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水
Ⅰ 有人用過生態美這個護膚品嗎 怎麼樣
垃圾產品,以前什麼化妝品都能用,只用過生態美一次,面部全部起痘痘,洗發水用了後,這二十年了頭皮屑再沒好過,真他媽的應該告他,被他害苦了
Ⅱ 保護濕地的措施
一、從宏觀引導方面完善濕地保護規劃。按照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2002—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實施的工程實施規劃,並認真抓好落實。
二、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進濕地保護的制度建設。按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有計劃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恢復制度、濕地生態效應補償制度、濕地保護紅線制度、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制度、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動態監測和預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濕地保護形成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強化依法「治濕」,制訂出台全國濕地保護條例。雖然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有關濕地保護的內容,但多數都是針對濕地保護的單一元素設置的,零碎、分散,其完整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操作性都遠遠跟不上工作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濕地資源調查監測、濕地佔用徵用的監督管理、各種破壞行為的處罰等,包括怎樣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都缺乏一些更明確的、更有操作性的、更管用的條款和規定,所以很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出台一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行政法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把濕地作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態系統,從加強整體保護的角度做出規定,規范行為;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我們各個部門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
四、著眼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澤、河流、湖泊、濱海濕地等,通過採取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生態補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五、強調科學「管濕」,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支撐水平。重點針對濕地保護模式、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以及科學合理利用濕地的模式等重要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提高整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Ⅲ 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
一、空間布局
新疆阿勒泰地區水資源豐富,但由於水資源在新疆境內配置,阿勒泰地區可利用的水資源相對較少。
阿勒泰地區的水利建設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防汛抗旱並重、興利除害相結合的方針,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把「節水、增水、增地」作為重中之重。
按照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的分布和水資源的需求分析,確定了水資源區劃:
(1)水資源豐沛區:額爾齊斯河流域,烏倫古河流域。
(2)水資源基本平衡區:布爾津河、哈巴河、布列則克河、阿拉克別河、大小青河。
(3)水資源短缺區:阿勒泰地區西部的吉木乃及南部地區。
阿勒泰地區水資源存在結構性和區域性矛盾,加之乾旱等極端氣候存在。因此,在空間布局合理劃定後,要合理配置水資源。
二、戰略措施
阿勒泰地區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季節性變化大,水資源利用程度低。加之水利配套工程式控制制能力相對薄弱,長期嚴重製約著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應採取如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措施:
(一)編制和實施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阿勒泰地區水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利用等實際,編制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
通過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摸清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並預測未來的可能變化趨勢,阿勒泰地區主要對工礦業、畜牧業、旅遊業等產業對水資源未來的需求進行預測,並在考慮節約、保護的前提下,分析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規劃要提出水資源宏觀調配的指標,制定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統籌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根據水資源合理配置,為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建議。
通過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為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優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布局,促進阿勒泰地區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二)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調查評價
