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用水
㈠ 流域的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
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雖相互聯系,但有不同,前者偏重於自然方面,後者側重污染與水環境容量[1]。流域生態環境需水量主要分為河道內需水與河道外需水兩大部分。
(1)河道內的生態用水可從河流功能的各方面來分項計算。包括:
——河道基流。根據多年最小徑流Rmin與多年平均最小月徑流Rmin,a,確定求取Rmin/Rmin,av=α,在只有多年月系列的情況下,河道生態最小基流量用a確定。
——沖沙水量(Rsid)。從河流多年流量與泥沙系列中選擇實測大斷面與相應的流量、泥沙進行定量。
——河道環境需水量。主要是保持河流水環境容量的需水量,可參照以下方法計算:①Tennant法;②月流量保證率設定計算;③100%保證率最小月流量等方法。
——與河流相連接的湖泊、濕地的生態需水量。前者用設定水位來計算,後者由濕地水量平衡來確定。
——河流生物需水量。綜合考慮水量與水質。簡單的方法採用歷史資料鑒別。
——城市生態環境需水量。主要是綠化植被的需水量。面積按城市規劃計算。
(2)河道外的生態用水。從河道引出的水量,主要是生活與生產用水,過去並未專門提供生態用水的計算,但是河流中的水量來自河道外的流域面積。流域內的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實際要影響匯入河道中的水量。主要是綠化——林草、農田及水土保持(含少量的雨水利用)需用(耗)的水量,可按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規劃部門提供)分別在計算河道內、外各種生態系統環境需水的基礎上進行匯總。
文獻[4]綜合不同學者的觀點,認為生態需水量是生態系統中客觀存在的水量,是水資源的一部分,它是一個時間變數,隨生態系統的發展而動態變化;生態用水量具有一定的目標性,它是一個空間變數,根據不同需求,可將生態用水量劃分為最大、最小和適宜生態用水量。文中闡述了生態需水量估算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並指出:對於流域而言,生態需水的計算分河道內和河道外。河道外的生態需水量應首次選定天然植被並進行本底分區,然後由區域天然植被生長的年降水量、氣溫及熱量平衡資料結合區域水量平衡算出植被的需水量(文獻[1]中也引用了國外Baird等的不同植被蒸騰量的確定與估算)。河道內按不同生態功能計算需水量。二者之和扣除重復才是整個流域的生態需水量。
王西琴等認為[2],根據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和影響程度,可以將地表水資源利用劃分為4個階段:①未被人類利用階段;②合理利用階段;③極限利用階段;④過度利用階段。由此分析得出:①雖然地表水能被人類利用,但是有一個限度。國際上認為,地表水合理的開發利用率應為25%。考慮到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其合理利用率為40%。只有低於合理的利用率,才能保證河流系統的穩定和平衡。②河道內必須留有足夠的水量,以保證水體固有的生態和環境功能。③人類不能無節制地利用水資源和追求河道水體的功利性功能,而必須重視生態系統本身所需要的水,以保證水資源的良性循環,達到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河流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功利性功能,如為生產、生活提供用水,為航運、水上娛樂、養殖等提供水域,對水力發電提供能源等;二是生態環境功能,如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環境,對污染物的稀釋自凈作用,保證河口地區生態系統穩定,以及輸沙排鹽、濕潤空氣、補充土壤含水等功能。根據上述分析,河道環境需水是指為保護和改善河流水體水質、為維持河流水沙平衡、水鹽平衡及維持河口地區生態環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可以概括為河道基本環境需水、輸沙需水及入海需水。三者之間有重合部分,其中基本環境需水包含於輸沙需水和入海需水之中,輸沙需水和入海需水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其主要決定於河流的主導功能。河道最小環境需水量是指為維系和保護河流的最基本環境功能不受破壞所必須在河道內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閾值。河道生態需水是指維持水生生物正常生長及保護特殊生物和珍稀物種生存所需要的水量。如果以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衡量,其相當於水資源利用的第二階段河道內留有的水量。河道最小生態需水是指維系和保護河流的最基本生態功能不受破壞所必須在河道內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閾值。如果以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衡量,其相當於水資源利用的第三階段河道內留有的水量。
事實上,生態、環境需水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不同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對生態環境功能的要求越高,則相應的生態需水量也越多,反之亦然。因此,生態(環境)需水不是一個定值。而最小生態(環境)需水是保證生態系統平衡所必須具有的最低閾值。因此,在一定階段,如果對生態環境功能的要求不變,則最小生態(環境)需水應是一個定值。
㈡ 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哪個需水量大
生態需水:維系生態系統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態環境質量(或生態建設要求)的最小水資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態系統保育與人工生態建設所必需的水量.
