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與價值

生態與價值

發布時間: 2020-12-13 23:20:43

Ⅰ 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

摘要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為尺度,按其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的功效不同,區分為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兩種形式。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努力實現兩種價值的平衡。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界定生產力價值實現的最高上限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的有效工具。

一、生態文明的時代特徵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新階段

文明是人類這一智能生物主體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在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過程中發展和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代表人類社會進步和開化的狀態,也代表著人類從認識自然、依從自然的蒙昧狀態,逐步發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創造狀態的過程。

以生產力水平為標志,人類文明進程迄今基本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人類文明開始逐漸融合、趨同。人類文明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在不同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現,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決定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這使得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共同面臨著環境問題的巨大壓力,共同面臨著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因而轉變發展方式、緩和人地矛盾成為人類共同的訴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一詞,到1992年裡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上《21世紀議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標志著人類文明一個新時代——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

(二)生態文明的時代特徵

文明的發生發展以人地關系的變化為主線。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不同的哲學表達。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用主、客體二分的思維框架,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被兩極化,從環境中心論到人類中心論,人從崇拜自然、信奉拜物神教,逐漸被作為價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則退居從屬地位而失去「自然性」,到工業文明時期表現尤甚。工業文明的發展觀和相應的發展實踐帶來的是嚴重的資源危機、生態環境危機,相應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生存危機。因此能否持續發展成為當今的時代主題。

在人地矛盾危機重重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孕育人類的空間基礎與物質能量基礎,是人類永遠的家園。人類不過是處在食物鏈末端的一個普通的生物群體,只是人類具有智能這一特性,使其具備了締造文明的能力,也使其在人地關系中成為主宰,而將自然作為被動的客體。自然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石,卻失去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獨立性、自我性。自然家園毀滅,人類文明焉附?生態文明時代的哲學靈魂,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發生、發展的哲學表達。在這個系統中,要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與發展規律,要視自然萬物與人平等、共生、共同發展,改變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把自然視作在生態系統中與人類平等的主體,而不僅僅是勞動對象。當自然做為人類文明的來源的時候,人類不應只從中索取,更要保護和促進自然的發展,這是人類必盡的義務和責任。

因此,我們需要重建人地關系,重建新時代的文明發展方式。新的文明應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為宗旨,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這種把生態持續發展視作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同等重要,並在人類文明建設中推動生態持續發展的文明,稱之為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財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這不僅僅是認識上的進步,更意味著行為方式的全面改變,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必然。

二、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問題

(一)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

生態文明時代亟需解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是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價值問題。

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即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產品的社會聯系的反映,是為解決商品交換標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計量工具。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而效用價值論則以補償消耗等量資源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抑或效用價值論,都是以人類社會活動為出發點,以人類的主觀視角來探討和判斷人類生產活動的對象或產物有沒有價值、價值的大小,而對資源環境的價值也出於資源環境是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是否經過人類勞動,是否對人類有用來判斷。

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理論提出兩個挑戰,其一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勞動和勞動創造價值的范疇及其作用問題的質疑;其二是對於有些自然物質以及環境,因為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實體性,導致部分價值(使用價值,未進入計價、交換)的缺失,造成的惡果是對資源環境的無節制使用卻沒有相應補償,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與破壞。

理論的缺陷和實踐的需求急需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勞動價值論以勞動決定價值立論,效用價值論以物質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決定價值立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應建立在人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基礎上,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為尺度,尋求保障發展、保護生態平衡的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物質、能量及其所處環境,有些需要通過人類勞動,有些根本不需要經過人類勞動,都能夠被人類利用,只要能夠被人類利用,就具有使用價值。資源環境不僅對於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同時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根基和出發點。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按其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功效不同,資源環境價值可以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二)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生態是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形式和運動的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通過空氣、水、陽光、土壤、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運動,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過程,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發展。這一過程無需人類勞動的參與,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資源環境對於自然系統來說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價值,但卻有著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發展的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保證人類擁有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的前提條件,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

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生產力是在人類利用資源環境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資源環境進入社會生態系統,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經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加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財富基礎,其效用或價值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資源基礎與環境基礎。資源環境這種相對於社會系統、相對於人類生產勞動的使用價值,稱之為生產力價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促進了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實現的過程正是文明進步的過程。

