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
⑴ 全球環境問題有哪些
1、全球變曖與海平面上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增加,將出現更嚴重的溫室效應,版旱澇災害權可能增加。
2、土壤過分失與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1980-2000年之間,人均土地總量減少38%。
3、森林資源日益減少,世界森林每年幾乎減少1%。
4、淡水供給不足將構成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制約因素。
5、臭氧層的損耗將大影響水生生態系統。
6、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
7、人口迅速增長,形成與日俱增的壓力,預計2025年將突破80億。
8、任意排放有害物質。工業「三廢」和有害人體健康的農葯,不加處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環境;有的為農作物或魚類吸收並富集,最終危害人類健康。
9、城市人口不斷膨脹,產生垃圾、污水、雜訊、汽車廢氣、交通擁塞等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
10、某些大型工程建設不當。例如修建水庫大壩未注意生態問題,誘發地震,引起土壤鹽鹼化,造成某些魚類絕跡,等等。
⑵ 何謂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指對全球產生直接影響的,或具有普遍型,隨後又發展成為對全球造成危害的環境問題,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退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淡水資源短缺問題,植被破壞,海洋污染問題,危險廢棄物轉移問題以及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沈降等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
⑶ 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急急急急
1、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
2、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3、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
4、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
⑷ 為何說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據報道,日前的會議上,中國領導人表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不少網友表示,說到生態環境的惡化,在十年前,更多的人可能首先會想到河流的污染、氣候的異常以及地形地貌的改變,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霧霾能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最近幾年橫掃中國北方的冬季霧霾深深地加劇了人們對於生態環境惡化的擔憂。
網友紛紛表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希望各國可以積極響應來保護環境!
⑸ 全球生態環境的環境危機
50%的江河水流量減少或被嚴重污染;
25%的哺乳動物、12%的鳥類瀕臨滅絕;
1/4人類所患疾病與環境惡化有關;
1/3土地面臨沙漠化;
80個國家嚴重缺水;
10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
⑹ 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數字
編輯詞條森林覆蓋率
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佔有情況或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實現綠化程度的指標,又是確定森林經營和開發利用方針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計算森林覆蓋率時,森林面積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面積和竹林地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面積、農田林網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蓋面積。森林覆蓋率是反映 森林資源 的豐富程度和生態平衡狀況的重要指標。
計算公式為: 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土地總面積χ100%
不同的國家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採取不同的方法。如中國森林覆蓋率系指郁閉度0.3以上的喬木林、竹林、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經濟林地的面積,以及農田林網和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林木的覆蓋面積的總和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森林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地區分布很不平衡。
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 :日本67%,韓國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國30%,美國33%.法國27%,印度23%,中國16.5%。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業。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22.0%,北美洲為34%,南美洲和歐洲均為30%左右,亞洲為15%,太平洋地區為10%,非洲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 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蓋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億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
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台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為12.0%,其中以台灣省為最高,達70%。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龍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過20%的有廣東、遼寧、雲南、廣西、陝西、湖北等6省、區,超過10%的有貴州、安徽、四川、內蒙古等4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⑺ 造成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全球變曖與海平面上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增加,將出現更嚴重的溫室效應,旱澇災害可能增加.
2、土壤過分失與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1980-2000年之間,人均土地總量減少38%.
3、森林資源日益減少,世界森林每年幾乎減少1%.
4、淡水供給不足將構成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制約因素.
5、臭氧層的損耗將大影響水生生態系統.
6、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
7、人口迅速增長,形成與日俱增的壓力,預計2025年將突破80億.
☆人為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
(一)濫采濫用自然資源.
包括:①濫伐森林,濫捕濫殺野生動物,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環境;
②濫墾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
③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並引起地面下沉;
④濫采濫用礦產資源,對有害人體的汞、鉛、鎘、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從地層深處採掘出來以後,不加妥善處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環境,等等.
(二)任意排放有害物質.工業「三廢」和有害人體健康的農葯,不加處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環境;有的為農作物或魚類吸收並富集,最終危害人類健康.
(三)城市人口不斷膨脹,產生垃圾、污水、雜訊、汽車廢氣、交通擁塞等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
(四)某些大型工程建設不當.例如修建水庫大壩未注意生態問題,誘發地震,引起土壤鹽鹼化,造成某些魚類絕跡,等等.
