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生態學
A. 對生態學的總體認識
生態學的發展史大致可概括為三個階段:生態學建立前期,生態學成長期和現代生態學發展期。生態學發展史證明它是密切結合人類實踐,是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生態學建立前期 由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是生態學思想的萌芽時期。關於生態學的知識,最原始的人類在進行漁獵生活中,就積累著生物的習性和生態特徵的有關生態學知識,只不過沒有形成系統的、成文的科學而已。直到目前,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獲得的動植物生活習性方面的知識,依然是生態學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作為有文字記載的生態學思想萌芽,在我國和希臘古代著作和歌謠中都有許多反映。我國的《詩經》中就記載著一些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如「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說的是鳩巢的寄生現象。《爾雅》一書中就有草、木兩章,記載了200多種植物的形態和生態環境。古希臘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營養與環境的關系,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學生都描述了動植物的不同生態類型,如分水棲和陸棲,肉食、食草、雜食等,氣候和地理環境與植物生長的關系等。
(二)生態學的建立和成長期 從公元16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是生態學的建立和成長期。曾被推舉為第一個現代化學家的Boyle在1670年發表了低氣壓對動物的效應的試驗,標志著動物生理生態學的開端。1735年法國昆蟲學家 Reaumur在其昆蟲學著作中,記述了許多昆蟲生態學資料,他也是研究積溫與昆蟲發育的先驅。1855年Al.de Candolle將積溫引入植物生態學,為現代積溫理論打下了基礎。1807年德國植物學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學知識》一書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並結合氣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種的分布規律。1859年法國的Saint Hilaire首創ethology一詞,以表示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科學,但後來一般將此詞作為動物行為學的名詞。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態學的定義。1877年德國的Mobius 創立生物群落(biocoenose)概念。1890年Merriam首創生命帶(life zone)假說。1896年Schroter始創個體生態學(autoecology)和群體生態學(synecology)兩個生態學概念。此後,1895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Warming的《植物分布學》(1909年經作者本人改寫,易名為《植物生態學》),和1898年德國波恩大學Schimper的《植物地理學》兩部劃時代著作,全面總結了19世紀末葉以前植物生態學的研究成就,標志著植物生態學已作為一門生物科學的獨立分支而誕生。至於在動物生態學領域,Adams(1913)的《動物生態學的研究指南》,Elton(1927)的《動物生態學》,Schelford的《實驗室和野外生態學》(1929)和《生物生態學》(1939),Chapman(1931)的以昆蟲為重點的《動物生態學》, Bodenheimer(1938)的《動物生態學問題》等教科書和專著,為動物生態學的建立和發展為獨立的生物學分支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費鴻年(1937)的《動物生態學綱要》也在此時期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動物生態學著作。前蘇聯的首部《動物生態學基礎》也於1945年由Kaшкapoв完成並出版。但直到Allee,Emerson等合寫的內容極為廣泛的《動物生態學》原理於1949年出版時,動物生態學才被認為進入成熟期。由此可見,植物生態學的成熟大致比動物生態學要早半個世紀,並且自19世紀初到中葉,植物生態學和動物生態學是平行和相對獨立發展的時期。植物生態學以植物群落學研究為主流,動物生態學則以種群生態學為主流。
在植物群落學研究方面,在半個多世紀中大致形成了4個主要學派:
1.英美學派 以美國的F.E.Clements和英國的A.G.Tansley為代表。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創建頂極學說而著名,有影響的著作有Clements(1916)的《植物的演替》,Clements與Weaver(1929)的《植物生態學》和Tansley(1923)的《實用植物生態學》等。
2.法瑞學派 以法國的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E.Rübel為代表。他們以特徵種和區別種劃分群落類型,稱為群叢,並建立了比較嚴格的植被等級分類系統,完成了大量的植被圖,在各學派中影響最大。主要著作有 Braun-Blanquet(1928)的《植物社會學》和Rübel(1922)的《地植物學研究方法》。
3.北歐學派 以瑞典的 Du.Rietz為代表,以注重群落分析為特點。 1935年與法瑞學派合流後,被稱為大陸學派。重要著作有Rietz(1921)的《近代社會學方法論基礎》。
4.前蘇聯學派 以B.H.Cyкaчёв為代表。他們注重建群種與優勢種,建立了一個植被等級分類系統,並重視植被生態與植被地理工作。代表著作有Cyкaчёв的《植物群落學》(1908)和和《生物地理群落學與植物群落學》(1945)。
動物生態學在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主流是動物種群生態學,尤其是關於種群調節和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研究。50年代在美國冷泉港會議上進行了有關種群調節的大論戰。生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澳大利亞的 Nicholson和英國的 Lack等;而氣候學派的代表是澳大利亞的 Andre-wartha和 Birch;此外,也有折衷的,如 Milne等。種群增長模型研究,有 Pearl(1920)再度提出Verhulst(1838)的邏輯斯諦模型,到Lotka-Volterra(1926)的競爭和捕食模型,Gause(1934)的實驗種群研究。此外,在本世紀60年代以前,植物的生理生態、動物的生理生態或實驗生態,動物群落、動物行為、湖泊的生產力和能量收支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發展。
(三)現代生態學發展期 從本世紀60年代至今,是生態學蓬勃發展的年代。二次大戰以後,人類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獲得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既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進步和幸福,也帶來了環境、人口、資源和全球性變化等關繫到人類自身生存的重大問題。這些是促進生態學大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而近代的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技術向生態學的滲透,尤其是電子計算機、高精度的分析測定技術、高解析度的遙感儀器和地理信息系統等高精技術為生態學發展准備了條件。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如下:
1.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是生態學發展的主流。國際生物學計劃(IBP,1964~1974)是有 97個國家參加,包括陸地生產力、淡水生產力、海洋生產力、資源利用和管理等7個領域的生物科學中空前浩大的計劃,其中心是全球主要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研究。IBP先後出版35本手冊和一套全球主要生態系統叢書。以後,為 1972年開始的更具有實踐意義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所替代。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特點也反映在生態學教科書上。 E.Om的《生態學基礎》(1983改名為Basic Ecology),開創以生態系統為骨乾的體系。以後,分別討論植物生態學和動物生態學的教材就很少了。Harper(1977)的研究,打開了《植物種群生態學》的局面,也促進了動植物生態學的匯流。種群生態學成為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