《新疆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0~2015年)》中確定2010~2020年間,將地下水作為重點調查評價礦種,重點評價區域為地表水不足地區,以及今後礦業、旅遊業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用水的地區,劃定了哈巴河縣城-錫伯渡、吉木乃縣城一帶、福海縣城-扎河壩一帶、恰庫爾特-老鴉泉4個地下水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通過地下水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內地下水資源評價,摸清地下水資源量、質量、分布規律等,為阿勒泰地區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奠定基礎。
(三)利用水價形成機制,提高農業、工業等各行各業及生活用水的水資源利用率
加快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充分發揮水價對的調控作用,促進各行各業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根據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狀況和用水規模,制定完善農業、工業、礦業、畜牧業、旅遊業等用水定額體系。
農業方面。抓住國家實施節水灌溉項目的機遇,完成主要大型灌區骨幹工程的節水改造,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推廣以噴灌為主的田間高效節水技術,實現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0萬畝,平均灌溉定額降到700立方米/畝以下。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牧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繼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排灌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牧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節約轉讓、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工業方面。支持地區優先發展產業用水需要,對高耗水的特種行業用水實行高水價政策,鼓勵企業中水回用。2010年阿勒泰地區工業用水總量為2071.8萬立方米,其中新鮮水量1899.49萬立方米,重復用水量2172.32萬立方米,工業重復用水率53.34%,遠低於國家對節水型社會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75%的基本要求。阿勒泰地區工業重復用水仍有挖掘潛力。地區、各縣市和有關部門,要從政策上引導,經濟上扶持鼓勵工業企業開展節水設備、工藝和技術的科技創新,大力促進循環用水系統、冷凝水回收再利用、廢水回用技術和「零排放」等節水技術等推廣實施,不斷擴大工業企業重復用水的普及面,切實提高工業企業循環用水利用率水平。強化工業計劃用水管理和定額管理制度,對達到一定取用水規模以上的工業用水企業實行重點監管,實行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
生活用水方面。穩步推進階梯水價制度。有報道稱新疆2015年全面實施階梯水價,涉及居民生活用水,這樣就可以通過經濟手段,提高阿勒泰地區居民生活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用水資源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標。
(四)加強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
在全力支持新疆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的同時,確保克孜加爾水利樞紐工程等7項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水利工程建設促進工業用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逐步實施阿勒泰地區「九大工業片區、23個供水點」的水資源配置。近年來,重點抓好富蘊縣城南工業園、廣匯煤制氣工業園和吉木乃縣城區供水工程建設,為工業項目落地提供水資源保障。
工程計劃總體投資額30.7億元,擬建成時間2012~2020年(表7-8)。通過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切實提高水源的調蓄能力和水力開發水平。
表7-8 阿勒泰地區規劃建設控制性水利工程基本概況
此外,阿勒泰地區加快實施生態補水工程。推進「西水東引」工程建設,2013年實現調水9.5億立方米;2010年內完成吉力湖生態引水工程可研,開工建設烏倫古河河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年補給量達到5000萬立方米。
(五)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採取切實可行的節水措施
建議阿勒泰地區與使用其水資源的而受益的地區之間協調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要強化節水措施,建立節水型社會;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阿勒泰地區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有效節約水資源。
實行水產品認證和市場准入,開展用水產品用水效率標示管理。制定並公布落後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目錄,逐步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及產品。
Ⅳ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生產迅速崛起,大量的工業廢水對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果再不採取措施我們人類該如何自處?生存問題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因此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這是一場全民族都應該面對的問題,那麼該如何保護水資源呢?
Ⅳ 2020年永定河生態補水,水頭到哪裡了
2020年永定河生態補水,這是為了河流兩岸的人們的用水方便,水頭應該在河道上游
Ⅵ 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一、積極推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嚴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對建設項目取水、用水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審批,從源頭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分水方案,在黃河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用水定額,實行計劃用水。