(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對立統一

資源環境具有相對於自然主體的生態價值和相對於人類主體的生產力價值,首先具有生態價值,然後才具有生產力價值,生產力價值依附於生態價值存在。二者統一於資源環境本身,互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人地觀必然產生不同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文明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訴求不同,導致資源環境價值的實現不同。文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有限,自然為中心的人地觀使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被動依賴為主,生產力水平最為低下,只能靠石器、動物骨角、樹枝等簡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質為生活資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生態價值得以保全。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慢慢出現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類開始從被動依賴到主動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社會物質生產表現為利用畜力、水力發展農業、畜牧業,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此消彼長,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以蒸汽機、電動機、微電子技術為標志的三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人工業文明時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社會物質財富迅速積累,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使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源環境的生產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而伴隨出現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價值嚴重損毀。

資源環境的雙重價值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中心的人地觀導致了資源環境價值實現的逆轉,生產力價值逐漸擴大,而生態價值日漸被侵蝕和忽略。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資源環境生產價值最大化,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卻使得生態價值大大降低。這是自然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協調可持續的人地關系、發展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需要合理處置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矛盾關系。只有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同時實現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圖1)。

圖1

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存,更要在生產力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發展是為了人類生存得更好。若生態受到破壞,生存質量無從談起,發展亦無從談起。因此文明發展在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更要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這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

(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傳統文明對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已經實現了最大化,相應使生態價值大大受損,生態文明時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資源環境的價值平衡問題。生態文明時代,需要有效控制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實現,生產力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生產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即不破壞生態價值為底線。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在兩種價值實現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度,達到兩種價值同時實現最大化、最優化。

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對資源環境價值的追求存在差異。發達國家在深度挖掘了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之後,實現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現已經開始注重轉向生態價值實現。而發展中國家大多仍然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對生產力價值的追求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上了文明發展的議程,生態文明時代如何協調和平衡區域乃至全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關系,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

發達國家在快速發展階段,由於對人地關系的錯誤認識,以犧牲生態價值換取生產力價值,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在今後應當承擔更多的保護生態的責任和義務,發展中國家雖然面臨發展的壓力,也必須要兼顧生態環境問題,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生態保護的約束強度,在發展與保護之間尋求合適的合理的「價值平衡點」。面對生態問題全球化,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形成有差別的共同行動,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的家園。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的依據與途徑

人與自然構成統一的系統。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承載體,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生產消費的所有環節,是資源環境所要承載的對象。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就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指標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用以指導確定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通過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的控制,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可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中,一方面考量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一方面考量社會需求的總量,同時考慮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對人類社會開發利月資源環境的方式、規模和速度等的影響,最終確定承載力大小。承載力大小實際上界定了生產力價值開發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將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控制在可承載的范圍之內,即保證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也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可以作為平衡兩種價值的工具和手段,承載力閾值就是平衡生產力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科學依據,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認真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

在資源環境兩種價值的實現過程中,人類不是消極等待,應該積極應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保護能力,既要保障發展,又要保護資源,既要充分利用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又要確保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實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原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8期,作者與樊笑英合作撰文)

Ⅱ 生態浮床的價值

生態浮島,又稱人工浮床、生態浮床等。它是人工浮島的一種,針對富營養化的水質,利用生態工學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為載體和基質,應用物種間共生關系,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從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態系統,用以削減水體中的污染負荷。它能使水體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時水質指標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別是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態浮島對水質凈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例如總磷、氨氮、有機物等,使得水體的營養得到轉移,減輕水體由於封閉或自循環不足帶來的水體腥臭、富營養化現象。