生理需水:直接用於作物生理過程的水分。
生態需水大,只有保持了生理需水才會有生態需水。同時要說的是,這兩個不是一個方面的概念。要是硬要說誰大也只有這么解釋了。
㈢ 水在生態系統的作用簡述一下
水是一切生命機體的組成物質,也是生命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又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澤、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氣、生物體、土壤和地層。水的總量約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約覆蓋地球總面積的70%。陸地上、大氣和生物體中的水只佔很少一部分。
水循環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 水是所有營養物質的介質,營養物質的循環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
② 水對物質是很好的溶劑,在生態系統中起著能量傳遞和利用的作用;
③ 水是地質變化的動因之一,一個地方礦質元素的流失,而另一個地方礦質元素的沉積往往要通過水循環來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動態系統。在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動下,水在水圈內各組成部分之間不停的運動著,構成全球范圍的大循環,並把各種水體連接起來,使得各種水體能夠長期存在。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水交換是這個循環的主線,意義最重大。在太陽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形成水汽,水汽隨大氣環流運動,一部分進入陸地上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氣降水到達地面後轉化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最終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動態循環。這部分水容易被人類社會所利用,具有經濟價值,正是我們所說的水資源。
水循環是聯系的球各圈和各種水體的「紐帶」,是「調節器」,它調節了的球各圈層之間的能量,對冷暖氣候變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水循環是「雕塑家」,它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環是「傳輸帶」,它是地表物質遷移的強大動力,和主要載體。更重要的是,通過水循環,海洋不斷向陸地輸送淡水,補充和更新新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從而使水成為了可再生的資源。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有五方面:
①水在水循環這個龐大的系統中不斷運動、轉化,使水資源不斷更新。
②水循環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③水循環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陸地徑流向海洋源源不斷地輸送泥沙、有機物和鹽類;對地表太陽輻射吸收、轉化、傳輸,緩解不同緯度間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④造成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5。水循環可以對土壤的優質產生影響。
水的用途
1.你身上六成是水 在地球上,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其中,腦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連堅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沒有水,食物中的養料不能被吸收,廢物不能排出體外,葯物不能到達起作用的部位。人體一旦缺水,後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乾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往往甚於飢餓。沒有食物,人可以活較長時間(有人估計為兩個月),如果連水也沒有,頂多能活一周左右。
2.莊稼的命根子 用手抓一把植物,你會感到濕漉漉的,涼絲絲的,這是水的緣故。植物含有大量的水,約占體重的80%,蔬菜含水90%-95%,水生植物竟含水98%以上。水替植物輸送養分;水使植物枝葉保持婀娜多姿的形態;水參加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水的蒸發,使植物保持穩定的溫度不致被太陽灼傷。植物不僅滿身是水,作物一生都在消耗水。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澆灌出來的;同樣的,小麥是513公斤水,棉花是648公斤水,水稻竟高達1000公斤水。一籽下地,萬粒歸倉,農業的大豐收,水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哩!