2.系統生態學的發展是系統分析和生態學的結合,它進一步豐富了本學科的方法論,E.Om甚至稱其為生態學發展中的革命。Patten等(1971)的《生態學中的系統分析和模擬》、Smith(1975)的《生態學模型》,Jorgenson(1983,1988)的《生態模型法原理》和H.Om(1983)的《系統生態學引論》等為這方面的主要專著。
3.70年代以來,群落生態學有明顯發展,由描述群落結構、發展到數量生態學,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數量分類,並進而探討群落結構形成的機理。如 Strong等(1984)的《生態群落》、Gee等(1987)的《群落的組織》和Hastings(1988)的《群落生態學》文集。Tilman(1982,1988)則從植物資源競爭模型研究開始探討群落結構理論,如《資源競爭與植物群落》和《植物對策與植物群落的結構和動態》, Cohen的《食物網和生態位空間》(1978)、《群落食物網:資料和理論》(1990)和Pimm的《食物網》(1982)等著作,使食物網理論有明顯發展,特別是提出一些統計規律和預測模型(如級聯模型cascade model)。Schoener(1986)則明確提出《群落生態學的機理性研究:一種新還原論?》。
4.現代生態學向宏觀和微觀兩極發展,雖然宏觀的是主流,但微觀的成就同樣重大而不容忽視。在生理生態學方面,80年代以來的重要專著有Townsend等(1981)的《生理生態學:對資源利用的進化研究》,其再版改名為Sibly等(1987)的《生理生態學:進化研究》,其作者之一Calow創辦了《功能生態學》新刊(1987年開始,英國生態學會主辦)。 1986年有 20餘名專家討論生理生態學研究新方向,提出了發展有機體生物學的一個多學科綜合研究。植物生理生態學領域的重要著作有Lacher(1975)的《植物生理生態學》。
行為生態學的發展。德國的 Lorens(1950)和 Tinbergen(1951,1953)發展了行為生態學,他們均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Wilson(1975)的《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是一部名著,重點在社群行為。J.Krebs(1978,1987)的《行為生態學引論》是該領域第一本較全面系統的專著。至於從進化角度討論行為的專著有 Alock(1975)的《動物的行為:進化研究》和 Barnard(1983)的《動物的行為:生態學和進化論》。
化學生態學。種間和種內斗爭,都會依賴於化學物質,它也是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基礎。生態學考慮信息的作用為時不長。第一本是 Sondheimer(1969)的《化學生態學》,以後有Barbier(1979)的《化學生態學引論》和Harborne(1988)的《生態生物化學引論》和Bell等(1984;1990有中譯本)的《昆蟲化學生態學》。
生態學、行為學和進化論相結合,形成了進化生態學,也是當前生態學發展的一個特點。最早提出進化生態學的是Orians(1972),70年代獲得較顯著發展,出現多本專著,如 Pianka(1974)、Emlen(1973)、Shorrocks(1984)和前蘇聯學者 Shvarts(1977)所著的專著都以《進化生態學》或類似書名出版。Futuyma(1983)則編著了《協同進化》。
5.應用生態學的迅速發展是70年代以來的另一重要趨勢,其方向之多、涉及領域和部門之廣,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點之多,真是五花八門,使人感到難以給予劃定范圍和界限。限於篇幅,僅介紹幾個顯著的。生態學與環境問題研究相結合,是70年代後期應用生態學最重要的領域。這不僅是污染生態學的發展,還促進保護生態學、生態毒理學、生物監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方向。主要著作如:Anderson(1981)的《環境科學用的生態學》,Park(1980)的《生態學與環境管理》、Polunin(1986)的《生態系統的理論與應用》、IUCN(1980)的《世界保護對策:生物資源保護與持續發展》等。
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生態學。雖然這是尚未成熟的學科,但國內外都給以相當重視,它研究各類生態系統、種群、群落、生物圈的過程與經濟過程相互作用方式、調節機制及其經濟價值的體現。適宜於生態學家讀的可能是 Clark(1981)的《生物經濟學》一書。
生態工程是根據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設計的分層多級利用的生產工藝。我國在農業生態工程應用上廣為群眾按受,創造了許多不同形式,已引起國際上重視,雖然其理論發展還落後於實踐。Mitsch(1989)等的《生態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本生態工程專著。
人類生態學的定義、內容和范圍,大約是最難准確劃定的,它也是聯系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紐帶。雖然 70年代已有人類生態學專著出現,如 Sargent(1974)、Ehrlich(1973)和 Smith(1976),以後有Clapham(1981)的《人類生態系統》,但尚未見公認而比較系統的專著。馬世駿(1983)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與人類生態系統很接近,而前蘇聯的《社會生態學》(馬爾科夫,1989)大致與人類生態學相一致。
此外,農業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漁業生態學、放射生態學等都是生態學應用的重要領域。
6.與應用領域密切相關、從研究層次又更為宏觀的景觀生態學和全球生態學是近一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方向。前者如Naveh(1983)的《景觀生態學:理論和應用》,Forman等(1986)的《景觀生態學》。後者與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和全球性變化有關,也可稱為生物圈生態學,而蓋阿假說(Gaia hypothesis),即地球表面的溫度和化學組成是受地球這個行星的生物總體(biota)的生命活動所主動調節的,並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這是全球生態學的主要理論,目前已受到廣泛重視。主要著作有: Lovelock(1988)的《蓋阿時代》,Rambler(1989)的《全球生態學:走向生物圈科學》、和Bolin(1979)、Southwick(1985)等以「全球生態學」為書名的專著。
B.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生態學迅猛發展,說明其社會背景
生態學(ecology)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因素,前者指光照、溫度、水、鹽分等理化因素,後者指同種和異種的有機體。同種生物有機體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種內關系,異種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種間關系。ecology一詞來源於希臘語,eco表示住所或棲息地,logos表示學問。按字面解釋,生態學的含義是:在生物居住的地方來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的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全部關系。生物學把研究對象劃分為基因—細胞—器官—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大小不同的組織水平或層次,生態學通常按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四個水平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基本上屬宏觀生物學范疇。現代生態學有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本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類面臨著環境、資源、人口和全球性變化等關繫到自身生存的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又與生態學緊密相關,因此,生態學便成為世人矚目的科學。
