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生態環境監測
①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存在的問題
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期,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不合理利用,使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土壤侵蝕,土地退化、沙化,濕地、綠地減少或消失,草場承載力下降等問題已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大部分地區廣泛出現,成為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盡管遙感和GIS在生態環境領域已有了大量應用,做了很多工作,但研究的手段還很不完善。前生態遙感監測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遙感和GIS不能有機集成。無論使用哪一種圖像處理軟體進行分類獲得專題信息,在圖像處理平台下編輯都是很困難的事情。自然界普遍存在同物異譜和同譜異物現象,即使分類精度再高的軟體也不可能達到100%的准確,也需要人為編輯修改。其次,圖像處理軟體僅僅是獲取信息的工具,大多數都不具有分析功能,需要到GIS平台下才能進行空間分析,而GIS系統又缺乏遙感影像處理能力,因此給實際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如何把遙感和GIS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是當前遙感和GIS界一項極富挑戰性的任務,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2)影像信息提取技術是利用海量遙感數據來更新和生成GIS的瓶頸。目前目視解譯仍是遙感圖像信息提取的主要手段,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操作和長時間的工作周期。新型影像數據的產生也對自動分類技術有著極大的需求。因此,發展自動化提取技術和專家系統技術,將成為未來幾年內遙感信息提取研究重要的目標。
(3)生態環境研究多學科、多時空尺度的特點和遙感、GIS技術的引入,使生態環境數據來源復雜多樣和巨量化。如果建立大尺度、大比例尺的數字流域系統則更是海量數據,如何組織海量的數據是系統成敗的關鍵。從目前的應用來看,在系統中對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流程關系分析和數據的圖層關系分析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在網路應用環境下,各種軟體、工具和資料庫不能很好地集成,需要在應用系統框架下取得各項技術及系統集成的整體性突破,而在這一方面研究還比較少。
(5)現有的圖像處理和GIS商業軟體都是面向專業人員,普通用戶很難方便運用。另一方面,研究開發的系統和實際需求差別較大,應用模型開發少,導致建設的系統多,實際運行的少(郁文賢等,2004)。如何構建面向用戶,完成從RS到GIS一體化的,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的業務化運行系統,推動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平民化使用,具有強烈的社會需求。
(6)如果沒有比較完善的數據和信息共享政策,容易導致盲目的數據壁壘,造成許多數據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導致數據採集的低水平重復工作。現在,雖然也開發了許多生態環境數據的Internet網上查詢工作,但是並不是所有生態環境數據和信息都可以自由共享,這其中涉及了許多數據和信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問題。將生態環境數據和信息進行分類和用戶分級,採用合理的數據發布方式,進行多層次數據共享,對於系統的開發和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② 生態環境監測檔案的內容和期限都有哪些要求
按一定的規則對生態環境檔案的內容和形式特徵進行 分析、選擇和記錄的過程
③ 野外生態環境監測包括的技術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這些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作為山東省推薦性環境保護地方標准之一,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生態系統監測、生物群落監測、污染生態監測和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調查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其中,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分為兩級:一級指標包括農田、森林、草地、水域濕地、城鄉居民點和工礦用地、未利用地等6類生態系統。二級指標包括水田、旱田等24類次一級生態系統。對每一類生態系統類型監測其區域分布、面積及其動態變化。
生態系統監測方法採用遙感監測技術,其技術方法步驟主要包括遙感數據獲取、遙感影像處理、遙感影像解譯、地面核查和建立生態系統遙感監測資料庫。
在生物群落監測方面,《規范》將山東省生物群落分為陸地生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和海洋生物群落等3種主要類型。陸地生物群落監測方法主要包括樣方法、樣線法和訪問調查法;水生生物群落監測和海洋生物群落監測採用實驗室分析法。
在污染生態監測方面,以SO2為例,《規范》選用樹生苔蘚、地衣和紫花苜蓿作為SO2反應指示生物,選用垂柳和加拿大楊作為SO2污染累積指示生物,選用鯉魚、鯽魚和鰱魚作為水環境污染累積指示生物。
通過生物傷害指數法和生物污染指數法判斷生物傷害度指數和生物污染指數的特徵,並將污染生態狀況劃分為4類,即無污染、輕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
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主要是指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建設項目,主要包括交通運輸、礦產資源開采、油田及輸油氣管線開發等建設項目。建設項目產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減少或質量下降,生態格局與生態功能變化,景觀變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因此,在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中應將環境污染監測作為工作的重點。
希望能幫到你
④ 如何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1、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2、針對當前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對追究各級政府和企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支撐不足的問題,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地方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託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響應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
