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適應性
『壹』 如何用限制性因子理論解釋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如何用限制性因子理論解釋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絕大多數生態因子都相互影響。例如溫度升高加強蒸發能導致土壤缺水,溫度過低凍結土壤水分也阻礙植物吸水。有些因子直接作用於生物體,如日照、溫度、水分等,稱為直接因子;有些則通過直接因子而間接作用於生物體,如地面坡向、坡度常影響日照和土壤含水量等,這些因子稱為間接因子。但坡向、坡度等因素有時也常直接影響生物的生存與活動,所以直接和間接因子的劃分只能是比較粗略的。還有時兩個直接因子共同作用於生物體,產生綜合效果。例如生物體質因缺乏食物而下降,在低氣溫下就容易凍死。 生物生存於特定生境中,受多種因子的綜合影響,但其中只有一兩個起主導作用的因子(稱限制因子)。這是在一定時間內針對特定對象而言的,例如生物所需營養中最缺乏的成分常常成為決定其生存的限制因子,再如日照時間的變化是觸發植物發育階段轉變的必要條件,在這個轉變時期,它便成為限制因子。 生態因子直接作用於個體的情況有幾種:可能僅僅作為信號,如通過動物的神經系統引起行為變化;也可能通過多種途徑造成生物正常或異常的生理反應;還可能直接影響生物的解剖結構。就生態因子的性質看,不外物質、能量和信息3種。它們通過種種渠道輸入生命系統,作用形式大體有3類:
① 構成維持生物代謝和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和理化條件。這些理化條件也都表現為能量或物質,如日照、溫度、pH值、滲透壓等。
② 構成種種破壞力量。例如天敵、自然災害(超限的理化條件)及某些人類活動(濫墾濫牧、工業污染等)。
③ 僅僅作為信息,誘發生物的節律性反應。例如日照和溫度的晝夜或季節變化,能引起植物的萌發、生長、開花等階段變化和動物的冬眠、遷徙等周期活動。
生態因子作用的直接對象是生物個體,但通過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到群體。同種動物的集群活動可以增加取食和避敵能力。群落食物中某環節的增減,常導致連鎖反應,例如天氣變化造成蝗群增長及其相變,繼而導致遷飛,破壞遷入地的大片植被。
生態因子的作用與生物的適應性密切相關。對於溫度,各物種反應不同,有些物種能適應的溫度卻可能使另一些物種死亡。一般說,生物在不同發育階段的適應性也不大相同。環境在變,生物的適應性也隨之改變。一個物種可能通過生理過程適應一個新環境,當新舊環境差別太顯著時,可能需要較長時期的適應過程,引種馴化便屬此類。在生物發展史中,生態因子作為選擇因素淘汰掉不適應的物種。生態因子還可能直接誘發基因突變或重組,促進生物進化的進程。
『貳』 生物生態適應性的表徵
不是吧,適應性是指生物會由於外在的環境的改變而將種群中適應這種環境的個體篩選出來,這是由於生物具有突變的能力。而表徵則是對這種適應的外在表現,是適應性的體現,比如果蠅能在大風的島嶼上生存,這是生物的適應性,而這些果蠅往往是殘翅或者無翅,這是表徵。
『叄』 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概念
地質環境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涵義
地質環境的生態適宜性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生態
地質環境內,環境中的地質要素為環境中的生物群落
所提供的生存空間的大小及對其正向演替的適宜程
度.地質環境的生態適宜性評價就是對地質環境生
態適宜性的優劣程度進行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評
價標准和評價方法對一個特定區域內地質環境為生
物群落提供的生存空間的大小和對其正向演替的適
宜程度進行說明,評定和預測.評價主要從地質環境
的物質組成,地質結構和動力作用%個方面來考
察
『肆』 什麼是生態適應性原理
生態適應是生物隨著環境生態因子變化而改變自身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於環境相適應的過程。生態適應是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種類的生物長期生活在相同環境條件下時,會形成相同生活類型,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理特性具有相似性,這種適應性變化稱為趨同適應。例如在濕熱帶,許多不同科的木本植物具有柱狀莖和板狀根。具有纏繞莖的藤本植物也包括了在分類學上十分不同的許多植物種。高山和北極地帶的墊狀植物包括親緣關系很遠的種類。此外,同種生物如長期生活在不同條件下,它們為了適應所在的環境,會在外形、習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現出明顯差別,這種適應性變化被稱為趨異適應。
『伍』 生物 適應性特徵
另一種回答:
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
『陸』 作物布局為什麼要以生態適應性為基礎
作物生態適應性是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據。作物適應一定的生態環境的特性。(一種作物在一定的環境下才能生長,作物對溫、光、水、土等的適應)
1.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往往具有季節性和地區性,如季節吻合度、地區吻合度,其中季節吻合度是核心。
2.作物生態適應性有一定的限度和最適范圍 補充說明
一個地區總有其最適或較適生長的作物 補充說明
3.當環境因素限製作物的生長發育時,繁殖時期往往是關鍵期 補充說明
對作物分布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一般又可分為氣候因素和地學因素等。
『柒』 什麼是作物生態適應性
是指農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生態條件的要求與當地實際外界環境相適應(吻合)的程度。是作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物種的系統特性,是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結果。
『捌』 什麼是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同意以上觀點表徵則是對這種適應的外在表現,是適應性的體現,比如果蠅能在大風的島嶼上生存,這是生物的適應性,而這些果蠅往往是殘翅或者無翅,這是表徵.
『玖』 簡述高山植物具有哪些生態適應性
耐低溫 耐日曬高山植物是一類生長於樹線以上至雪線的山地植物。揭示高山植物適應環境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及其內在機制,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植物對環境的響應和適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然而,國內在高山植物功能生態學的研究上相對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報道上。結合國外高山植物的相關研究報道,從形態和解剖結構兩個方面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重點闡述了高山植物的形態、解剖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適應性關系。植株矮小(有的呈墊狀)、葉片小而厚、具有通氣組織、柵欄組織多層、機械組織發達、蟲媒花性狀、線粒體數量多和葉綠體基粒片層少等是這一地區高山植物普遍具有的形態和結構特徵。高山植物形成上述結構的特異性是高山特殊綜合生態環境長期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高山植物對高山環境的高度適應。最後,對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的重點和方向進行了探討。目的是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促進我國高山植物功能生態學的研究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