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圖片
① 誰知道哪有平頂山魚陵山水庫的圖片
曹鎮沒有魚陵山水庫,曹鎮有白龜山水庫,但是曹鎮有魚陵山著個地名,
魚陵山位於湛河區曹鎮鄉西部,是一座位於沙河之南、有著明顯堆積層的土山。魚陵山的歷史
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左傳》記載:「楚師伐鄭,次於魚陵,涉於魚齒之下。」這段話所講的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湛阪之戰」,楚國的公子格率領軍隊駐扎在魚陵山之後,再涉水到達對岸的魚齒山。關於魚陵山,當地歷史上最聞名的文化人物李綠園的祖父李玉琳曾寫過這樣的詩句:「紅燒尚剩前朝砌,綠碣還封舊喝僧;千載楚壘迷井灶,一捧漢墓委田塍。」這首詩基本上涉及了魚陵山的重要特徵:有春秋及漢朝遺跡,有廟和僧人。
http://www.pdsdaily.com.cn/images/2007-06/27/xin_3406042711230151551719.JPG
今天的魚陵山
沿公交4路線向魚陵山進發是一段愉快的行程。6月21日早上,記者一行中原本有人因頭天晚上休息得較晚而感到睏倦,但進入曹鎮境內後,精神立即為之一爽。不知道是天要下雨的原因還是人本來就少,高大整齊的行道樹以及稍遠處靜謐的楊樹林,好像是為路過這里的人所獨享,車內充滿了清新濕潤的氣息。
到路的盡頭——白龜山水庫大壩也就到了魚陵山。聽說大壩腳下就是魚陵山,初到的人往往會很驚訝:既然稱為山,為啥沒有高度,和大壩下面的村莊落差僅有十多米?當地人告訴記者,魚陵山原來較高,但由於土質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建起了很多磚窯場,經過長時間的挖掘,大部分山體都被挖成了平地,有些地方甚至被挖成了坑。大壩把魚陵山分為兩半,往大壩以北,魚陵山伸入白龜山水庫,形成一個半島;往南,地勢略高,有幾家住戶,中間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岡,岡上有道觀。
兩移道觀
在壩南山岡上,記者見到了道長井至順。井至順今年60歲,俗名井國順,原籍襄城縣,據其本人稱,他於40歲時入中嶽廟學習道教,為道教全真龍門派21代傳人。幾年前被派往魚陵山掌管道觀。至順道長所居道觀為新建,不過數年。可能是為了增加歷史感,新道觀從原道觀中移了一古石碑置於觀後,此碑為清咸豐六年所立,題為「創建土地祠拜殿墉垣石階記」,由雙榴居士李韓撰文。距新道觀以南約50米處,就是所謂的老道觀。與新道觀相比,老道觀更有氣度,東、北、西三處建築和南面大門圍成一個整齊的四方形,北邊大殿前兩棵碧綠的梧桐樹分立兩側,南大門高大寬闊,地上石磚鋪路,呈十字形。觀內有清光緒年間立的石碑,題為「重修魚陵廟宗紀」。不過盡管此道觀清幽庄嚴,頗有古意,卻也不是魚陵山最早的道觀,而是上世紀80年代所建,魚陵山有籍可查的道觀在此道觀以南約百米處,已毀於大興磚窯時。
打開緊閉的南大門,正前方兩三米就是高十多米的斷壁,下面是一個大水塘。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就是老道觀的原址。從斷壁上南望,到處都是毀棄的磚窯場和大小不等的水塘,還有一個高大的煙囪沒有扒。
漢磚處處
壩北的魚陵山是另一番景色,記者到達時已是下午,天下起了雨,但這讓我們的行程別有情趣。小島上種植了很多楊樹,坡下是大片的草地。雨水讓植物顯得更青翠,還升起了一層水霧。島上很靜,偶爾可看到一個穿著雨衣的老農在樹林里耕作及水邊清理魚網的人。在島的最北端,記者發現有許多漢磚散落在地上和岸邊。有一處可能是古墓遺址或者是古磚窯遺址。同行一人發現了一塊可能是次品的漢磚,這塊磚沒有成形,經過上千年的腐蝕,已經變得很松軟,即便小心捧起,還是裂開來了。這位同事覺得很稀罕,就細心地隨身攜帶。
轉過彎兒來到草灘上,一老農正在放牛,這位同事隨即拿著磚上前詢問此磚的成因,老農當然也無從說起,但看到這塊磚,就馬上認了出來:「是在北頭兒撿的吧,在那兒好長時間了。」顯然,經常在此放牧的老農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據他向記者介紹,這里曾出土大量漢墓,幾年前,有很多對此有興趣的人來這兒採集遺物。
李綠園及其後人
魚陵山下的宋寨村是清代文化名人、長篇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的故鄉。李綠園,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晚年又稱碧圃老人。李綠園生於1707年,終年84歲。據說他自幼聰明好學,酷愛文學,且為人忠厚,謙虛謹慎,又社交廣泛,言行有信。13歲時即應童子試,30歲中乾隆元年恩科舉人。但李綠園中舉後科名就不太順利了,曾3次參加會試而未能及第,於是開始了長篇小說《歧路燈》的創作,開始了「舟車海內二十年」的宦遊生涯,足跡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四川、貴州等地,舟行長江重慶以下及大運河北全程,行跡半個中國。晚年在貴州省思南府印江縣做過一任知縣。印江縣志稱其「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如仇」。他在80歲時仍寫詩表達愛民情懷:「老覺文章終有價,官惟山水不曾貧;夢中偶到印江縣,猶見呼籲待撫民。」
現在宋寨村中有李綠園的後人——七代子李春林和八代子李登僚。當天記者前去采訪時,因李春林老人患病而未能得見,其子李登僚接待了我們,他告訴記者,李春林今年已逾九旬,前幾天忽然吃不下去飯,卧病在床。而就在半個多月前,湛河區有關人員還到家中看望、采訪。可能是有感於過多地造訪影響了老人的健康,李登僚近段時間一直代父謝絕見客,記者詢問李春林是否保存有《歧路燈》手稿時,李登僚也予以否認,流露出不願被打擾的心態。據宋寨村村民說,李登僚現在家務農,其兩個兒子中的一個現供職於某國有銀行總行,頗有學識,「可能他會更懂得《歧路燈》的價值。」
