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總體規劃
⑴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大約50年左右的時間,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力爭到下個世紀中葉,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進行規劃。各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一)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用大約12年的時間,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閉度大於0.2計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在生態環境重點區域建立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從現在起到2003年是實現近期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力求起好步,開好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採伐和濕地開發,堅決禁止毀林毀草開墾和圍湖造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96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2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七點六以上,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8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0萬公頃,退耕還林3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面積6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1500萬公頃。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立全國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
(二)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游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十二;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普遍運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復。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斗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復。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⑵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總體規劃
1、規劃指導思想:利用區位、資源、生態等方面的優勢,根據當地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的特點,以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堅持「保護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方針,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2、規劃原則:遵循與濕地有關的國家法規,符合國家現有的濕地保護與利用政策;以生態效益為主導,三大效益協調統一;保護第一,保護和合理開發相結合;統一規劃,分區管理;社區參與的原則,共同發展;盡量適應和包容現有的開發建設,並與相關規劃相協調;突出主題。
3、規劃目標:在維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功能完整性,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發掘太平湖濕地資源的旅遊開發價值,並加以合理利用,力爭把太平湖濕地建設成為集觀光、度假、休閑、濕地景觀展示、環境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功能於一體的一流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充分發揮太平湖濕地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4、規劃范圍:太平湖湖面、上遊河流入湖口以及高水位以上80—200米湖濱區圍。上游至陳村水電站,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4′43″—118°10′54″,北緯30°19′03″—30°25′18″,總面積98.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88.6平方公里。
5、規劃期限與階段目標:本規劃年限為9年(2007年—2015年),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2007—2009年)、快速發展階段(2010—2012年)、完善階段(2013—2015年)。
6、規劃功能布局:空間布局原則(保護優先、主題明確、突出完整性、注重可操作性);空間總體布局(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科普教育區、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閑區)。
⑶ 溫州生態園的總體規劃
《溫州生態園總體規劃》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規劃適用范圍
為適應溫州生態園建設保護與管理的需要,依據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編制本規劃。本規劃適用於溫州生態園范圍。
本規劃經溫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凡在生態園規劃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活動,均應按本規劃執行。
第2條 規劃依據
(一)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溫州生態園三垟濕地保護的決定(2002年8月2日市九屆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通過);
(二)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三垟濕地和大羅山風景區保護的通告([2002]8號);
(三)《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
(四)《溫州生態園總體規劃》專家組評審意見;
(五)《溫州生態園生態現狀調研與分析》和《溫州生態園生態建設研究》;
(六)《溫州生態市建設規劃》(2003-2015);
(七)其他相關標准規范及規劃文件;
(八)關於印發溫州生態園總體規劃審查紀要的通知(溫市規[2004] 號)。
第3條 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
溫州生態園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 「一港三城」發展戰略,合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使生態園規劃建設成為具有高品質、可持續的綜合園區。
其遵循的原則為:生態有效保護,發揮最大生態效益;資源綜合利用,城市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交融,天人合一;可持續發展,為後人留有發展餘地。
第4條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2004-2020年;
近期:2004-2007年,
中期:2008-2012年,
遠期:2013-2020年。
第5條 規劃強制性條文
文本中「黑體字」條文為本次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強制性內容是對城市規劃實施進行監督檢查的基本依據,違反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進行建設的,屬嚴重影響總體規劃行為,應依法進行查處。
· 第二章 規劃范圍與功能定位
· 第三章 分區、結構和布局
· 第四章 容量和規模
· 第五章 生態保護修復規劃
· 第六章 道路交通規劃
· 第七章 風景區整合規劃
· 第八章 旅遊規劃
· 第九章 景觀規劃
· 第十章 市政設施規劃
· 第十一章 環境保護和整治規劃
· 第十二章 防災安全規劃
· 第十三章 水資源綜合規劃
· 第十四章 村莊策略規劃
· 第十五章 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 第十六章 協調區銜接規劃
· 第十七章 分期建設規劃
· 第十八章 實施管理措施
· 第十九章 附則
· 附一 名詞解釋
⑷ 如何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在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層面上進行編制
1、 生態園林及城市生態園林的概念
關於生態園林的概念,我國著名園林專家程緒珂等都闡述了自
己的觀點,我個人淺識為:生態園林是以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用生態學原理研究植物單個有機體和整個群落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關系,同時研究植物群落的發展,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揚其共生、避其相剋,形成有規律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以提高城市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促進城市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門學科.具體在城市中,城市生態園林就是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和諧自然的生態遊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基礎上,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規律,模擬地帶性植物群落的類型,建立與地方氣候相適應,相當穩定,結構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是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和而成的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網路.
