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保育

生態保育

發布時間: 2020-11-22 21:21:18

1. 農家生態旅遊功能分區主要分為哪幾個部分

對農家生態旅遊區進行功能分區劃分可以分為生態保育區、生態過渡區、農耕區、居民生活與旅遊服務區四個部分。

(1)生態保育區。主要是對區域生態系統有著重要支撐與維持作用,對生物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有著重要維持作用的區塊,如生態公益林、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等。生態保育區的面積應足以構成有效的保護單元和緩沖單元。保護單元即為核心保護區,一般既是該旅遊區當地物種的衍生源地,又是該旅遊區體現生態旅遊基調的背景區,因而在農家生態旅遊的規劃中一定要突出保護核心生態源地,保護或建立一定面積的純自然斑塊。緩沖單元即為生態緩沖區,其主要功能是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影響。在這一區域即使進行輕微的分散旅遊活動,也可能給緩沖區帶來破壞,進而危及核心區的生態穩定,所以這一區域不宜開展密集的旅遊活動,不過可以有效安排觀光型活動,通過設計來有效限制人為活動對本區的影響。

(2)生態過渡區。這部分位於生態緩沖區的外界,有利於核心區的保護與穩定。由於多樣性對確保生態系統和景觀的穩定性,緩沖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干擾性,提高景區觀賞性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這一帶可以考慮提高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進一步美化景觀。

(3)農耕區。該區域位於過渡區的外緣,是當地居民開展耕作活動的主要場所,一定程度上也是遊客活動的區域。

(4)居民生活與旅遊服務區。此區是居民最主要的生活活動區,同時也是旅遊服務區,可以為各客源層次的旅遊者提供當地特色的旅遊服務,如特色餐飲、住宿等。在接近旅遊路線的地方適當增加一些旅遊服務,豐富地域性旅遊供給;在面積較大的自然植被斑塊和建築斑塊之間增加一些農業小斑塊,如果園、花圃等,並採取列植、叢植或群植等手法構成不同的景觀小區,形成以村莊為中心的林農間作模式與居民點四周的庭院經濟樹種網點模式相結合的結構圖式。

2. 生態保育的其它衍生的概念

由生態保育所衍生的重要概念,包括永續生物資源的利用、生態活動與減少干擾生態系統等,其中永續資源利用的概念很快地便擴展到農業與工業方面,包括永續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等,工業上則漸漸重視原料的反復利用與減少製造過程所對周遭環境的干擾等。而生態活動的推廣則更為多元,其推廣不僅包含教育性質、休閑性質,也同時有助於觀光產業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包括觀鳥活動、生態旅遊與生態導覽等。

3. 生態綜合體有哪些功能

生態綜合體的每種功能有其特定的運行規律,它將不同產業鏈與時間段的功能組織在一起,使其各部分的活動組織有序,共生共贏,使其保持繁榮昌盛,提高了生態綜合體的使用效益。遠景設計院指出其主要功能如下:
1.生態保育:生態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單一物種群體單位,乃至數個生物所依存的棲地,至擴展至整個生態系統維護,甚至棲地原住民文化維護的學門。生態保育主要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結合其它學門的技術已進行對於生態系統的維系,「保育」二字其實包含 「保護(protection)」與「復育(restoration)」這兩個內涵,前者是針對生物物種與其棲息地的保存與維護,而後者則是針對瀕危生物的育種、繁殖與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改良和重建工作。由於生態保育關繫到人類對於生物行為、食物鏈乃至整個棲地環境的了解也關繫到人類在環境經營上的模式與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因此生態保育需要眾多的學門參與,諸如生態學、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土木工程、經濟學、管理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等學門都是生態保育上所需顧及到的層面。
2.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3.綠色工業:綠色工業是指的是實現清潔生產、生產綠色產品的工業,即在生產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時,能夠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自覺保護環境和實現生態平衡。其實質是減少物料消耗,同時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因為一切工業污染都是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利用不當或利用不足所導致。
3.生態旅遊: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4. 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及生產利用和生態保育方向