生態浮島通常用於生態修復城市、農村的水體污染,也用於建設城市濕地景區等等。

Ⅲ 植物的生態價值和商業價值

植物對人的生態價值=時間×綠值/距離。這一公式的創立可以讓我們清醒地看到所面對的問題,指出正確的前進方向。
綠值=基礎值+特異值,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氣的量為基礎值,清除有害氣體的能力和對人身心保健、治療的能力為特異值。綠值的建立使植物的生態價值數量化,對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基礎上,建立人居環境所使用植物品種的生態價值資料庫,在人居環境中選擇、比較、進而精確的使用植物,在單位面積上做出較高生態價值的方案。
時間,是指植物對人感官起作用的時間。
距離,是由人的感官主要以視覺對植物的感知分為親密到近、中和遠三個距離段。親密是指伸手可及的范圍,人的五種感官對植物都能有清晰的分辨,近是指視覺能分辨植物的真假和品種的不同。中距離是指不能分辨植物個體,只能看到一片綠色。遠距離是指看不到綠色。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人與植物在一起的時間越長、植物越多即綠值越大、和植物的距離越親密,植物給人的生態價值越大。
以綠色植物對人感官的影響力,綠色植被的生成來源,植物與人的相互作用,以城市中的人為中心將地球上的植被系統分為三個綠色圈。
第一綠色圈是天然林植被系統,它是自然生成的森林植被。這一綠色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基礎。它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人類要做的是減少對它的干擾。恢復其良好影響是漫長的自然過程。它對人類生態影響指標是森林覆蓋率。
第二綠色圈是城市及周邊的人工林植被。是政府用稅收人工建成的植被。它具有凈化空氣,吸收有毒物質,吸附粉塵,分泌殺菌素,調溫降噪的功能。是城市的主要生態支撐系統。它通過影響城市的小氣候,人視野中的綠色比例對人產生影響。其發展受財政和城市土地面積的制約,綠化潛力有限。聯合國生物圈生態組織認為城市人均綠地大50平方米以上為最佳居住環境標准。在中國達到這一目標要走漫長的路。體現它對人的生態影響是要求單位面積上更高生態產出的指標:綠容率。
第三綠色圈是建築本體上的綠色植被。是以私人投資為主建設和管護的人工植被。據統計,現代人一生中85%左右時間處於建築空間中。這里的植物和人處於親密距離。從公式可知,這一區域只要增大植物使用量,即可產生三個綠色圈裡面最大的生態價值。它是城市提升綠化水平的高地。第三綠色圈是與人相互作用最直接、最長期也是最強烈區域,人只要願意,一天可得到。衡量植物在這一區域的影響,需要更精細的指標:綠值。
有了三個綠色圈也就產生了兩個過渡帶,也就是兩種力量、兩種規律相互作用的區域,其發展與建設需考慮這些特點。第一和第二綠色圈之間的過渡帶建設,應主要遵從自然的力量。第二和第三綠色圈之間的過渡帶建設,以政府為基礎,充分利用私人的個性需要,利用社區自治組織,私人投資建設。
三個綠色圈概念,使我們比較清晰地認知人與三個綠色圈的相互作用關系。它們各有獨立作用的區域,特別而相互之間不可取代的獨立價值。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交互影響,組成了地球上一個完整的植物生態系統。三個綠色圈的建立,構成了建築中的人與大自然聯系的生物廊道,恢復起人與自然的直接聯系。
現實的第三綠色圈建設的起點,主要是建築的圍護—陽台。陽台是建築室內的外延,是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相聯系的紐帶。使居者呼吸新鮮空氣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最佳空間。全部打開,室內和建築外部環境相連,外部的空氣通過陽台植物層的過濾、去塵、降噪、增氧、調濕、殺菌、添加負離子等生態處理後變成新鮮空氣進入室內。關閉外部,對內開放,植物區和室內形成閉路系統,植物區在陽光作用下就象一台生態反應器一樣吸入室內污濁空氣,處理後,送出新鮮空氣。到了夜晚,關閉室內與植物區的聯系,我們將避免植物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危害。在這里有陽光的照射,有建築對溫度的控制,是適合多數植物生長並產生良好生態產量的地方。
這里是一片綠洲、一個小森林、一個生態倉。在這里,人將享受到自然的氣息,陽光的溫暖,綠色的圍護,都市的壓力得以舒緩,心靈得到充實和慰籍,接受自然的靈感與創意。植物季節的變化,將喚醒都市人內心蟄伏已久的自然節奏重新獲得生命的能量。
第三綠色圈建設的終極目標,植物在建築外圍護中占重要地位。隨陽光滲入建築技術的發展,向內部滲透。使高密度建築、人性、自然溶為一體。自然回歸人居。

Ⅳ 海草的生態意義與經濟價值是什麼

海草的生態環境及價值

海草在海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改善水的透明度;控制淺水水質;是許多動物的直接食物來源;為許多動物種類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隱蔽保護場所;棲息著許多重要的底棲生物;抗波浪與潮的能力,是保護海岸的天然屏障。海草通過其高生產力建立很大的碳儲備,在熱帶地區,這些碳儲備被食草動物如海龜、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利用。碎屑食物鏈通常被認為是來自海草的主要能量源流動的途徑。據國際上的研究結果,海草的經濟價值遠高於紅樹林和珊瑚礁的經濟價值。

海草在海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海草作為一種生長在水下的水生植物,由陸生植物演變而來。海草是唯一淹沒在淺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其花在水下結果,然後再發芽。全世界的海草包括12個屬,約50個種,這些植物廣泛分布於溫帶和熱帶的海岸帶水域,並且是常常受到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嚴重干擾的群落生境。它們偏愛的環境主要是流動有限的沿海瀉湖、河口和海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草場、與紅樹林和珊瑚礁一樣,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海草場是生物圈中最具生產力的水生生態系統之一。

