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環境問題
『壹』 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哪兩個方面 詳細
復習:1、環境問題包括哪兩個方面?城市和鄉村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2、例舉環境污染的表現 3、例舉生態問題的表現 林壞草退生物少,水土鹽鹼荒漠化,溫濕酸臭煙霧彈。 探討目標:1、讓我們了解中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2、通過分析中國生態環境脆弱圖分析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3、能夠提出一些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 4、樹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過程: 一、 中國生態問題的地區差異 1、現狀:形勢嚴峻(總體擴大,局部縮小, 破壞大於治理,生態赤字擴大) 例舉中國生態問題的表現:(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次生鹽鹼化、荒漠化等) 主要分布區: 森林破壞: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草原退化: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濕地萎縮: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生物多樣性銳減: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土壤侵蝕: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荒漠化:西北、華北半乾旱區 2、 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南北溫差大、東西干濕狀況差異大 地形:多高原、山地等 地質:條件復雜 人為原因:巨大的人口壓力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 過度……掠奪式……粗放式…… 環保意識、法制等 3、 讀圖 4.16 分析不同地區生態問題和成因 A+B---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學生) C-----黃淮海平原(學生) D+E---南方低山丘陵(學生) F-----橫斷山區(教師) G-----青藏高原(教師) 地區名稱 主要生態問題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為原因 A + B 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草場退化嚴重 半乾旱草原地區、降水較少、氣候較干 過墾、過伐、過牧嚴重。 C 黃淮海平原區 土壤侵蝕嚴重次生鹽鹼化 暖溫帶半濕潤地區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 不合理灌溉 D + E 南方亞熱帶丘陵地區 土壤侵蝕—荒漠化、石漠化、酸雨等 亞熱帶丘陵,降水豐富 過墾、過伐、過度排放 酸性氣體 F 亞熱帶的橫斷山區、雲貴高原 土壤侵蝕,森林破壞嚴重,物種滅絕和多樣性銳減。 亞熱帶丘陵山地地區, 地質條件復雜 人民生活貧窮,過墾、過伐導致。 G 青藏高原 生態十分脆弱 高寒地區 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生態十分脆弱。 二、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與防治措施 1、惡化原因:①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 ②執法不嚴、管理不力 ③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 2、措施:退---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還濕 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生態走廊、示範區等 改---經濟結構、生活能源、改坡為梯等 法---環境保護法、管理、休漁、禁伐等 育---宣傳教育、提高意識 3、分析中國不同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措施 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
『貳』 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有什麼區別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有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白有個好環境菜會有好的生態。說的細一點就是什麼是環境專?環境就是屬水.空氣.土.和那些微量元素等等。生態是各種動物植物和環境組成的一個概念。所以說要先有一個好的環境,動物植物才可以生存,動物植物有了生存空間才可以說是一個好環境。環境問題很簡單,比如人人都知道的各種污染啊.氣候變化啊.核污染啊。這些就是很常見的環境問題,不常見的?我也不知道了。生態問題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動.植物和我們人類的生存問題了啊。
『叄』 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生態問題:森林破壞嚴重 土地資源喪失淡水資源緊缺生物種消失人口內激增大氣質量惡化森林破容壞嚴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森林破壞降低了陸地植被的儲碳容量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導致土地資源喪失中國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受到污染水資源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森林破壞的後果-物種的滅絕近代中國人口激增-增加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氣質量惡化中國生態問題: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荒漠化擴大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面臨危機氣溫呈上升趨勢
『肆』 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有什麼區別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常見的「三廢」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如外來物種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從定義上可以看出,生態問題其實是環境問題中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環境問題重點關注的主體是直接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而生態問題關注的重點則是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例如:工業污水進入河流污染水質,一般是環境問題,但當它影響到某一稀有物種的生境,就演化為生態問題。
『伍』 生態環境問題原因分析
研究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濕地及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資源退化、地表水質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礦山環境日益惡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區生態環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1.1 氣候因素
受全球氣候影響,研究區氣候變化反常,部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旱澇不均,洪澇和旱災交替發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趨勢。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於汛期,使得流域內暴雨集中,歷時短,入滲有限,地表徑流量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近年來年均降雨量明顯減少,病蟲害活躍,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3.3.1.2 地貌因素
該區域的地貌特點是地形起伏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溝壑密度3~7km/km2。坡度大於5°的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1%,大於25°的佔52%。這類地形易於徑流匯集,加強了對土壤的沖刷作用,破壞地表,降低土壤肥力。
3.3.1.3 土壤、岩性
區內以黃棕壤為主,土壤質地黏重,生產能力較低,易澇易浸,土壤的持水能力較差。還有一部分石質土和粗骨土,多分布於無植被覆蓋的石質山地和山丘地區,遇雨極易形成大面積的流蝕。岩性易風化,抗侵蝕能力低,尤其是廣泛分布於淺山丘陵地區的石灰岩、變質片岩,抗侵蝕能力更差,風化嚴重,對降雨沖擊的抵抗力較弱。
3.3.1.4 植被
