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經濟生態環境

經濟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0-11-23 00:05:45

1.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是須臾不可脫離的。離開生態文明單純地去抓經濟發展,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經濟發展遠離既定的目標。同樣,離開經濟發展來談生態文明,也不會有真正地發展。

1、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我們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成果。

我們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作法,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2、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堅持科學發展的鮮活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我們要牢牢扭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緊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主線,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型社會,奮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3、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生動詮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既有利於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促進科學發展,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生動詮釋。

4、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既要加快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又要推動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要建設經濟強國,又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要金山銀山,建設實力中國,又要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1)經濟生態環境擴展閱讀:

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

1、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2、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既要遵循經濟規律,更不能違背生態規律,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金色GDP,更要綠色GDP。

3、我們必須轉變執政理念,堅持環境優先原則,樹立發展是政績,保護生態、建設生態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當作經濟發展來重視,當作經濟建設來投入、當作生產性項目來安排、當作長效型產業來開發。

2.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好,能夠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正確對待二者關系:在經濟建設中,不能忽視環境保護;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生態建設,而忽視經濟建設。
其中體現的政龔禒奪溉懿防額獅帆餞治原理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全面地看待問題;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3. 優良生態環境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

1)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2)有利於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3)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4)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4.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為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可持續性;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發展應理解為兩方面:首先,它至少應含有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准,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重視後代的人的利益。

5. 如何處理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之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就是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載力范圍內推進城鎮化。此外,還要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發揮。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鎮之間以及城鎮內部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古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處於蒙昧的狀態,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生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規劃空間格局。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規劃土地空間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佔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又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凌亂無序。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又表現為產業的聚集。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既關繫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繫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通過新型工業化促進城鎮化良性發展。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城鎮是為人的聚集和發展提供場所,因此城鎮化需要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不僅要給城鎮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還要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水、電、路、氣、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要持續得到改善,城鎮運行效率要進一步提高。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城鎮化就是要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生態文化這個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承,城鎮化過程是培育生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的價值,實現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在生產領域,要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要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養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消費行為。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保障措施 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需要相應的機制來提供保障,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可持續城鎮化方向發展。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制定科學、系統的城鎮規劃體系。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發展存在於特定的土地空間。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從全局出發,注重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著力發揮地區的優勢,科學地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顯的城鎮化格局。 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契機,促進城鎮生產方式轉型。發達國家城鎮化的實踐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因此,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要集約使用各種資源,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要制定合理的開發強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體系。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要求,積極培育城鎮生態文化。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生態文明相關的會議,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其次,要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生態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和途徑。最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最終形成可永續傳承的生態文化。 以生態補償機制為手段,促進區域城鎮協調發展。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承載的生態功能不同,各區域實現城鎮化的途徑也會存在差異。對於優先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發揮其經濟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等優勢,實現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主體功能。對於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應發揮其土地生產力較高、生態涵養較好的優勢。要建立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主、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為輔的經濟手段,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互補和環境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以財政金融手段為引導,提高城鎮化發展效率。財政政策要著眼於支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利用財政政策杠桿來有效引導城際間產業分工與協調。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寬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發揮地方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以科學的考評機制為載體,形成城鎮化的綠色導向。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要強化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

6.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經濟學解釋

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資本的惟利是圖,所以解鈴還須系鈴人,要讓破壞生態的人虧本,讓保護的人賺錢。從制度設計上體現趨善激勵機制

7. 旅遊經濟對生態環境的作用與影響是什麼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作用,因為他們需要去開發某一個項目,會對生態環境或多或少造成一些影響。

8.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推進生態建設有何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國家治國理念的一個新發展,是根據中國國情條件、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做出的正確決策.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徵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深刻洞察,是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際化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庄嚴承諾.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和保障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五、建設生態文明是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對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
如何加強: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
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
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
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
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意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堅持和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下大氣力抓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我國在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既講求經濟效益,也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地區出現水、大氣、土壤等污染較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等現象.因此,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

9. 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起什麼作用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

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

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

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

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9)經濟生態環境擴展閱讀:

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較高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

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可歸結為自然力。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