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思維建設
❶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強法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服務和保障對象,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歷史性地成為環境法治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
❷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版變革。權實現這樣的根本性變革,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用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❸ 互聯網中的生態圈、生態系統、互聯網思維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圈簡單講就是產業鏈,更形象的說法,應該稱它為『企業生態圈』。好似奧林匹克標志,大圈裡面有小圈,原料圈、資本圈、製造圈、市場圈、品牌圈,五環閉合首尾循環,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生態圈』
產業生態圈必須建立跨媒體的平台,實現跨媒體共享內容,這個難點不是技術上的無縫連接,最困難的是經營模式上的協調與配合,如何建立合理的分成體系
生態系統 就是一個大的群落 比如一個國家 一個世界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
互聯網時代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其實就三個字:「互,聯,網」。
「互」即「互動」。從被動接收信息到主動搜尋信息,從彼此交流信息到隨時隨地交流,貫穿始終的,是人們希望能夠更好的「互動「。
某種意義上,互聯網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期望能更好的「互動「;而互聯網的發展,是因為更好的滿足了人們的「互動」需求。因此,「互動」是互聯網時代的第一個本質特徵。
「聯」即「聯接」。 從有線互聯網時代發展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乃至進入無限互聯網時代,是因為人們希望能夠更好的「聯接「。
某種意義上,互聯網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期望能彼此更好的「聯接「;而互聯網的發展,是因為更好的滿組了人們的「聯接」需求。因此,「聯接」是互聯網時代的第二個本質特徵。
網」即「網路」。通過「網器」和「雲端「的聯接,人們可以很輕松的就掌握更全面、更及時的信息,並更好的做出分析,這就是「大數據」。
人和「網器」(物),基於「雲計算」和「大數據」,將不斷形成無數張無邊無際的網路,並組成一個相互交織的網路體。
通過這樣的網路體,人們可以「任意互動、無限聯接」。
綜上,互聯網時代的本質特徵就是:互動、聯接、網路。互聯網時代的前進方向,就是將整個世界變成一個「任意互動、無限聯接的網路體」。
互聯網思維,就是符合互聯網時代本質特徵的思維方式。「互動」的本質,是「民主」;「聯接」的本質,是「開放」;「網路」的本質,是「平等」。
「民主」是「互動」的本質
「獨裁」是「單向」的上對下。而「民主」則是「雙向」的「互動」。
什麼叫「民主」? 「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對於企業來說,「人民」主要包括兩大群體:顧客群體和員工群體。
電子商務未來的方向,基本已達成共識,不是B2B、不是B2C、也不是C2C,而是「C2B」。所謂「C2B」,就是集結顧客的需求,然後由商家來滿足。
「開放」是「聯接」的本質
所謂的「封閉」就是阻斷或者限制人們的「聯接」。而加強「聯接」的過程,就是不斷「開放」的過程。
工業時代的成功企業,往往致力於建立的是一個「企業王國」。企業家就像「國王」一樣,統領著這個企業及相關資源。「掌控」是企業運營中最重要的一個詞彙。
互聯網時代的成功企業,需要致力於建立的是一個「生態系統」。企業家要致力於構建一個和諧平衡、不斷進化的有機系統,就像大自然一樣,大家共存共榮。「分享」將成為企業運營中最重要的一個詞彙。
舉個例子,京東商城目前主要是自營的B2C業務,但單純的「網上沃爾瑪」,一定是行不通的。京東如果想繼續贏在未來,一定要變得更加「開放「,讓各式各樣的商家,只要能更好的提供顧客價值,就可以在京東這個平台上活的很滋潤。
「平等」是「網路」的本質
「金字塔」結構是一個「層級」機構,等級森嚴。互聯網時代,整個世界將是一個由無數張無邊無際的「網路」,組成的一個「網路體」。「網路體」的結構當中,每一個點,都可以是「金字塔」的「塔頂」。換句話說,點與點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雖然點有大小之分,但相互之間關系的本質,不再是「等級」,而是「平等「。
互聯網時代的顧客,將不再是「上帝」,也不再是「衣食父母」,而是「朋友」。既然是「朋友」,你就絕對不能「忽悠」他們,也不需要刻意「討好」他們,大家是一種相互支持、情感互通的關系。
互聯網時代的領導,將不再是「老闆」,也不再是「老師」,而是我們的「朋友」(或者「師兄」)。聯想的楊元慶,剛剛上任的時候,口頭禪是「請叫我元慶」。小米科技的雷軍,同事們很多叫他「老雷」,而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則人稱「阿黎」。稱呼的改變只是表象,相處方式變得更加平等,才是本質。
綜上,互聯網思維的本質,無非就三個詞:民主、開放、平等。這不是什麼新詞彙,但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會更好的推動社會朝這個方向前進。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腳步,無法阻擋。
❹ 如何從生態、空間、功能與文化四個方面生成設計的思維表達
從這四個方面生成設計的思維表達,你肯定要通過自己的想像來把這四個方面聯系起來。
❺ 論述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維觀及其對當代生態環境的價值
在全球性環境危機的逼迫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到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觀念。發現其中的思想早已蘊含著解決生態破壞和文明沖突的辦法。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天人關系是我國哲學共同面對的問題,在我國哲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性天相通」、「輔相參贊」等觀念,人與自然不是一種疏離以至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息息相關、相互依存、內在統一、不可分離的關系。
「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核心思想
