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問題

生態問題

發布時間: 2020-11-22 20:02:58

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的區別是

生態問題其實是環境問題中的一部分。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常見的「三廢」。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如外來物種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一般來說,環境問題重點關注的主體是直接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而生態問題關注的重點則是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例如:工業污水進入河流污染水質,一般是環境問題,但當它影響到某一稀有物種的生境,就演化為生態問題。

⑵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

1、在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方面,有的地方由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佔用過多,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江大河幹流的水質穩步改善,但仍有少數流域的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治理。有的地方在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型養殖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2、在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方面,有的地方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不高,特別是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於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的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不斷攀升,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還沒有徹底改變。

3、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方面,一些地方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制度不嚴格,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低的問題。例如,在危險固體廢物的收集和處理上,有的單位或企業仍然存在非法填埋、非法轉移的問題,對生態環境安全構成威脅。

(2)生態問題擴展閱讀

大力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是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採取多種方式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大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對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

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抓緊落實已出台改革舉措,確保落地見效。

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⑶ 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表現,我國主要的生態問題,生態問題的解決措施等

1.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

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總的情況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積;災害加重,惡性循環;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由於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大,平均海拔高,一方面由於重力梯度和水力梯度的作用,極易形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高差懸殊的台階地勢對我國水土流失的地域分布具有重大影響。我國水土流失的重點地區集中在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乾旱區以東的地區。這一地區處於我國地勢總階梯中的第二級台階上,大致成北東向的寬600—800公里,長達3000餘公里的條帶,也是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帶(氣候干濕交替型)所在區域。從全國范圍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區。我國水土流失強度以西北省份最為嚴重,前八名為:陝西、甘肅、山西、內蒙古、青海、寧夏、遼寧、北京,除水力侵蝕為主的區域外,在西北、華北、東北部分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還分布有風力和凍融侵蝕的區域。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響深遠,其最直接的後果是破壞土地資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帶走大量營養物質,降低土壤肥力,並最終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遊河道與水庫的淤積,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庫庫容,縮短水庫壽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蝕」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加速侵蝕」相互迭加的結果,又由於後者的強度增加而不斷發展。今後,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人地關系日趨緊張,對土地的開發強度會越來越大,如無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將進一步加劇。

2.森林資源危機深重

中國歷史上曾是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但經歷代的砍伐破壞,中國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少林國,森林覆蓋率和人均佔有量居世界後列。據第三次全國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國森林面積為12465萬公傾,覆蓋率12.9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為31.1%);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14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佔有森林蓄積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森林是維持陸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改變和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項功能。森林資源的日益喪失,將使森林的生態功能進一步減弱,導致生態環境的不斷退化。

3.草原退化日趨嚴重

長期以來,對草原掠奪性的粗放經營,破壞了草地生態平衡,使草地生態系統嚴重惡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積已達13億畝,並且仍以每年2000萬畝的速度發展。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據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國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1987年我國已沙漠化的土地達20.12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13.28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萬平方公里,主要由潛在沙漠化土地發展而來,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於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發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對農牧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區域為東起松嫩沙地,西至寧夏鹽池的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區,約佔全國沙漠化土地的69%。我國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和2000多公里的鐵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對我國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包括過度農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等。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資源利用方式和強度,土地沙漠化將會繼續發展下去。

5.野生及珍稀物種的生存面臨威脅

我國的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動植物種類很多。擁有高等植物近3萬種,陸棲脊椎動物超過2300種,由於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過度捕獵等,使大量野生動植物的生境受到極大破壞,很多物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達312種和種類,列為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即達354種。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標志。生物多樣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在我國,由於經費、管理、發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並沒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6.水環境污染不斷加重

目前,我國廢水排放量緩慢增長,1990年,全國廢水排放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35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49億噸。從構成看,工業廢水得到一定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提高,但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並沒有顯著減少,有些還在增加。由於我國廢水處理率低,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入水體,水體污染十分突出。我國長江、黃河、珠江幹流水質尚好,准河、松花江、遼河等水系污染物不斷加重。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顯,小河重於大河,北方重於南方,1990年,在評價的94個河流城市段中,65個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佔69.1%,主要以氨氮、揮發酚和耗氧有機物為主。監測表明,城市地表水中污染物不斷增加,多數城市地下水局部水質有所惡化。據調查,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約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我國湖泊水體的富營養化也日趨嚴重,城市飲用水源污染導致的污染事故不斷上升。1990年夏天,在我國各省污涇比排列首位的江蘇省的太湖梅梁灣湖區,發生了大規模藻類激增,造成無錫市生活用水困難,工廠停產,對人民生活和生產影響很大。我國沿岸海域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類、營養鹽、有機物和重金屬,近海海域富營養化突出,赤潮發生頻繁,面積有所擴大,1990年共發生34起。2000年,我國廢水排放量預計將達到417.5億噸(與GDP的增長彈性0.26),人均32噸,在廢水處理率不會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水環境污染將進一步加重。

