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培生態文明

培生態文明

發布時間: 2020-12-12 17:45:00

㈠ 如何培育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一定要加強德育建設。只有讓他們清楚意識到保護生態文
明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才能讓他們提高使命感和責任心從而自覺地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

㈡ 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核心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2)培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

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㈢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應對生態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中共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意志。這一戰略的實施,確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地位,從生態文明領域邁上道德高地。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轉折點,如何汲取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符合科學發展和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憑借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不考慮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和國家制度,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分析,隨著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由被動接受、初步探索、過度征服到和諧共處,人類文明大體上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階段,現在開始向生態文明的階段邁進。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時期,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目前認識的最高境界。21世紀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模式改進,全世界各國政府對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達成共識,標志著生態文明時代的開始。生態文明是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是建立在知識、教育、科技高度發達和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生態文明不僅吸收人類以前的先進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業文明犧牲環境的高成本代價。為此,生態文明也可稱作「綠色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辯證統一的過程。近些年,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已經逐步探索出相對完整或明晰的實踐途徑,但是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態,面臨著許多有待開拓、創新的領域,包括思想觀念、戰略規劃、體制機制、產業發展等方面。

(一)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確立科學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

生態文明是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認為不僅人是主體、有價值;自然也是主體、也有價值。人類、自然共同作為宇宙的成員,具有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運行軌跡,人類企圖違背自然規律改變它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已成為21世紀的先進理念和主流倫理。

生態文明的財富觀認為農業文明是以土地資產為主流的財富觀,工業文明是以有形和無形資本為主流的財富觀,而生態文明則是要求以綠色財富為主流的財富觀。綠色財富是指以資源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安全為前提,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財富,具有生態性、和諧性、安全性、節約性和可持續性的特徵。比如,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綠色的食品、宜居的環境,森林、濕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財富。按照世界銀行衡量的新標准,綠色財富包括綠色人造資本、綠色自然資本和綠色人力資本:如環保節能建築物、環保型交通工具是綠色人造資本;山清水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綠色自然資本;德才兼備、有創新意識,受過良好的綠色教育,具備生態環保人格的綠色人才稱為綠色人力資本。

生態文明的消費觀認為工業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生態文明的消費觀則要求擴大「綠色文明」發展空間,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要求消費無污染、質量好、有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產品,提供節能、環保、健康、安全、舒適的服務;要求轉變消費觀念、優化消費結構,形成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鼓勵人們更加關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努力建設綠色家園。

(二)建設生態文明要進行系統的戰略規劃和設計

近年來,我國在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中部和東部的工業污染治理、熱帶生態和海洋生態的保護等方面,已啟動了一系列生態工程建設的有益探索;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仍需在發展方式、戰略布局、開發保護等戰略層面作出系統的規劃和設計。

發展方式主要是實現兩大轉變,即由高碳發展方式向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由粗放擴張的發展方式向集約環保的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應當創造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因為消費慾望的貪婪膨脹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不管貧富貴賤,人人都必須共同承受,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要求我們必須實施一系列在保護中有序開發自然資源和促進適度消費的戰略舉措。特別是中國生存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類,其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只能從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不可能去趕超美國。

二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可支配財力,盡快健全城鄉統一的低標准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免費義務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失業、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項目的保障力度。

三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對資源環境的替代作用。將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要淡化官本位觀念,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千千萬萬優秀人才到基層、到企業去創造財富,特別是創造綠色財富;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提升我國人力資本優勢的戰略規劃,進一步加強對基礎性人力資本的投入,特別是對幼兒和青少年等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入,堅決革除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通過減免稅等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增加對各類人力資本的投入,逐步形成個人、企業、社會和政府共同參與、分別投入、各得其所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

四是促進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與農村資源的佔有相協調,走集約式城鎮化道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對資源、環境構成巨大壓力。應該從13億人口的國情出發,結合人口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城鎮化政策;採取嚴格而系統的措施,扭轉盲目擴張、千城一面的建設格局,特別是各城市進行建設規劃時,應科學預測人口變化趨勢,合理控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留出彈性較大的生態用地規模,形成星羅棋布的中小城市群,使城市建設在綠色環境中,以便應對將來人口總量變化,確保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與農村資源的佔用同步協調推進,真正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惠州、株洲、貴陽、徐州、唐山和北海等城市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

戰略布局主要是對國土(包括海洋)空間作出准確的定位和科學的布局。

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制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並確立其法律地位,這是現有區域發展戰略的豐富和深化,是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

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有利於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維護未來15億人口的生態安全;有利於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發展成果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應區分輕重緩急,重點突破。按照服從中央大局和地方發展的原則,一是優先編制和公布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二是四類主體功能區中,優先開展禁止和限制開發區規劃工作;三是先行提高人口素質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並從空間的層次性、管理的有效性、運作的協作性以及健全法制體系等層面,正確處理好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科學構建「部門分工與協作」的國土及城鄉空間管理框架。根據功能區的屬性,分類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有關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