2、是加強農業節水。1998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00多億元,社會和農民投入600多億元,重點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節水農業。全國建設6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和1000多個節水示範項目,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3.2億畝,形成300多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400多億公斤。建立了近300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在近3億畝農田中推廣非工程節水技術措施。全國農田灌溉面積畝均用水量從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進工業和城市節水。出台了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有關政策,原國家經貿委、水利部等六部委於2000年10月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工業節水的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先後發布了兩批《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技術、設備(產品)目錄》,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節水高效、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國各城市加快了城鎮供水管網改造,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開展了各類節水示範區建設,城市年節水量約38億立方米。
4、是深化水價改革。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頒布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完善了水價的形成機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進了節約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補償。城市供水初步實現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轉變。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征水資源費,60多個城市實行階梯式水價,300多個城市開征污水處理費。
5、是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利部在甘肅張掖、四川綿陽、遼寧大連、陝西西安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開展了94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產(地)、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運行機制和體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廣各項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減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務,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促進下游生態修復的雙贏。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力度,修復生態環境。
1、是加強水污染防治。「九五」以來,國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關閉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小企業,僅淮河流域1994年以來就先後關停了近5000家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組織開展了「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及東線工程沿線、北京市、環渤海等重點流域、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國共設置了760多個監測斷面,組成了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了11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在重點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環境應急體系,提高了對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變能力。到2003年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安排的工程項目已完成32%,全國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6626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為42.3%。在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重點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水法》規定批准實施了水功能區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區定期公布水資源質量狀況報告。核定了三峽庫區、黃河幹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及中線水源區等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完成了全國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強了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組織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聯防,開展淮河水質監測預報、閘壩防污調度等工作。