東部季風區
地形地勢:海拔較低,三大平原、二大高原、低山丘陵和盆地
氣候:季風氣候顯著,降水多,集中在5~10月
植被:森林,部分為森林草原
土壤:林下發育,淋溶性強
水文:外流河,多大江大河,雨水補給
人類活動:廣泛而深入,主要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地形地勢:海拔較高,差別顯著
氣候:大陸性強,降水少,溫差大,多大風天氣
植被:荒漠,部分為草原
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分高
水文:多內流河,短小,雨水、融雪水補給
人類活動:影響小,水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海拔高,有世界高大山地
氣候:高寒,風大,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
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
土壤:土層淺薄,多凍土
水文:內流河,大河源頭,湖泊眾多,多為鹹水湖
人類活動:影響微弱,原始自然完整,畜牧業為主

5. 圍堰捕魚的生態、保育功能是什麼

這就是保護魚類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多繁殖。

6. 生態保育的國際上從事生態保育的機構

國際上從事生態保育的機構甚多,當中有各國政府相互合作發起的組織,也有由民間公益籌款所發起的團體。其中有的機構以生態系統中特定族群如鳥類、犀牛或昆蟲為主要關注的目標,有的機構則以特定生態環境如濕地或海洋為研究的焦點。例如: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FPA)、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國際昆蟲生理生態中心(ICIPE)、國際濕地組織(又稱為濕地國際,Wetlands International)、國際海洋科學組織(international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s)、國際兩生類保育委員會(Declining Amphibians Populations Task Force)、國際犀牛基金會(IRF)、國際鳥類聯盟(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BCI)、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國際鶴類基金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ICF)、世界森林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WCFSD)、亞洲動物基金(Animal Asia Foundation,AAF)、野生救援協會(Wild Aid)、物種生存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SSC)等。二十一世紀隨著人類日益關注生態系統的變化,這類機構的分工與整合工作也變得日益頻繁。