生態學的發展分為建立前期、成長期和現代生態學發展期三個階段。原始人類在進行漁獵生活中就不斷積累有關生物習性的知識,這便是生態學思想的萌芽,在我國和古希臘的許多著作和歌謠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述。自文藝復興始,生態學知識迅速積累,19世紀末,瓦爾明(E.Warming)的《植物生態學》和希姆伯(W.Schimper)的《植物地理學》問世,標志著植物生態學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生物學分支。1949年,阿利(W.Allee)等的《動物生態學原理》出版,則表示動物生態學的成熟。在本世紀50年代前,動、植物生態學相對獨立而平行地發展,其主流分別是動物的種群生態學和植物的群落生態學,而微生物生態學的發展則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社會的經濟和文明飛躍前進,既給人類帶來幸福,同時也產生環境、資源等一系列問題,這是促進生態學大發展的基礎;而數理化和工程技術等科學的滲透則為生態學的發展准備了條件。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主流是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國際生物學規劃(IBP)、人與生物圈(MAB)、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國際地圈生物圈規劃(IGBP)等國際性大規模協作計劃的執行和大量研究報告的出版,是生態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標志。系統生態學的發展是系統分析和生態學的結合,它使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向前邁進一大步,各種生態模型亦競相出現。動物與植物生態學匯流,新的生態學教科書不斷問世,各種生態學刊物的出版,都標志著現代生態學已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微觀生態學的進展,尤其是生理生態學和化學生態學的進展很引人注目。行為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產生了行為生態學;進化論與之相結合又產生了進化生態學;種群生態學與種群遺傳學匯合,形成種群生物學;群落生態學也由描述性階段發展到數量生態學和實驗群落學研究,並進而探討形成群落結構的機理性研究。70年代以來,應用生態學不斷發展,其發展方向之多,涉及領域和部門之廣,遠遠超出傳統生態學的范圍。生態學與環境問題相結合,產生了污染生態、自然保護生態、生態毒理、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隨著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全球生態學應運而生。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促進了經濟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生態學原理應用於農業和工業生產工藝系統的設計,形成了生態工程。農業生態、城市生態、人類生態等分支也正在形成和發展之中。目前,生態學已發展為龐大的,包括許多分支學科的學科體系。
C. 簡述現代生態學與古生態學的區別
生態的發展史,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建立預生態現代生態學的成長和發展期的生態環境。生態和歷史的發展證明,它是人類實踐緊密結合,是發展的基礎上的實踐活動。生態
(a)設立的嬰幼兒早期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生態思想。知識生態,最原始的人類生活在狩獵和捕魚的習慣和生態特徵的生物系統的生態知識的積累,但沒有形成書面科學。到現在為止,生活習慣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的植物群和動物群的知識,生態知識的重要來源。芽生態思想的書面記錄,有許多在中國和希臘,古代著作和歌曲反映。中國的「書詩經」記錄一些動物,如之間的相互作用「維鵲有巢維鳩居住,說的鴿巢寄生。」雅「的書,有草,木兩章,介紹了200的形態種植物和生態環境。古希臘安比杜列斯的(恩培多克勒)指出,植物營養和環境,和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生態類型的植物和動物,如子水生和陸生食肉類,草食性,雜食性動物,氣候和地理環境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二)建立生態和增長,從16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是建立生態和成長階段。博伊爾已經當選為第一屆現代科學家於1670年,低壓力對動物試驗,動物生理生態學的痕跡。開始於1735年法國昆蟲學家雷奧米爾昆蟲學著作,介紹了許多昆蟲生態學,他也是研究的先驅,在積溫和昆蟲生長發育。得康多爾積溫引進植物生態學,現代積溫理論奠定了基礎。1807德國植物學家A.洪堡植物地理知識「,1855鋁。一書中提出的植物群落,群落外貌,概念相結合的氣候和地理因素在物種的分布規律。聖伊萊爾,在1859年,法國單詞的第一個動物行為學科學,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但通常這個詞作為名詞動物行為學。直到1869年,海克爾首次提出生態學的定義。 1877年德國墨比爾斯成立的生物群落(biocoenose)的概念。 1890年,韋氏的第一生命(生活區)的假設。 Schroter成立於1896年,個體生態學)和團體(個體生態的生態系統(群落生態學)兩個生態概念。從那時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1895年氣候變暖的植物chorology「(1909年作者改寫改名為植物生態學),和植物地理學於1898年Schimper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德國,波恩大學19世紀後期,植物生態標志植物生態學的研究成果,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支生物科學誕生了全面的總結。領域亞當斯(1913)動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指南,埃爾頓(1927年),「動物生態學」 Schelford「實驗室和野外生態學」(1929)和「生物生態學」(1939),查普曼(1931年)的昆蟲聚焦「動物生態學」博登海默(1938),「動物生態學研究中的問題」,如教科書和專著的建立和發展的動物生態學獨立的生物學分支已經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費洪(1937)動物生態平台還發布此期間,中國的第一個動物生態學著作。,前者蘇聯的聯盟的的第一個「動物生態學基礎」於1945年完成由Kaшкapoв和發布。阿利,艾默生,但在此之前,合寫的內容非常廣泛的動物生態學原理「出版於1949年,被認為是動物生態學成熟。可見,成熟的植物生態學大致比動物生態學前半世紀以來,第一次來到在19世紀中葉,植物生態學和動物生態學並行和相對獨立的發展時期。植物生態群落研究的主流,主流動物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的基礎上。
植物群落學研究中,大約有一半以上一個世紀中形成的四大學派的思想:
1。英美學校的FE Clements和英國AG坦斯利代表。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創造一個高潮學說,有影響力的著作克萊門茨(1916年),「繼承的植物,植物生態克萊門茨和織女(1929)和坦斯利(1923年),」實用植物生態學。
2。法國和瑞士學校J.的博朗布蘭奎特和法國瑞士E.魯貝爾代表。特性的品種和劃分社會類型的物種之間的差異,他們所謂的集群,並建立更嚴格的植被分類系統,大量的植被圖,每所學校影響最大的。主要作品博朗布蘭奎特(1928),「植物社會學和魯貝爾(1922)」植物地理學研究方法。
3。瑞典北歐學校都。 Rietz進行分析,重點對社區的特點。合流於1935年與法國和瑞士的學校,被稱為大陸的學校。重要作品有Rietz(1921年),「現代社會學方法論基礎。
4。前蘇聯,學校的BHCyкaчёв代表。他們專注於建群種,優勢種,植被分類系統,並植被生態和植被地理的重要性。代表作品Cyкaчёв植物群落學「(1908年)和」生物地理社區學習和植物群落學「(1945)。