2、 城市生態園林的基本特徵
城市生態園林與一般城市綠化的差別,在於它改變了過去孤
立的,狹窄的公園綠地設計,主要要解決了游覽、休息、觀賞、美化、文化娛樂等功能的觀點,而以生物工程技術措施為主,利用生物及其群體的發展規律,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及效益,它具有多屬性、多功能、多效益,綜合使用價值觀的特徵.
從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角度看,它就是在傳統園林的基礎上遵循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以植物為主,建立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其內部的物質變換,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饋調節,經濟效益最好,社會高度和諧,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機能.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融為一體,同步發展,達到最高水平.為人類創造清潔、舒服、優美、文明的最佳生態環境.達到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 傳統園林與生態園林的不同(差異)
生態園林自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到世界各地重視以來,發展較
快.我國1986年5月中國園林學會在溫州召開的《城市綠化系統植物造景與城市生態》學術討論會上提倡在我國建設「生態園林」以來,十多年來,生態園林建設無論在布局,設計上都發展較快.生態園林是當今最有長遠性、方向性、開創性、實現性和普遍意義的城市綜合建設和管理工作,也是實現城市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傳統園林和生態園林的園林綠地都是人工生態系統,傳統園林綠地也有生態效益.但生態效益的發揮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生態園林是能夠使園林綠地按照人的要求去發揮作用的目的系統.生態園林是對傳統園林的繼承和發展,生態園林在強調生態效益的同時,並不降低對園林審美質量的要求,生態園林在繼承造園意境,植物造景等傳統園林精華的基礎上,把園林綠化推向更加齊全、高效、經濟更加合理,形式更具有現代特色的新階段.
4、 生態園林的作用
(1)提高城市綠地率和綠視率,降低眼疾發生率,消除疲勞.
生態園林的目標是擴大綠地面積和綠色空間,綠地面積及綠
色空間面積越大,它的優越性也越大.據科學測驗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須由150M2的綠葉面積提供,也就是說,每人須依靠一棵枝葉繁茂的喬木的產氧量而得出健康生存.為此,大力提高城市各類土地及空間的綠色覆蓋水平,盡量在綠地中少建小品,假山、噴水池,少塑雕像,提高綠地率.
綠色植物能吸收太陽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反射出適合於視網膜的綠光,所以綠色對人的視覺神經最適宜,它對視力起到了維持和保護作用.據日本科學家研究指出,當人們視野里綠色佔25%時感覺到最舒服.所以,日本要求工廠和機關的環境中保持20%~25%的綠地.據報導,綠化好的城市,眼疾的發病率在2%以下,而綠化差的城市眼疾的發病率達22%左右.綠化的校園里,學生學習眼睛感到疲勞時,看看窗外的綠樹或草坪,可以消除疲勞,恢復精神.道路兩旁的樹林,可以減少疲勞,能使司機專心駕駛車輛.綠色對人的眼睛有益,生態園林可以為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創造合適的綠色環境.
