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
『壹』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效益。生態系統給人類提供各種效益,包括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
『貳』 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價值主要有哪些類型
1、直接使用價值:
包括消費性直接使用價值和非消費性直接使用價值。消費性使用價值反應的是被入侵影響的某些基於市場的某些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值,如城市水供應、牲畜、糧食等。採用基於價格的評價方法可以很容易地進行評價。但應當注意區分社會價格和私人價格。
私人價格是指在市場上直接看到的價格,因為其中包括政府政策影響導致的變形,如稅收、補貼、高估的交換率等,它們往往不能反應與環境損害有關的成本和在勞動力、土地、資本市場方面的失敗,因此就不能代表商品和服務對社會的真正價值。
如果一個農民在用水方面得到了政府的補貼,則他付出的市場價格往往是低於社會價格的。因此,在收益一成本分析中應當採用社會價格(在計算中對私人價格中政策影響部分、環境外部性、市場失效進行了調整後的價格)。
2、間接使用價值:
間接使用價值主要包括由於入侵造成的某些生態系統服務的損失,更難評價。例如,一種外來植物入侵影響到某流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並且影響該系統的火發生頻率和原來森林對緩解溫室氣體的作用。
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替代成本法進行評價,即替代自然水資源的某種供水計劃的成本,替代自然溫室氣體吸收的某些工業排放的降低成本。但這樣得到的結果只是對已經損失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的一個大致的估計,替代成本不一定和喪失的服務價值有直接的關系。
另外一種評價方式是估計在一個沒有入侵發生的生態系統中水供應和溫室氣體吸收的價值,它反應的是已經被入侵種佔領的一片土地的機會成本。當機會成本高到一定程度,表明採取控制和恢復項目以消滅入侵種在經濟上和社會方面是值得的。機會成本區別與替代成本在於它只是針對已經損失的收益進行計算,而不是總體成本。
3、總價值和邊際價值:
在評價入侵的各種價值時,應注意區分總價值評價和邊際價值評價。許多入侵的經濟分析研究中主要分析了隨時間變化不同控制策略的總的成本和收益。但是對於入侵,相關政策問題可能是核心問題,即不採取某種有效控制就會導致入侵增加。
(2)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擴展閱讀:
價值評價方法:
(1)市場價格法:用生態系統產品或服務在商品市場上買賣的價格來估計其經濟價值。
(2)生產力方法:通過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對商品市場上貨物的貢獻率來估計其經濟價值。
(3)享樂價值法:通過評價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對其他商品的市場價格的影響來估計其經濟價值。如房子價格變化反映地區環境特性的價值。
(4)旅行費用法:估計用於休憩的生態系統或立地的經濟價值,假定立地的價值在有多少人願意去旅遊上得到反映。
(5)損失避免、取代成本、替代成本法:用避免導致生態系統服務損失的成本、採用其他方式取代相應生態系統服務的成本和提供替代服務的成本來估計其經濟價值。
(6)條件價值法:基於假定的場景,直接詢問人們對特定環境服務的支付意願,主要用於估計非使用價值。
『叄』 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現在______和______兩方面.
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現在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能量流動指生態回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答化和喪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故答案為: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肆』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和特點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有兩大特點分別是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和能量逐級遞減。
2、物質循環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3、信息傳遞是指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
(4)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擴展閱讀:
一、生態價值
1、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指的是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
2、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包括對人類的醫葯、仿生、文藝、旅遊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3、間接價值
間接價值亦稱「生態功能」,指的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於直接價值。(穩態與環境125~126)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
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
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伍』 什麼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那些內容
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經濟社會系統輸入有用物質和能量、接受和轉化來自經濟社會系統的廢棄物,以及直接向人類社會成員提供服務(如人們普遍享用潔凈空氣、水等舒適性資源)。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同義詞。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指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歸根結底都來源於自然生態系統。這就是生態系統服務的基本原則。
『陸』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能量流動B.物質循環C.信息傳遞D.物質合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D錯誤.
故選:D.
『柒』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三個方面
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信息傳遞
『捌』 生態系統有哪些主要的組成成分它們是如何構成生態系統的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1、無機環境
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岩石等。
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2、生產者
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其中,各種綠色植物還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生產者是連接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的橋梁。
3、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復雜有機質(屍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循環,
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分解者是連接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橋梁。
4、消費者
消費者指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
其中,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後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
同一種消費者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充當多個級別,雜食性動物尤為如此,它們可能既吃植物又吃各種食草動物,有的生物所充當的消費者級別還會隨季節而變化。
生態系統的構成
一個生態系統只需生產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維持運作,數量眾多的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加快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種催化劑。
(8)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擴展閱讀:
生態系統基本結構
1、時間結構
生態系統隨時間的變動結構也發生變化。一般有3個時間長度量,一是長時間度量,以生態系統進化為主要內容。二是中等時間度量,以群落演替為主要內容。三是短時間度量。
2、營養結構
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通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態系統
『玖』 生態學定義是什麼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包括哪些主要功能是什麼
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並在實踐中應用的科學。
生態內系統結容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質和能量。
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停息傳遞
『拾』 簡述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並說出其中兩個主要功能的區別和聯系
地球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1.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總是通過連續的能量—物質交換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著,共同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的生態功能單位就是生態系統.