動物生態學動物種群生態學在20世紀60年代的主流,尤其是數學模型的人口調控和人口的增長。在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冷泉港會議上關於人口調控的大討論。尼科爾森生物派代表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缺乏,氣候代表學校澳大利亞的的安德烈 - wartha和樺木妥協,如米爾恩。人口的增長模式,珍珠(1920)又提出了Logistic模型的灰色Verhulst(1838),(1926年)的Lotka-Volterra競爭和捕食模型,高斯(1934)的實驗種群的研究。此外,在20世紀60年代,植物生理生態學,動物生理生態學,實驗生態學,動物群落,動物行為學,湖泊生產力和能量平衡,也有一個重要的發展。
(三)發展現代生態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生態蓬勃發展的時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經濟,科學和技術的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步和幸福的人類社會,環境,人口,資源和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這些歷史背景和現實基礎,促進生態,現代數學,物理,化學,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滲透,特別是電子計算機,高精度的分析測量技術,高解析度遙感儀器和地理信息系統和高精確度技術生態的發展准備條件。的現代生態發展的主要趨勢如下:
1。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生態環境發展的主流。國際生物學計劃(IBP,1964年?1974年),有97個國家,包括土地,淡水生產力,海洋生產力,資源利用和管理的7個,其中心的生產力和生物科學領域的空前規模的計劃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的研究。 IBP已出版35手冊和一套世界上主要生態系統的書籍。後來,人與生物圈(MAB)計劃始於1972年,一個更實際的意義,而不是。生態系統的特點還體現在生態教科書。 E.奧德姆生態學基礎(1983年改名為基本生態),並創建一個系統為骨乾的生態系統。後來,分別討論植物生態學和動物生態學教科書非常多。哈珀(1977年),在打開的「植物種群生態學的情況,同時也促進動物和植物生態學的融合。,種群生態學成為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上。
2。生態系統是一個系統的分析與生態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本學科的方法,E.,奧德姆,甚至稱之為一場革命,發展生態彭定康(1971)。生態系統的分析與模擬「,史密斯(1975)「生態模式」,喬根森(1983,1988)「生態模式的原則,H.奧德姆(1983)」系統生態學導論「主要專著。
3.70」以來,社會生態明顯的發展,社會結構,發展數量生態學描述,分類,包括社區和探討社會結構的形成機制,排序和數量。強(1984)「生態社區」,嘖嘖(1987),社區組織,和黑斯廷斯(1988),「社會生態」的文集。蒂爾曼(1982,1988)從植物資源的競爭模式開始探索社會結構的理論,如資源和植物群落的競爭「和」植物對策與植物群落結構和科恩的「食物網和利基空間」(1978),「社區食品網:數據和理論」(1990)和皮姆的食物網路「(1982)和其他作品,一個顯著發展中的食物網路理論,尤其是統計動力學規律和預測模型,(如級聯模式級聯模型)。群Schoener(1986年)明確提出,「機械群落生態學的研究:一個新的還原。」
4。現代生態學的宏觀和微觀兩極發展,盡管宏是主流,但所取得的成就的微觀同樣顯著,不能被忽略。在生理生態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個重要的專著湯森(1981年),「生理生態學研究:進化研究中的資源利用」,和它的再版改名為Sibly等人(1987)的「生理生態學研究:進化研究中,作者之一Calow新功能生態學雜志創辦,1987年英國生態學會主辦,1986年,20多名專家討論的生理生態學研究的新方向,提出了發展的有機體生物學跨學科的研究。重要的工作領域的植物生理生態學Lacher( 1975),「植物生理與生態。
行為生態學的發展。 Lorens(1950年)德國和丁伯根(1951,1953),行為生態學的發展,他們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威爾遜(1975)「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是一本偉大的書,專注於社會的行為。 J.克雷布斯(1978,1987)行為生態學領域的第一個綜合性專著。討論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動物的行為:進化研究專著Alock(1975年)和巴納德(1983),「動物行為生態學和進化理論」的行為。
化學生態學。種間和種內斗爭,將取決於化學物質,它也是一個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基礎。生態考慮是不是太長了信息的作用。海瑪(1969),「化學的的生態未來巴比爾(1979)」化學生態學介紹和哈伯納(1988)「生態生物化學介紹和貝爾(1984年,1990年中國翻譯),」昆蟲化學生態學。「
生態學,行為和進化的理論是相結合的進化生態學,也是當前生態發展的特點。最早提出的進化生態學Orians(1972),70年來獲得更加顯著的發展,出現了若干專著,寫的Pianka生態(1974年),恩林(1973),Shorrocks(1984年),前蘇聯學者Shvarts(1977)專著出版進化生態學「或類似的標題。 Futuyma(1983),主編的「共同進化」。
5。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快速發展,應用生態學的另一個重要趨勢和方向,涉及廣泛的領域和部門,結合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盡可能多的真是五花八門,讓人覺得難以割捨的劃定的范圍和邊界。由於篇幅的限制,只介紹了一些顯著。生態與環境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應用生態是最重要的領域。這不僅是污染生態學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保護生態,生態毒理學,生物監測,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向。主要作品如:安德森(1981)和「環境科學生態公園(1980年)生態與環境管理,波盧寧(1986)」生態系統理論及應用「(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保護對策: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生態經濟。雖然這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科,但在國內和國外了相當大的重要性,研究了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種群,群落,生物圈過程和經濟互動的過程中,監管機制,其經濟價值的體現。適合生態學家讀克拉克(1981)「生物經濟」。
生態工程材料回收原理設計的分層多級共生的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採用的生產工藝。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應用領域廣,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許多不同的形式,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雖然它的理論發展相對滯後的做法。 Mitsch舉(1989年),「生態工程」,是世界上第一個生態工程專著。
人類生態學的定義,內容和范圍,關於最難以准確界定,它也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系。雖然20世紀70年代比人類生態學專著出現,如薩金特(1974),艾氏(1973)和史密斯(1976年),後克拉彭(1981),「人類生態系統,但它並沒有被認可和專著系統。馬世駿(1983)提出了這一概念的社會 - 經濟 - 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非常接近前蘇聯的「社會??生態」(馬氏,1989年),大致符合人類生態學是一致的。
BR />此外,農業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漁業生態??學,輻射生態學是生態學應用的重要領域。