和陸生植物一樣,海草也有根莖葉的分化,海草還會開花和結果,它也是通過光合作用以獲得自身生長所需能量的初級生產者。但是海草和陸生植物也有顯著的不同,海草沒有強壯的莖稈,它們的葉只需海水的浮力的承托就足以抵擋波浪的沖擊。

從海草的形態學和生活習性來看,它們有時候更像海里的大型藻類,但是只要細心觀察,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從生理結構上看,海草更接近於陸生植物,它們有完善的結構分化,而大型藻類卻沒有。大型藻類通常通過假根附著於海底或其他一些固定於海里的物體,而海草有真正的根,它們通過根固定於海底,並通過根吸收沉積物裡面的營養物質和生長所需的礦物質。從光合作用來看,大型藻類的所有細胞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而海草只有葉有葉綠體,因而海草的光合作用只能夠通過葉進行。此外,大型海藻可以通過營養鹽海草的生態環境

和礦物質的擴散作用而直接從水體中獲得這些物質,而海草只能夠通過木質部和韌皮對這些物質進行傳輸。最後,大多數的大型海藻沒有繁殖器官,而海草能夠很好地進行有性繁殖。

海草是飼料、化妝品、工藝品的很好的生產原料,此外,海草場也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以及為旅遊觀光的價值。

海草場的 存在改善了周圍的環境,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了便利或福利。海草場的存在對凈化水質、減少岸堤維護費用、增加海草場及其近海的漁業資源有著極大的作用。海草通過吸收周圍海水中的N、P等營養元素而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從而避免赤潮的發生。海草場為魚、蝦、貝類等生物提供庇護場所、棲息場所,提供食物,使海草場中的漁業資源特別豐富,此外海草場也是許多經濟魚類孵育仔稚魚的好場所。海草場的存在不但對其中的漁業資源有很大的貢獻,而且對其附近海域的漁業也有很大的貢獻。海草場中的經濟動物在海草場中孵卵、生長以及生活,其幼體長大後可能游到附近的海域生活,這就為附近的海域增加了漁業資源。海草的存在可以抵擋住部分風力,減弱風力,保護海堤。

海草的生態環境是飼料、化妝品、工藝品的很好的生產原料

海草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除了能為人類帶來可視的經濟價值之外,還有一些不可見的價值,例如海草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增加了審美視野,等等,這些作用所帶來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衡量的。

Ⅳ 寒溫帶針葉林的生態與經濟價值

寒溫帶針葉林具有較高的生產力,特別是隨緯度南移,森林生產力增加,是我國主要木材基地,同時也是造紙和人造纖維的原料基地,又由於這類森林多分布在山地,對於水土保持起著重要作用。

Ⅵ 一顆樹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比是多少

是的,(1)減少水土流失,凈化空氣;

(2)植樹進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氣和地下水,可以減少回溫室效應的產生,同時對答我們的視力有一定的幫助,使生態得到平衡,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3)植樹可土壤的肥力有作用;
(4)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蝸鳶的生態價值

蝸鳶是福壽螺的天敵,引進它們可以有效的控制福壽螺的數量。福壽螺分布於南北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之淡水或半淡鹹水中,即湖沼、池塘、溝渠等靜水水域。棲息於10-100厘米水深之邊緣地帶,適當的水溫為25-30 ℃之間。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在當地因為有鷹隼類為其天敵,因此危害不明顯。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國人引入到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作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福壽螺雖然好吃,卻給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水稻種植造成相當大的危害。福壽螺已經被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列為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海南、四川、重慶、台灣等省市。

