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牧業
⑴ 生態農業包括哪些
生態農業建設區域類型是結合本地自然條件建設的具有地區特色、符合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水田生態農業。
2、旱地生態農業。
3、山地生態農業。
4、水域生態農業。
5、低地生態農業。
6、草地生態農業。
7、園地生態農業。
8、庭院生態農業。
9、村鎮生態農業
⑵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美國土壤學家艾布瑞克1971年發起,其主張與有機農業相似,不用化肥、農葯等,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的、經濟上有生命力的小型農業。提倡農牧結合、淺耕、生物固氮、豆科作物輪作、生物防治,重視土壤有機質和水土保持,注意物質的再循環利用,農田與草田比重為1︰2,草田養畜和提供廄肥與作物輪作。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阿爾伯里奇認為生態農業應是:生態上能自我維持,經濟上又有高效益的農業。盡管各國對生態農業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這就是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⑶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根據生態系統內有生命的生物群體與無生命的環境之間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建立起來的一個綜合型的生產結構,在這個生產結構中植物通過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過程,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光、熱、水、氣和養料,二部分通過植物轉化後,又歸還給環境;一部分為植物體積蓄、貯藏。這些貯藏的能量和物質,因動物吞食而轉移到動物體內;動植物的殘體被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分解,復雜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質,重新又回到環境中,為植物再一次吸收利用,這就是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轉移過程。在我國廣東、浙江等地,農民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態系統。他們挖塘養魚,在塘面上種桑,利用桑葉養蠶,再用蠶沙喂魚,含有魚屎的塘泥作肥料還塘基,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環,稱為「桑基魚塘型」生態系統。在這個食物鏈中,桑樹是生產者,蠶是一級消費者,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中的微生物則是分解者,物質在其中周而復始地循環,生生不息,廢物得到了全面的利用。
現在國內外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總的精神就是要求農業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人,善於遵循自然規律,立足今天,放眼未來,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創造最佳的生態環境。
有人對我國的生態農業提出一種觀點:切實根據生態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實行無廢物生產,提供盡可能多的清潔產品。既有效地利用機械設備、化肥、農葯,又盡量減少其污染影響,也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的經驗,力爭實現綠色植被最大,生物產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經濟效益最好,生態平衡最佳等目標。
生態農業並不排斥化肥、農葯、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所以可能獲得較高產量。它比較注意生態平衡,做到山、水、日綜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機肥料,在病蟲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減少農葯污染。所以我國大多數農業科學工作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只有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才能避免發達國家農業生產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在產出大量優質產品的同時,也可望建立一個優美宜人的環境。
⑷ 什麼是生態農業
在我國浙江、江蘇、廣東等地農村,人們挖塘填基,塘中養魚,基上栽桑,桑下種草,以桑養蠶,用蠶糞、牧草喂魚,塘泥肥桑,形成了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農業系統。這種人工生態農業系統,人們稱它為「桑基魚塘」。
在這里,「桑基魚塘」構成了一個奇妙的生物食物鏈:桑樹是生產者,蠶是一級消費者,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中的微生物則是分解者。在這一食物鏈中,物質周而復始,循環不斷,廢物也得到全面利用。現在「桑基魚塘」的生態模式,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最佳人工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既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又開辟了能源,使環境污染、能源浪費、土地資源的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獲得了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效益的高度統一。所以說,它是一種久興不衰的現代農業模式,在未來農業中將佔主要地位。
⑸ 生態農業!
生態農來業優點與缺點優源點一,產品質量好而且衛生安全優點二,市場前景好容易被人們接受優點三,未來世界的發展必定是生態為主缺點一,種植及維護難度加大缺點二,由於使用的肥料力度有限產量上不去缺點三,產品到達客戶手中後難以確認是否生態造成不信任無論有多少缺點 生態農業都會前進發展壯大生態農業新浪微博三位粉 交流與合作咨詢西部將來會成為生態農業巨大的基地產業區域
⑹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版境為前提,運用系統權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總稱。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手段,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措施,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生態農業具有多樣性、高效性、持續性三個特點,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高效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⑺ 什麼是生態農業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⑻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如果說企業的清潔生產主要從工業的角度來考慮生態倫理建設的問題,那麼,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倫理建設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現代常規農業是依靠化肥和農葯來解決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及雜草控制問題。化肥和農葯的施用是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全球的糧食緊張局面,為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化肥和農葯的施用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環境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失衡。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是揭示農葯大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並由此引發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化肥和農葯像一把雙刃劍,對農業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須對其做出全面正確的評估。
要控制化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嚴格執行使用規程。目前國外實施一系列法定的一般預防性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滅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制其在環境中的積累,如利用有機肥在最佳時期按規定用量、用適合當地的方法施肥,在輪作中栽培過渡性作物,施用長效肥料等。一般預防性措施包括對肥料的正確運送、保存和施用等。
農葯是消滅對人類和植物的病蟲害的有效葯物,在農牧業的增產、保收和保存以及人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但農葯有其利也有其害。由於長期大量使用農葯,空氣、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積在牲畜和人體內引起中毒,造成農葯公害問題。為了防止農葯的污染和危害,主要採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聯合或交替使用化學、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單純依賴化學農葯的做法。搞好農葯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制定工作。對目前廣泛使用的農葯品種和劑型進行安全評價;並從急性、蓄積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變性、致癌性、致畸性,聯合毒性,對眼和皮膚刺激性和變態反應,農葯代謝產物的毒性,農葯的殘留行為,對水生動物和益蟲的毒性等方面綜合分析,全面比較,然後制定允許殘留標准和安全間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的農葯。搞好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合理調配農葯,改進噴灑方法和農葯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葯及時適量,提高葯效,減少污染和防止產生抗葯性,做到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害,並充分發揮農葯的積極作用。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葯來代替劇毒和殘留性高的農葯。
除了要控制化肥和農葯的使用,改善常規農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另一個思路就是發展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一定的區域內,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我們也可以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以保持和改善該系統內的生態動態平衡為總體現化的主導思想,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進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材料輸入,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林、牧、副、漁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輸出,從而獲得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的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性效果。當前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理論已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所以不少人士認為,世界農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生態農業階段。
⑼ 什麼叫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在農業生產中合理安排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使農作物得到合理的循環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能得到高效率的轉化從而提高生物產品的生產率、利用率和能量的轉化率,最終達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再生產能力的目的。
我國山東省聊城市郊已悄然興起以日光、沼氣、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