴雨露,挽救一個生命;一片藍天,拯救一個地球。
同享一片藍天,共創無限和諧。
打造一方凈土,共享一片藍天。
青山 綠水 藍天 白雲 這才是我們的家。
破壞環境獲得的利益是債務。
創藍天碧水新城福澤你我他,建文明和諧人居惠及千萬家。
讓環保紮根現在,用綠色昭示未來。
護天護地護花護草護環境*愛山愛水愛林愛鳥愛株洲
同心描綠色, 眾手繪藍天。
把藍天留給你我,讓綠水環繞人間。
請每天反省:除了污染,我還留下了什麼?
珍愛生活之園,珍惜生命之水,珍視生存之土。
藍天美麗因為有白雲, 大地錦綉因為有草木。
實行清潔生產 綜合利用資源 打造綠色競爭力
景隨愛護生, 綠由雙手植, 禍從污染起, 福自環保來。
綠色貴在保持,環保重在行動。
打開藍天的窗,扣開青山的門,走進環保世界,共享美麗人生。
以法保護自然環境,以德創建社會文明。
人生百年 環保千秋
世界因萬物而和諧,生命因綠色而美好。
文明貴在一言一行,環保重在一點一滴。
構建和諧社會大環境,倡導文明環保新氣象。
與綠色相約,與環保同行。
用心靈播撒綠色的種子,用汗水犁出綠色的家園。
點點滴滴環保情,殷殷切切愛國心。
保護環境愛家園,健康生活每一天。
追求環保是你我的心願,參與環保是你我的責任。
讓綠色走進家園,使生命遠離污染。
千方百計治理污染,齊心協力保護環境。
綠色深呼吸,陽光好滋味。
手拉手,創造美好環境;心連心,構建和諧社會。
加強污染防治工作,共同構建和諧株洲。
如果自然是母親,那麼我們就應該是孝子。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自然在身邊,保護在心中。
愛護大自然,建設美好家園。
綠色,是自然之美,是心靈之聲,是人類的依靠。
地球你我家,保護靠大家。
自然是什麼?是你得以生存的母親。
關注環境,就是關注未來。
用心保護,因為那是我們生活的根本。
植物青青,水也清清。路房園新,家也溫馨。
環境保護你我他,藍天碧水伴大家。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擦亮藍天,播撒綠色。
建綠色家園,創美好生活。
您愛自然多一點,自然愛您久一點。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保護藍天碧水,愛護生態家園。
植樹造林,美化家園;展現綠色浦東,維護生態環境。
花朵香又美,倩君不要采,留著大家看,美景常存在。
綠色環境像自家,保護環境靠大家。
垃圾筒笑口常開,請你不忘送一點。
學校是個大花園,師生共同來關愛。
天更藍,水更綠,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家園!
藍天白雲,水清岸綠,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綠色環境,生態家園,關愛動物,保護資源,愛護綠化,珍惜生命。
多一份綠色,多一份健康。
生命是樹,綠色是根。
保護環境,愛我家園。
綠色是生命之色,生命呼喚著綠色。
每個人都有保護綠化的責任,每個人也有享受綠化的權利。
管住口,不亂吐;管住手,不亂扔;管住腳,不亂踏。
比清新,比亮麗,畫出一幅好天地;你參加,我參加,美化校園靠大家。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環境問題,關系人人;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環境保護從娃娃做起。
生命和綠色擁抱 人類與生態共存
小草睡覺,請勿打擾。
請保護一草一木。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我是「白雪公主」,請勿弄臟我的衣服。
我是整潔的牆壁,請勿給我「化裝」。
社區優美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
為了小區的整潔,請勿帶寵物到處大小便。
有了我——植物,家園才會更美麗。
為了家園更美,請勿摘花。
足下留情,春意更濃。
樹立環保理念,創建綠色家園。
別讓地球上最後一滴成為人類的眼淚。
小草在生長,大家別打擾。
美麗的環境,離不開大家的維護。
你栽一棵樹,我栽一棵樹,我們共同為地球添綠。
節約一滴水,地球更美麗。
愛護環境,就是關愛生命。
排放廢水少一刻,小魚歡樂多一刻。
帶走生活垃圾,保護自然環境。
學校是我家,保護環境靠大家。
保護環境,健康你我他。
不要踐踏草坪。
Ⅱ 自然生態環境特殊性
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
阿勒泰地區具有豐富而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草原文化資源,歷史遺跡和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已得到國際公認。阿爾泰山區是阿勒泰地區草原牧業重要的生產基地,中高山區發育著茂盛的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是良好的夏牧場,低山帶發育著山地草原和山地灌叢草原,是阿勒泰地區重要的春秋牧場。自然災害、人類經濟活動等對地區本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如東溝額爾齊斯河兩岸是著名風景旅遊區,人員流動量大,沿簡易路一側崩塌隱患嚴重,直接威脅到牧民、旅遊人員及過往車輛安全。因此,交通、建設部門應提前對山體邊坡及沿線的災害點進行治理; 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嚴重,礦業活動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頻發,不合理的資源開發造成水體、自然景觀、各類保護區的破壞。在礦業特區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這一特徵,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統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切實保護好 「金山銀水」的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
二、礦業活動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
阿勒泰地區的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阿爾泰山區,山區生態系統有別於其他生態系統,具有不穩定性和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樣性,使得該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系統脆弱。長期的礦業活動對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阿勒泰地區礦業開發活動可追溯到清代的黃金開采,新中國成立後金礦開發強度劇增,造成金礦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稀有、有色金屬礦產開發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主要礦山為可可托海稀有礦,由於地處山區,對環境的破壞不是很大。蒙庫、金寶等鐵礦、建材非金屬礦的露天開采造成地貌景觀破壞較大。礦業開發引起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類型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礦坑突水、礦井冒頂和采礦選礦廢渣廢水污染環境等;二是破壞面廣,土地資源遭到破壞難以開發利用,礦坑水,銅礦、銅鎳礦、金礦的選礦廢水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礦井疏乾性排水、礦井突水破壞地下水均衡。因此,礦業特區建設一定要控制礦業活動深度和廣度,優化礦產資源布局和結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礦產資源開發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破壞。