3.工業的血液 水,參加了工礦企業生產的一系列重要環節,在製造、加工、冷卻、凈化、空調、洗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工業的血液。例如,在鋼鐵廠,靠水降溫保證生產;鋼錠軋製成鋼材,要用水冷卻;高爐轉爐的部分煙塵要靠水來收集;鍋爐里更是離不了水,製造1噸鋼,大約需用25噸水。水在造紙廠是紙漿原料的疏解劑、解釋劑、洗滌運輸介質和葯物的溶劑,製造1噸紙需用450噸水。火力發電廠冷卻用水量十分巨大,同時,也消耗部分水。食品廠的和面、蒸餾、煮沸、腌制、發酵都離不了水,醬油、醋、汽水、啤酒等,乾脆就是水的化身。
4.有水走遍天下 人類很早就發現水具有浮力,於是船應運而生,從羊皮充氣的筏子,用手劃槳的獨木舟,借風使舵的漂亮的多桅帆船,到載客千人的豪華郵輪,以核能為動力的航空母艦。水把陸地無情地分隔開來,船卻把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我國明代鄭和率領巨大船隊7次遠航,最遠曾到達非洲索馬里一帶。水路運輸比公路和鐵路運輸便宜,運輸量大,平穩,還是不會被炸斷的運輸線。何況有地方根本修不了路只能靠水運。所以,在運輸業中,水運的客運量和貨運量都佔有很大的比重。水運的發展,繁榮了經濟,還使上海、天津、香港、紐約、鹿特丹等港口成了世界級的大城市。
5.無水難成美景 歷來的風景名勝之地,多半是以水為主角進行安排的。你看,錢塘江大潮、珠穆朗瑪雪峰、廬山的迷霧、黃山的雲海、哈爾濱的冰燈,都是水的換景變形。用地質的眼光來看,拔地而起的桂林山峰,鬼斧神工的雲南石林,黃土高坡的千溝萬壑,雨花石的玲瓏剔透,處處都有水的傑出表現。威尼斯、蘇州、濟南、岳陽也因水聞名,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北京昆明湖、武漢三鎮、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是水促成了環境美。太湖美,美就美在水。如今,水庫、渠道成了人們重要的休憩場所;人造噴泉、報時的水鍾,成了最吸引人的景點;游泳、跳水、沖浪、劃船是人們最樂意的水上活動。
6.水與環境保護 水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都是極為重要而活躍的因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人類追求嚮往的美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和精心愛護的碩果。水在不停地運動,在人體里,在農田,在工廠,使世界充滿生機和活力,污物被水流帶走,稀釋了,化解了,又被大自然凈化了。但是,水多了,水少了,水臟了,也會造成極大的不和諧。江河橫溢,陸地行船;赤地千里,禾苗枯槁;水體腐臭,瘡痍滿目,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但是又總圍繞著我們,需要我們,需要我們認真地對付。
7.無可代替的物質
對於許多事物是可以這樣做或那樣做的,辦法總會有的。比如照明,沒有電燈,我們可以點蠟燭;沒有蠟燭,我們可以點油燈;沒有油燈,我們可以點松明火把;連火把也沒有,我們只好靜靜地等待黑夜過去,白天的到來。而對於水就不同了。沒有水,我們無法洗臉、刷牙,無法解渴,餐桌上沒有了魚蝦,看不到花草樹木,不知道什麼叫游泳,船艦全部報廢,混凝土攔不成,高樓無法建,連小娃娃哭也沒有了眼淚……啊,還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㈣ 水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
水是生命的基礎
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作用
建議你去看一下<生態學>
它都有詳細介紹
有很多個方面
我只簡單說幾點
1.組成生物體的重要化合物
2.高蒸發熱和比熱容(調節體溫
氣溫等)
3.使機體可維持一定的緊張度(使動物能維持一定形狀
可以正常生活)
4.是很多營養物質及元素的載體和溶劑
5.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載體
特別是沉積型循環
因此水循環也是地質變化的推動力(能量則為最終推動力)
等等....................
㈤ 關於生態及環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對生態環境需水的概念尚無統一的定義,有些定義為生態需水,有些定義為環境需(用)水,有些定義為生態環境(需)用水,有些將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進行區分。文獻[2]對此作了如下闡述:
Covich認為,生態需水就是保證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態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質量和一定數量的水給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變天然生態系統的過程,並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生態整合性;同時應該考慮氣候、季節變化等因素對生態需水的影響,認為基本生態需水應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動的值,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值。
楊振環、崔宗培、徐乾清等將環境用水的概念定義為:「改善水質、協調生態和美化環境的用水」。湯奇成界定了乾旱區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概念,認為生態環境用水,一是指對一些重要(對綠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周圍生態環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進行補水,不主張對乾旱區所有萎縮和乾涸的湖泊進行補水,如羅布泊、台特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場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積不再擴大為原則。賈寶全等認為,生態用水就是環境用水或生態環境用水,並給出了乾旱區生態用水的粗略概念:在乾旱區內,凡是對綠洲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及環境質量維護與改善起支撐作用的系統所消耗的水分,稱之為生態用水。謝新民等認為:所謂生態需水量是指為解決生態問題(如保護湖泊、濕地、水生生物、生態防護等)所需要的水量。劉昌明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用水的關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鹽平衡、水沙平衡與水量平衡(含水資源供需平衡)。