「天」與「人」關系的問題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命題,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農耕仰仗於天,天人關系是我國哲學的基本精神。盡管在對待人和自然的具體態度上,儒、道、佛有差異,但他們都主張「天人合一」,都把「天人合一」作為處理天人關系的最高境界和主導思想。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既是宇宙觀又是道德觀。在被認為我國哲學起源的《周易》中也明確提出了天與人協調的思想,並將我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其表述為天、地、人的「三才之道」。這種思想一直作為我國哲學的基礎而被不同的哲學流派宣揚、詮釋,從而得以不斷發展並且日臻完善。
儒家《中庸》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現在誠與明的學說中,並且突出了道與教的作用,也就是人文教化的作用。天道只是誠,在人則為性,即「天命之謂性」,並不是消極提倡人道合於天道,以此證明自然界的偉大及其目的性。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傑作,也是自然界的「功臣」。因此,人在自然界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界本身就是以誠「生」物,以誠「化」物。
孟子以「誠」闡述天人關系,以「誠」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向。漢代董仲舒認為,天、地、人三者處於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們是「合而為一」的。宋代是「天人合一」哲學發展成熟階段。宋儒在繼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時,吸收了墨家的「兼愛」、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及惠施的「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思想,進一步發展了「天人合一」學說,張載是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天人合一」命題的古代思想家。程朱學派「天人合一」哲學的闡發對我國古代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程顏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態倫理學價值。
❻ 辯證思維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何意義
科學技術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生產力,改進人們的生產方式,同時也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包括生態環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按照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觀點,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質量,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的科技創新;反過來,只有科學技術成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才能真正地推動生態的恢復、自然的保護和環境的改善,實現對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科學技術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重點表現在:科學技術創新有利於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防污、治污,從而很好地實現了環境的保護.通過不斷堅持科技創新,實施生態化科學技術,發展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非物質化,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減少材料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科學技術有利於實現能源與資源的節約,並提高了資源的利用價值,從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摒棄傳統科技觀,不斷實現科技創新,可以節約大量資源、能源.科學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社會向節約型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轉變.特別是高新技術,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的開發與利用,有利於實現從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產業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興產業的更新換代,而這些產業與生態環保產業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產業.科學技術有利於人們思維方式與生態價值觀的轉變,從而促進了生態倫理觀的形成.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僅表現在生產方式的改進,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的影響也甚為深遠.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表明,重大科學技術創新往往引發認識論的革命.認識論的更新必然導致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的革新.
❼ 生態文明建設以什麼思維做指的,是限制思維還是紅線思維
生態文明建設當然是以紅線思維作為指導,什麼可以干,什麼不可以干,都是需要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❽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數據,生態三大核心思維是什麼意思
核心 就是用戶啊,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以人為本啊,沒有人,哪來的房子,哪來的車子,哪來的票子? 是人造就財富,不是財富造就人。。 互聯網最大的好處便是數據和管理與共享,生態這一塊 還是互聯網的方便性啊。比如,我們看電子書,得節省多少木材,有人說那費電。但是我們可以用太陽能、風力、水利等發電,所以還是生態的啊。
❾ 生態學的彈性思維的詳細定義是什麼求詳解
這個問題我也只能找點資料,做點資源共享,拋磚引玉,看看有沒有高人做詳解?專我們來共同屬關注這個問題。
生態學的彈性思維是國際恢復聯盟特別推薦的資源管理新思維方式,是面對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新生態觀,被許多學者評價為可持續發展管理的理論基礎。
國際恢復聯盟項目主管Walker教授和Salt博士合編的《彈性思維》是這一理論的代表作,介紹彈性思維的思想基礎和幾個主要的觀點,以及富有彈性的復合生態一社會系統的主要屬性,並對其應用前景進行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