(2)提高單位面積植物的葉面積系數
植物葉綠素能把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加大葉面積系數(植物的葉面積總和與植物覆蓋面積之比)是提高光合作用率的有效途徑.而植物吸毒抗污染的作用與葉面積多少成正比.所以,生態園林根據喬木葉面積系數比灌木草本大得多的特點,多種喬木,配以藤灌草相結合的復層人工植物群落,可以盡量擴大葉面積系數.
(3)發揮以間接效益為主,直接效率為輔的綜合效率.
據美國一資料記載,綠化的間接效益是它本身直接效率的18-20倍.苗木從種植成活到成林成材,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其貢獻價值,除本身生產大量的氧氣外,還有防止大氣污染、截流儲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棲息鳥類、旅遊保健、陶冶人們情操等作用,其間接效益是相當大的.因此,由於生態園林的多層次的復雜結構,其綜合效益比一般園林綠化為高.
(4)提高景觀價值
生態園林建設,主要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組建的多層次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具有千姿百態或燦爛的色彩,或發出濃郁的芳香,展現出神妙的風韻,形成良好的景觀,使人工美和自然美有機結合,提高了景觀觀賞價值,滿足了人們多種多樣的需求和審美情趣.
⑸ 生態農業規劃公司之生態農業總體規劃在縣域范圍是如何結合小城鎮建設進行統籌規劃
區域統籌規劃原則;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建設原則;生態支撐,農旅融合原則;立足高起點、高標准,統籌農業、鄉村、生態、文化、景觀等各層面要素,重點以科技示範為引領,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為支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為特色,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打造科技示範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產村互動一體、模式機制創新的特色田園小城鎮,引領示範帶本區域及周邊地區的發展。 通過現代農業+小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生態發展經濟態勢——新田園特色小鎮——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觀點。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打造新型城鎮化範式,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
⑹ 海南省出台省和市縣總體規劃 嚴格保護生態紅線
7月28日,新華社消息,海南省省政府近期出台《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規劃實施、規劃調整、監督檢查等方面的內容。
根據《辦法》,在規劃實施方面,嚴格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確實無法避讓生態保護紅線且符合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的新建和改擴建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辦理審批手續。未經批准,建設項目嚴禁違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耕地和林地等非建設用地。確需佔用的,應按照佔補平衡的要求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辦法特別明確,對全省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公益林地布局等進行調整,需依法經國務院、國家有關部門或省政府同意。
此外,在不調整(或佔用)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Ⅰ級和Ⅱ級保護林地、生態公益林地布局的前提下,經批准實施的城鎮、產業園區、旅遊度假區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以及村莊規劃,在確保開發邊界內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因優化建設用地布局需要對市縣總體規劃用地布局進行調整的;用地面積小於200平方米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在符合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省下達指標的前提下,需將非建設用地調整為建設用地的,經市縣政府批准同意後對市縣總體規劃調整,並在批准實施後3個月內報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備案。
⑺ 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四大總體功能區
2010年1月31日,成都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了四大總體功能區,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13個市管產業功能區和19個區(市)縣管產業功能區。整體規劃原則上體現「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內涵要求和「全域成都」理念。
編制規劃、布局原則堅持四個原則:體現「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內涵要求;體現區域合作;符合「全域成都」規劃,與市域生態本底相協調;體現集中集約集群發展。
規劃方案中明確,城市和產業發展必須以市域生態本底為基礎和前提,根據成都市域不同區域資源稟賦,規劃市域總體功能分區。其中:
旅遊重鎮「生態屏障」:龍門山、龍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態屏障,也是旅遊產業的重點發展區。范圍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崍、蒲江、雙流、龍泉驛、青白江、金堂的山區。