3、是採取積極措施,修復生態環境。從1999年起,對黃河流域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在連續5年來水偏枯的情況下,實現幹流不斷流。國務院批復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這兩個規劃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黑河連續幾年向下游輸水,乾涸多年的終端湖泊東居延海出現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斷流20多年的下遊河道,從2001年起恢復過流,尾閭台特瑪湖水域面積最大達200多平方公里,兩岸大片胡楊林復甦,兩大沙漠中間的綠色走廊重現生機。實施引江(長江)濟太(太湖)工程,緩解了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組織實施了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察(察爾森水庫)濟向(向海濕地)、引岳(岳城水庫)濟淀(白洋淀)等水資源調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組織開展了全國牧區水利、小水電代燃料、黃土高原淤地壩等工程建設,加強了水土保持工作,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啟動了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強化了對地下水的保護和超采區的治理。濟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實現復涌。蘇錫常等超采區實現全面禁采,地下水位開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顯著降低。
三、優化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是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國家啟動了全國農村飲水解困項目。5年來,中央安排國債資金98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資金90多億元,累計解決了5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提前完成「十五」計劃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的任務。人民群眾把這項工程稱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強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國務院批准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國家「十五」計劃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完成了甘肅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庫、四川大橋水庫、寧夏扶貧揚黃等一大批西部地區重點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億立方米。全國年供水能力達到近6000億立方米。1998年以來,加強了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體系建設,長江干堤加固基本實現預定目標,全面加快了淮河災後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幹工程建設,黃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點海堤、清淤疏浚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3、是加強流域、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依據《水法》,進一步明確了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職能。各地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深化水管理體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龍江、海南實現了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先後9次實施引黃濟津,2次實施從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等應急措施,保障了連續5年乾旱的京、津地區供水安全。針對近年來乾旱缺水的嚴峻形勢,各地加強了水資源統一調配和抗旱工作,保證了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維護了社會穩定。
4、是加大了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力度。2003年全國工業循環冷卻海水利用量達330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年產量1130萬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量每年達6億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區普遍加強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積極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通過完善防洪和抗旱調度方案,科學調度,運用河道、窪淀蓄滯洪水,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回灌地下水。
拓展資料:
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將增長一倍,40個國家和地區將面臨淡水匱乏。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我國也是水資源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保護水資源網路
Ⅶ 提高社會經濟措施
(1)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1)實施糧食產能提升工程。以創建糧食高產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為重點,扎實開展小麥、玉米「百千萬」高產創建和領導幹部糧食高產示範田活動。
2)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帶動工程。認真落實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貸款擔保機制,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實力和競爭力。
3)實施現代都市農業園區示範工程。制定出台石家莊市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一批集高效、生態、安全、觀光、休閑、旅遊等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園區。
4)實施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工程。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積極創建蔬菜標准園區。
5)實施標准化規模養殖推進工程。以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飼料安全、技術推廣五大體系建設為重點,強力推進畜牧規模化養殖、標准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網路化監管。
