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要求
1. 合萌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合萌喜溫暖,能耐高溫,適應在淺水或潮濕之處生長,能耐陰、耐酸,但抗專旱力弱。在南方,可屬套種在稻田作為當季水稻追肥或下季作物的基肥。播前將莢殼去掉,經浸種催芽、育苗,苗高16~20cm可移栽。也可以直接播種。鮮草產量2~8t/hm。
2. 生態農業合乎哪些要求
在20世紀以前,世界各國都以傳統的有機農業為主,產量很低。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石油、化工、機電工業的發展,興起了無機農業又稱石油農業。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等,農業產量空前提高,但也造成了土壤、大氣、水源、食品的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為此,1971年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7.A.阿伯奇特首先提出「生態農業」概念。1981年,英國的M.K.沃辛頓進一步指出,生態農業是生態上低輸入、自我維持、經濟上可行的小型農業系統,旨在對環境不致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的特點是利用半數以上的耕地種植多年生牧草,發展養牛,實行農作物輪作,種植豆科植物,利用牲畜糞肥和含有礦物質的岩石,採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化肥、農葯等。它在有效地利用農業資源、保持水土、減少污染等方面均有較好效果。但由於生態農業主要依靠生物本身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進行生產,轉化效率低,農作物產量不高。
生態農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來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生態農業必須合乎下列這樣一些最基本的生態學要求:
第一,生產結構的確定,產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須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和當地的環境條件相匹配;
第二,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可更新能力;
第三,在能量和物質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補,維護生態平衡;
第四,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資源的同時,要注意撫育和增殖自然資源,使整個生產發展走向良性循環。
生態農業是全面規劃、相互協調的整體農業。生態農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著眼於系統的整體功能。
3. 生態材料需要滿足什麼要求
嚴格說,按照要通過建材產品防火性能B1級的檢測標准,生態木沒有防火的產品,只有阻燃.防火是不易燃燒甚至不能燃燒,而阻燃是能燃燒,但可以延緩燃燒的時間.通過國家建築材料測試中心檢測報告得知,測試生態木採取垂直和橫向二種燃燒測試,由於生態木大部分的成分都是木,所以不能防火,但能達到阻燃的效果,還有有些生態木廠家裡面添加了阻燃的高分子添加劑,垂直燃燒生態木時,生態木沒有任何的掉落物,也就是說它燃燒時不會產生任何新的火源,而橫向燃燒時,生態木離開火源時,它會自動熄滅,所以達到阻燃的作用.這已經是木材行業的一大突破,符合國家的防火要求.
4. 大黍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大黍性喜溫熱濕潤氣候,能耐高溫乾旱,但不耐寒,溫度降到-2.2℃時即受凍害,如降至版-7.8℃時即可凍死。世界權上較濕潤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都引入栽培。適應於年降水量為890~1800mm的條件,最適宜在年降水量超過900mm的溫暖地區生長。
抗旱,但不耐長期乾燥。在年降雨量1000~1800mm,旱季不超過4個月的地區能自然生長。
耐瘠薄、耐酸性土壤,在土壤pH值4.5~5.5時仍能生長。最適宜在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上生長,貧瘠的紅壤和黃壤土也生長良好。在排水良好的各種土壤上生長也很好,但在黑色裂隙的黏土或易受長期水漬或水淹地區則生長不良。只能耐偶然性輕微霜凍,耐遮陰,在樹陰下仍生長良好,可與許多豆科牧草良好的混種。大黍成熟時易感染葉斑病。大黍能防止水土流失,防護堤岸,因根系發達之故。
