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取向
❶ 生態取向的教師發展機制是什麼意思
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首要環節是決策,這件事值不值去做,誰主導去做!如何做。其次是制定方案和流程標准。三是獎勵和懲罰法進行激勵!從試點到全面推廣要時間,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實踐,不能走過場,給部門人撈取資本的機會!附: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的思考賈銘鈺楊秀芸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對評價並不陌生,因為評價是教師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起著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名式各樣的教師評價也是學校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是當前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教師在教育中發揮的作用,一方面有賴於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則有賴於合理有效的教師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師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師素質與職業道德水平的基礎,而教師評價研究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一、國內外關於教師評價研究現狀教師評價研究對建立教師管理制度具有重要作用,歐美各國從20世紀初開始,開展了建立教師評價體系的探索。然而在20世紀前半葉,採用正式程序來評價教師的學校仍然很少。正式的教師評價制度的產生,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教師評價體系才開始在各學校中廣泛採用。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以英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摒棄獎懲性教師評價,推行發展性教師評價,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許多教師稱贊這種教師評價不僅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措施,而且是糾正缺點、發揚優勢的有效途徑,更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教育改革。據英國學者希爾蘭茲(Shields)主持的一項調查表明,發展性教師評價在教師中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參與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有價值的活動。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王斌華先生利用在英國訪學的機會,專門研究並撰著了《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一書,將英國發展性教師評價問題系統地介紹給我國教育界,對我國的教師評價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教師評價開始較晚,於20世紀60年代起步,但直到80年代以後,才有比較正式的教師評價。1984年5月,我國加入了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組織,開始了我國教育評價實踐和理論的新探索。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重申必須對現有教師進行認真的培訓和考核。90年代以來開始有一些學者和學校開展發展性教師評價的研究。如大連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特級教師楊建雲主持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五」重點課題「發展性教師評價研究」、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教授主持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項目「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等。人們對發展性教師評價的理解見仁見智。但一般認為,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以實現學校的奮斗目標為導向,以面向未來為著眼點的一種新型的教師評價制度。縱觀各國教師評價研究的發展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的大致脈絡。正式的教師評價體系的研究發展,我們將之概括為以下兩個階段:1.60年代到80年代末,出現了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獎懲性教師評價。這種評價起源於教師責任制(有人翻譯成教學效能核定——teacheraccountability)。2.80年代中後期開始,興起了關注教師職業發展的發展性教師評價。它是一種形成性評價,即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出獎懲決定,而是用於診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以利於進一步地改進。二、目前的教師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的思考「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未來人才的重任,教師評價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環節,教師評價是促進教師素質和專業水平發展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激勵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素質和專業水平的發展。教師評價,從目的上可分兩種類型:一是獎懲性教師評價,二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獎懲性教師評價以獎勵和懲處為最終目的,通過對教師工作表現的評價,做出解聘、晉升、調動、降級、加薪、減薪、增加獎金等決定。而發展性教師評價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最終目的。它是一種雙向的教師評價過程,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和諧的氣氛貫穿評價過程的始終。它地關注教師的個人價值,把教師視為獨立的價值主體,關心教師的內在感受,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不斷發展。目前在學校管理中,教師評價機制也還存在著種種不盡人意的地方,其中主要體現在評價功能的主觀性、評價形式的單一性和科研教學關系處理的矛盾性上。1.目前通行的教師評價制度突出表現為一種獎懲性評價在我國教師評價中經常用到的「優勝劣汰」,「獎優罰劣」,「末位淘汰」,「能者上、庸者下」等詞語,這都充分反映出我國教師評價中以獎懲為目的的鑒定選擇功能。評價的目的就是看教師是否符合校方的要求,做出是否續聘和獎懲的判斷。這種教師評價主要著眼於教師過去已具備的素質、已承擔的職責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忽略了教師個人的主體價值,勢必影響教師的積極性。2.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往往是單一單向的評價體系評價考核過程是由學校制定出評估考核法,根據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品德、能力、出勤、業績等方面的表現加以量化,由校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單一的評價者對教師進行評價。這種評價體系因其缺乏評價主客體的互動參與,再加上評價過程本身的程式化、靜態化,學校管理者對教師評價考核的科學性、實效性大打折扣。3.現行的教師評價機制在處理科研和教學的關繫上存在矛盾目前,很多高校把充滿創新的科研活動與教師的物質利益直接掛鉤,如以發表論文多少篇、著作多少本、有多少論文上了SCI等作為業績考核的主要內容,片面強調論文的數量。