三、地質災害呈現日益嚴重的趨勢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嚴重,危害較大,且呈日益嚴重的趨勢。阿勒泰地區山地面積 3. 8 萬 km2,占總面積的 32. 29% ; 丘陵河谷面積 2. 6 萬 km2,占 22. 09% ; 荒漠 ( 戈壁) 面積 4. 15 萬 km2,占 35. 26% ,山地、丘陵河谷和荒漠總面積佔了將近 90% ,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截至 2007 年底,全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 726 處,其中滑坡 47 處、崩塌568 處、泥石流68 處、地面塌陷11 處、潛在不穩定斜坡32 處。阿勒泰市有地質災害點103 處,布爾津縣有 118 處,哈巴河縣有 79 處,吉木乃縣有 82 處,福海縣有 118 處,富蘊縣有 194 處。由於人為工程開挖、礦產資源開發及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影響,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從近年來地質災害發生統計來看,空間上,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采礦選礦活動較頻繁區域,這些區域自然地質條件十分惡劣,岩層岩性、裂隙組合以及地形條件等誘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時間上,地質災害發生的季節性較強,主要為汛期 4 月至 9 月,降雨和天氣驟然轉暖造成快速融雪也是主要誘因。礦業特區內要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通過工程、避讓等手段治理地質災害,為礦業特區建設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Ⅲ 如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核心思想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基本內容是強調人類的發展權利、環境權利與保護環境義務的統一,當代人及後代人發展機會相平等。具體實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戰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頭控制」轉移,推行清潔生產;第二,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環境保護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堅持污染防治與自然保護並重的原則,改變以往重污染防治輕自然保護的做法;第三,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協調人類同環境的關系,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優先或環境優先的做法。
Ⅳ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河流來水量減少,河道斷流,湖泊乾涸
塔里木河源流進入幹流的水量不斷減少,由20世紀60年代的51.79×108m3減少到90年代的42.04×108m3;幹流上、中遊河段耗水量不斷增加,分別由20世紀50年代的12.59×108m3和23.23×108m3增加至90年代的19.29×108m3和26.69×108m3;致使下游區水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13.53×108m3減少至90年代末的2.67×108m3。大西海子以下320km河道從1972年斷流達28a,尾閭台特瑪湖也相繼在1974年乾涸,大面積濕地喪失;以水作用過程為主體的生命過程銳減,形成了一道生態斷帶。塔里木河幹流區沼澤地面積20世紀80年代為5.52×104hm2,90年代減少為2.9×104hm2(陳亞寧等,2003)。
2.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衰敗
塔里木河下遊河道斷流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埋深由20世紀50~60年代的3~5m擴大到目前的8~12m。隨著下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大面積衰敗,胡楊林由20世紀50年代的5.4×104hm2,減少到70年代的1.64×104hm2,90年代又減少為0.67×104hm2。沿塔里木河兩岸平原低地分布的以蘆葦、甘草和羅布麻為主的草甸植被是沿岸發展畜牧業的主要天然草地。由於河流改道,河水減少或斷流,以及濫挖甘草和過牧,使草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尉犁和庫爾勒的普惠地區,由於草地缺水灌溉,使草地生產能力大幅下降,草群蓋度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10%~15%下降到七八十年代的2%~4%,草層高度由30~60cm下降到15~25cm,可利用的鮮草產量由1095kg/hm2下降到7~14kg/hm2。草地植被類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以蘆葦為主演變成以鹽生和旱生植物為主,有的被檉柳灌木所取代。
3.沙質荒漠化不斷擴大,沙塵暴天氣增多
從1959~1983年,塔里木河幹流流域沙質荒漠化土地面積從66.23%上升到81.83%,上升了15.60%,成為新疆沙質荒漠化發展最為強烈的地區(王讓會等,2002)。鐵干里克灌區的34團,20世紀60年代耕地面積0.7hm2,隨著下游生態的惡化,沙進人退,目前耕地僅有0.38hm2。35團地處風頭水尾,是嚴重的沙蝕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乾旱和流沙吞沒墾區邊緣連隊農田、房屋,35團撤除了7個連隊,放棄耕地0.3hm2,佔60年代耕地面積的一半。阿爾乾地區從1959~1996年,沙質荒漠化面積由1371.22km2增加到1494.29km2,平均每年以0.24%的速度擴展。穿越綠色走廊的218國道已有137處受到沙害侵襲。下游庫姆塔格沙漠與塔克拉瑪干沙漠呈合攏態勢(程同福等,2003)。與此同時,浮塵、沙塵暴災害性天氣顯著增加,成為塔里木河流域最嚴重的生態災難區。
4.水質污染加重,水環境質量日趨惡化
塔里木河在1958年還是一條淡水河,河水的礦化度小於1.0g/L。目前,幹流上游阿拉爾的年均礦化度達1.85g/L,中游1.37g/L,下游1.34g/L。每年平均接納灌區排污水約6.3×108m3,接納溶解性總固體的總量約為835.30×104t(陳亞寧等,2003)。水質鹽化主要是由上游灌區的洗鹽排水所致。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前期,灌區的余水和農田洗鹽排水多滯留在窪地中,很少流入河道。70年代後,隨著灌區排水工程的建設,大量農田洗鹽排水在沒有得到治理的情況下就直接排入塔里木河,導致河水水質鹽化不斷加重。同時,因上排下灌,使上游已被排出的污水又在中下游帶進灌區,形成鹽漬化污染循環,加劇了缺水危機。
5.野生動物減少、瀕危或滅絕