由於人類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為原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日趨嚴重.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⑻ 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大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系列林業生工程,開展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但是,應當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遏制,生態環境問題仍很嚴重,主要表現在: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同時,還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演變迅速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凍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8%,此外還有沼澤、灘塗、荒漠、荒山等利用難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國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中國降水量地區有效期異和年內、年際變化大,導致全國范圍內旱澇災害頻繁,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中國暴雨強度大、分布廣,是易造成洪澇、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國獨特的地質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壞,水熱優勢則立即會轉化為強烈的破壞力量。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隨著地表沃土的流失,帶走了大量的有機質和碳、磷、鉀養分,土層越來越薄,直接導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積減少。建國以來因水土流失而毀掉的耕地已達4000千多萬畝。經過建國50年來的治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好轉,但總體上中國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共12.49萬平方公里,只佔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積的7.76%。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生態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涉及18個省(區、市)470個縣(旗、市),形成萬里風沙線。中國荒漠化不但影響范圍大,類型多,而且程度嚴重。據綜合評價,中國輕度荒漠化為95.1萬平方公里,中度64.1萬平方公里,重度103.0萬平方公里,分別占荒漠化總面積的36.3%,24.4%和39.3%。該程度類型構成比例與全球相應的41.3%、56.5%和2.2%的構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發生、發展並未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面積仍在擴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趨勢,荒漠化擴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平方公里,增至70年代的2100 平方公里和80年代的2460 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據衛星遙感監測,從1983年到1995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地面積擴大了近1倍,共凈增17.4萬平方公里。
4.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降水資源總量約6億噸,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中國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 立方米。按水資源總量考慮,中國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在世界各國1997年排名中僅列第121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國際上認為人均水資源量2000 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水資源量1000 立方米。為人類生存起碼條件,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中國有15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有7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生存地起碼條件。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將降為1700 立方米,水資源緊缺的形勢將更加嚴重。而且中國水資源量地區分布嚴重不協調,東南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僅佔17.7%。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缺水高峰將在2020年至2030年出現,據估計中國將缺水2000億立方米,預計中國最大國發經濟需水量約為7600億立方米。此外,城市缺水也相當嚴重,據1995年建設部的調查分析結果,1993年統計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個是由於水源缺乏,19個是由於污染導致可利用水資源緊缺。
5.森林覆蓋率低,增長緩慢
自然保護區分布圖
中國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國森林面積為134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的森林面積只佔全國森林面積17.96%,華北和西北地區森林則更少。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3.92%(按郁閉度0.3計),為世界平均覆蓋率的60.5%,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和蓄積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於世界120位。廣大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大片森林退化,覆蓋率還不到1%。雖然中國每年都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但由於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亂砍濫伐等問題,森林覆蓋率增長緩慢,從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區森林覆蓋率不斷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幾十年來一直呈降低趨勢,占長江流域上游面積56%的四川省,覆蓋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峽庫區從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據清查,1975年中國天然林面積為98.17萬 平方公里,到1985年面積降為86.75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減少1.14萬平方公里。即使按照《全國生態環境規劃(林業部分)》實現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禁止亂砍濫伐等破壞森林人為活動,到2050年實現宜林地全部綠化,中國森林覆蓋率也才達到26%。
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於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破壞,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地日益縮小,加上人為亂捕濫獵,導致物種數量減少和瀕臨滅絕。據有關資料,中國有15%~20%的物種處於瀕危和受威脅狀態,包括4600多種高等植物和400多種野生動物。近幾十年已絕跡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種,野生動物有10餘種,還有20多種瀕臨滅絕。
-----------------------------------------------------------選自網路
⑼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1.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10.固體廢物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體廢物、建築廢料及棄土。固體廢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處理處置將會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危害人體健康。
⑽ 當今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第一,有些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在性質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第二,雖然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但其影響和危害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結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
當前,普遍引起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氣候變化、酸雨污染、臭氧層耗損、有毒有害化學品和廢物越境轉移和擴散、生物多樣性的銳減、海洋污染等。
還有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等。
(10)全球生態環境擴展閱讀
全球環境問題雖然是各國各地環境問題的延續和發展,但它不是各國家或地區環境問題的加和,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其獨特的特點:
全球化
過去的環境問題雖然發生在世界各地,但其影響范圍、危害對象或產生的後果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其影響空間有限而全球性環境問題,其影響范圍擴大到全球。這是因為:
1、一些環境污染具有跨國、跨地區的流動性:如一些國際河流,上游國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國家;一些國家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會降到別國等。
2、當代出現的一些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其影響的范俐是全球性的,它們產生的後果也是全球性的。
3、當代許多環境問題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層空間,其影響的空問尺度已遠非農業社會和工業化初期出現的一般環境問題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點。
綜合化
過去,人們主要關心的環境問題是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而全球環境問題已遠遠超過這一范疇而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和空間的各個方面,如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沙漠擴大、沙塵暴頻繁發生、大氣污染、物種減少、水資源危機、城市化問題等,已深入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解決當代全球環境問題不能只簡單地考慮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將一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自然發展規律、貧困問題的解決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循環利用、人類人文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與社會和諧等問題,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解決好,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社會化
過去,關心環境問題的人主要是科技界的學者、環境問題發生地受害者以及相關的環境保護機構和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而當代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當代環境問題已絕不是限於少數人、少數部門關心的問題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
高科技化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由高新技術引發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如核事故引發的環境問題、電磁波引發的環境問題、雜訊引發的環境問題、超音速飛機引發的臭氧層破壞、航天飛行引發太空污染等、這些環境問題技術含量高、影響范圍廣、控制難、後果嚴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累積化
雖然人類已進入現代文明時期,進入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但歷史上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住當今地球上依然存在並影響久遠一同時,現代社會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因為很多環境問題的影響周期比較長,所以形成了各種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日積月累、組合變化、集中暴發的復雜局面。
政治化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全社會對環境保護認識的提高,各個同家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因此,當代的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成為國際政治、各國國內政治的重要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內容。
2、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導火索之一,如各國在環境責任和義務的承擔、污染轉嫁等問題上經常產生矛盾並引起激烈的政治斗爭。
3、世界上已出現了一些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的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這些組織存同際政治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
總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國家通過其根本大法、國家規劃和綜合決策進行處理的國家大事;成為評價政治人物、政黨的政績的重要內容;也已成為社會環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開明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