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生態文明
❶ 大學生在生活中如何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
第一就是講文明,講禮貌,這個是老生常談了。第二就是自己有嚴格的道德准則。第三,身體力行,幫助他人。能真正做到的可不多。
❷ 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周至的作文,600字左右
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這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然而,對於什麼是生態文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又意味著什麼,多年來理論學術界談之甚少。而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於去年9月在《學習時報》上發表的《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無疑是對生態文明內涵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促進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近日有幸在有關報刊上讀到這篇文章的全文,受益匪淺。我們從文中可以認識到,生態文明並不僅僅只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我們需要進行全新的社會主義實踐,即從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過渡到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作為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而我國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並首次把「生態文明」這個概念寫入黨代會的政治報告,批判反思了人與自然關系中環境污染的代價,強調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系。這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思想的飛躍,充分說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 生態文明的理想,第一次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實踐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成為我們今後奮斗的目標。 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與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僅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更加體現在公平公正、共同富裕、道德文化、可持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等方面。從這個角度講,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此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有可能反思並超越自文藝復興以來就主導人類的「物化文明」,成為生態文明最積極的響應者。 所以,我們有條件、也必須盡快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踐。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正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一種積極呼應。科學發展觀絕不僅僅是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要義之一是推進建設生態文明。正如潘岳所說,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文化內涵。
補充:
事實經濟並不發達的青海省作出一項重要決策:對三江源當地政府不再考核GDP;只要生態好,就算有政績!是保護長遠生態環境,還是追求眼前發展速度,青海省果斷選擇了前者。自2005年開始,青海省確定,三江源地區的發展思路以保護生態為主,並決定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果洛、玉樹兩州不再考核GDP,取而代之是對其生態保護建設及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具體指標進行考核。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而言,封育多少草場、減少多少牲畜、種植多少樹木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具體考核標准。與青海省一樣,全國已經有許多地方開始逐步改變自然資源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和環境可以無限容納污染的舊觀念,摒棄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增長不計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的做法,摒棄把GDP作為發展的唯一指標的做法,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指標來衡量社會的發展,從而把資源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人口數量的控制與素質的提高都包括在發展概念之中,以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發生在各級黨政領導身上的思想巨變無疑將為生態文明理想的實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❸ 如何實際行動樹立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應,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制約,驅動和導向作用,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
❹ 如何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的確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觀念上的更新、消費行為的改變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公眾全方位的參與,綠色價值觀引導的綠色政策、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逐步到位,一個美麗的中國才會如約而至。
對於如何建設生態文明,首先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與此同時,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污染防治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此外,應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一些傳統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變奢侈消費、劣質消費等習慣。
❺ 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當如何為生態文明做貢獻
①必須加強資源和環境法規、資源和環境知識的學習、宣傳,提高保護資源和內環境的意識。(②容要全面規劃,科學布局,保持生態平衡,防治環境污染。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法。)③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④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高度重視和警惕生態環境惡化所引起的問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A、提高環保意識;B.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守法,同破壞資源、環境的行為做斗爭;C、落實環保行動,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珍惜資源,(舉例)守護好我們共有的家園。
作為大學生,有些高度是達不到的,但可以從點滴做起:
1、從自身文明習慣做起: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哈哈,不要破壞生物、植物。
2、保護動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不捕殺動物,肉食主義者也盡量少吃。
3、參加公益活動:植樹、保護動植物協會組織的活動
4、防止資源浪費從自身做起,再去感染身邊的人: 不要用方便筷子,對食物不要浪費,對人民幣也要合理消費等。
5、關心社會弱勢群里:福利院、老人院需要你的關心和一份力量的風險。
6、保護環境衛生:減少污染,垃圾分類。
❻ 感恩美麗自然,踐行生態文明作文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湖州。從我出生至今從未離開過,老實說在我的記憶里,湖州一直是一個和諧、美麗、現代化的小城市。但是,聽媽媽說了湖州的過去,我才發現湖州市的變化是那麼大。
從前,那狹窄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人們的衣裳色彩單一,吃的也是粗茶淡飯。那時候誰家有一台黑白電視機那已是讓人羨慕不已。其實最讓人不堪回首的還是那條母親河,河水渾濁不堪。水面上飄浮著各種垃圾,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人們的住處也只是一棟棟低矮的平房,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多以自行車為主。
如今,經過湖州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美麗城市。那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狹窄的道路變成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一輛輛汽車飛奔在馬路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超市、文具店、飯店星羅棋布……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小高層、空中花園、別墅代替了低矮的平房,成了人們的居所。幾乎每戶人家家裡都有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了,小轎車也成了好多家庭出行的交通工具。每當夜幕降臨時,城市的景觀燈就亮了起來,五顏六色的彩燈把街道映得如白晝一般,使得整個城市更加美倫美煥,讓人流連忘返。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正是對我們家鄉近年來巨變的真實寫照。美麗的新湖州,你就是南太湖懷抱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我堅信你的明天會更好!
❼ 青少年如何踐行生態文明觀論文
對於寫論文來說,最好先列個提綱,提綱的內容就是你打算寫的這篇論文的總框架結構,一般分為幾個大標題,就是幾個角度。具體到,像你說的生態文明。簡單給你列一個,第一、十八大對生態文明的具體定義;第二、為什麼在中國要實行生態文明政策;第三,生態文明政策實施的現實意義;第四,對於生態文明,你的切身感受,比如你身邊或者你看到的生態文明現象,你的分析;第五,總的扣題,總結、下結論,實行生態文明政策是可取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行的、有很重大現實意義的! 這樣列好之後,填寫內容的話,就可以網路一下了,對吧。。。哈哈 你懂得
❽ 如何踐行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范。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准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
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了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回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 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當然最重要是以身作則,先從自己做起.
❾ 大學生在生活中如何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150個字
一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我們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污染防治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四是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和重要內容。
五是要應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一些傳統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變奢侈消費、劣質消費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