塔里木河沿岸由於水草茂盛,給野生動物提供了採食、飲水和隱蔽的原始環境,所以成為荒漠地區野生動物的棲居地。但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原來棲息於林灌草甸環境中的新疆虎已滅絕,野生雙峰駝、野豬、塔里木馬鹿、塔里木兔及鵝喉羚的數量不斷減少。塔里木河原有土著大頭魚已處瀕危狀態。據調查,野生雙峰駝數量總計已不超過200峰。塔里木馬鹿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孔雀河及塔里木河中下游達1.5萬頭,90年初已下降到
2000~3000頭。
Ⅳ 生態環境現狀
(一)自然環境
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北緣與湘鄂山地交匯地帶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區,東與湘北洞庭湖平原區接壤,北與川東南、鄂西南山地毗連,西與黔東北高原鄰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緣。區內氣溫偏低,光照偏少,干濕季節不明顯。年平均溫度16℃~17℃,年日照時數1400 h,>10℃積溫為5000℃~5300℃,80%的保證率積溫僅4800℃~5100℃,極端最低氣溫為-6℃~-15℃,無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較充沛,歷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別是武陵山區降雨量顯著增多,並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鶴峰為中心)暴雨中心區。水系甚為發育,且呈樹枝狀。發育有澧水幹流及其支流,南端為沅水一級支流酉水。土壤以黃色石灰土和黃壤性土為主,黃色石灰土面積約1341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5%,黃壤性土面積約1322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黃壤、棕色石灰土、暗黃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5.64%,以針葉林為主,闊葉樹、竹林也有分布。
地處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間的沅麻河谷盆地區,具有光熱充足,冬冷春寒,干濕季節明顯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16.6℃,>10℃積溫為5000℃~5300℃,持續日數為230~235 d,無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時數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間。土壤以紫色土和黃紅壤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於沅水西岸,以及漵浦盆地,一般分布於海拔高度200~500 m之間;黃紅壤佔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兩岸分布,海拔高度為300~500 m。
雪峰山地區,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嶺一部分,光能資源和熱能資源居全省最少區之一。年日照時數1250~1400 h,>10℃積溫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為1300 mm。常年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黃壤為主,佔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帶;次為紅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8.45%,以針葉林為主,以及針葉闊葉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於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濱湖平原區,屬於我國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型的長江中游氣候大區,其氣候特點是光、熱較足,春暖遲,秋寒早。年日照時數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17℃,>10℃的積溫在5000℃~5400℃,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為中心的沖積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為全省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之一,且分布不均勻,南部較多,北部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澇災害。土壤有三個組合:①以紫潮沙泥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鄉、南縣的全部,沅江和華容的大部,以及澧縣、常德、漢壽、岳陽、臨湘等縣的一部分;②以黃潮沙泥為主,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入湖處;③以紅黃泥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陰及益陽等縣,其次在漢壽、常德、澧縣、華容等縣亦有較大面積分布。此外,棕紅壤多分布在環湖的東、西側;紅壤集中分布在環湖的南側;黃紅壤分布在西部外緣;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東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兩岸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19.08%,以針葉林為主。
位於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區為我國中亞熱帶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夏季高溫酷熱,冬無嚴寒,但春寒潮頻繁。本區全年日照時數1400~1750 h,年平均氣溫為16.8℃~18.0℃,>10℃的積溫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勻,常發生前澇後旱現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乾旱,7~9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陣雨為主,而此時氣溫高,蒸發量大,空氣相對濕度小,故易發生乾旱,尤其是衡~邵一帶,歷來有「乾旱走廊」之稱。土壤以紅壤佔主導地位,其次為紫色土,它們在紅盆中廣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當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兩岸的階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40.60%,以經濟林地、針葉林為主,竹林也有廣泛分布。