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和一些沿海城市,由於缺水、過量開采地下水,出現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而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又加劇了供水緊張。

7.大氣污染趨勢難以改變

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且差距正在縮小。我國1990年廢氣排放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8.5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萬噸,居世界前列。對城市大氣污染物監測,降塵和總懸浮顆粒物普遍超標,多數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均在二級標准附近波動,氮氧化物濃度呈上升趨勢。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的城市為石家莊、南充、吉林、烏魯木齊、洛陽、唐山,城市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城市為重慶、貴陽、宜賓、南充、石家莊、青島和烏魯木齊。我國酸雨以西南和華南地區較為嚴重,盡管僅限於局部,但有向東部地區擴展的趨勢。

燃煤是形成我國大氣污染的根本原因。1990年,我國一次能源總產量10.4億噸標准煤;消耗量為9.8億噸,其中原煤分別佔74.2%和75.6%。由於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很難改變,作為人均能耗很低的大國,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消耗仍將大幅度提高,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將進一步增加。預測表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廢氣排放量增長0.55%,2000年我國廢氣排放量將達到11.5萬億標立方米,屆時,煤煙型大氣污染的將難以緩解。

8.固體廢棄物不斷上升,城市雜訊污染嚴重

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日益增加,綜合利用率低下。199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5.8億噸,比1981年增長了54%,綜合利用率僅為29%左右,歷年積存量為64.8億噸,人均5.7噸,佔地約5.8萬公頃。不斷增長的有毒有害廢棄物,將成為潛在的危險。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為6000萬噸,但垃圾無害化處理平均不到5%,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堆存於城郊等地,成為嚴重的二次污染源。2000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將增長到6.7億噸,比1985年增長近50%。

我國城市的環境噪音多數處於高聲級,其中交通噪音佔32.7%,生活噪音佔40.6%,工業及其它方面的噪音佔26.7%。城市各功能區環境噪音普遍超標,並呈上升趨勢。

9.農村環境問題不斷激化

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帶來眾多環境問題。由於鄉鎮工業也農業環境連接緊密,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威脅農田和作物。目前遭受工業「三廢」及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已達1億畝。據估算,2000年鄉鎮工業三廢排放量將成倍增加。除環境污染外,鄉鎮企業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也十分驚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導,後果更為嚴重。

10.自然災害與環境事故頻繁

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災害頻繁,損失巨大。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內,我國發生過較大旱災1056次,較大洪澇災害1092次。幾乎每兩年就發生旱、澇災害各一次。1949年以後,災害發生次數增多,頻率加快,危害加重。全國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60年代高於50年代,70年代又高於60年代,而80年代又高於70年代,全國年均成災面積80年代是50年代的2.2倍,是70年代的1.8倍。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澇災害,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巨大威脅,其經濟損失占各類自然災害總損失的55%以上。而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我國自然災害中也居首位。以糧食減產為例,由於成災面積的增長和單產提高,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數呈上升趨勢。此外,每年因災害還造成人員財產等重大損失。

惡性的突發環境事故也造成嚴重危害,近年來發生的污染事故每年均在3000次以上,1990年為3462次。1987年上海地區因污染而爆發的甲型肝炎流行使31萬人感染,學校停課,工人停工,經濟損失嚴重,影響惡劣,值得提出的是,這類事件常常具有突發性而難於防範,在我國環境污染趨勢未能緩解的情況下,類似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突發環境事件仍有隨時爆發的可能。

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引起巨額外部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經濟指標和經濟趨勢。據中國環境科學院的研究,目前我國環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58.5億元,其中大氣、水、廢渣和農葯污染分別佔28.15%,43.69%,1.6%和26.56%;生態破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99億元,其中農業資源、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分別為72.8%,0.50%,23%和3.7%。兩項合計為857.6億元。約佔198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