應用程序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研究和宏觀層面的景觀生態學和全球生態一個新的發展,在近二十年的方向。前,,如暫時認知(1983),「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福曼(1986),「景觀生態學。 「這涉及全球環境問題與全球變化,也被稱為生物圈保護區生態,並在蓋一個假設(蓋亞的假設),溫度和化學組成地球表面的星球地球生物一般的生活活動(生物群)主動調控和保持動態的平衡,全球生態學理論已得到相當的重視。作品:拉夫洛克,(1988年)的「蓋亞時代的漫步者(1989)全球生態學:走向生物圈科學,和柏林(1979年),索思威克(1985年)和」全球生態「是標題的專著。
D. 生態學的基本內容與分類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表2生態學的分類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y 生態學名稱
Name of Ecology 外文生態專著舉例
Examples of ecology books in foreign language 中文生態專著舉例Examples of ecology books in Chinese 1. 生命層次 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 Freeland 2005 祖元剛等1999 種群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Begon et al. 1996 徐汝梅1987(註:昆蟲種群生態學) 空間生態學Spatial ecology Tilman & Kareiva 1997 — 集合種群生態學Metapopulation ecology Hanski 1999 — 群落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 Diamond & Case 1986 趙志模和郭依泉 1990 植被生態學Vegetation ecology van der Maarel 2009 姜恕和陳昌篤1994 系統生態學System ecology Om 1983 蔡曉明2000 流域生態學Watershed ecology Naiman 1992 —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 Forman & Godron 1986 傅伯傑2011 全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 Rambler et al. 1989 方精雲2000 2. 學科交叉 生理生態學Physiological ecology Townsend & Calow 1981 蔣高明 2004(註:植物生理生態學) 營養生態學Nutritional ecology Slansky & Rodriguez 1987 — 營養(級)生態學Trophic ecology Mbabazi 2011 — 代謝生態學Metabolic Ecology Sibly et al. 2012 — 生物物理生態學Biophysical Ecology Gates 1980 — 化學生態學Chemical ecology Sondheimer & Simeone 1970 閻鳳鳴 2003 進化生態學Evolutional ecology Pianka 1978 王崇雲2008 地理生態學Geographical ecology MacArthur 1972 — 地生態學Geoecology Huggett 1995 — 古生態學Paleoecology Dodd & Stanton 1981 楊式溥1993 第四紀生態學Quaternary ecology Delcourt & Delcourt 1991 劉鴻雁 2002 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al Ecology Freedman 1989 金崗等1992 污染生態學Pollution ecology Hart & Fuller 1974 王煥校1990 水文生態學Hydro-ecology Wood et al. 2007 — 歷史生態學Historical ecology Crumley 1994 — 穩定同位素生態學Stable isotope ecology Fry 2006 易現峰2007 理論生態學Theoretical ecology May 1976 張大勇2000. 數學生態學Mathematical ecology Pielou 1977 陳蘭蓀1988 數字生態學Numerical ecology Legendre & Legendre 1998 — 數量生態學Quantitative ecology Poole 1974 張金屯2004 統計生態學Statistical ecology Young & Young 1998 — 實驗生態學Experimental ecology Resetarits & Bernardo 2001 — 3. 生物類別 植物生態學Plant ecology Warming 1895 張玉庭和董爽秋1930 作物生態學Crop ecology Loomis & Connor 1992 韓湘玲1991 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 Elton 1927 費鴻年1937 昆蟲生態學 Insect ecology Speight et al. 1999 鄒鍾琳1980 鳥類生態學Avain (bird) ecology Perrins & Birkhead 1983 高瑋1993 魚類生態學Fish ecology Wootton 1992 易伯魯1980 漁業生態學Fisheries ecology Pitcher & Hart 1982 陳大剛1991(註:黃渤海漁業生態學) 野生生物(動物)生態學Wildlife ecology Moen 1973 陳化鵬和高中信 1992 雜草生態學Weed ecology Radosevich & Holt 1984 — 寄生蟲生態學Parasite ecology Huffman & Chapman 2009 — 微生物生態學Microbial ecology Alexander 1971 夏淑芬和張甲耀. 1988 疾病生態學Disease ecology Learmonth 1988 — 4. 生境類型 森林生態學Forest ecology Spurr & Barnes 1973 張明如2006 草地生態學Grassland ecology Spedding 1971 周壽榮. 1996 海洋生態學Marine ecology Levinton 1982 李冠國和范振剛. 2011. 河口生態學Estuarine ecology Day et al. 1989 陸健健2003 潮間帶生態學Intertidal ecology Raffaelli & Hawkins 1996 — 海岸生態學Coastal ecology Barbour et al. 1974 — 淡水生態學Freshwater ecology Macan 1974 何志輝2000 湖泊生態學 Lake ecology Scheffer 2004 — 河流生態學River ecology Whitton 1975 — 溪流生態學Stream ecology Allan 1995 — 濕地生態學Wetland ecology Keddy 2010 陸健健等2006 水庫生態學Reservior ecology Tundisi & Straškraba 1999 韓博平等2006 城市生態學Urban ecology Bornkamm et al. 1982 於志熙 1992 道路生態學Road ecology Forman 2003 — 廊道生態學Corridor ecology Hilty et al. 2006 — 土壤生態學Soil ecology Killham 1994 曹志平2007 5. 動植物行為與功能 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 Krebs & Davies 1997 尚玉昌1998 擴散生態學Dispersal ecology Bullock et al. 2002 — 繁殖生態學Reproctive ecology Bawa et al. 1990 張大勇2004 攝食生態學Feeding Ecology Gerking 1994 — 認知生態學Cognitive Ecology Friedman & Carterette 1996 — 功能生態學Functional ecology Packham et al. 1992 — 6. 環境擾動與脅迫 擾動生態學Disturbance ecology Johnson & Miyanishi 2007 — 火生態學Fire ecology Wright & Bailey 1982 — 脅迫生態學Stress ecology Steinberg 2011 — 7. 