6)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水利工程項目。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7)實施農業信息網路延伸工程。以鄉級農業區域站建設為重點,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實現機構、人員、經費、工作保障條件「四落實」。
(2)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丘陵及部分低山區、乾旱缺水是阻礙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開發水源、合理用水,擴大水澆地面積是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對此一方面要對現有渠道加強整修配套,提高渠道的灌溉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開發水源,因地制宜地開挖水井,開采、利用地下水,千方百計擴大水澆地面積,具體的措施如下:
1)加強防汛抗旱工程建設。實施滹沱河、槐河、郜河、南甸河、松陽河等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完成靈壽縣徐家疃等10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抓好井陘、鹿泉兩個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試點縣建設,健全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系統。加強旱情監測,完善抗旱服務體系,對現有小型水利設施進行清淤擴容、續建配套、除險加固,因地制宜興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提高農業應急抗旱能力。
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冶河、綿河、槐南河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啟動環石家莊百萬畝節水灌溉示範區建設。
3)加強水源配置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各類蓄引提工程建設,繼續構建「南北貫通、東西互濟、調配自如」水網,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4)加強生態水利建設。加快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建設,繼續實施防洪工程。落實生態補水、日常保潔、巡視巡查等綜合措施,進一步完善水面長效管理機制。
5)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出台石家莊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納污總量「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
6)深化各項水利改革。推進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水利融資渠道。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農民用水戶參與管理、民主協商的體制和機制。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確保人員支出經費和工程養護經費落實。穩步推進水價改革,研究制定「分類水價」、「階梯式水價」為重點的水價政策,逐步建立科學的水價形成機制和合理的水價標准體系,努力發揮市場機制在節水和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3)實施農村改革創新工程。
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落實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等政策,引導信貸資金投向「三農」;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和貸款擔保公司,有效破解農、業發展資金制約問題。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點推進森林資源評估流轉、建設評估流轉平台、完善流轉程序等配套改革。
(4)加大對「三農」投入扶持力度。
增加財政對農業保費補貼,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完善涉農投入監管機制,強化督導檢查,確保農業農村發展各項資金落實到位。
(5)治理西部山區,合理改造利用土地資源。
石家莊市西部山區面積約占石家莊市總面積的50%。山區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石家莊市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西部山區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宜林、宜牧、宜果區域廣闊,發展林果、畜牧和多種經營的潛力都很大,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從生態上來看,西部山區有大、中、小水庫多座,多條河流流經這里。山區和平原是一個整體,山區治理得好與壞,直接關系著石家莊市的整個生態環境和經濟的發展。由此看來,合理開發利用西部山區土地資源,變土地資源優勢為商品經濟優勢,對於改善石家莊市的整個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騰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石家莊市在合理開發利用西部山區土地資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必須看到當前西部山區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存在一些問題。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農業生產結構不夠合理,林、果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生產效益還有待提高等,這都嚴重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盡快使西部山區的面貌得到根本的改變,將窮山惡水、荒山禿嶺的窮山區變成山清水秀、林茂糧豐、五業興旺的新山區,必須對整個山區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合理開發。
治理開發的指導思想是: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從開發入手;治窮與治災相結合,從治窮入手;技術手段與經濟手段相結合,從技術手段入手。針對山區災多、窮困兩大特點,從開發利用現有資源入手,先治窮、再治災,抓住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生產領域進行技術開發,採取「短、平、快」技術,盡快使群眾富裕起來,逐步積累資金,創造條件,實現整個山區的綜合治理和全面開發。
(6)實施森林城市創建工程。
深入開展「植樹月」活動,大力實施太行山綠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農田林網、萬樹進村等綠化工程。重點推進西山生態觀光園區、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園、滹沱河百里綠色長廊建設。
