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脆弱
Ⅰ 青藏生態脆弱的意義
青藏高原:我國典型的生態脆弱區
(一)生態脆弱區的含義
一般而言,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所以,生態脆弱地區是在自然、人為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生態環境系統抵禦干擾的能力較低,恢復能力不強,且在現有經濟和技術條件下,逆向演化趨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連續區域。
據研究,我國脆弱生態環境與工業化和貧困分布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尤其在我國西部省區,脆弱生態環境與貧困分布呈高度正相關。所以,我國生態脆弱地區面臨著保護生態環境和通過發展經濟來緩解貧困的尖銳矛盾。
(二)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表現
主要包括西藏、青海以及四川、雲南、甘肅各省藏區的青藏高原,既是我國藏族人口的聚居地區,又是我國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區域。其中,西藏、青海、甘肅三省區整體上屬於我國極強度生態脆弱區,其脆弱度分別為0.833、0.805、0.782,四川、雲南屬於強度生態脆弱區,其脆弱度分別為0.629、0.593,而甘肅、四川、雲南三省的藏區皆位於本省的生態脆弱地區。
本就脆弱多變的青藏高原,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已在不同地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如冰川消融,雪線上升,河流水量減少,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風蝕沙化日益擴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等。這些都使目前仍在繼續隆升的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和不穩定。
Ⅱ 我國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表現有哪些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第
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
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
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
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
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Ⅲ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指的是什麼
生態系統脆弱性概念:生態脆弱性是指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中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恢復能力,是生態系統的固有屬性在干擾作用下的表現,是自然屬性和人類活動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是生態系統內固有的特性,脆弱性只能在干擾的狀態下才顯現出來。而干擾(包括自然干擾和人為干擾)又是引起退化生態系統的原因,種類的入侵和消亡、種類組成的變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生產力、生態位的分化及生態系統小環境變化等,則是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和恢復的重要因素。
Ⅳ 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有何區別
生態環境敏感性指在自然狀況下生態系統某一生態過程潛在的活動強度,用於標明其對人類活動反應的敏感程度,說明產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採用GIS技術,做出各單項影響因子的敏感性空間分布圖,再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疊加綜合,得到某一生態問題的綜合敏感性分布圖,進行敏感性等級評價和分區。敏感性分為5級,即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輕度敏感、不敏感。
1.土壤侵蝕敏感性評價
Ⅳ 什麼叫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第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Ⅵ 生態脆弱的意思
生態脆弱是指岩性、地貌、土壤、水熱、大氣和生物相互之間關系不協調
Ⅶ 中亞生態脆弱的原因
從1954年開始,在前蘇聯中亞地區哈薩克、烏拉爾等地的伊希姆、圖爾蓋等半乾旱草原,10年之內開墾了約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蘇聯糧食年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但植被和表土結構被破壞的結果是1960年3月和4月兩次出現大面積黑風暴,僅哈薩克新墾區農田就被毀約20萬平方公里,新墾區農耕系統幾乎癱瘓,連上千公里以外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塵霧迷漫。
比黑風暴波及更廣、持續更長且已覆水難收的是在臨近地區後來發生並綿延至今的白風暴。
前蘇聯在今土庫曼東南部的中央卡拉庫姆沙漠附近修建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每年可從原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調水灌溉沙漠南緣約10萬平方公里的新墾棉田和草場,另一主要水源——錫爾河上也修建了多個水庫將河水截留用於農田灌溉,超過80%的河水被兩岸的新耕地「吃干榨盡」。這種「創造性地再造自然――在荒漠地帶種植棉花」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兩大水源都被截走,下游的鹹海水位急劇下降,湖水含鹽濃度和礦化度急劇升高。不僅湖中的物種80%死於非命,更可怕的是——鹹海三十年間面積從6.6萬平方公里銳減為2.5萬平方公里,湖岸線後退了40至60公里。一望無垠的裸露的湖底鹽鹼,在中亞半乾旱的氣象條件和風力作用下,成為孕育「白風暴」(含鹽塵的風暴)的溫床。
Ⅷ 生態環境脆弱性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二是自然環境惡劣程度,生物多樣性、生物更新能力;三是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位豐富度;四是環境容量
Ⅸ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
近代社會僅僅數百年時間,頻發的戰亂使
黃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劇增,人
們為了滿足其自身生存的需求,對土地、植被等自然資源實行掠奪式開
發利用,特別是廣種薄收這一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直接地、徹底地破壞
了農業生產自身的生態環境條件。
Ⅹ 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是什麼
(1)黃土高原地處多種地理環境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處於過渡狀況,比較脆弱;(2)氣候乾旱,植被覆蓋率低,調節環境的能力差;(3)人口增長快,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