位於省內東部的湘東盆地—山地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全年日照時數1500~1700 h,年平均氣溫16℃~17℃,>10℃的積溫為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0~280天,最低氣溫在-6℃~-8℃。雨水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現暴雨山洪,危害農作物。秋冬雨水略少,產生輕微秋旱。土壤以紅壤為主,其次為紫色土、水稻土,還有棕紅壤、黃壤、暗黃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2.82%,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於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8℃以上,為全省氣溫最高地區,年日照時數1750 h,年太陽總輻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積溫為5500℃~5800℃,持續240~260 d,無霜期長達290~310 d,最低溫可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為1300~1800 mm,東部的桂東和西南部的江華,是本區的東西兩側的兩個降水中心,高達1800~2000 mm。土壤以紅壤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黃壤、暗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為次。紅壤一般分布於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崗;黃壤分布於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區;暗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頂脊地。森林植被覆蓋率為59.79%,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會經濟環境
湖南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漢族外,還有土家族、侗族、瑤族、苗族、壯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等51個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總人口為6502萬人,人口密度達305.24人/km2,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464萬人,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林業和漁業基地。解放以來,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廣泛開展基本農田水利建設。截至1995年,全省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00多萬處,其中大型水庫與灌區14處,中型水庫200多處,小型水庫1200餘處,塘壩200多萬處,機電排灌裝機385.53萬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68萬公頃,旱澇保收面積達218.57萬公頃。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運行基本平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省農業總產值1262.46億元,糧食總產量281.82億千克,棉花19.25萬噸,油料120.74萬噸,烤煙14.34萬噸,水果109.07萬噸,養殖業在連續幾年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湖南省的現代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食品、紡織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業為主體的、門類較多的產業結構體系。工業結構在改革開放以前,一直以重工業和全民所有制工業為發展重點,自1978年以後,輕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重工業也進行了服務方向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國有企業仍居主導地位,但是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私營企業等在最近幾年發展迅速。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的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迅速發展。1998年省境內中央路營里程2275 km,地方鐵路通車里程344.7 km,公路通車里程60077 km,內河航道里程1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20條,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交通運輸網路。全省市話交換機容量達315.37萬門,農話交換機容量134.29萬門,郵路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達到31.55萬公里,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已開通國際、國內直撥電話業務,實現了人工網向自動網的轉變,完成了模擬網向數字網的過渡,並正在向可傳輸各種信息媒體的寬頻網、智能網轉變。全省交通運輸與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業在調整、改革中穩步發展。1998年全省有各級各類學校共4.94萬所,在校學生達1336.93萬人,全省高等院校數已發展到49所,為了提高成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各地廣泛開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98年參加各級成人學歷教育的在校學生達到83.39萬人。
科學技術事業迅速發展。1998年,僅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科研與科技開發機構就達196個,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8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4個。全省國有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83萬人,其中自然科學技術人員81.20萬人,在湘「兩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現,1998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950項,其中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的項目333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2項,不少項目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地質環境