7. 河南省"四區三帶"區域生態格局中的"三帶"指的是什麼

三帶指的是:平原生態涵養區和沿黃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和沿淮生態保育帶。

8. 生態保育的定義與內涵

生態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單一物種群體單位,乃至數個生物所依存的棲地,至擴展至整個生態系統維護,甚至棲地原住民文化維護的學門。生態保育主要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結合其它學門的技術已進行對於生態系統的維系,「保育」二字其實包含 「保護(protection)」與「復育(restoration)」這兩個內涵,前者是針對生物物種與其棲息地的保存與維護,而後者則是針對瀕危生物的育種、繁殖與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改良和重建工作。由於生態保育關繫到人類對於生物行為、食物鏈乃至整個棲地環境的了解也關繫到人類在環境經營上的模式與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因此生態保育需要眾多的學門參與,諸如生態學、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土木工程、經濟學、管理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等學門都是生態保育上所需顧及到的層面。
許多原住民不僅能夠長期居住於荒野中,在長期使用當地野生動植物資源之同時卻能保持自然資源的不余匱乏。例如南美的亞馬孫河流域印地安人所對於森林的非破壞性採集利用,非洲、東南亞、及新幾內亞等熱帶雨林區域原住民部落傳統上非商業破壞性的狩獵活動等。同樣是利用資源,但他們的利用行為常常制約於部落社會組織的規范,運用神話、傳統宗教與禁忌等作為告誡子孫不至於過度開發山林並且尊重大自然的生活方式。這些族群透過數千年的部落經驗與特殊的生活習慣,而使其和生態系統間達到動態平衡。這也是現代工業文明所必須重新借鏡的地方。因此廣義上,現代的生態保育也常涵蓋對於自然生態保護區域境內的原住民文化與傳統生活習慣的保護與維系工作。
生態保育的概念又可約略區分為物種保育、棲地保育、遷地保育與環境復育等不同的策略和實務工作。由於生態保育牽涉到人與生態系統關系之維護,而在世界各地以較為原始或以較為傳統生產方式棲息於山林中的原住民,由於其生活習慣與文明資產等具備了人類文化遺產上重要的組成分,甚至是人類學、文化學、與生態資源學上重要的研究對象。
物種保育(Species Conservation)
包括早期生態學中所針對特定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保護及復育的工作,以及維護近代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中所重視的保護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如瀕危動物的圈養、飼育與野放的過程,以及珍稀植物種子與植株的保護、育種等。 西方物種保育的策略最早初始於十九世紀北美限制森林開發與禁止過度捕獵動物的諸項措施,後來逐步將焦點擺放在瀕危物種的保護事項。物種保育的概念發展至二十世紀中葉曾經作為生態保育的主流策略。其中針對瀕危物種的限制買賣、限制進出口、限制利用與圈養復育等至今仍舊是各國在生態保育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其中包括北美地區所對於猛禽類的保育工作,中國所對於熊貓、虎的保育工作,非洲地區所對於非洲象、犀牛的保育工作以及澳洲地區所對於鯨豚的保育工作等都是有名的範例。其中又以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現已改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所簽訂的華盛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為物種保育中最重要的國際公約,許多國家以此公約的觀念做為制定其境內動植物保護規定的重要參考。
棲地保育(Habitat Conservation) 棲地保育乃是涵蓋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措施,因此其眼光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物種,而是整體性的保護。大約在物種保育觀念最為盛行的二十世紀中晚期,棲地保育的觀念也逐漸發展,並逐步取代而涵蓋了物種保育的精神,以棲地保育為架構最重要的幾項國際公約包括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會議所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該公約明定保護地球生物物種多樣性與棲地多樣性,其中最主要規范保護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四個生態系統:熱帶雨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深海生態系與土壤生態系。以及為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所於1971年拉姆薩爾簽署的拉姆薩爾公約(又稱為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以及之後幾年國際所對於森林、水域等各類生態系統所簽定的保護性約定等。在棲地保育的觀點下,保育生物學所重視的生態保育也是整體性的,包含對於生態系統的監測管理、生態系統模式建立、生物族群動態調查、基因庫建立、水域環境調查、土壤調查、地質景觀紀錄、植被相監控、物種分類與演化樹模式建構等。而棲地保育的重要措施乃是設立自然保留區,而這觀點其實延伸於二十世紀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但是二十一世紀的自然保留區有著更為豐富而多樣的保護方式,其中包括維系城市近郊植被區域(即所謂的綠帶)與濕地的自然公園、生態步道與綠色走廊等。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如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等,而這些保護區域內可隨物種瀕危的尺度與城市發展的需求等作管理上的調整。
移地保育或遷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將生物種原材料在原棲地以外之地區尋找合適的生存環境以進行繁殖並保存。二十世紀後期由於有越來越多的自然棲地已經遭受破壞,因此在對於這些已破壞棲地的物種收容,乃至於遷移可說是極其重要的。這當中也包括了對於正在嚴重破壞中的棲地物種進行基因庫、種子庫與部分族群的收集或收容工作,以及評估後續可遷移這些物種居住的試驗區、生態區域等。其中針對已不可救援的物種或暫時找不到棲身之所的物種,及早建立其物種數據更是極為重要,以備在迫不得已時展開備份的工作。例如植物諾亞方舟以及各國的種子庫、種子銀行的建設等,這些工作除了是生態保育所進行的工作以外,也同時牽涉到農業技術與生物技術的交互合作。
環境復育(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針對已受破壞或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與重建的工作,以維系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生態學當中關於環境復育有一特殊的學門稱為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而近代環境工程學界則在相關領域中有所謂的生態工法、生態工程等學門,這些都是希望透過跨學門的整合,來拯救已經受損傷或退化的生態系統。環境復育可說是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的交互學門,也是環境生態學所重視的科研項目。其中環境復育中特別重視對於一切復育工作中所可能帶給生態系統的風險度。這當中包括人類設施干擾的強度,乃至於復育工作進行中所可能衍生對於其它重要生態資源破壞的可能性等。因此環境復育中特別重視這一系列的風險評估工作。這一評估工作需要許多科研領域與工程領域的人員共同參與,包括災害分析、錯誤模式、事件樹型分析等,同時需考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族群不適應性、外來族群的干擾、當地生物物種的忍受極限、以及其它關於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背景值建立等。而環境復育的過程必須達到可預測或可量測的要求。其最終目標也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規劃之下。由於晚近以來諸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污染不斷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人類原先應用於城市環境保護上的技術如環境評估、水質檢驗、空污顆粒收集、水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等也逐漸投入對於已受污染破壞生態系統的復育工作,環境科學技術所對於污染的檢測和處理,配合生態學技術所對於物種健康、族群繁衍、族群遷徙情形等監測工作,透過盡可能對於生態系統諸般變異因子的了解和量化,以期重建被破壞的生態系統。