錢正英等認為;「從廣義上講,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熱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鹽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其狹義概念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建設用水。根據狹義觀點,錢正英等從保護和恢復內陸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濕地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黃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國的生態用水,認為全國的生態用水低限應為800×108~1000×108m3。
綜上所述,應該看到,生態需水和環境需水是有區別的:
(1)環境需水是指為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及其水環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質。對於河流,應保證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證河流最基本的環境功能,達到一定的污徑比,以改善水質。對於湖泊,主要是加強受污染水體的水量交換,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降低單位容積的納污量,以達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質標准。②協調生態環境。為維持水沙平衡、水鹽平衡及維護河口地區生態環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瀉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補地下水。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環境。主要指城市凈化、綠化及公園湖泊等用水。
(2)生態需水是指維持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體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維護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所需要的水量,如綠洲、生態防護林等;③保護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維持湖泊、河流中魚類、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獻[3]主張「生態用水」概念,並定義為「在一定區域,支撐生態系統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時指出,在操作時應根據研究區具體情況,劃分生態系統類型,進而劃分生態用水類型與范圍,針對每一生態用水計算區進行計算,再匯總。顯然,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環境的含義在內。文獻中列舉了生態用水計算模型和生態用水定額的確定方法,描述了生態用水量與水資源量的關系以及水資源配置中如何考慮生態水的建議。
筆者認為,「環境」與「生態」有交互重疊的部分,但只用「生態需(用)水」或只用「環境需(用)水」都難以完全涵蓋用以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水需用量。因此,採用「生態環境需水量」一詞較為貼切。
㈥ 什麼是生態用水
生態用水也叫生態需水、生態環境用水,是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而提專出的新概念。屬
一般廣義上說:是指維持全球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比如河流、濕地等維持本身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從專業角度講:生態用水具體包括維持水熱平衡(即降水與地表水蒸發、植被蒸騰之間的平衡)、生物平衡(維持水生生物生長及水體自然凈化)、水沙平衡(清除河道淤積、水庫淤積)和水鹽平衡(防止海水入侵、保持淡水性狀)所需的水量。
㈦ 生態用水日記
3月25日 星期五 雨
今天,我看了一組新聞圖片,講的是雲南嚴重缺水的事情。
雲南現在很乾旱,那裡的人們一個月也洗不上一次澡,原本綠油油的土地,現在沒有一點生機。以前,小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而現在,小魚都被乾死了,多麼可憐啊!唉,還有比這更可憐的呢,那就是雲南的孩子們,現在他們喝的不是純凈的礦泉水,而是一些臟水,還得省著點,他們肯定很渴,希望像我們一樣喝到干凈的水。
我們要節約用水,說不定我們省下來的水,能給雲南的人們運送過去呢。
㈧ 什麼是生態環境用水
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是指保護、修復或建設給定區域的生態與環境需要人為供給的版水量,包括城權鎮環境用水和河湖補水。 城鎮環境用水分為城鎮綠地灌溉用水和環境衛生清潔用水;河湖補水分為補水類型河湖補水和換水類型河湖補水。引水進入水體後連續流出的常流水河湖用水不屬於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 生態環境用水定額僅指城鎮綠地灌溉定額和環衛清潔用水定額。該定額由實際調查得出。根據水源不同,可通過統計所用的儲水車的容積、車次及頻次,或水表計量等方法,分別獲得2011年所有水源用於灌溉綠地和環衛清潔的實際用水量,包括中水、自來水及直接取自地表或地下水源的用水量,以此計算灌溉綠地定額和環衛清潔用水定額。(王恩瑞整理)作者:王恩瑞來源王恩瑞整理)
㈨ 生態水是什麼
生態水是指與地球表層植物體緊密相關的水體,是地球水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地球水圈又可細分為大氣水圈、地表水圈、生態水圈及地下水圈。
所謂:原生態水,就是水擁有養育生命的物質,在外在環境適應的條件下養育出了生命體,繼而維系生命,呵護生命。由於當時整個生物世界還處於原始生存狀態,被生物使用後的水,在自然條件下能通過自凈能力還原其本來的品質。
九千年原生態達古冰川泉水,是九千多年前就在達古冰山結成冰被封存起來的水,而這個水在結成冰之前即使被生命體使用過,也通過自凈能力恢復了養育生命體時的原生狀態。從此之後便與世隔絕,沒有受到過任何污染,沒有退化,因此,是最優質的原生態健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