產業與應用 工業生態學Instrial ecology Graedel & Allenby 2002 鄧南聖和吳峰2002 農業生態學Agricultural ecology Azzi 1956 曹志強和邵生恩 1996 資源生態學Resource ecology Prins & van Langevelde 2008 — 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 Jordan III et al. 1990 趙曉英和陳懷順 2001 應用生態學Applying (or Applied) ecology Beeby 1993 何方2003 8. 組合或疊加 傳粉與花的生態學Pollination and floral Ecology Willmer 2011 — 陸地植物生態學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Barbour et al. 1989 or 1999 — 理論系統生態學Theoretical ecosystem ecology Ågren & Bosatta 1998 — 微生物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 Osborn & Smith 2005 張素琴2005 鳥類遷移生態學The migration ecology of birds Newton 2008 — 應用數學生態學Applied mathematical ecology Levin et al. 1989 — 應用野外生態學Practical field ecology McLean & Ivimey Cook 1946 — 數量植物生態學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 Greig-Smith 1957 — 10. 人文社會與人體健康 深生態學Deep Ecology Devall & Sessions 1985 雷毅2001 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 Hawley 1950 陳敏豪1988 社會生態學Social ecology Alihan 1964 丁鴻富1987 人口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Davis 1971 潘紀一1988 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 Cockburn & Ridgeway 1979 劉京希2007 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 Hannan & Freeman 1989 劉樺2008 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 Netting 1986 鄧先瑞和鄒尚輝. 2005 嵌套生態學Nested ecology Wimberley 2009 — 道教生態學Toaism ecology 樂愛國2005 語言生態學Linguistic ecology Mühlhäusler 1996 — 健康生態學Health ecology Hunarī et al. 1999 — 葯物生態學Pharma-ecology Jjemba 2008. —
E. 對生態學發展的看法
生態學的發展
萌芽期古人在長期的農牧漁獵生產中積累了樸素的生態學知識,諸如作物生長與季節氣候及土壤水分的關系、常見動物的物候習性等。如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動物的不同類型的棲居地,還按動物活動的環境類型將其分為陸棲和水棲兩類,按其食性分為肉食、草食、雜食和特殊食性等類。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後出現的介紹農牧漁獵知識的專著,如古羅馬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紀中國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求》等均記述了素樸的生態學觀點。
形成期 大約從15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
15世紀以後,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考察積累了不少宏觀生態學資料。19世紀初葉,現代生態學的輪廓開始出現。如雷奧米爾的6卷昆蟲學著作中就有許多昆蟲生態學方面的記述。瑞典博物學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學、生態學和地理學觀點結合起來,綜合描述外界環境條件對動物和植物的影響。法國博物學家布豐強調生物變異基於環境的影響。德國植物地理學家人洪堡)創造性地結合氣候與地理因子的影響來描述物種的分布規律。
19世紀,生態學進一步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促使人們開展了環境因子對作物和家畜生理影響的實驗研究。例如,在這一時期中確定了五攝氏度為一般植物的發育起點溫度,繪制了動物的溫度發育曲線,提出了用光照時間與平均溫度的乘積作為比較光化作用光時度"指標以及植物營養的最低量律和光譜結構對於動植物發育的效應等。
另一方面,馬爾薩斯於1798年發表的《人口論》一書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費爾許爾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邏輯斯諦曲線描述人口增長速度與人口密度的關系,把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生態學。19世紀後期開展的對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經以統計學原理為基礎。1851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引起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重視,更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葉,人類所關心的農業、漁貓和直接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環境衛生等問題,推動了農業生態學、野生動物種群生態學和媒介昆蟲傳病行為的研究。由於當時組織的遠洋考察中都重視了對生物資源的調查,從而也豐富了水生生物學和水域生態學的內容。
到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發展期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數理化方法、精密靈敏的儀器和電了計算機的應用,使生態學工作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由於世界上的生態系統大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工業化的高速度發展,自然資源、人口、糧食和環境等一系列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依據和有效措施,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制定了"國際生物計劃"(IBP),對陸地和水域生物群系進行生態學研究。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繼IBP之後,設立了人與生物圈(MABlack Eye國際組織,制定"人與生物圈"規劃,組織各參加國開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態系統與人類活動關系以及農業、城市、污染等有關的科學研究。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機構。
和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與其他某些學科的交叉研究日益顯著。
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生態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匯點;在方法學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高不開生理學方法,離不開物理學和化學技術,而且群體調查和系統分析更高不開數學的方法和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代謝和自穩態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學,而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則可說是由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生態學和社會經濟學等共同⒄鉤齙難芯刻逑怠?