Ⅷ 淡水湖泊的生態價值

淡水生態系統
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分為靜水的和流動水的兩種類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沼澤、池塘和水庫等;後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壞、難以恢復的特徵。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屬靜水生態系統(緩流生態系統)。
緩流與急流相比,含氧量較少,但是營養物質要豐富得多,因此,緩流中的動植物種類也較多。緩流中的生產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及岸邊的高等植物,此外,從陸地上隨雨水等進入河中的葉片碎屑等,也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營養來源。緩流中的消費者有穴居昆蟲和各種魚類,此外,蝦、蟹、貝類等動物也較多。
淡水生態系統不僅是人類資源的寶庫,而且是重要的環境因素,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污染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
在20世紀以前,全球對淡水系統所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務的需求並不多,淡水也並未被人們認為是短缺資源。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和灌溉農業的擴張,對與水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形成了對淡水生態系統承受力的巨大壓力。
我國湖泊生態系統的特點: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泊受晚第三紀季風氣候的影響,是由長江泛濫沖積而成,湖盆淺平,屬典型的淺水湖泊,不形成溫躍層(Thermalstratification)。它們與長江干支流連結形成獨具物色的江湖復合生態系統。
該地區湖泊生態系統的特點是生產力高,具有豐富的水生高等植被,沼岸帶(Littoral zoone)生態環境發達,並且由於江湖生態環境差異及每年受季風的影響而產生的汛期和明顯的水位落養,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江湖(半)洄遊魚類,如鰱、鱅、草、青、、、赤眼鱒、鯿等,其中許多是我國主要的淡水經濟魚類,也是世界淡水漁業的重要支柱。
長江水系的魚類約有300種,其中鯉科魚類佔一半以上,主要的經濟魚類多數也屬於鯉科。長江水系被認為是東亞特有淡水魚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並使世界上的一些古老孑遺生物類群得以保存。長江水系的自然湖泊水質清澈,蘊藏著極為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資源,為我們的生存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淡水資源

Ⅸ 紅藻的生態意義與經濟價值有哪些

紅藻是一門古老的植物抄,它的化石是在志留紀和泥盆紀的地層中發現的。紅藻和藍藻植物有相同的特徵,但是,也有顯著的差別,正像在藍藻門中已敘述過的那樣,它們的親緣關系是不清楚的。綠藻中的溪菜屬和紅藻門中的紫菜屬,兩屬的細胞都有星芒狀載色體,植物體構造和孢子形成方法都比較相似,因而有人主張紅藻是沿著綠藻門溪菜屬這一條路線進化來的,但它們的色素顯著地不同,似乎這條進化路線也是不可能的。還有很多人認為紅藻的有性生殖和子囊菌的有性生殖相似,設想子囊菌是由紅藻發展來的。

紅藻門的經濟價值很高。在紅藻類中,紫菜是一種食用藻類,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此外石花菜、海蘿等均可食用。鷓鴣菜和海人草是常用的小兒驅蟲葯。從石花菜屬、江籬屬、麒麟菜屬植物中提取的瓊膠,被應用在醫葯工業和紡織工業上,並廣泛作為培養基。

Ⅹ 苔蘚植物有何生態作用和經濟價值

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1.苔蘚植物能繼藍藻、地衣之後,生活於沙磧、荒漠、凍原地帶及裸露的石面或新斷裂的岩層上,在生長的過程中,能不斷地分泌酸性物質,溶解岩面,本身死亡的殘骸亦堆積在岩面之上,年深日久,即為其他高等植物創造了生存條件,因此,它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 2.苔蘚植物一般都有很大的吸水能力,尤其是當密集叢生時,其吸水量高時可達植物體乾重的15—20倍,而其蒸發量卻只有凈水表面的1/5。因此,在防止水土流失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3.苔蘚植物有很強的適應水濕的特性,特別是一些適應水濕很強的種類,如泥炭蘚屬、濕原蘚屬、大濕原蘚屬、鐮刀蘚屬等,在湖邊、沼澤中大片生長時,在適宜的條件下,上部能逐年產生新枝,下部老的植物體逐漸死亡、腐朽,因此,在長時間內上部蘚層逐漸擴展,下部死亡,腐朽部分愈堆愈厚,可使湖泊、沼澤乾枯,逐漸陸地化,為陸生的草本植物、灌木、喬木創造了生活條件,從而使湖泊、沼澤演替為森林。 如果空氣中濕度過大,上述一些蘚類,由於能吸收空氣中水濕氣,使水長期蓄積於蘚叢之中,亦能促成地面沼澤化,而形成高位沼澤。如高位沼澤在森林內形成,對森林危害甚大,可造成林木大批死亡。 因此,對湖泊、沼澤的陸地化和陸地的沼澤化,起著重要的演替作用。 4.苔蘚植物的生態發展是多方面的,對自然條件較為敏感,在不同的生態條件下,常出現不同種類的苔蘚植物,因此,可以作為某一個生活條件下綜合性的指示植物。如泥炭蘚類多生於我國北方的落葉松和冷杉林中,金發蘚多生於紅松和雲杉林中,而塔蘚多生於冷杉和落葉松的半沼澤林中。在我國南方一些葉附生苔類,如細鱗苔科、扁萼苔科植物多生於熱帶雨林內。 5.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葉細胞,是苔蘚植物無法生存,人們利用苔蘚植物的這個特點,把它當做檢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還可以保持水土,蓄積水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