該地域大部分地區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壞,現存面積很小,分布極不合理,天然林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長勢較差,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防護效益低下;淺山丘陵區,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較高,森林資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天然草地植被也很差,基本上起不到保水保土作用,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土壤瘠薄,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3.3.2 人為因素
3.3.2.1 人與自然矛盾
人口增長和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使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改變區域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進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發,造成土地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一方面人們通過墾荒造田、毀林造田等手段增加耕地面積;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和消費需求的驅動,一些單位和個人超量採伐森林資源,掠奪性開發礦山資源,結果造成原始植被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加重,自然資源逐漸匱乏,人與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3.3.2.2 環境污染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工作區地表水體質量嚴重下降。
農葯、化肥和農膜大量應用於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環境污染。
3.3.2.3 礦山無序開發
受利益驅動,部分礦山和個體采礦者對礦山資源實施掠奪性開發,只追求經濟利益,不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只重視開采,不重視回填和復耕,造成廢礦渣(土)亂堆亂放,礦山裸露,礦井廢棄,使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
3.3.2.4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不健全
保護生態環境的綜合機制及投資體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區域性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領導未能正確地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沒有真正形成生態環境建設的機制,僅僅依賴於國家有限的生態建設投資遠遠不能滿足生態資源的消耗需求,因此,也就加快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陸』 生態環境問題與環境污染的區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繫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環境污染特指人為污染,但是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由於人為污染造成的,它還包括自然界本身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問題
『柒』 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的區別是
生態問題其實是環境問題中的一部分。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常見的「三廢」。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如外來物種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一般來說,環境問題重點關注的主體是直接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而生態問題關注的重點則是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例如:工業污水進入河流污染水質,一般是環境問題,但當它影響到某一稀有物種的生境,就演化為生態問題。
『捌』 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問題有什麼異同
中國的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最嚴重的是乾旱問題,我認為造成乾旱根本原因專是人為改變環境屬的結果。而黃河大堤,長江大堤是罪魁禍首,大抵是寶貴的水資源順流而下,中國大地少了多少水的的滋潤,自然環境就慢慢幹了
『玖』 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地貌景觀植被破壞、水均衡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等。
2.3.1 地貌景觀植被破壞
由於露天開采,佔用大量土地,造成地貌景觀和地表植被的破壞,特別是建築石材和水泥原材料等的開采,改變了整個地貌景觀。地表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
2.3.2 水均衡破壞問題
由於礦坑疏干排水,導致區域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在有些礦區地下水下降數十米甚至上百米,形成了大面積疏干漏斗,造成泉水乾枯、水資源枯竭及污水入滲等,破壞了礦區的生態平衡。
岩溶充水礦床的排水、供水、生態環保三者之間的矛盾問題主要包括兩大類型,即華北型煤田的底板突(涌)水誘發的矛盾和矽卡岩型礦床周邊充水誘發的矛盾。礦井水既是威脅礦山安全生產的一個重要隱患和一個污染水源,但同時也是十分寶貴的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礦井水並使其資源化研究,從可持續發展和大系統理論出發,把礦區的排水、供水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建立統一的科學模式——排、供、生態環保三位一體優化組合,在整體生態環境脆弱和水資源缺乏的我國十分重要。
我國西北目前及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主要開採煤層的埋深均在100米左右。由於含水層底界與煤層間距只有10~50米,煤層開采後,冒裂帶極易波及含水層底部,使含水層地下水迅速轉化為礦井水,迫使潛水位大幅度下降,含水層疏干,造成植被枯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使當地生態環境趨於惡化。山西省因採煤造成18個縣26萬人吃水困難,30多萬畝水田變成旱地,井泉減少達3000餘處。因此,如何實現既採煤又保水,達到煤、水資源科學合理的共同開發,成為煤、水雙資源礦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2.3.3 礦區水土流失、荒漠化問題
西部既是我國礦產資源的主要富集區,也是礦產資源即將開發的主要地區。西部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十分脆弱,降水量小,植被種類單調矮小,生長不良,立地條件差,植物營養積累緩慢,植被一旦破壞很難恢復,而且當地人煙稀少。為減少採礦成本,露天開采較多,對地表植被和土地破壞較大,開采過程中又易形成大量的礦渣、尾礦和廢棄的地表砂礫石土體等,在雨季時加劇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區域自然條件下和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發生與否取決於降雨、地形、土壤、植被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降雨越大,植被受風蝕、水蝕和重力侵蝕等形式的水土流失作用(圖2.3)。
在青藏高原,特別是藏北高原,屬亞寒帶半乾旱季風型氣候區,這里植被矮小,乾旱少雨,風多。本區降水量166.38毫米,且僅集中於6~9月,年蒸發量2181.10毫米,為其降水量的13.1倍,乾旱頻繁,當植被層被破壞後沙漠化就極易發生並加速發展(圖2.4)。
圖2.3 開采後鬆散堆積體水土流失現象
圖2.4 藏北高原金礦生活區土地荒漠化現象
礦區開發過程中由於鏟除了大片草皮,翻采了大量廢棄土石,導致表土疏鬆,為風沙侵襲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另外,由於采礦機具碾壓地表破壞植被層,更會加劇荒漠化現象的發生。
『拾』 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具體例子的分類
暫且來分到自然災害,自比如黃土高原,以前就有水土流失問題,人類的活動只不過是加劇了這個問題而已)
2。
森林火災應該是
自然災害或者人類活動
農林病蟲害
是生物災害1。水土流失
荒漠化問題
乾旱缺水問題
鹽鹼化問題
咸潮
赤潮
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過度開采
酸雨
光化學煙霧
溫室效應
濕地的破壞
都是人類活動問題造成的
(水土流失
荒漠化問題
也應該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