湖南省在大地構造上分屬於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者大致以雪峰山東南緣安化—靖縣斷裂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運動開始,以後歷次構造運動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別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對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著巨大影響,造成湖南省地殼總體上是西升東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幾個地質構造—地貌區:
(1)湘西北褶皺隆起岩溶發育山原山地區。海拔一般為600~1200 m,最高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鹽分布區岩溶地貌景觀顯著,區內發育巨大斷裂及舒緩褶皺,屬較穩定地塊。歷史地震最高6.1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斷褶隆升山地區。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發育,河谷多呈「V」形。區內活動性斷裂發育。地殼尚穩定,歷史上地震最高5級。岩組復雜,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滲漏塌陷、邊坡不穩、軟弱夾層等。
(3)湘北斷陷盆地沖積平原區。地勢低平,地殼上屬較不穩定區,主要地質災害為軟土層的塌陷、沉陷、管涌、地殼沉降和河湖淤積等。
(4)湘中褶斷岩溶發育丘陵盆地區。區內大部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發育,晚近期活動性斷裂也很發育。歷史地震最高5.5級,沿斷裂帶有溫泉出露,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採煤區地面變形破壞等。
(5)湘東斷褶拗陷丘陵山地區。區內中部及南部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東北為低山丘陵,邊境幕阜山、連雲山,海拔1615 m。山體谷地呈北北東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歷史地震最高5.5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滲漏等。
(6)湘東南褶斷隆起岩溶發育山地丘陵區。區內岩溶發育強烈,岩溶地貌顯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構造復雜,以堅硬-較堅硬碳酸鹽岩組及堅硬-較弱淺變質岩組為主。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軟弱夾層、邊坡不穩。
Ⅵ 生態環境保障
一、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遺留下的礦山環境問題較多,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應針對阿勒泰這樣生態環境優美,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較弱的地區制定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評價政策。堅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堅持 「誰開發、誰保護; 誰污染、誰治理; 誰破壞、誰恢復; 誰使用、誰補償」的原則,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中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防治地質災害。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最大限度地減輕礦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格禁止礦山廢水、廢氣、廢渣的無序排放。
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評價辦法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制度、礦山建設 「三同時」制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編制制度、土地復墾制度、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實施情況報告制度,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三廢處理方案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加強各部門之間協作、配合和信息溝通,嚴把環境准入關; 環保部門應把地區制定的總量消減計劃指標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控制新增污染源總量指標; 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 清理整頓新開工建設項目,加大對未辦理環境保護有關手續的處罰力度。礦業特區建設委員會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三、建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
在礦山生態環境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好礦山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對環境質量在性質上和數量上做出測定和描述,它是政府管理礦山生態環境的職能之一,它可為周期性檢查和修改礦山開采方案提供信息,確保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最佳效果。對礦區環境的監測必須建立完善的監測制度,在礦山生態環境監測中,要明確環境監測的責任人,確保監測能夠落到實處,確保監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可以考慮將監測分為社會監測和礦山監測,對滿足社會需求的,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進行監測,對礦區范圍內一般性的監測,則交給礦業權人負責,並向有關部門提供監測結果,確保上報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結果數據的實時性和客觀性。
四、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隨著礦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市場對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面臨挑戰。有色金屬工業是高耗能的資源型產業,當前國內外資源環境已經不允許有色金屬工業繼續依靠擴大產量的粗放型模式來實現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礦業特區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重點應把 「減量、少排、再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只有真正做到資源、能源消耗的減量化,真正做好廢氣、廢水、廢渣少排放和再回收並再次成為可利用的資源,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該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 圖7-3) 。