找的這么辛苦,給點分

⑷ 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棘手的難題。目前,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並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環境惡化目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又給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沖擊。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全國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嚴重的城市超過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准近10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裡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全國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9%,而且酸雨嚴重區已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蔓延,青島也監測到酸雨,全國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0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等地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國最嚴重的酸雨區,其中心區域年均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監測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超標。據對15個省市29條河流的監測,有2800千米河段魚類基本絕跡。淮河流域191條支流中,80%的水呈黑綠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喪失使用價值,沿岸不少工廠被迫停產,一些地區農作物絕收。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污染事故,兩億噸污水排入幹流,形成70千米長的污染帶,使蘇皖兩省150多萬人無水可飲。各地由於水污染導致的停工、停產及糾紛事件頻頻發生。

雜訊和固體廢物加劇。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雜訊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多億噸,每年仍以六七億噸的速度增加,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危險廢物大多未得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形成重大環境隱患。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些地區盲目發展污染嚴重的企業和不合理地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了植被破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陷於人畜無飲水、草木難生長的境地。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貴州省務川縣從事土法煉汞的農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狀;安徽省奎河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癌症發病率高達1024/10萬,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糾紛和群眾來信來訪逐年增加,由此釀成的械鬥等流血沖突和人員傷亡時有發生,已開始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的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環境問題上如果不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紀50年代人口問題的覆轍,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⑸ 我國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

一、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
1、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2、土地沙化、荒漠化問題十分突出。
3、自然災難頻繁,水旱災難交替發生。
4、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林草覆蓋率低。
5、水資源嚴重短缺,且地區分布不均。
6、空氣污染,主要來源於煤和石油等燃燒和工業氣體排放物。

二、形成原因分析:
1、群眾長期以來沿襲過去那種挖山種地、廣種薄收、超載放牧等傳統生產方式,只考慮眼前不考慮後果。這樣不僅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生產問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了「越窮超墾、越墾越流、越流越窮」的惡性循環,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2、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地區,由於一些地方存在著只顧眼前利益,不計長遠利益的心態,導致對大自然的無休止索取和掠奪式開發,造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3、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種地,不養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墾地,不護地,「種一年地,扒一層皮」,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承載能力弱化,人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
4、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上,有的地方沒有戰略眼光,缺乏系統思維,方法簡單,措施不力,零敲碎打,應付上級,搞「面子」工程,造成勞民傷財,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5、投入嚴重不足,地方匹配資金困難大,導致治理標准低,進度慢,效果差。以世界銀行水土保持貸款項目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資平均達40-50萬元,而目前國家投資給陝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資金僅為2-3萬元,加之陝北地區多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落後,地方匹配資金和群眾自籌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眾投工投勞,因而治理速度慢、規模小、標准低、綜合配套差,生態建設的效果不理想。
6、邊治理邊破壞現象時有發生。例如,陝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亦是貧困地區,盜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煤、氣、油等礦藏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道路交通建設,往往破壞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奪式農牧業生產方式在水土流失重點區普遍存在,成為導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對策:
1、植樹種草,涵養水源,營造區域良好環境。水資源嚴重短缺,乾旱連年發生,且持續時間長,追根溯源,就在於植被遭到嚴重破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能力下降。在空間布局上,應堅持「北草南林」的原則。
2、理順思路,調整結構,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適應新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形勢,由以糧為主的自給自足型農業向以林牧業為主的生態型農業轉變,以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為調整的重點。要在保護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等多種經營,培養主導產業,優化品種結構,開拓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推進農村經濟向產業化、專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生態環境,重在保護。在抓好原有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監督的同時,要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改善生態環的突破口來抓。要堅持「三高」(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達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實現「三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結合),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要以流域為單元,一條溝、一面坡、一架山的系統規劃,山、水、林、田、路、草綜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補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過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綜合治理與科技開發相結合,通過治理一條流域,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最終實現山綠、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標。
4、全面規劃,分步實施,要進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規劃,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退耕還林要以造定退,重點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還林要尊重群意願,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對一時退不下來的陡坡耕地,要實行經濟林草與糧油作物間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減產,還林要增收,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要分地區、分步驟搞好封山育林。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配置、統一治理、政府控制的原則,搞好種苗基地建設,抓好省級和區域性重點苗圃,為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5、加強治理,保護資源,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
(1)保護好天然林草資源,落實林業採伐政策,嚴禁亂砍濫伐;
(2)加強對已治理區域的治理和保護,對自然及人為造成的破壞及時採取維修和彌補措施,提高治理保護率;
(3)果斷制止新的墾荒行為,嚴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與植被的自然恢復結合起來;
(4)要果斷關閉和取締「五小」企業,對地、市、縣屬工業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規定的企業不答應開機生產,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不受污染;
(5)對地下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要具體規劃,配套建設各項開發設施,逐步開發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杜絕破壞性、掠奪性開發;
(6)要進一步落實環保建設責任制,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
6、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開展資源節約活動,推進資源節約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涵就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實現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⑹ 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有什麼區別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常見的「三廢」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如外來物種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從定義上可以看出,生態問題其實是環境問題中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環境問題重點關注的主體是直接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而生態問題關注的重點則是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例如:工業污水進入河流污染水質,一般是環境問題,但當它影響到某一稀有物種的生境,就演化為生態問題。