9. 請問世界上有哪些保護大自然或保育生態的官方組織(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記得要官方的哦~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簡稱 UNEP) 成立於1972年,總部設在肯亞首都內羅畢,是全球僅有的兩個將總部設在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國機構之一。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專門機構成員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均可加入環境署,到2009年,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其活動。其宗旨是:促進環境領域內的國際合作,並提出政策建議;在聯合國系統內提供指導和協調環境規劃總政策,並審查規劃的定期報告;審查世界環境狀況,以確保可能出現的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環境問題得到各國政府的適當考慮;經常審查國家和國際環境政策和措施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影響和費用增加的問題;促進環境知識的取得和情報的交流。在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全球環境狀況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前景愈加深切關注的21世紀,環境署受到越來越高度的重視,並且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WCS)前身是紐約動物學會 (The 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成立於1895年,總部設立在美國紐約市,是一個致力於保護野生生物及其所棲息生境的非盈利性的國際性組織。WCS在全球范圍同許多政府機構和當地自然保護組織建立許多的關系。他們通過教育,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動物園等行動,改變人們對自然的態度,讓人們意識到動物和人類一樣擁有同樣的生存權利。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致力於在全球范圍內通過減少商業剝削和野生動物交易, 保護動物棲息地及救助陷於危機和苦難中的動物來提高野生與伴侶動物的福利。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積極尋求途徑,喚起公眾參與,制止對動物的殘酷虐待,推動政府機構制定使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動物福利和保護政策。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以宣揚公平,仁慈對待一切動物為宗旨。改善動物的生存環境,保護瀕臨滅絕的種群,杜絕對動物的殘暴虐待,倡導對所有生命的尊重和愛護。

全球基金

「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致力於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是一個政府與民間合作創辦的國際金融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自2002年成立以來,該基金在機構及個人捐款的支持下,在全世界開展抗擊最惡性疾病的工作,其業務目前已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紅十字會

國際紅十字會是一個獨立、中立的組織,其使命是為戰爭和武裝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護和援助。國際法賦予國際紅十字會的永久職責是為受到沖突影響的被關押者、傷病人員和平民採取公正行動。
國際紅十字會的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在大約80個國家設有辦事機構,員工總數超過12,000名。從一個人自發地幫助受傷士兵的行動開始,國際紅十字會已經成長為一個幫助世界上數百萬戰爭受害者的組織,在過去140年中,國際紅十字會參與了人類歷史上的多數重大危機。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使命是保護全世界兒童的權利。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對這些權利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兒童權利公約》是人類歷史上受到最廣泛認可的人權協議,也是指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行使自己使命的工作指南。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主要著眼於拯救兒童生命,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成員。堅持不懈地追求實現兒童的權利將為我們創造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並使我們的人口更健康、更具有創造力。因此,維護兒童權利不僅僅是一個道義上的選擇,同時也是對未來的一個明智的經濟投資。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政府共同努力,通過支持改善健康與教育等各項基本服務實現兒童的權利。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來,WWF一直致力於環保事業,在全世界擁有將近520萬支持者和一個在100多個國家活躍著的網路。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

國際地球之友
國際地球之友(英語: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FOEI)是一個國際間70餘國環保組織組成的網路,如英國地球之友、韓國環境保護運動聯盟、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地球之友擁有一個小型秘書處,位於阿姆斯特丹,協助此聯盟體系運作與協調共同行動。執行委員會乃由各成員團體選出,參與制訂政策並審查秘書處工作。其願景為根植於與自然合諧共存的社會的一個和平與永續的世界。

世界宣明會
世界宣明會是一個國際救援及發展機構,旨在為貧窮的兒童、家庭及小區帶來長遠的改變,援助不分宗教、種族或性別。自1950年成立至今,世界宣明會一直積極回應世界各地貧窮人的需要,並透過開展兒童為本區域發展項目、救災及重建、教育、醫療衛生、農林環保、孤兒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服務,以及城市事工等發展項目,協助貧窮人擺脫貧窮,達致自力更生及持續發展。目前,世界宣明會在全球約100個國家地區工作,幫助超過一億人,其中240萬人是資助兒童。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