5. 秣食豆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出苗後可忍受晚期輕霜的侵襲,然而低溫影響秣食豆的苗期生長速度。氣溫達到18℃以上進入旺盛生長期,開花期要求達到25℃和相應的濕度。秣食豆因品種類型不同要求在全生育期有2000~2900℃的積溫。幼苗抗寒能力較強,能忍耐-1~-2℃的低溫霜寒,而在成長後期若遇0℃低溫即受凍害,遇-3~-4℃即受凍枯死。在我國最北部50°15′N高寒的黑河地區年活動積溫2100℃仍生長良好,產量較高。
(2)水分:秣食豆為需水較多的綠肥作物。從出苗到開花平均每晝夜蒸發量為300~350g的水,生長前期需水量較少,生育中期需水較多,開花後期和結莢期需水量最多;如果缺水,則嚴重影響產量;具有抗澇的能力。在我國北方地區一般年降雨量為680~700mm的地方秣食豆生長繁茂,產量較高;在年降雨量450mm的地方,產量也不低,抗旱能力較強。
(3)光照:秣食豆為短日照作物,並對日照反應敏感。縮短光照可促使其提早開花結實,反之,則加強營養生長,延遲開花結實。耐陰性較強,適於和高稈細作物,如玉米、穀子、高粱等混播,既能提高青飼料的單位面積產量,又能提高飼料品質。
(4)土壤:秣食豆對土壤要求不嚴,沙土、黏壤土、肥沃或瘠薄土地都可種植。但以排水良好、有機質多、保水保肥性良好的土壤最適於種植。pH大於9.6的鹼性土壤或小於3.5的酸性土壤都不宜種植,最適的pH為6.8~7.5的土壤條件。秣食豆對磷素和鉀、鈣等營養之類非常敏感。在瘠薄的土壤上施磷肥對促進生育、增加綠色體產量的效果顯著。
秣食豆耐刈、耐踐踏性差,早期刈割尚能再生。病害較少,主要是炭疽病,嚴重時葉片大量枯死。防治最根本的辦法是輪作倒茬。如已經發病應及早拔除病株,或用托布津、多菌靈、福美錳等殺菌劑防治。霜霉病也會發生,其防治方法同紫花苜蓿。蟲害主要有蚜蟲和食心蟲,而秣食豆的抗蟲害能力都強於大豆。
6. 小糠草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小糠草適應性強,分布幅度較廣,性喜涼爽溫和氣候,抗寒力也較強,在高寒地區栽培可以安全越冬。在溫暖地區,初冬亦能保持綠色。耐熱性較差,在炎熱的夏季若遇40℃左右的高溫時,生長停滯,甚至部分植株死亡。
(2)空氣:小糠草對空氣的反應比較敏感,要求土壤的通透性好。通氣良好時可增加吸收作用,能使生長在表層土壤中的枝條原始體發育良好。小糠草的根莖是生長在4~15cm深的土壤中,要保證這些根莖有充足的濕度和養分,必須加強田間管理,以後新一代的根莖年年都在老一代的根莖上形成。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根莖逐漸接近表土,通氣加強,濕度降低,尤其在乾旱季節濕度更低,容易死亡。需使小糠草很好地生長,並生存得較久,除了合理利用、管理外,還必須補播,行施種子繁殖。
(3)水分:小糠草需要水分較多,蒸騰系數約在400~500,土壤水分應在完全持水量的75%左右。小糠草從種子發芽至分櫱發生時,需水相對較少,約為土壤飽和持水量的25%~30%;分櫱形成而營養枝伸長時需水較多,約為飽和持水量的75%左右;葉片發育盛期需水量達90%以上;生長末期需水量逐漸減少。但是刈割後再生時,需水量又復增加。放牧用小糠草草地需水量比割草用小糠草草地少。這是由於放牧的關系,莖葉不能很好生長發育之故,一般草高15~20cm時就被家畜利用,它的需水量約為飽和持水量的50%~60%即可。
(4)土壤:小糠草對土壤選擇不嚴,可在多種土壤中生長,尤其較耐酸性土壤,在微鹼性土壤中也可正常生長發育,無不良反映出現。土壤以黏壤及壤土為佳。在較乾的沙土和缺少鈣質的土壤上也可生長,而在乾燥坡地則少見其生長。在有些草種不能生長的潮濕、酸性土壤上,小糠草可以做混播草種種植。小糠草對施入土壤中的氮肥有特別良好的反應,尤其是刈割和放牧之後,效果更好。
小糠草不易感染病蟲害,只在葉銹病、冠銹病和條銹病大發生時有輕微危害,應加強預防。
7. 鴨茅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鴨茅生長的最適日間溫度是在21℃左右。不過不同的夜間溫度有不同的最適日溫。對各種日/夜溫度組合研究發現22℃/12℃對於地上部生長來說是最理想的。可是也應記住,飼草產量受很多環境因素的作用,而最適溫度可能依植物的年齡、光照強度、土壤肥力和濕度而改變。
溫度高於28℃時,生長和分櫱大大減緩。在此溫度下,葉子的核酸含量也大大降低,這種情況在低於抑制生長的溫度時也會發生(Bake和Jung,1970)。在高溫高濕的地區,越夏困難。據調查,鴨茅在四川盆地越夏難,在關中地區可以越冬,因此它是冷涼地區很有希望的多年生禾草。鴨茅比貓尾草或草地早熟禾更耐熱,但不如無芒雀麥或葦狀羊茅。鴨茅在涼爽的溫度中生長快,尤其以早春為佳。雖然它在晚秋也能適當生長,但不如葦狀羊茅(黃文惠等,1989)。
鴨茅的抗寒性及越冬性一般,對低溫反應敏感,6℃時生長緩慢,冬季無雪覆蓋的寒冷地區不易安全越冬。貓尾草和無芒雀麥比起鴨茅更能在更北,以及較高海拔地區生長。
