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內容
①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② 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2、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3、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2)生態文明的內容擴展閱讀: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1、進一步調整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淡化GDP考核,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矚目,最應予以重視。考核制度是轉變觀念、改變行為的指揮棒,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牽引和保障作用。
2、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和劃分管理職責,優化行政資源及相應的財政資源配置,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威脅資源、環境、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
3、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進一步充實完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應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者的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需要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和法規進行修訂,制定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4、著眼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盡快建立操作性強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以體現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產品公平分配原則。
③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決策制度、評價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內容。
1、生態文明決策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通盤考慮,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要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
並要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協調解決跨部門跨地區的重大事項,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貫穿和深刻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2、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
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到目標體系中。
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體現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價值的資源環境統計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3、生態文明管理制度。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者職責。
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實行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進行業性和區域性特徵污染物總量控制,使污染減排與行業優化調整、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緊密銜接。
完善環境標准體系,實施更加嚴格的排放標准和環境質量標准。
著力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使這些地區環境質量率先改善。
依法依規強化環境影響評價,開展政策環評、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建立健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聯動機制。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對野生動植物、生物物種、生物安全、外來物種、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進行統一監管。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實行以獎促保,把良好的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休養生息,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繼續深化綠色信貸、綠色貿易政策,全面推行企業環境行為評級。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部門銜接,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在高環境風險行業全面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擴大環境信息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健全聽證制度,對涉及群眾利益的規劃、決策和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鼓勵公眾檢舉揭發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培育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4、生態文明考核制度。
將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環境保護成效的指標納入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指標考核權重。在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考核生態環保指標。嚴格領導幹部責任追究,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生態文明的內容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
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④ 生態文明觀的內容簡介
(1)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內涵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種生態文明定位於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以實現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是以保護與恢復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與完整為奮斗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和積極成果。
(2)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概括為人類以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的協調統一為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與積極成果。即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和改造與變革自然的協調統一,是實現自然生態平衡與實現人類自身經濟目標的協調統一,也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統一。不難發現,這種生態文明直接揭示了當代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成因,即是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之間,或者說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嚴重失調與對立;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解決危機的必然途徑,即必須實現它們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生態文明概念自身涵蓋了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3)廣義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又是人與人的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而構成的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廣義生態文明觀認為,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並不屬於並列關系,生態文明的概括性與層次性更高、外延更寬。
顯然,第一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純生態危機,第二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第三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廣義的生態危機(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和社會系統危機)。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應該採用廣義的內涵,即: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諧發展觀為指導,及時協調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因子矛盾和社會因子矛盾,實現「人·地」共榮。
⑤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具體內容
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回、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生態答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⑥ 生態文明包括什麼
在眾多的生態文明定義中,可以歸納為三種生態文明觀:純自然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和廣義生態文明觀。
(1)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內涵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種生態文明定位於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以實現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是以保護與恢復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與完整為奮斗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和積極成果。
(2)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概括為人類以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的協調統一為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與積極成果。即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和改造與變革自然的協調統一,是實現自然生態平衡與實現人類自身經濟目標的協調統一,也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統一。不難發現,這種生態文明直接揭示了當代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成因,即是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之間,或者說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嚴重失調與對立;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解決危機的必然途徑,即必須實現它們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生態文明概念自身涵蓋了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3)廣義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又是人與人的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而構成的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廣義生態文明觀認為,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並不屬於並列關系,生態文明的概括性與層次性更高、外延更寬。[1]
顯然,第一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純生態危機,第二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第三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廣義的生態危機(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和社會系統危機)。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應該採用廣義的內涵,即: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諧發展觀為指導,及時協調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因子矛盾和社會因子矛盾,實現「人•地」共榮。
⑦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怎樣的關系
一、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1、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2、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4、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公眾參與。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經濟增長、和諧穩定、民生改善的匯聚點。
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然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精神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⑧ 生態文明觀包括哪些內容
在眾多的生態文明定義中,可以歸納為三種生態文明觀:純自然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和廣義生態文明觀。 (1)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內涵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種生態文明定位於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以實現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是以保護與恢復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與完整為奮斗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和積極成果。 (2)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概括為人類以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的協調統一為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與積極成果。即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和改造與變革自然的協調統一,是實現自然生態平衡與實現人類自身經濟目標的協調統一,也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統一。不難發現,這種生態文明直接揭示了當代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成因,即是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之間,或者說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嚴重失調與對立;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解決危機的必然途徑,即必須實現它們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生態文明概念自身涵蓋了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3)廣義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又是人與人的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而構成的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廣義生態文明觀認為,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並不屬於並列關系,生態文明的概括性與層次性更高、外延更寬。[1] 顯然,第一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純生態危機,第二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第三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廣義的生態危機(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和社會系統危機)。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應該採用廣義的內涵,即: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諧發展觀為指導,及時協調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因子矛盾和社會因子矛盾,實現「人•地」共榮。
⑨ 生態文明設有哪些內容
⑩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從廣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而發展階段,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第一,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范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第三,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並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xUGrmG6vg2h5lBobH4S5DKnG_-X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