(7)防止土壤污染。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一部分農民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來,從事工業生產。鄉辦、村辦工廠、鄉鎮企事業發展很快,工業三廢已由城市擴大到了農村。土壤歷來是廢物堆積、填塞和散布的場所,各種各樣的廢棄物,像工業的廢水、廢渣以及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垃圾、生活污水等,不論用什麼方法處理,最後大部分都要被土壤所收容。至於使用農葯、化肥那就更直接了。所有這些,如果處理不當,土壤就會被污染。因此,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壤污染,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1)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報刊、展覽等多種形式,宣傳保護農業環境的重要性。宣傳環境保護好的典型,反映報道污染事故帶來的危害,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認識。
2)加強防止污染的科學研究工作,迅速扭轉防止土壤污染科研工作落後於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被動局面。抓緊研究各種污染物質的生理毒理效應,制定環境標准,科學地計劃環境控制容量,深入研究土壤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為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提高科學依據。
3)開展工業污染物的綜合利用。開展污染物的綜合利用,是消除污染化害為利最科學的路子。這不但改善了環境質量,還可創造出新的財富。
4)加強企事業管理,促進污染防治。從目前的情況看,企業管理不善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督促各企業積極的,切實的制定防治污染規劃,並將規劃作為企業發展和技術改造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制定出環境保護條例,像生產管理那樣,作為工廠的廠規廠法,全體職工都必須嚴格執行。要把生產、環境保護和職工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調動廣大職工的防治污染的積極性。
5)依靠科學技術,改革設備和生產工藝。生產技術落後、工藝陳舊、設備老化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逐步更新設備,以高效、節能的先進設備代替陳舊落後的設備,特別是要更新那些耗煤多的舊式鍋爐。要改革生產工藝,以無污染、低污染的生產工藝代替耗能多,污染重的落後生產工藝。要改變原料品種,以無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原料,改善勞動條件和減少環境污染。要積極採用集中供熱,用熱效率高的大鍋爐代替熱效率低和分散的小鍋爐,建立企業間或地區性的供熱中心。這樣既節約能源又減輕環境污染。
6)調整工業布局,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對那些地處居民集中區的污染嚴重的企事業,要逐步實行關、停、並、轉、遷的措施,以扭轉工業布局不合理現象。對新建的工礦企業的選址、建設和投產,必須事先進行對環境影響評價,防止污染源再度擴大。
7)建設和完善環境監測系統,監測和預報土壤污染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及時解決。
(8)改善生態環境。
針對石家莊市實際情況,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林果生產:結合土地整理工程和工業用地的「三個集中」,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逐步改善石家莊市整體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宜林地塊,建設以毛白楊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並利用閑散地塊,栽種紫穗槐等以改良土壤;摸索林糧、林油、林牧間作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在河流灘塗培植河堤防護林帶、在農田地塊完善農田防護林帶、在道路兩旁建設綠色通道工程,逐步提高林地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
Ⅷ 會仙岩溶濕地生態水資源評價
一、水資源評價范圍
會仙岩溶濕地水系統構成復雜,涉及范圍廣。本次選擇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開展濕地水資源的調查與評價。
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包括清水江流域、睦洞湖、分水塘、蓮塘和秦塘濕地等,具體范圍為:西部以太平河(相思江)、會仙河為界,北部以地表分水嶺(也是地下水分水嶺)為界,東部以良豐江為界,南部按地表分水嶺圈定。由此圈定的水資源評價區總面積為186.06km2。
二、水資源調查與評價方法
本次濕地水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是在濕地水文地質遙感解譯與地面區域調查的基礎上,依託濕地已有的主要水文站的長期水文觀測資料,並在核心區內選擇具有代表性地段(包括岩溶泉口、岩溶地下河出口、河流控制性斷面),建立濕地生態水文與水資源觀測站(網)(長期或短期)(見圖3-12),開展定期的水位觀測與測流,並由此釐定水資源評價的各項參數。
濕地水資源結構由水資源輸入、輸出和結構性蓄(持)水、生態需水等主要部分組成。濕地的水資源狀態取決於濕地水的輸入(補給)與輸出兩大因素之間的平衡。水文過程穩定、生態保持良好的濕地,其水的輸入(補給)與輸出應該保持相對平衡狀態;水輸入量大於輸出量的濕地處於演進狀態,水域面積逐年擴大,地表、地下水位逐步升高,濕地生態逐步改良;相反,濕地水域面積逐步縮小,生態環境將逐步退化,直至衰竭。
會仙岩溶濕地地表、地下水文結構極端復雜,加上濕地區內人口密集,人類活動(包括修建儲(引)水工程、泄洪導流渠道、耕地和魚塘佔用濕地及作物耗水與人畜用水等)改變了地形、地貌和水文結構及水量的均衡關系,使其水資源的結構十分復雜。按照2006年至2008年對濕地的調查結果,其核心區水資源結構可以概括成如圖3-34所示。濕地水資源量評價採用如下計算方法:
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式中:Wo為濕地水資源輸出量,包括濕地輸出的水徑流總量(Wso,Wgo)和濕地水面蒸發量We等;Wi為濕地水資源輸入量,包括大氣降水Wp,會仙河等外源水補給Wi外,青獅潭補水Wi青等;Weq為濕地生態需水量(可利用水資源量),包括工農業用水W用和生態需水Weq等。
圖3-34 會仙岩溶濕地水資源結構模式
1.水資源輸入
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水資源輸入主要是大氣降水,其次是核心區外圍外源水補給和青獅潭水庫補水三大部分。
(1)大氣降水