農田區域「城在田中」:彭州、都江堰、郫縣、溫江、崇州、大邑、邛崍和蒲江以平原為主,是成都市都江堰精華灌區、基本農田集中分布區,城鎮布局應注重顯山露水,充分體現「城在田中」。
中心城區「園在城中」:中心城區,重點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城市承載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形成「園在城中」的城市布局。
擴展區域「城田相融」:擴展型發展區是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區域。范圍包括成都市域東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龍泉驛、雙流和新津以丘陵為主的地區。
五大區域產業合作:在成都經濟區范圍內,規劃了成德綿、成資遂、成眉樂、成雅和成阿五個區域產業合作區,其中:成德綿合作區主要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合作為主;成資遂合作區主要以汽車製造、旅遊產業合作為主;成眉樂合作區主要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產業合作為主;成雅、成阿合作區主要以旅遊產業合作為主。在區域合作基礎上形成產業功能合理分工、城鎮體系和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生態環境充分協調的一體化格局。
13個市管區統籌發展:產業功能區分市管產業功能區和區(市)縣管產業功能區。按照戰略性重點產業功能,成都市共劃定了高新技術產業區、金融總部商務區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北部新城現代商貿綜合功能區、西部新城現代服務業綜合功能區、「198」生態及現代服務業綜合功能區、龍門山、龍泉山生態旅遊綜合功能區、汽車產業綜合功能區、新能源產業功能區、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石化產業功能區、國際航空樞紐綜合功能區、國際鐵路物流樞紐功能區13個市管產業功能區。規劃同時還初步確定了市管產業功能區的選址、范圍和定位,提出了資源配置方案。
定位「一區一主業」 按重點產業功能分區
在成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一區一主業」產業定位的基礎上,按照重點產業功能,確定各區(市)縣管產業功能區分別為:
錦江區重點發展中央商業區(東區)、以傳媒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以工業設計為主的總部經濟區;
成華區重點發展以數字音樂為重點的文化創意產業區、以裝備製造為主的總部經濟區;
金牛區重點發展以綜合交通為主的總部經濟區、火車北站客運樞紐綜合功能區;
青羊區重點發展中央商業區(西區)、航空產業基地、以文博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武侯區重點發展人民南路科技商務區、以輕工設計及電子信息服務為主的總部經濟區、城市商業物流配送中心;
新都區重點發展機電裝備產業區、傢具產業區、西部公路物流樞紐(北區);青白江區重點發展冶金建材產業區、現代物流商貿產業區;
郫縣重點發展電子電氣設備產業區、川菜產業基地、教育培訓基地、國家級鄉村旅遊示範區;
溫江區重點發展國際醫療服務中心、通信及視聽設備產業區、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國家級鄉村旅遊示範區;
雙流縣重點發展國際體育賽事產業區、臨空經濟綜合功能區、以動漫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龍泉驛區重點發展西部農產品(果蔬)物流中心、西部公路物流樞紐(東區);
金堂縣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區。第二機場規劃確定後,設立以臨空製造為主的市管空港經濟功能區;
彭州市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及農產品物流區、塑膠及服裝產業區;
都江堰市重點發展聚源文化創意綜合功能區、健康食品產業區、國家級鄉村旅遊示範區;
崇州市重點發展傢具及皮革產業區、鄉村旅遊區;
大邑縣重點發展輕工產品與通用機械產業區、安仁文博旅遊區;
邛崍市重點發展農副食品加工及中成葯產業區、精細化工產業區;
蒲江縣重點發展食品飲料產業區、印務包裝產業區;
新津縣重點發展臨空經濟綜合功能區、水上運動休閑產業區、金融後台中心。
⑻ 農業生態園總體規劃有哪些圖
基本的包含以下內容:
功能區分布圖
田間分布圖
道路分布圖(主幹道、分支道)
溝渠分布圖
能流、物流、信息流分布圖
參考:農業生態工程這本書哈
⑼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是什麼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是什麼?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的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的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3、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⑽ 如何解讀現代農業與村鎮一體化總體規劃
現代農業核心是科學化,特徵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突回破傳統農業遠離城市答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村鎮一體化發展,城市中有農業、農村中有工業的協調布局,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優勢互補,利於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組合。遠景設計研究院農業規劃專家提到現代農業突破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進一步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的一體化,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