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意識
『壹』 運用意識的作用的有關知識說明綠色發展理念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根據意識的作用,說明綠色發展理念對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巨大的需求。
『貳』 如何從自身做起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x0d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x0d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x0d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x0d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x0d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x0d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x0d(二)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x0d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絕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x0d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x0d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准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x0d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x0d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x0d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x0d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x0d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x0d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x0d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使本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會承擔全球的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由於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現.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終將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討還生態成本.\x0d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x0d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改良與革命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比的不是誰最能斗爭,比的也不僅僅是生產力,還要比誰最公平公正,誰最共同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最能可持續發展,誰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誰最能使社會更加和諧.\x0d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無力,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系,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x0d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
『叄』 如何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絕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 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准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 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使本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會承擔全球的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由於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現。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終將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討還生態成本。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改良與革命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比的不是誰最能斗爭,比的也不僅僅是生產力,還要比誰最公平公正,誰最共同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最能可持續發展,誰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誰最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無力,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系,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
『肆』 如何培育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1.應有計劃地設置有關環境保護的專業或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生態環境教育只有使學生懂得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才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構築起牢固的生態屏障,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提高生態文明的素質。
2.利用節日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每年有許多節日與環境有關,如3月12日的植樹節,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等,利用這些節日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感到環境問題受到全人類的關注,人人應關心。
3..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重在參與: 在新形勢下培育生態環境文明意識,必須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找尋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實踐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說, 必須堅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對學生要倡導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華麗,進行適度消費。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要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教育學生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學校環境,關心社會和國家,關心世界,關心整個宇宙。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綠色」公民「 其實,現在的互聯網相當發達,大學生也是每個人有一手電筒腦本領。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來保護環境,微博,校內等等都是宣傳的渠道!這都是我們大家所能看到的,並能為之踐行。
『伍』 如何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
必須力推進態文明建設
態文明建設關系我全面建康社、實現社主義現代化華民族偉復興全位全程項神聖事業我必須全局戰略高度充認識態文明建設戰略重要性與現實緊迫性
堅定推進態文明建設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保持我經濟社持續健康發展現實需要今世界全球性態難題斷增能源危機、淡水危機、氣候異、物種滅絕等等起彼伏我所反映由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傳統發展式沒根本改變我經濟快速增同付高代價口、資源、環境矛盾益突我發展制約益增資源約束趨緊我口眾資源相足淡水、耕、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石、鋁土礦等重要資源均占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改革放隨著我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及發展式粗放消耗、浪費能源、資源供給矛盾變十突隨著我工業化、城鎮化進步發展未段期內各類能源、資源均消費量要增加能源、資源於經濟社發展瓶頸約束更加明顯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面臨嚴重挑戰二環境污染嚴重我傳統發展式導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環境容量水、土壤、空氣污染加重趨勢尚未根本遏制飲用水安全受威脅些農村口未喝安全飲用水部城鎮口飲用水源水質合格土壤污染面積擴重金屬、持久性機物污染加重京津冀、三角、珠三角區及部城市氣污染問題突部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霧霾等極端氣增環境污染給民群眾身健康帶嚴重危害三態系統退化森林態系統質量高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沙化、質災害頻發、濕湖泊萎縮、面沉降、海洋自岸線減少等問題十嚴峻全近80%草原現同程度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土總面積37%海洋自岸線足42%資源采水超采造土沉陷破壞物性銳減瀕危物達258種瀕危植物達354種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高等植物4000-5000種態系統緩解各種自災害能力減弱四氣候變化問題突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增速快述情況表明我資源、環境態系統已難承載傳統發展式力推進態文明建設努力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才能根本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我經濟社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堅定推進態文明建設維護代際公平實現華民族世世代代永續發展必要求自整類命支持系統僅久遠哺育我祖先要養育我及我孫代直至遙遠未歷史河我每代都宇宙匆匆客資源、環境臨託管聯合曾提句寓意深刻警告世我繼承父輩球且借用孫球考慮態代際公平既要注重代福祉要顧及代利益能吃祖宗飯斷孫路我沒權利滿足我代需要剝奪孫代滿足需要權利更能讓孫代承擔我度使用資源破壞環境惡力推進態文明建設才能維護資源環境類遠供養能力使代具存發展公平機實現華民族永續發展華文明代代相傳