阿勒泰地區要注重發展循環經濟,編制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中循環和小循環經濟協調發展。中循環是在工業集中地區,在 5 大礦業園區內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棄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小循環是企業層面的循環,在企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
礦業特區可先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加強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逐步發展到園區的循環組合,即從小循環到中循環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礦業特區內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綠色礦業經濟。
圖 7 -3 不同經濟模式物質流動示意圖( 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培訓材料,2007)
Ⅶ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什麼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4、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
(7)生態環境擴展閱讀:
一、保護措施:
1、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2、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
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3、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
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4、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
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
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Ⅷ 生態環境質量
1.土壤環境質量
本區絕大多數地區土壤綜合環境質量功能類型為Ⅱ類,約佔全區總面積的75%;Ⅰ類土壤呈小面積塊體分散分布,主要分布於三門、平陽等地,約占總面積的10%;Ⅲ類土壤約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4%,平原區的Ⅲ類土壤與工業、城鎮污染有關,丘陵區Ⅲ類土壤形成與基性火山岩、花崗岩等特殊地質體分布有關;劣Ⅲ類土壤呈零星孤點狀分布,主要由汞、鎘、鉻等超標所引起,約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綠色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評價結果,全區共有綠色農用地28.61萬hm2,其中水田面積為20.52萬hm2,占綠色農用地的71.70%。
2.水環境質量
浙東南沿海區域一方面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另一方面地表水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平原河網以Ⅴ類和劣Ⅴ類水為主,總體較差,大部分斷面不能滿足功能區要求。淺層地下水達到Ⅰ、Ⅱ、Ⅲ類水質標準的僅佔10.2%,以Ⅳ類、Ⅴ類水為主,分別佔24.1%和65.7%,重金屬污染較輕,但亞硝酸鹽污染較嚴重。
3.大氣環境質量
本區城市空氣質量屬較好至良好水平。隨著工業發展和汽車尾氣污染的增加,空氣污染由單一的煤煙型向煤煙型和汽車尾氣混合型發展。空氣中SO2、總懸浮顆粒物及降塵總體均呈下降趨勢,唯氮氧化物總體呈上升趨勢。2002年區域內降水的pH值已降至5.00以下,酸雨出現頻率在64%~97%之間,由此造成土壤酸化,對農作物、森林、水產養殖造成危害。
4.海洋環境質量
近幾年來,浙江省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海洋環境質量,其質量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近海海域水體富營養化狀況依然嚴重,中度富營養化和嚴重富營養化海域面積超過50%。據沿海6個重點海水養殖區和31個海水養殖基地環境質量監測結果,海水養殖區域環境質量基本上能滿足養殖環境要求,但水體的富營養化仍然是影響養殖基地水環境的主要因素。
本區域的農業環境污染,除通常的工業「三廢」污染、農業自身污染、城鄉居民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外,部分地區機電拆卸業已對局部地區造成多氯聯苯的污染,對農業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應引起高度重視。
Ⅸ 生態環境
一、土壤特徵
山東省土壤種類較齊全,其分布與地貌和母岩基本一致。據1979年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等進行的土壤分類研究,全省土壤總面積為121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7.03%。把全省劃分為8個土類、25個亞類。即:棕壤土類,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暫)、棕壤、灰條棕壤(暫)、潮棕壤亞類;褐土土類,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暫)、林溶褐土、褐土、無石灰性褐土,潮褐土亞類;潮土土類,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鹽化潮土、鹼化潮土、濕潮土亞類;鹽土土類,包括潮鹽土、濱海潮鹽土亞類;鹼土土類,包括潮鹼土亞類;水稻土土類,包括老水稻土、新水稻土亞類;砂姜黑土土類,包括砂姜黑土、鹽化砂姜黑土、鹼化砂姜黑土亞類;山地草甸型土土類,包括山地草甸型土亞型。
棕壤,面積170.62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4.09%。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和沭河以東丘陵地區。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緩坡處適宜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於魯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積177.5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14.66%。這類土地地勢低緩,呈中性或微鹼性,保水保肥,土壤生產性能較好,適應性寬,是全省最好的一種土壤類型,也是旱澇保收的高產區,歷來為糧食、棉花、烤煙、蔬菜等作物的重要產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魯西北黃泛平原區,在山丘地區的河谷平原、濱湖窪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積466.58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8.53%。潮土質地適中,潛水埋藏淺,呈中性或微鹼性,生產性能良好,適宜性強。黃泛平原地表坦盪,土層深厚,光、熱、水資源豐富,因而省內潮土類土地增產潛力很大。
