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惡化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08:58

『壹』 我國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措施

1,為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2,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宣傳環境保護,南水北調,出台政策控制工業和農業污染,
3少用乃至不用塑料製品,節約水資源,宣傳環境保護!!

『貳』 為何說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據報道,日前的會議上,中國領導人表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不少網友表示,說到生態環境的惡化,在十年前,更多的人可能首先會想到河流的污染、氣候的異常以及地形地貌的改變,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霧霾能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最近幾年橫掃中國北方的冬季霧霾深深地加劇了人們對於生態環境惡化的擔憂。

網友紛紛表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希望各國可以積極響應來保護環境!

『叄』 世界生態環境惡化在什麼年代開始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葯版殺蟲劑滴權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

環境惡化應當是屬於四十年代開始。

『肆』 現在地球上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水土流失
動植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空氣污染
水污染

『伍』 生態環境惡化有哪些

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的沙石、浮塵到處彌漫,凡是經過的地區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呼回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答。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金昌市的強沙塵暴天氣,監測到的室外空氣含塵量為1016立方毫米/立方厘米,室內為80立方毫米/立方厘米,超過國家規定的生活區內空氣含塵量標準的40倍。

『陸』 生態環境的惡化過程數據

摘要:淡水資源是基礎自然資源,系生態環境建設的控制因素,同時又是戰略性經濟資源,為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探討21世紀水資源的國家戰略及其相關科學問題,是世紀之交各國政府的重要議題之一。

關鍵詞:水資源現狀 發展趨勢 可持續利用

一、世界水資源及其發展趨勢

地球上水的儲量很大,但淡水只佔2.5%,其中易供人類使用的淡水不足1%。據專家最新估計,全球陸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資源約42.75萬億m3,其中易於使用的約12.5~14.5萬億m3。按1995年人口統計,全球人均淡水資源約7450 m3,其中易於使用的淡水人均約2180 ~2440 m3。可見,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隨人口和經濟發展而迅速增長。從1940-1990年,在50年時間內,全球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總量已達36000億m3,人均 用水628 m3,約占易用淡水資源量的27~30%。

水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據聯合國調查,全球約有4.6億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國家或地區內,還有1/4人口即將面臨嚴重用水緊張的局面。

自從1977年在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召開的第一次聯合國水資源大會以來,水資源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目前已有26個聯合國機構參與與水有關的事務。近幾年有數以百計的水問題國際會議召開。其中影響較大的會議有: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峰會;1997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論壇;1998年巴黎水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論壇等。聯合國環境署在2002年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個國家或佔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後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全體代表一致通過將水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

在國際會議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組織推動下,世界各國的水資源工作有了較大的進展。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水資源評價活動。對水資源的評價方法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在水資源規劃研究中,由於競爭性用水問題的突出,導致了投資競爭,水資源在地區間、部門間和多目標用水間的合理分配問題已成為缺水地區在發展進程中諸矛盾的焦點,因而各國開始致力於流域和區域的規劃研究。

自80年代以來,水質與水環境惡化趨勢加劇,已威脅到人群健康,水環境問題成為研究熱點,各國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標准,建立了河流、湖泊與水庫的各類水質模型,並試圖將水質研究與水量研究聯系起來,以實現水資源學科中水量與水質的統一數學描述。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後,可持續發展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為水資源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國在可持續發展觀念啟發下,從發展模式的高度認識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認識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相互關系,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管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中的作用,水資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價管理的相互關系,以及水資源管理中的經濟機制、法律機制和行政機制的作用。對上述關系的再認識和大討論,導致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提出與初步形成,標志著水資源學科開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階段。

二、中國水資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一)水資源現狀

根據上世紀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48㎜,降水總量6.2萬億m3。通過水循環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資源總量合計約2.8萬億m3,並具有以下特點。

1、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20 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31%;畝均水資源量為1442 m3/畝,相當於世界平均畝均2353 m3/畝的61%。

2、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的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全國十個流域可合並劃分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個明顯不同類型區:

(1)南方片,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

(2)北方片,包括長江以北的松、遼、黃、淮、海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

(3)西北片,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土地面積337萬km2約佔全國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3、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影響

從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

1、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49年的1000多億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億m3;地下水開采量1069億m3。

2、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49年估計約1031億m3;1997年到達5546億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億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農業用水佔68%,工業用水佔21%,生活用水佔11%。

3、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與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國家相比,我國單方水的GDP產出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它表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用水效率的提高,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4、全球與其它大國用水現狀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億m3 ,人均用水628m3,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 m3(佔69.6%);工業131 m3(佔9.7%); 生活60 m3(相當164l/日,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三)當前面臨的主要水資源問題

1、北方乾旱持續,缺水形勢加劇。地下水嚴重超采,黃河沖沙水被擠占,斷流加劇。水污染發展,生態環境惡化;