當功利性、實用性的價值取向成為教師評價的最有效的價值導向時,它不僅會形成對學術道德的沖擊,而且會誤導教師片面追求科研成果,而對教師所完成的教學工作量多少、實際工作能力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優劣以及教書育人工作做得如何不予重視,致使教師不能全面地履行職責。《人民日報》(2005年11月24日)發表《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卻「下崗」了》一文,引起各界對「朱淼華現象」的關注。這里除了教師的評價標准值得反思以外,還涉及大學功能的定位、培養模式等更深層次的問題。「朱淼華的問題根本還在於沒有科研成果。」這樣的功能定位和教師評價標准,必然會將一些優於教學而疏於科研的教師拒之門外。在2005年報道的「安徽高校12名教師為評副教授買論文」的現象就折射出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失真的尷尬現狀。鑒於此,人們已逐步認識到發揮教師評價的激勵改進和導向功能的重要性,近年來「以評促改(建)」,「評價不僅僅是為了獎懲,而是為了促進發展」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發展性教師評價思想的科學運用指日可待。三、發展性教師評價的特點發展性教師評價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性教師評價,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1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科學性評價傳統的教師評價制度,大多是面向過去的教師評價制度,著眼於教師個人的工作表現,特別注重教師在評價之前的工作表現。這種評價的功能主要是表明教師是否履行了應有的工作職責,他們的工作表現是否符合校方的期望,並根據教師的工作表現,做出他們是否已經具備進行獎勵或處罰的判斷。而發展性教師評價,不僅注重教師個人的工作表現,而且更加註重教師和學校的未來發展。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培養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根據教師的工作表現,確定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其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發展性教師評價以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為指導,其評價目標、評價標准、評價程序、評價方法、撰寫評價結論不僅要符合教育規律、教學原理、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心理特點,而且要符合本地區和本學校的實際情況,能為全體評價者與評價對象所接受。另一方面,在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的整個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事實求是的態度,採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程序,保證評價結論的可靠性和准確性。2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不斷促進教師積極進取的激勵性評價傳統性教師評價多是以獎懲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參加評價的教師普遍擔心評價結果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和未來的前途,對評價持懷疑、懼怕、憎恨心理,甚至公開抵觸,此種評價對教師不具有激勵作用。而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其目的是通過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激發教師的勞動熱情,在沒有獎懲的條件下,啟發教師的專業自主和專業自由的樂趣,在充分滿足教師自我生命價值實現需要的同時,實現學校的管理目標和發展目標。3發展性教師評價是注重教師全體參與和共同進步的自主性評價發展性教師評價強調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取得共同進步。如果教師評價制度包含了獎勵和懲罰的因素,它們顯然會影響教師的坦誠程度,很難指望教師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非常注重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校內與校外之間的溝通,鼓勵全體師生員工以及校外有關人員積極參與教師評價工作,要求評價過程務必是一種雙向過程,和諧的氣氛必須貫穿在整個評價過程之中。發展性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進步,促進每一位教師的未來發展,從而促進學校的未來發展。4.發展性教師評價是激發教師積極性的民主性評價發展性教師評價破除評價過程的神秘化,增加評價過程的透明度,把評價目標、評價標准、評價方法、評價程序、評價要求原原本本地告訴所有參加評價的評價者和評價對象,以便調動廣大教師的參與意識,激發教師的積極性。獎懲性教師評價把教師視為管理的對象,注重等級森嚴的組織體制。與此相反,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強調教師在師資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依靠教師學的思想。5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促進教師不斷發展的導向性評價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不是面向過去,而是面向未來,不以獎懲為目的,而以發展為目的,其最終目標是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教師日後的工作提供規范,指明努力的方向,從而實現學校的發展需求。因此,在確定評價目標、評價標准、評價程序、評價方法、撰寫評價結論、確定評價者資格等各個環節方面,不僅要求符合目前的教師工作特點,而且要求充分考慮到教師未來的發展需求,注重與學校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方向緊密地結合起來,發揮教師評價的導向功能。綜上所述,發展性教師評價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載體。發展性教師評價面向未來,以發展為目的,是民主的、充滿活力的評價。發展性教師評價「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核心」,注重教師的個人價值,注重未來發展,幫助教師認識自我,發現自我,使每個教師都能從評價中獲得激勵、自信和不斷前進的動力,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不斷發展,從而促進全校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學校也得以持續發展
❷ 個性研究的取向有哪些個性研究中為什麼要生態取向
首先這個問題有點專業,我了解不多,簡單說說。
西方現代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即臨床的、相關的和實驗的。可以說這些研究在對象和方法上都大相徑庭。隨著社會和人類的發展,影響人格的因素越來越多,多種研究取向也指向了走向融合的前景。
近20年來關於人格研究在西方出現了一個新的研究取向即所謂的進化心理學。這個理論主張從生物進化論的視角,借用進化論中自然選擇和適應的概念,來分析人格的形成與表達機制。該理論認為人格是個體在接受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長期適應的結果,有利於個體生存和繁衍的人格得以繼承,不利於個體生存和繁衍的人格逐漸被淘汰。
因此進化心理學對人格成因的解釋主要看它對人類生存與繁衍的功能和效用如何,看它是否有利於個體更好地解決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為我們理解人格提供了一種新的整體的視野。
進化心理學家強調從進化論的視角來考察人類本性的產生和特點,認為人類本性是進化過程的原初產物,是「人類在遠古條件下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機制在解決特定適應性問題的過程中,那些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繁殖的心理機制往往取代那些無助於人類生存和繁殖的心理機制,並且隨著人類的不斷演化,這些有利的心理機制逐漸為人類群體所承襲,成為整個人類的普遍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