堅定推進態文明建設堅持本斷滿足民群眾益增物質文化需要內要求改革放我城鄉居民物質文化水平提高百姓需求內容斷升級變化;僅要滿足其農產品、工業品服務需求要滿足其態產品越越迫切需求民群眾益增態產品需求滿足程度益衡量民水平質量重要標志態環境質量已經影響幸福重要指標態產品短缺已經制約我民建設短板影響民群眾幸福制約素城市群眾熱切期盼舌尖安全、清潔空氣、潔凈飲水、良氣候、優美環境等優質態產品健康需求能效滿足;農村存條件簡陋、環境臟亂差問題比較突相部喝乾凈水力推進態文明建設讓百姓喝乾凈水、呼吸新鮮空氣、享用綠色植吃放食物、宜居環境滿足城鄉廣民群眾態產品需求全面建康社應義既我黨本、執政民理念具體體現民群眾態產品需求益增積極應提高民福祉建設美麗、幸福目所
堅定推進態文明建設特色社主義理論重發展黨十八態文明建設納入特色社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表明我黨特色社主義規律認識斷深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建設態文明建設機整體經濟建設基礎政治建設向保障文化建設靈魂血脈社建設支撐歸宿態文明建設根基條件相輔相、相互促進共同構築起特色社主義事業全局應該指態文明建設其建設自載體環境基礎並滲透、貫穿於其建設或缺切發展建設都應損害態環境底線態文明建設缺失或滯由於經濟發展與口、資源、環境關系失衡經濟建設持續;由於部代與另部代及代與代關系失衡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失公平偏頗;由於存發展條件惡化保障改善民宗旨社建設難實現態文明建設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建設五位體建設特色社主義要五建設起抓五輪起轉才能確處理與、與自關系形與自諧相處、經濟社協調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努力走向社主義態文明新代僅特色社主義理論完善、豐富重發展類文明形態文明理念、道路認識升華僅發展重深遠意義且類文明重要貢獻
我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家民高度負責、孫代高度負責、華民族高度負責精神決壯士斷腕氣魄抓緊抓態文明建設
『陸』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山青山就是什麼銀山的意識
增強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於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
黨的十九大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了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總綱中增加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這一表述。
(6)生態文明意識擴展閱讀
意義
「兩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對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子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生態論」,通過科技創新,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論是生態環境生產力理論生動、朴實和富含哲理的印證:
「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當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也有矛盾,綠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換,「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因此,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我們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柒』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交流融通、自然與社會協調演進的一種狀態。這也是我們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關繫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
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應從兩方面著手,教育和實踐,概而言之曰「知行合一」、
汲取中華民族生態文明思想精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孔子提倡仁愛萬物,主張「不時不食」。《孟子·盡心上》說: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並且提出通過「仁民而愛物」這一途徑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庸》關於「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我為一」,宋代張載在《正蒙》中首先使用「天人合一」四字,並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情感。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堅持實踐育人,引導大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升生態文明素質。
(1)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特別是綠色消費觀的樹立。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環境意識。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袋,自覺節水節電,垃圾分類處理,控制污染。選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勤儉、節約、循環、適度的綠色消費理念;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和替代消費。
(2)支持相關社團組織活動。公眾參與是大學生提升生態文明素質的有效途徑而大學生的社團組織,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積極的興趣為動機參與的團體,是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載體。在校園內,大學生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世界性紀念日以社團為核心在校內外輻射性地開展生態道德宣傳活動,如開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通過舉辦環境宣傳月、環境文化節,舉辦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徵文比賽。
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讓生態文明引領大學生活同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堅持不懈,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捌』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關注我國的環境問題是我會自覺做的事,這不僅讓我更加的了解我國的環境變化,特別是環境的改善,也幫助我更加深入的學習專業知識。我國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已經不是一般的環境問題,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嚴重製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國際政治關系。但我們始終沒有改變環境問題仍在惡化的趨勢。實踐證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涉及科學技術,而且涉及社會整體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只有將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環境問題。
社會整體文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准則,要求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並體現為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現實文明形態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與社會的其他文明形式關系十分密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方面的所有進步作為一個整體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人類自身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內在地體現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並以此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標尺。也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內在地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依託;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中央黨校「科學發展觀與社會整體文明研究」課題組,在20xx年10月曾對全國8省市2016名領導幹部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關於「全面發展應主要包括的內涵」這一問題中,選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項內容的高達77%,選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這一比較規范答案的有16.8%,認為僅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的有9.8%。這就說明,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這一點已成共識。
重視建設生態文明,絕不是要人類消極地向自然回歸,而是要人類積極地與自然實現和諧。人類既不能簡單地去「主宰」或「統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換言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為指導,從思想認識上實現三大轉變。1.必須摒棄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口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2.必須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矛盾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3.必須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辯證地認識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轉變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生態文明概念已經得到了廣大幹部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我們在對領導幹部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有72.6%的人贊成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並列使用,有72.2%的人主張我國應當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玖』 怎樣才能提高國內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 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當然最重要是以身作則,先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