2、南方洪澇災害頻繁出現,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內陸地區水土資源過量開發,荒漠化發展,生態環境惡化,出現了生態型缺水;

4、2001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26億噸,全國評價河長中,Ⅳ類以上污染河長佔38.6%,大部份地區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證。

以水資源緊張,水污染嚴重,洪澇災害為特徵的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當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水平的時候,必須進一步從人口、資源、環境的宏觀視野,總結經驗,調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資源戰略。

三、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提出:針對面臨的問題建議我國水資源總體戰略為,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從以下八個方面實行戰略性的轉變:

1、人與洪水協調共處的防洪減災戰略

要從無序、無節制的與洪水斗爭轉變為有序、可持續的與洪水協調共處。要從以建立防洪工程體系為主的戰略轉變為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全面防洪減災工作體系,達到人與洪水協調共處。

2、以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為目標的農業用水戰略

要從傳統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通過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我國可以基本立足於現有規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滿足今後16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今後,農業水利建設的投資的主要方向,應從以開源工程和新建工程為主轉到以建設節水高效農業為主,國家應將節水高效農業建設列為國民經濟的重大基礎建設項目。

3、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

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為30%,城市人口3.7億,預計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達到60%,城市人口將增加到9.6億左右。因此,城市和工業節水是今後節水的重點。必須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的工業生產技術,創建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城市,力爭將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內。

同時,必須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爭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達到50%和80%以上,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

4、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治減災戰略

目前我國排放的污水量與美國、日本相近,而經濟發展水平卻不能與他們相比,我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長期以來,採用以末端治理達標排放為主的工業污染控制戰略,已被國內外經驗證明是耗資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大力推行以清潔生產為代表的污染預防戰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消減污染排放量。清潔生產可同時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5、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戰略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在水資源配置中,要從不重視生態環境用水轉變為保障生態環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保障生態環境需水,有助於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基礎。

6、以需水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戰略

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要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在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的保證供水。目前,我國的用水效率還很低,節水還有很大潛力,節約用水和科學用水應成為水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

根據預測,我國用水高峰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農業用水總量與現在的規模相仿,為4200億m3左右;工業用水從現在的1100多億m3,增加到2000億m3;城鄉生活用水從現在的500多億 m3,增至1100億m3左右;考慮到未來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估計全國用水總量有可能達到7000~8000億m3,較現在增加1300億~2000億m3,人均綜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計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同時加強需水管理,做到人口達到零增長後,需水也可達到零增長。

7、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南水北調戰略措施。

8、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根據分析,當我國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緊張標准,形勢十分嚴峻。經研究後認為:在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護的前提下,我國有條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礎上,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需要優先研究的重大科技問題

1、水資源演變規律的研究。

研究氣候持續乾旱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條件下,水資源衰減和流域水循環演變發生明顯變化的規律,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水生態環境問題

研究水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式機理過程與效應問題;研究生態保護准則,區域生態環境發展趨勢預測及評價方法,與區域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

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資源系統、經濟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在其運動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定量關系。

4、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導方向為:灌溉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技術研究;老灌區節水改造技術研究;高效輸水灌溉系統新技術研究;田間節水灌溉新技術研究及設備產業化,節水管理新技術研究,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關鍵技術的研究。

5、加強水資源的監測、預報、調度工作

隨著新水法的頒布,需要全面加強水資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監測工作,水質污染和地下水的監測工作尤其需要加強。水資源的水量和水質的預報、預測工作也應當逐步開展。水量應結合水質要求進行合理調度。

為改變相應落後的水資源監測手段,應全面提升監測和信息應用水平研究開發水資源監測技術和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我國水資源監督和管理能力,為現代化水資源管理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撐。
參考資料:中國水資源的現狀、發展趨勢和可持續利用問題

『柒』 生態環境惡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環境惡化依舊,治理困境重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韓孟指出,自1970年4月22日世界首次「地球日」活動以來,38年後的今天,人類環境並未好轉,仍有惡化的趨勢。臭氧層耗損、酸雨嚴重、全球氣溫升高、江河湖海污染加劇、森林亂砍濫伐未止、物種消失加速、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不斷、沙漠仍在擴大,等等。且世界人口繼續膨脹,資源能耗消耗加快,土地退化及各項建設迅速擴展使耕地越來越少;加之世界各地戰亂連年未已,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人類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

『捌』 現在地球上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歸根結底都是人類的各種活動造成的。

『玖』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怎樣保護

歷史上的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今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沒其中。」到了近代,由於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等因素,洞庭湖面積由最大時的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圍湖開墾、濫捕濫撈等人類活動影響加劇,洞庭湖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湖面不斷萎縮,調蓄洪水功能退化。20世紀中後期,洞庭湖被鄱陽湖超越,淪為第二大淡水湖。