會仙岩溶濕地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屬於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地處廣西多雨地帶的桂北暴雨中心南緣,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951~2008年)為1890.4mm,年平均最大降雨量為2452.7mm,年平均最少降雨量為1313.3mm。按照水資源評價區總面積186.06km2計算,大氣降水總量Wp為351727824m3。
(2)青獅潭水庫補水
青獅潭水庫對會仙岩溶濕地的補水主要通過北部青獅潭水庫西乾渠馬面支渠及其眾多分支渠道實施補水。補水主要用於濕地分布區內的農田灌溉,部分成為魚塘用水或濕地的生態需水。
馬面支渠系青獅潭水庫西乾渠的主要支渠,次一級分支渠道可及整個濕地,包括四塘鄉峨底—全洞—西官莊的清水江流域,會仙鎮督龍—馬面—蓮塘、秦村、芬塘和會仙以西等地。但是,由於青獅潭水庫西乾渠馬面支渠補水流量有限,尤其是農忙季節還需要與其他地區分享西乾渠的水資源,因此,馬面支渠屬於管制性補水,農忙季節(每年4~10月)實際的補水天數平均每月不足15天,加上渠道上段沿線滲漏和分流,農忙季節補水實際只能到達督龍一帶,在峨底-督龍渠段通過多個出口(或次一級渠道)排向濕地,但補水量並不穩定;而督龍以南、以西、以東的陡門、馬面、會仙和莫家等地的渠道長期無水補給而處於廢棄狀態,部分渠段已遭受嚴重受破壞。
根據2006~2007年對區內青獅潭西乾渠對濕地補水的調查和不定期測量結果(表3-15),選擇渠道進入濕地核心區入口附近的四塘峨底隧道旁、趙家南部的流量測量結果,計算的渠道年平均補水流量為0.805m3/s,每年為濕地補水天數按照農忙季節平均107天、農閑季節平均151天,計算青獅潭水庫對濕地的補水總量為:
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表3-15 青獅潭水庫西乾渠馬面支渠流量實測
(3)南部駕橋嶺碎屑岩山區外源水補給
會仙岩溶濕地外源水輸入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太平河通過清水江入相思江的過境洪水,另一部分為會仙河通過睦洞湖的過境洪水及枯季的引水。過境洪水在短期內會再次排出濕地。本次水資源評價中所指的外源水是指來源於西南面會仙河,通過攔河壩和引水渠道補給濕地的水資源量。
會仙河發源於駕橋嶺背斜北部,臨桂縣六塘鄉小江附近,源頭建有小江車計嶺水庫、小江水庫等。會仙河從臨桂六塘鄉廣洞、會仙鎮幹上進入會仙岩溶濕地平坦的峰林平原區後,河流坡度小,河流呈九曲十八彎的形態穿越濕地西部邊緣於四塘鄉江頭附近匯入相思江。由於地勢平坦,洪水季節會仙河泛濫,大量洪水通過低窪溝谷排向會仙濕地的腹部,包括睦洞湖、分水塘、渣塘底和蓮塘等,使會仙濕地成為會仙河實際的泄洪區;平、枯水季節,由於會仙河水位較低,河水不能自流到濕地,但當地群眾在河道內建設有梯級的攔河堤壩,或提高水位並沿泄洪低窪溝溪修建渠道引水,或蓄水並修建提灌站(或臨時抽水站)提水後通過渠道引水,主要灌溉會仙河右岸的濕地內耕地或補給魚塘用水,部分盈餘水通過渠道補給濕地。從會仙鎮同助(下貝)至高橋的會仙河段,共建有13座攔河壩、4個提灌站和相關灌溉渠道、13條引水渠道(直接從會仙河攔河引水)和1條古運河(洪水季節洪水倒灌入濕地)(表3-16),還有更多的臨時性抽水設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會仙河也是會仙岩溶濕地的重要補給水源。
表3-16 會仙河攔河壩、提灌站和引水渠道
續表
以上眾多的水利工程,大部分首先是用於農田灌溉、魚塘用水和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季節即便有盈餘的水間接補給濕地,補給水量也十分有限,但雨季洪水泛濫短時間補給濕地的泄洪水量比較大。其中一年大部分時間能直接補給濕地的引水渠道僅有17號、18號、21號、25號和26號等少數引水渠道。本次僅對位於睦洞七星碼頭(來源於蔣家、新村附近攔河壩附近的17號、18號和20號引水渠道)、山尾西部會錦公路與會仙引水渠道交匯點(來源於會仙、下堽貝攔河壩附近的21號、25號引水渠道)和潘家西會錦公路與九圖-潘家(來源於幹上附近的26號引水渠道)渠道斷面進行了不定期水文觀測。測流結果見表3-17。
表3-17 會仙河引水渠道流量測量結果
續表
由此計算出的各渠道對濕地的直接補給水量如下:
1)睦洞七星碼頭會仙河引水渠道:年平均流量0.035m3/s,年補給水資源總量為:0.035(m3/s)×365(d)×24(h/d)×60(min/h)×60(s/min)=1103760m3。
2)下堽貝-會仙-大源頭引水渠道(圖3-35)年補給水資源總量(採用分時段計算方法)為7147823m3。
圖3-35 下堽貝-會仙-大源頭引水渠道2007年流量曲線
3)會仙九圖-潘家引水渠道(圖3-36)年補給水資源總量(採用分時段計算方法)為15912346m3。
圖3-36 會仙九圖-潘家引水渠道2007年流量曲線
以上各引水渠道對濕地的直接水資源年補給總量(未包括其他引水渠農田灌溉水間接補給濕地和洪水泛濫補給濕地的水資源)Wi外為24163929m3。
2.水資源輸出
主要包括濕地水輸出(徑流總量)和蒸發等。
濕地核心區的河流輸出口眾多,雖然在本次研究中對一些主要河流、水點進行了觀測和測流(圖3-37),但由於沒有建立相應的水文監測站,缺乏系統的水文實測資料。因此,其水資源輸出(即排出濕地核心區的水徑流)總量W徑依據位於濕地邊緣的良豐水文站和鳳凰水文站的流量測量資料推算為182008705m3。
圖3-37 清水河睦洞河流量曲線
濕地核心區的水資源蒸發主要是指河流、湖泊、沼澤、魚塘和水田的水面蒸發。本次水資源評價將土壤和植被的葉面水分蒸發作為濕地生態需水來考慮,不列入蒸發量的計算中。對岩溶地區,由於降水快速入滲補給地下,其蒸發量在本次研究中也不納入評價中。因此,濕地核心區蒸發總量採用如下公式計算:
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式中:We為濕地核心區蒸發總量;Sw為濕地核心區水域總面積(包括河流、湖泊、沼澤、魚塘和水田的總面積);Ve為單位年平均蒸發量(本次採用1569.7mm)。
2007~2008年採用了以遙感計算機分類為主、配合實地路線調查和點上驗證的方法,對會仙濕地核心區內各類濕地現狀與面積進行了調查和統計,調查結果表明,2006年11月濕地核心區水域總面積為58.2km2(表3-18)。
表3-18 2006年11月會仙濕地核心區各類濕地遙感調查統計
根據以上數據,採用公式(3-5)計算的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蒸發總量為91356540m3。
由此計算的濕地核心區水資源輸出總量為273365245m3。
3.濕地工農業用水需求分析
會仙岩溶濕地工農業用水主要包括城鄉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等幾個方面。根據桂林市社會統計資料[6]和前人對桂林市附近地區需(用)水現狀的調查、統計和研究[7],對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的用水分析如下:
1)生活用水: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人口約5萬,其中鄉鎮非農業人口約7000人。根據桂林市社會統計資料[6],2009年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按照327.96L/d計算,農村人均生活用水按照124.5L/d計算,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內年生活用水總量為2791965.3m3。但是,區內廣西師范大學、桂林旅遊專科學校和桂林理工大學等大專院校在雁山的校區內學生、教職員工的生活用水未統計在內。校園生活用水需求及其對濕地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評價。