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期(20世紀50年代至今)特點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獲得了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既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和幸福,也帶來了環境、人口、資源和全球變化等關繫到人類自身生存的重大問題。在解決這些重大社會問題的過程中,生態學與其它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並獲得的了重大的發展。它有以下一些特點:
1、整體觀的發展
(1).動植物生態學由分別單獨發展走向統一,生態系統研究成為主流。
(2).生態學不僅與生理學、遺傳學、行為學、進化論等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領域,並且與數學、地學、化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相交叉,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甚至超越自然科學界限,與經濟學、社會學、城市科學相結合,生態學成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接的真正橋梁之一。
(3). 生態系統理論與農、林、牧、漁各業生產、環境保護和污染處理相結合,並發展為生態工程和生態系統工程。
(4)生態學與系統分析或系統工程的相結合形成了系統生態學。
2、生態學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更加明顯。
現代生態學研究對象向宏觀和微觀兩極多層次發展,小自分子狀態、細胞生態,大至景觀生態、區域生態、生物圈或全球生態,雖然宏觀仍是主流,但微觀的成就同樣重大而不可忽視。而在生態學建立時,其研究對象則主要是有機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幾個宏觀層次。
3、生態學研究的國際性是其發展的趨勢
生態學問題往往超越國界,二次大戰以後,有上百個國家參加的國際規劃一個接一個。
最重要的是60年代的IBP(國際生物學計劃),70年代的MAB(人與生物圈計劃),以及現在正在執行中的IGB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和 DIVERSITAS(生物多樣性計劃)。為保證世界環境的質量和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如保護臭氧層、預防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國際上一個緊接一個地簽定了一系列協定。1992年各國首腦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是近十年來對全球有較大影響力和約束力的一個國際公約,有許多方面涉及到了各國的生態學問題。
(1). 國際生物學計劃(IBP):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提出,1964年開始執行,包括陸地生產力、淡水生產力、海洋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管理等7個領域,其中心是全球主要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研究。工友97個國家參加,我國沒有參加。
(2). 人與生物圈計劃(MAB):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1970年提出,是一個國際性、政府間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計劃,是IBP的繼續。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球上不同區域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發展趨勢,預報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和這些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其目的是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兩個方面,研究人類今天的行動對未來世界的影響,為改善全球性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提供科學依據,確保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合理管理與利用環境及資源,保證人類社會持續協調地發展。有近百個國家加入這個組織,我國已於1979年參加了這個該研究計劃。
(3).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由國際科學聯盟委員會(ICSU)於1984年正式提出,1991年開始執行,主要的目標是:解釋和了解調節地球獨特生命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和生物。
學過程,系統中正在出現的變化,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方式。即用全球的觀點和新的努力,把地球和生物作為相互作用的緊密相關的系統了來研究。共包括10個核心計劃和7個關鍵問題。
(4). 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由國際生物科學聯盟(IUBS)在1991年最早提出,並在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等國際組織參加進來以後,將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各個方面加以組織和整合,正式提出DIVERSITAS研究項目並開始執行。1996年7 月,科學指導委員會草擬並通過了當前DIVERSITAS"操作計劃"的最後版本。操作計劃共有10個組成方面的內容,其中5個為核心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作用"是其最核心的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恢復和持續利用既是重要的研究內容又是研究所要達到的最後目的。
4、生態學在理論、應用和研究方法各個方面獲得了全面的發展。
(1)理論方面的進展
①生理生態學研究在60年代IBP及隨後的MAB計劃的帶動下,以生物量研究和產量生態學有關的光合生理生態研究、生物能量學研究較為突出。生理生態的研究也突破了個體生態學為主的范圍,向群體生理生態學發展。在生理生態向宏觀方向發展的同時,由於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的興起,促使其也向著細胞、分子水平發展,涉及某些酶系統,如核糖核酸酶火性的變化用作植物對乾旱脅迫抗性的指標等。
②種群生態學發展迅速,動物種群生態學大致經歷了以生命表方法、關鍵因子分析、種群系統模型、控製作用的信息處理等發展過程。植物種群生態學的興起稍晚於動物種群生態學,它經歷了種群統計學、圖解模型、矩陣模型研究、生活史研究,以及植物間相互影響、植物-動物間相互作用研究的發展過程,近期還注重遺傳分化、基因流的種群統計學意義、種群與植物群落結構的關系等。德國的Lorens(1950)和Tinbergen(1951,1953)在行為生態學的研究方面獲得了諾貝爾獎,把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了新階段;Harper(1977)的巨著《植物種群生物學》,突破了植物種群研究上的難點,發展了植物種群生態學,並使長期以來各自獨立發展的動、植物種群生態學融為一體。