2002年4月4日,《中國水利報》在第4版刊登了《長沙洞庭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報告》,全文如下:

一、洪水調蓄功能減退洞庭湖由於大量的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滯洪功能降低。1949年以來洞庭湖容積相當於三峽工程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50.6%,調節庫容(89億立方米)的1.3倍,與1949年相比,減少40.6%。與此相應,20世紀50年代多年平均削減洪峰流量值達13246m3/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7%;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一步下降至5660m3/S,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6%,削減調蓄能力僅相當於20世紀50年代的50%。

二、生態破壞與污染仍然存在——20世紀50~70年代曾大量圍湖造田,累計圍墾面積約1933平方千米,導致湖泊面積萎縮,生態失調。

——亂捕濫獵猖狂,有的結成團伙,配備先進設備,使用火力威猛的大抬銃。湖裡「迷魂陣」遍布,電捕船橫沖直撞。

——造紙行業是洞庭湖區主要污染行業,年排放的工業廢水、COD、BOD5占湖區年排放總量的49.6%、81.7%、79.13%。大量的小造紙廠基本上沒有進行污染治理,繼續向湖區周圍排放污染物,嚴重影響水體環境質量。

——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較嚴重。農葯、化肥仍在大量施用,畜禽養殖污染面廣量多。生活污染是污染主要因素,排放的污染物占湖區總量的40%~50%。

三、富營養化日趨突出——洞庭湖外湖的富營養化在湖泊過水能力很強的情況下,仍由10年前中貧營養狀況發展到了現在的中富營養狀況。

——內湖由於水體交換慢,各種營養物質來源廣,富營養化比較普遍。加上人工水產養殖發展迅速,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進程,大通湖就是如此。

四、生物多樣性下降——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發現的白鰭豚,由於泥沙淤積,君山與下飄尾之間水位變淺,使其活動受到限制,現已難覓蹤跡。

——銀魚是洞庭湖的名貴魚類,1928年產量達到90噸,現不足2噸。

——胭脂魚、鰻魚等重要保護物種越來越罕見。

——斑嘴鵜鶘、大天鵝等20世紀50年代常見的鳥類,近年考察中很少發現。

——蛇類等被大量捕殺,導致東方田鼠等有害物種泛濫成災。

——局部區域由於污染的緣故,水生生物幾乎絕跡,如20世紀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漢壽的蔣家嘴等水域。

五、血吸蟲病疫情回升洞庭湖區現有流行區人口336萬,血吸蟲病人22.4萬,病畜近5萬頭,有螺面積3915萬公頃,佔全國現有釘螺分布面積的52%。且泥沙淤積,洲土不斷擴大,每年有螺分布面積還以60萬公頃至90萬公頃的速度增長。

從上述報告可以看出,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漸走向惡化。你知道嗎?

『拾』 每年生態環境惡化數據

大氣環境惡化。有關部門統計,全國338個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剩餘的66.9%都超過二級標准,其中有137個超過三級標准,占統計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國的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無減;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8.5%;1995年我國人均耕地僅為0.08公頃左右,在全世界26個人口5000萬以上的國家中倒數第三位。 草地退化。由於對草地的掠奪式開發,亂開濫墾、過度樵採和長期超載過牧,全國草地面積逐年縮小,草地質量逐漸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達1.3億公頃,並且每年還以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下降,人均積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已達367萬平方公里,並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繼續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目前,我國沙化土地的面積為168.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6%。 海洋環境也不容樂觀,1999年我國近岸海域污染嚴重,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已達46%以上,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東海海區,劣四類海水比例高達53%。 生態環境惡化所產生的危害有多大? 經濟損失。1994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201.6億元,接近同年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測算只是生態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部分間接經濟損失,沒有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許多難以測算的潛在經濟損失。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估,這種損失遠大於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時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態破壞加劇了貧困,影響了社會安定。在寧夏、內蒙古一些沙化嚴重的地區,當地農民被迫遠走他鄉,成為生態災民。 導致自然災害頻繁。在類型眾多的自然災害中,除了地震、火山活動之外,許多自然災害都與人類破壞生態密切相關,特別是洪澇、乾旱、泥石流、沙塵暴等的頻繁發生,可以說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後果。 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的江河斷流和污染,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給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生物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物種的大量消失,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而且進一步削弱了工農業生產的原材料供給能力……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惡化趨勢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其造成的損失及負面影響還在擴大! 人為因素的作用,特別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造成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大煉鋼鐵、「以糧為綱」、「有水快流」、「先上車後買票」等等,都對環境造成了觸目驚心的損害。令人擔憂的是,時至今日,新的生態破壞行為還時有發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