(2)光照:鴨茅是耐陰植物,在很多光照不足的地方能夠生長。不像其他C3植物,比如小麥、燕麥,鴨茅的光合作用效率在光照強度為完全光照的30%時,與較高的光照強度下一樣:在3年內33%的入射光被攔截情況下,對產量和持久性無有害影響。相比之下,拉丁諾白三葉植被在這樣蔭蔽情況下,2年就死亡。所以,宜與高光效牧草或作物間、混、套作,以充分利用光照,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在果樹、林下或高稈作物下種植,也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在國外多與多年生黑麥草、草地狐茅、貓尾草、白三葉、紫苜蓿、胡枝子屬等混播,以提高鴨茅的生產效益。鴨茅也能耐受較高光照強度,在光照充足地區與遮蔭的地方生長得一樣好。在葉面積指數為3~8時,雖然32000lx的光照強度足以使離體葉片達到光飽和,但是對於非離體葉片則需要48000lx的光照強度才能達到飽和。一般認為葉面積指數為5比較合適。如果水分及肥力適合生長,刈割或放牧2周後,這個指數即可達到。在適宜的水肥條件下,植株生長15d後即可發育成能截取95%光照的葉冠。在葉子全展後15~20d內,可維持高效的光合作用。此後,光合作用效率迅速下降,這與葉綠素含量的減少緊密聯系。
把光照強度增加到葉片的光飽和點時,可望提高產量、增加分櫱和碳水化合物的積累。生長期的延長從而增加光合作用的時間,也會提高產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儲備。分櫱受光照強度和光周期的共同作用,但品種間存在很大差別(希斯,1992)。
(3)水分:鴨茅要比貓尾草以及草地早熟禾更耐旱,但無芒雀麥比鴨茅耐旱。鴨茅的耐旱性可能和它發達的根系有關,但不如虉草那樣耐漬水或潮濕的土壤,在中度排水不良的土壤上較好地存活和生長。
(4)土壤:與貓尾草或無芒雀麥相比,鴨茅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鴨茅能在土層淺且較瘠薄的土壤上存活,並獲得中等產量,但對施肥反應良好,特別是對氮肥敏感,在養分充足時競爭力很強。氮肥能增加分櫱和小穗。雖然這還依賴於其他環境條件而且可能隨不同植株而變化(Donohue等,1981)。只有在氮肥和鉀肥受限制時,葦狀羊茅和草地早熟禾才能成功地與鴨茅競爭。在養分充足時,鴨茅在它所適應的地區會成為優勢種。它可能會大大減少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成分,即使一些地面無植物覆蓋也能防止雜草的危害。在賓夕法尼亞州用鴨茅—苜蓿混播草地進行放牧研究,鴨茅在建植第二年,5月的產量達整個草場產量的50%,2年後的5月,鴨茅的產量佔80%(Jung等,1982)。鴨茅的競爭力依光照、養分和水分而定(希斯,1992)。
8. 簡述推進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
十八大報告提出: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專趨緊、環境污染嚴屬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9. 駝絨藜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駝絨藜種子適宜的萌發溫度為25℃左右,具有較強的抗寒性。據北美的測定,能耐-32℃的低溫。
(2)水分:駝絨藜的抗旱性很強,據楊九艷(1988)對駝絨藜營養器官的內部結構研究,駝絨藜的根、莖除具有雙子葉植物的一般結構外,還具有特殊的異常次生結構,其結構和功能同華北駝絨藜。駝絨藜植物葉表皮細胞排列緊密,上表皮具有角質層,表皮上密被星狀毛,下表皮氣孔數多於上表皮;葉肉組織中上、下兩面都同樣具有柵欄組織,細胞排列緊密,葉肉細胞富含葉綠體,葉脈中有許多厚壁組織和厚角組織,正對葉脈的表皮下也具有厚壁和厚角組織。這些結構都是較典型的旱生結構,因此在乾旱脅迫下能正常生長。庫爾班·尼扎米丁在新疆烏魯木齊地區對駝絨藜的栽培技術做了研究,認為駝絨藜適宜於生長在年降水量150~300mm,年均氣溫5~7.5℃的冬季積雪地區。
(3)土壤:庫爾班·尼扎米丁研究證明,駝絨藜種子在鹽分濃度為3.0%的條件下發芽率仍能達到81%,在0~2.5%的鹽濃度之間種子的發芽率無明顯差異。因其較強的抗鹽性,駝絨藜屬植物經常被用作鹽漬化地區的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復。而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鹽漬化地區,由於嚴重的環境惡化,大部分植物在萌發後因為乾旱而死亡,研究證明最有前途的10種植物中包括駝絨藜,與其他飼草相比,駝絨藜表現出較高的抗鹽性。新疆農業大學吐爾遜娜依,對8種耐鹽牧草的耐鹽性作了評價,結果表明,駝絨藜是耐鹽能力最強的植物之一。在前蘇聯Kalmykia地區,對幾種灌木的耐鹽性研究也表明,駝絨藜屬中強抗鹽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