砂姜黑土,約有53.6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4%。主要分布在膠萊平原、濱湖和魯南低窪地帶,是窪地長期積水乾涸後形成的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種植小麥、大豆、高粱等作物。
鹽鹼土,約47.60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平原低窪地帶和濱海平原。土壤含鹽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達1.5%,嚴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但內陸黃泛平原的鹽鹼地,只是表層含鹽量較高,經過治理,可以改造為良田。
水稻土,面積很小,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1%,約17.27萬hm2。主要分布在南四湖窪地、臨郯蒼湖沼平原和沿黃澇窪地帶。多系新中國成立後改種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與動物資源
山東屬於華北生物區系,地帶性原始植被為溫暖帶落葉闊葉林,因歷代耕墾,現多為次生植被。陸生、野生動物較貧乏。
山東植物種類較豐富。據《山東植物志》資料,包括變種、變型共有維管植物2321種,隸屬於183科896屬。有野生和常見栽培樹種600餘種,主要為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各種果樹近90種,3000多個品種類型。干鮮果經濟林是本省一大優勢,果樹種類多,果品產量大,名特產品種多,素有「北方落葉果樹王國」之稱。有飼用草類植物377種,中草葯植物700餘種,農作物品種近百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高粱、穀子、水稻、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煙草、麻類;蔬菜類主要有白菜、大蔥、生薑、大蒜、辣椒等;還有一些可供開發利用的澱粉糖類、纖維類、土農葯類等植物。
山東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陸生、海生和淡水三大類群,均屬華北區的習見種類。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其中獸類55種,鳥類362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25種。陸棲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動物之首,家畜、家禽地方優良品種31個,其中魯西黃牛、渤海黑牛列全國八大名牛,德州驢是三大型驢種之一。有海生動物500多種,淡水動物1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文昌魚、中華鱘、短尾信天翁、斑嘴鵜鶘、褐鰹鳥、白鸛、黑鸛、朱䴉、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鸛、白尾海雕、游榫等16種。
Ⅹ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
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礦業等人類活動增強,強化預防和保護、重點治理迫在眉睫
阿勒泰地區的自然環境主要為草原生態。天然草地面積佔地區土地總面積的 83. 4%。主要生態功能區包括河谷生態、林草、湖泊、濕地和草場等。當前,由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資源相對不足、草原超載嚴重以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導致地區主要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
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特別是砂金的無證開采和砂石、粘土礦開采,無統一規劃,布局混亂; 由於非金屬礦山多分布在河床、階地和城鎮、道路附近,開發時破壞地貌景觀,造成水土流失,使本來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雪上加霜。隨著礦業等人類干擾活動的增強,強化預防、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進行重點治理迫在眉睫。
同時,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的增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和土地復墾率低,礦山植被、土地、水環境惡化等問題較為嚴重。由於本區自身生態環境脆弱,加之,在礦業開發中 「三廢」隨意處置等現象的存在,導致阿勒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嚴重,保護與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地質災害較突出,加強防治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災害與區劃調查項目調查數據分析: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比較突出: 數量較多,種類比較齊全,地質災害點共有 743 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均有發育,其中以崩塌為主,占 79. 57%,泥石流和滑坡次之,地面塌陷最少。地區地質災害預防監測及應急制度比較健全,由於阿勒泰地區地域面積大,地質災害分布面廣,地質災害預防監測及應急工作量大,加之阿勒泰地區融雪時間比較短且集中,導致融雪型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比較集中,應急機制須在短時間內發揮重大作用,這勢必給防災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此外,要充分利用工程手段防治地質災害。擬申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主要部署在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和富蘊縣。雖然福海縣地質災害發生頻度在 7 縣 ( 市)中是最小的,但地質災害面廣,災害種類比較齊全。福海縣作為未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實現建設園林和宜居城市目標,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應優先和重點部署,尤其是位於新區附近的地質災害項目應優先部署。地質災害點最多的兩個縣———青河縣和吉木乃也應部署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