2)城鎮工業用水: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的工業主要有臨桂縣工業集中區,其餘為位於各鄉(鎮)城區的鄉鎮企業。2008年區內工業總產值估計大約為8億元左右。按照桂林市300m3/萬元的城鎮工業用水定額計算,區內的城鎮工業用水總量約為24000000m3。
3)農業用水:臨桂縣是廣西桂林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區,會仙岩溶濕地又是臨桂縣主要的農業生產區。農產品類型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果林產業等。涉及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水田、旱地(水澆地,含菜地)、魚塘與養殖場、林地、果園等。根據2006年對濕地核心區農業遙感土地利用調查的統計結果,結合對桂林市周邊地區不同農業種植、養殖類型的農業用水指標的統計分析,對區內各類農業用水量及農業用水總量進行分析,計算結果見表3-19。
表3-19 2006年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農業遙感調查統計及用水需求分析
以上3項的濕地用水總量W用為90000533m3。
4.濕地生態需水和水資源評價
除上述濕地用水(包括部分為生態需水)外,濕地的生態需水還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分(可稱為濕地的直接生態需水):
1)濕地植物,包括濕地內各類濕生植物、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群落,生長所需要的水資源量。此類需水包括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理需水(植物莖流量)、葉面蒸騰水分等。
2)濕地的畜、禽生活需水。
3)濕地土壤持水,尤其是沼澤地土壤維持飽水狀態所需要的水資源量。
4)保持濕地當前水位、面積所需要的水資源輸入。
鑒於會仙岩溶濕地植物和動物資源類型的多樣性、分布的復雜性、土壤結構的復雜性,本次調查尚難以查清上述濕地直接生態需水的詳細需求,因此,將會仙岩溶濕地核心區內上述直接生態需水量的計算進行簡化,即將其多項需水指標作為一個整體——直接生態需水進行統一考慮,即假定當前濕地的生態現狀為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以此來計算當前濕地核心區的當前直接生態需水量。
根據上述對濕地核心區水資源結構的分析,按公式(3-4)可以列出如下濕地核心區目前可直接用於生態用水的總量Weq計算公式:
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當濕地可利用水資源量少於濕地生態需水時,濕地處於退化狀態,濕地的水域面積將逐步減小,濕地地表、地下水位逐步下降,濕地植物與動物的棲息地壓縮,生態逐步退化;當濕地可利用水資源量大於濕地生態需水時,濕地處於演進狀態,濕地水域面積穩步增加,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但是,事實上當前濕地是處於逐步退化,即水資源供需處於虧損狀態。因此,濕地的生態補水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濕地不同地區的水位(地表、地下水位)並不完全一致。在濕地核心區中央,如分水塘、睦洞湖,地表、地下水位比較高,一般枯水季節在海拔149.0m左右,水深0.3~0.7m,豐水季節水位在海拔150.0m左右,洪峰水位甚至可達151.0m左右;而在濕地的東、西相思江河谷和良豐江河谷,枯水季節地下水位通常在海拔147.0m以下,地表水位在海拔148.0左右,洪峰水位可達150.0m左右。但總體來看,濕地的枯水與豐水季節的水位平均存在1~2m的水位差。如果將現有湖泊(含沼澤地)常年水位提高1m,使濕地逐步恢復並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狀態,則所需要再增加的濕地水資源量(濕地持水量)為:
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式中:H為濕地水位增加值,m;Wr為濕地需要增加的持水總量,m3;S為濕地水域面積,m2。
S採用2006年衛星資料,通過遙感調查分析獲取的面積(不含水田)29180457m2。由於水深增加後水域面積相應增大,需乘以1.3的系數。由上述公式計算的Wr結果為37934594.1m3。如果再考慮濕地今後植物增加和畜禽總量增加的生態需水以及廣西師范大學、桂林旅遊專科學校和桂林理工大學等大專院校在雁山校區內的學生、教職員工的生活用水等,濕地缺水現象將更加明顯。對濕地進行生態補水,恢復濕地生態是十分必要的。
針對會仙岩溶濕地的水文地質結構、濕地演化歷史和水文時空變化特點,其生態補水措施以分段建壩蓄洪為主要手段,其次有引外源水(主要是青獅潭西乾渠補水)、跨建渠道、跨河流引水(引太平水補清水江)等幾種方案。此外,生態水系統修復措施還包括濕地外圍匯水區的生態環境修復(重點是植被恢復及植被結構改良、上游建補水蓄水工程(水庫))等。
Ⅸ 為什麼水利建設投入會創新高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度超預期。年內批復37項重大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供水、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順利開工建設,大藤峽工程提前35天實現大江截流,河南出山店水庫、江西廖坊灌區二期等一批工程建成並發揮效益。同時,完成中小河流治理7000多公里,對77座大中型病險水庫、3511座小型水庫實施除險加固。
——農村水利建設全面提速。抓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鞏固提升5480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解決615萬氟超標人口飲水問題,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100萬畝,新增年節水能力12.4億立方米。
——水生態治理修復初見成效。通過開展河北地下水回補試點,滹沱河斷流40年後重現水流。截至2019年11月底,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北延、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和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等,累計向京津冀地區14條河流、7個湖泊生態補水32.12億立方米,在京津冀降水偏枯的情況下實現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鄂竟平表示,下一步,要著力抓好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各項農村水利建設任務,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7%,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3%,完成6000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目標任務。同時,還要圍繞京津冀協調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抓緊推進一批戰略性重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