按照生態系統的上述定義,我們既可以從類型上去理解,例如森林、草原、荒漠、凍原、沼澤、河流、海洋、湖泊、農田和城市等;也可以從區域上理解它,例如分布有森林、灌叢、草地和溪流的一個山地地區或是包含著農田、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與城鎮的一片平原地區都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地球表層的基本組成單位,它的面積大小很懸殊,從整個生物圈到一滴水及其中的微生物,都可看作是生態系統.因此,整個地球表層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鑲嵌而成.
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生態系統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的一定限度內,其本身都具有反饋機能,使它能夠自動調節,逐漸修復與調整因外界干擾而受到的損傷,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其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它又是一個控制系統或反饋系統.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使我們對生命自然界的認識提到了更高一級水平.它的研究為我們觀察分析復雜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並且成為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重大問題的理論基礎之一.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無生命物質——無機環境和有生命物質——生物群落(圖10-6).
無機環境包括作為系統能量來源的太陽輻射能;溫度、水分、空氣、岩石、土壤和各種營養元素等物理、化學環境條件;以及生物物質代謝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無機鹽類等,它們構成生物生長、發育的能量與物質基礎,又稱為生命支持系統.
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可以分為三大類群:
第一類為自養型生物,包括各種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細菌,稱為生產者.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把吸收來的水、CO2和無機鹽類轉化成為初級產品——碳水化合物,並將其進一步合成成為脂肪和蛋白質等,用來建造自身,這樣,太陽能便通過生產者的合成與轉化源源不斷地進入生態系統,成為其他生物類群的唯一食物與能量來源.化能合成細菌也能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但它們利用的能量不是來自太陽,而是來自某些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產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細菌能將氨(NH3)氧化成亞硝酸和硝酸,利用這一氧化過程中放出來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為有機物.
第二類為異養型生物,包括草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稱為消費者.顧名思義,這些消費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來生產食物,只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獲得能量.根據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為直接依賴植物的枝、葉、果實、種子和凋落物為生的一級消費者,如蝗蟲、野兔、鹿、牛、馬、羊等食草動物;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為二級消費者,如黃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動物之間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關系,其中的強者成為三級和四級消費者.這些高級的消費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兇猛的肉食動物,如獅、虎、鷹和水域中的鯊魚等.有些動物既食植物又食動物,稱為雜食動物,如某些鳥類和魚類等.
第三類為異養型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土壤原生動物和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它們靠分解動植物殘體為生,稱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廣泛,富含於土壤和水體的表層,空氣中含量較少且多數為腐生的細菌和黴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數量最大的類群,據估計,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數量可達108個.細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動植物殘體內的可溶性有機物來生活,在消化過程中,把無機養分從有機物中釋放出來,歸還給環境.可見,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養分物質再循環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如線蟲、蚯蚓等將植物殘體粉碎,起著加速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轉化的作用.此外,這些土壤動物也能夠在體內進行分解,將有機物轉化成無機鹽類,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圖10-6).
3.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指生態系統中的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和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通過營養或食物傳遞形成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是生態系統最本質的結構特徵.
生態系統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的營養聯系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來實現的.食物鏈是生態系統內不同生物之間類似鏈條式的食物依存關系,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稱為營養級.每個生物種群都處於一定的營養級,也有少數種兼處於兩個營養級,如雜食動物.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包括活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兩個主要類型.活食食物鏈從綠色植物固定太陽能、生產有機物質開始,它們屬於第一營養級,食草動物屬於第二營養級,各種食肉動物構成第三、第四及更高的營養級.腐食食物鏈則從有機體的殘體開始,經土壤動物的粉碎與分解和細菌、真菌的分解與轉化,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給環境,供綠色植物再次吸收.從營養級來劃分,分解者處於第五或更高的營養級.老鼠以穀物為食,鼬鼠以老鼠為食,鷹又以鼬鼠為食,鷹死後的殘體被各種微生物分解成無機物質,便是簡單食物鏈的一個例子.然而,自然界中的食物鏈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易於理解的事實是,幾乎沒有一種消費者是專以某一種植物或動物為食的,也沒有一種植物或動物只是某一種消費者的食物,如老鼠吃各種穀物和種子,而穀物又是多種鳥類和昆蟲的食物,昆蟲被青蛙吃掉,青蛙又是蛇的食物,蛇最終被鷹捕獲為食;穀物的秸桿還是牛的食物,牛肉又成為人類的食物(圖10-7).可見,食物鏈往往是相互交叉的,形成復雜的攝食關系網,稱為食物網.一般來說,一個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結構愈復雜,該系統的穩定性程度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