《歧路燈》
李綠園約71歲時完成《歧路燈》的創作,歷時30多年。完稿後未付印,200多年來僅有抄本流傳。1927年經馮友蘭、馮沅君兄妹將前20回校勘標點,在北京出版,後經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欒星教授整理校注,於1980年全冊出版,從而使更多的人得以閱讀和欣賞。《歧路燈》總長一說為108回,還有120回和105回之說,寫的是一個官宦子弟從墮落到自新的經歷,是一部典型的「文以載道」小說。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其卷八著錄《歧路燈》一則,引《闕名筆記》雲:
吾鄉前輩李綠園先生所撰《歧路燈》120回,雖純從《紅樓夢》脫胎,然描寫人情,千態畢露,亦絕世奇文也。惜其後代零落,同時親舊,又無輕財好義之人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僅留三五部抄本於窮鄉僻壤間,此亦一大憾事也。
這是本世紀見知的最早的有關《歧路燈》的記載。1924年,洛陽清義堂將《歧路燈》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楊懋生《序》及張青蓮《跋》,對李綠園及其《歧路燈》作了介紹,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這是《歧路燈》成書以來的第一個印本,在《歧路燈》流傳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書社)開始排印出版馮友蘭、馮沅君兄妹的校點本,可惜只印了第一冊26回,未見下文。朴社排印本前冠有馮友蘭寫的一篇長序,對《歧路燈》的思想內容及藝術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評價。
馮友蘭《序》中說:「《歧路燈》的道學氣太重,的確是一個大毛病。幸而李綠園在書中所寫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義』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學先生的筆,頗有描寫事物的能力,其中並且含有許多刺。」馮友蘭對《歧路燈》所描寫的當時社會生活的種種情況均作了比較公允客觀的評論,非常欣賞小說的語言(尤其是河南方言)運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朱自清尤其對《歧路燈》在情節結構上取得的成就極為贊賞,指出:「全書滴水不漏,圓如轉環,無臃腫和斷續的毛病」,「在結構上它是中國舊來唯一的真正長篇小說。」朱自清還說:「若讓我估量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只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題圖為魚陵山伸入水庫的部分。(本報記者婁剛/文王慶祥/圖)
② 東陽橫錦水庫吃人魚的圖片看看
東江根本就沒有什麼食人魚的。。造謠的,,我哥哥幾乎天天去橫錦水庫釣魚,根本就沒有聽說什麼東江有什麼食人魚,,汗,做假啊
③ 隨州龍脈村龍脈水庫位置相關圖片
隨州316國道靜明鋪路口走x001縣道,尚市鎮龍脈路口下去500米就到了
④ 誰有自貢榮縣雙溪水庫的圖片
網路有,請輸入「雙溪水庫」網路一下~
⑤ 重慶開縣龍安水庫圖片
⑥ 誰有甘肅武威的西營水庫的圖片
http://www.wwsww.cn/UploadFile/201132592048299.jpg
⑦ 樂平共產主義水庫,圖片和介紹
共產主義水庫位於贛東北的樂平市境內,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防洪、發電、養殖和旅遊等綜合利用為一體的大(二)型水庫,也是江西省23座大型水庫之一。共產主義水庫於1958年開工,1960年竣工。興建時每天有近4萬民工奮戰在工地上,形成了一派群情激昂、氣吞山河的壯麗畫卷。它是樂平人民戰勝自然災害,建設美好家園而意氣風發、眾志成城、戰天斗地的成果,維系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積極的歷史教育意義。 共產主義水庫工程分為大壩樞紐工程和渠系工程兩大部分。大壩樞紐工程分為主壩、副壩、正常溢洪道、非正常溢洪道和輸水涵管等五大工程。渠系工程分為主幹渠和北乾渠兩大渠系,全長101公里,支渠175條,全長298公里。它是樂平農業的命脈,擔負著下游15.9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佔全市農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為樂平的農業和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共庫還擔負著樂北建材基地工業用水和樂平市城市供水保障。
⑧ 三門峽水庫大壩圖片
搜一下,很多的,選了幾張,看看吧。
⑨ 想知道:中國 長江三峽水庫在哪要圖片!
三峽大壩是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全國首批5A級景區之一。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⑩ 誰有新疆烏拉泊水庫旁邊那麼多小溪的圖片啊,
唉,現在我在外地上學,我很能體諒你的心情。但是我是山東人,我去不了新疆,更到不了烏拉泊水庫,看到你對那裡那麼的嚮往,想必那一定是個很美的地方。很想幫你,但幫不了你,我無法給你照片,我在網上也沒有搜索到。我不為了要你的懸賞分,只是,偶然看到你的這個提問,我的心好像也想家了。回味的感覺既酸楚也甜蜜,畢竟留在腦海里的才是最美的。我相信,你總有一天能夠回到童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