③群落生態學研究進入了新階段。群落生態學由描述群落結構,發展到數量生態學,包括排序和數量分類,並進而探討群落結構形成的機理。Daubenmire(1968)的《植物群落椫參鍶郝瀋??Ы壇獺罰琈ueller-Dombois(1974)等著的《植被生態學的目的和方法》,系統闡述了植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德國Knapp(1974)主編的《植被動態》,全面論述了植被的動態問題,促進了植被動態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演替理論。英國Monteith(1975)主編的《植被與大氣椩?懟罰?氈咀秈俅篤呃?1977)的《陸地植物群落的物質生產》,美國Lieth (1975)等的《生物圈的第一性生產力》等,綜合論述了群落與環境的相互關系。Whittaker(1978)編著的《植物群落分類》和同年主編的《植物群落排序》,以及加拿大Pielou(1984)所著的《生態學數據的解釋》,Kenneth和John(1964,1973,1985)合著的《定量與動態植物生態學》等著作,強調了植被的"連續性概念",採用數理統計、梯度分析和排序來研究群落的分類和演替,尤其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植物群落生態學的研究進入了數量化、科學化的新階段。動物群落生態學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MacArthur(1961)、Conell(1978)、 May(1972)、Ben-Eliahu(1988)等人在動物群落結構、組織與物種間相互關系及環境空間異質性的關系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群落資源分享和群落組織兩方面已成為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的中心問題,群落組織是指決定或塑造群落結構的有關機理,Price(1984)稱之為"新生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④生態系統生態學在現在生態學中占據了突出地位,這是系統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給生態系統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思路,使其具備了處理復雜系統和大量數據的能力的必然結果。E. Om的《生態學基礎》(1953,1959,1971,1983),對生態系統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H. Om和Hutchinson(1970)分別從營養動態概念著手,進一步開拓了生態系統的能流和能量收支的研究。英國Ovington(1975)和前蘇聯的Rodin及Bazilevic(1967)相繼研究了營養物質循環。E.Om和Margalef(1967)進一步研究了生態系統中結構和功能間的調節及相互作用。德國的斯特恩和羅廳(1974)合著的《森林生態系統遺傳學》,把生態遺傳學的研究引人生態系統,闡述了森林生態系統的遺傳、進化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對策等。美國Bormann和Likens(1981)合著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格局與過程》,系統闡述了北方針葉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發展。美國Shugart和NeiIl(1979)的《系統生態學》,以及Jefers(1978)的《系統分析及其在生態學上的應用》等著作,應用系統分析方法研究生態系統,促進了系統生態學的發展,使生態系統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生態學的理論。生態系統生態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如有關結構的關鍵種(keystone species)、有關功能的功能團、體現能(embodied energy)、能質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當代生態學的發展。
(2)應用方面的進展
應用生態學的迅速發展是70年代以來的另一個趨勢,它是聯結生態學與各門類生物生產領域和人類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領域的橋梁和紐帶。近20多年來,它的發展有兩個趨勢:
①經典的農、林、牧、漁各業的應用生態學由個體和種群的水平向群落和生態系統水平的深度發展,如對所經營管理的生物集群注重其種間結構配置、物流、能流的合理流通與轉化,並研究人工群落和人工生態系統的設計、建造和優化管理等等。
②由於全球性污染和人對自然界的控制管理的宏觀發展,如人類所面臨的人口、食物保障、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能源、工業及城市問題六個方面的挑戰,應用生態學的焦點已集中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戰術方面。
(3)研究技術和方法上的進展
①遙感在生態學上已普遍應用,近20年來,遙感的范圍和定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對全球性變化的評價,促使遙感技術去記實細小比例尺的變化格局。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對古生物的過去保存時間進行絕對的測定,使地質時期的古氣候及其生物群落得以重建,比較現存群落和化石群落成為可能。
③現代分子技術使微生物生態學出現革命,並使遺傳生態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④在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方面,自動記錄和監測技術、可控環境技術已應用於實驗生態,直觀表達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獲得較大發展。
⑤無論基礎生態和應用生態,都特別強調以數學模型和數量分析方法作為其研究手段。
F. 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實驗室基金屬於省部級
張新時 主持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是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答大項目「北方草地主要類型優化生態模式」及「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反應模式研究」的主持人;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生態台站網路系統研究」草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分中心負責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的生物學基礎」的主持人;以及中國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研究項目等的課題負責人。
看了後我覺得這個基金可能是科學院自己設的,應該不是省部級
G. 生物數學
在網上搜索生物種群競爭數學模型
或者買一本數學模型的書上面可能會有
H. 著名植物生態學家張新時去世,生前擔任過哪些職務
這位植物生態學家張新時,突發疾病醫治無效,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這位植物生態學家,可以說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他是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的開創者,他在生前的時候,擔任過很多工作,曾經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原副主任以及全國政協常委,不管是在哪一個崗位,他都非常的盡心盡責,一輩子都獻給了祖國,哪怕他盡管離世了,但是他一輩子都被人們記在了心裡。
希望這位植物生態學家能夠在另一個世界裡面沒有疾病,健康快樂生活。
I. 張新時院士對中國植物生態領域的發展有何幫助
2000年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優化生態-生產範式”首席科學家。
截止到2017年12月,張新時主持了中國高山植被垂直帶系統、中國西部沙漠綠洲生態系統、內蒙半乾旱地區荒漠化控制專題等數十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 。
張新時主持和合作主持的項目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