開發保護主要是保護好我國13億人口以至今後15億人口賴以生存的生態安全。

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如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蘊藏天然氣、煤炭等多種資源;但是,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地區,位於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制約西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國家制定生態資源補償政策的同時,可通過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園區的模式,探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新途徑。生態工業園區是一種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的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三)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決策咨詢體制。建議黨中央、國務院設立國家戰略咨詢委員會,把精力充沛、從政經驗豐富的部分領導幹部、著名專家學者組織起來,履行為黨中央、國務院就國家發展的戰略進行系統咨詢、研究和設計的職能,協調國家各種規劃之間的關系。

二是建立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建立以財政轉移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我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融合自然的經濟政策,使用生態資源獲益方不必承擔生態環境惡化的責任,環境保護者沒有必要的經濟激勵。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是重新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生態、經濟成本與收益的必要措施,按照破壞者付費、使用者付費、受益方付費等原則,率先在森林、礦產資源開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然保護區、重點流域及區域生態功能區等關鍵領域建立補償機制。積極推行市場化生態補償,在政府的引導下實現生態保護者與生態受益者之間自願協商的補償機制,積極探索資源使用權、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的補償模式;著重培育資源市場、開放生產要素市場,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促使環境要素的價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

三是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機制。構建區域管理的制度基礎,包括完善統籌區域發展的管理機構與組織,明確統籌區域發展規劃,規范統籌區域發展政策,統籌區域發展決策程序,確定不同類型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准,有針對性地指導與評價各地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綠色產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發展綠色產業是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的戰略抉擇,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更是中國十幾億人口幸福指數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證。

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引起全世界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這是一件壞事,但也是一次難逢的重大機遇。可以肯定地說,全世界正在孕育著一場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環保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或者叫綠色革命。因此,發展綠色產業無疑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朝陽產業,也是中華民族實現文明復興的科學跨越之路。

這些基礎工程包括:

(一)加強新能源開發與利用

(二)發展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

(三)發展高效優質綠色農業

(四)發展綠色旅遊等生態服務業

(五)發展生物工程

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政治層面,在於中央決策層和地方領導層的意志和政策。需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生態觀;加強法制建設;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推進生態民主建設,並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教育、行政等各種手段,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節能減排,最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

㈣ 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什麼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版中心主義。極權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1.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2.以培育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林業生態實踐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環境基礎、物質保障和文化支撐 3.建設生態文明要著力解決好生態建設中的經濟外部性和公平性問題,在全社會樹立一種生態有價、資源有償的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核算體系和補償制度

㈤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交流融通、自然與社會協調演進的一種狀態。這也是我們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關繫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
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應從兩方面著手,教育和實踐,概而言之曰「知行合一」、
汲取中華民族生態文明思想精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孔子提倡仁愛萬物,主張「不時不食」。《孟子·盡心上》說: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並且提出通過「仁民而愛物」這一途徑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庸》關於「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我為一」,宋代張載在《正蒙》中首先使用「天人合一」四字,並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情感。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堅持實踐育人,引導大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升生態文明素質。
(1)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特別是綠色消費觀的樹立。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環境意識。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袋,自覺節水節電,垃圾分類處理,控制污染。選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勤儉、節約、循環、適度的綠色消費理念;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和替代消費。
(2)支持相關社團組織活動。公眾參與是大學生提升生態文明素質的有效途徑而大學生的社團組織,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積極的興趣為動機參與的團體,是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載體。在校園內,大學生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世界性紀念日以社團為核心在校內外輻射性地開展生態道德宣傳活動,如開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通過舉辦環境宣傳月、環境文化節,舉辦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徵文比賽。
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讓生態文明引領大學生活同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堅持不懈,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㈥ 如何從自身做起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x0d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x0d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x0d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x0d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x0d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x0d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x0d(二)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x0d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絕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x0d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x0d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准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x0d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x0d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x0d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x0d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x0d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x0d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x0d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使本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會承擔全球的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由於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現.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終將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討還生態成本.\x0d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x0d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改良與革命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比的不是誰最能斗爭,比的也不僅僅是生產力,還要比誰最公平公正,誰最共同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最能可持續發展,誰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誰最能使社會更加和諧.\x0d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無力,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系,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x0d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

㈦ 如何培養生態文明意識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絕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 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准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 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使本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會承擔全球的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由於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現。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終將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討還生態成本。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改良與革命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比的不是誰最能斗爭,比的也不僅僅是生產力,還要比誰最公平公正,誰最共同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最能可持續發展,誰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誰最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無力,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系,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

㈧ 如何培養生態文明觀念

首先要有全生態世界觀,然後要知道什麼是是生態文明,再就是知道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什麼。

㈨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