⑺ 如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回的關系,核心思想答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基本內容是強調人類的發展權利、環境權利與保護環境義務的統一,當代人及後代人發展機會相平等。具體實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戰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頭控制」轉移,推行清潔生產;第二,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環境保護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堅持污染防治與自然保護並重的原則,改變以往重污染防治輕自然保護的做法;第三,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協調人類同環境的關系,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優先或環境優先的做法。

⑻ 生態環境問題原因分析

研究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濕地及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資源退化、地表水質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礦山環境日益惡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區生態環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1.1 氣候因素

受全球氣候影響,研究區氣候變化反常,部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旱澇不均,洪澇和旱災交替發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趨勢。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於汛期,使得流域內暴雨集中,歷時短,入滲有限,地表徑流量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近年來年均降雨量明顯減少,病蟲害活躍,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3.3.1.2 地貌因素

該區域的地貌特點是地形起伏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溝壑密度3~7km/km2。坡度大於5°的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1%,大於25°的佔52%。這類地形易於徑流匯集,加強了對土壤的沖刷作用,破壞地表,降低土壤肥力。

3.3.1.3 土壤、岩性

區內以黃棕壤為主,土壤質地黏重,生產能力較低,易澇易浸,土壤的持水能力較差。還有一部分石質土和粗骨土,多分布於無植被覆蓋的石質山地和山丘地區,遇雨極易形成大面積的流蝕。岩性易風化,抗侵蝕能力低,尤其是廣泛分布於淺山丘陵地區的石灰岩、變質片岩,抗侵蝕能力更差,風化嚴重,對降雨沖擊的抵抗力較弱。

3.3.1.4 植被

該地域大部分地區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壞,現存面積很小,分布極不合理,天然林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長勢較差,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防護效益低下;淺山丘陵區,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較高,森林資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天然草地植被也很差,基本上起不到保水保土作用,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土壤瘠薄,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3.3.2 人為因素

3.3.2.1 人與自然矛盾

人口增長和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使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改變區域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進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發,造成土地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一方面人們通過墾荒造田、毀林造田等手段增加耕地面積;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和消費需求的驅動,一些單位和個人超量採伐森林資源,掠奪性開發礦山資源,結果造成原始植被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加重,自然資源逐漸匱乏,人與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3.3.2.2 環境污染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工作區地表水體質量嚴重下降。

農葯、化肥和農膜大量應用於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環境污染。

3.3.2.3 礦山無序開發

受利益驅動,部分礦山和個體采礦者對礦山資源實施掠奪性開發,只追求經濟利益,不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只重視開采,不重視回填和復耕,造成廢礦渣(土)亂堆亂放,礦山裸露,礦井廢棄,使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

3.3.2.4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不健全

保護生態環境的綜合機制及投資體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區域性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領導未能正確地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沒有真正形成生態環境建設的機制,僅僅依賴於國家有限的生態建設投資遠遠不能滿足生態資源的消耗需求,因此,也就加快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⑼ 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生態問題:森林破壞嚴重 土地資源喪失淡水資源緊缺生物種消失人口內激增大氣質量惡化森林破容壞嚴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森林破壞降低了陸地植被的儲碳容量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導致土地資源喪失中國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受到污染水資源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森林破壞的後果-物種的滅絕近代中國人口激增-增加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氣質量惡化中國生態問題: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荒漠化擴大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面臨危機氣溫呈上升趨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