3、進一步明確國家各部委在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中的職責和任務,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監測事權劃分具體落實方式及時間節點。
在明晰監測事權方面,除了要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環境監測事權,還要明確劃分政府和企業環境監測事權。
4、開展環境監測標准化建設,規范監測機構的單位屬性、職能定位、編制管理和經費保障。
⑤ 最新的景區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有哪些,具體的都可以監測哪些數據
景區生態環境站抄服務於多種襲生態和自然資源環境領域,可以監測和記錄氣象學、水文學和土壤以及人為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景區生態環境站觀測的要素有風速、風向、太陽輻射、空氣溫度、水溫、土壤溫濕度、相對濕度、降水、雪深、大氣壓力空氣環境因子(二氧化碳、負氧離子儀)和水位、水質等環境要素。目前有方大天雲景區生態環境站就是專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而設計開發的一套全天候連續監測氣象環境的自動監測站。不但可以對生態保護區內的氣象環境因子實時監測,也可以為地區的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氣象數據資料。
⑥ 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都能監測什麼
鄭州托萊斯專業研發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可以檢測:環境溫度、濕度、風速、風向、氣壓、土壤溫度、土壤濕度感測器、雨量感測器、總輻射感測器等環境數據信息。
⑦ 生態環境監測
植被生產力水平和多樣性是直接度量陸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的優良指標。而植被生產力水平可以通過地面植被調查、遙感等手段獲取。當前,通過植被多光譜和高光譜數據定量反演植被生產力、葉面積指數等關鍵參數的方法和技術已日臻成熟。並且通過長期、定量和高頻監測區域植被健康狀況來間接監測大區域CO2地質儲存的環境影響情況,是一種極具潛力的低成本、高效率技術。
1.高光譜數據對比
高光譜數據主要是通過可見光到近紅外的植被反射光譜(通常為400~2500nm)來反演植被的生長狀況。高光譜感測器可以搭載在衛星、飛機以及安裝在地面觀測平台上(例如監測塔或者三腳架等),不同搭載平台的主要差異是地面覆蓋范圍和空間解析度不同。對於健康正常的植被,葉綠素吸收400~650nm波段的太陽輻射,在藍光和紅光波段的吸收率非常強,而在綠光波段的吸收率相對很弱,從而在可見光譜曲線中形成了綠光的反射峰,大約在550nm。植被對太陽光的反射曲線在1300nm出現較強低谷,同時在1400nm 和1900nm 兩個波段由於水的吸收也出現波谷(Keith,2009)。
由於植被在不同波段的吸收特性取決於植被有機體的化學組成和結構,因此當植被生理健康出現問題時,其對於太陽輻射的反射和吸收特徵會相比正常植被出現偏差。利用多光譜和高光譜遙感同時也可以定量反演植被的能量交換、植被凈第一生產力(NPP)(誤差范圍低於20%)。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和植被凈第一生產力,植被葉面積指數(LAI)都是評價植被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況的關鍵參數,而這些指標都可以通過已有衛星遙感多光譜和高光譜數據基於較為成熟的方法獲取。直接監測和評價植被的生長和健康狀況,可以及時和有效地掌握植被是否受到損傷,以及間接推測儲存於地下的CO2是否泄漏。生態系統對於CO2濃度變化的敏感性會隨物種及種群結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長期的本底值觀測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監測期間內的氣象條件(溫度、積溫和降雨等)的變化,防止對植被生產力變化的錯誤歸因。
對於水生生態系統,水質特別是p H值對於診斷水域系統是否受到CO2泄漏影響非常重要。直接測量和監測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也是評價海洋生態系統受CO2濃度變化影響的重要手段。
土壤中高濃度的CO2容易對植被長勢造成壓力,植被壓力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指標用來表徵CO2是否從地下泄漏。植被壓力可以用航空攝影、衛星圖像和光譜圖像方法測得。調查前必須建立背景基線條件,包括特定場地的溫度、濕度和光線的季節性自然變化以及場地的營養變化等。一旦基線建立後,就可能觀察到異常的植被壓力。
2.高光譜成像技術
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定義是在多光譜成像的基礎上,在從紫外到近紅外(200~2500nm)的光譜范圍內,利用成像光譜儀,在光譜覆蓋范圍內的數十或數百條光譜波段對目標物體連續成像。在獲得物體空間特徵成像的同時,也獲得了被測物體的光譜信息。在研究與應用中,通過現場測量高濃度CO2脅迫條件下植被樣本光譜曲線,並根據其他實驗組測量的土壤CO2通量、大氣CO2濃度及生物量等要素,能夠分析不同CO2濃度脅迫條件下與植被光譜之間的相關性等。
3.多光譜成像監測技術
利用植物葉面在可見光紅光波段有很強的吸收特性及其在近紅外波段有很強的反射特性,進行植被長勢遙感監測,通過這兩個波段測值的不同組合得到不同的植被指數,從而識別植被種類及其長勢差異,同時可利用波段組合計算的指數反映植被生長對土壤背景的變化。該指數隨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比值植被指數又稱為綠度,為二通道反射率之比,能較好地反映植被覆蓋度和生長狀況的差異,特別適用於植被生長旺盛、具有高覆蓋度的植被監測。歸一化植被指數為兩個通道反射率之差除以它們的和。在植被處於中、低覆蓋度時,該指數隨覆蓋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當達到一定覆蓋度後增長緩慢,所以適用於植被早、中期生長階段的動態監測。藍光、紅光和近紅外通道的組合可大大消除大氣中氣溶膠對植被指數的干擾,所組成的抗大氣植被指數可大大提高植被長勢監測和作物估產精度。
⑧ 生態環境監測測什麼怎麼測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作為山東省推薦性環境保護地方標准之一,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生態系統監測、生物群落監測、污染生態監測和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調查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其中,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分為兩級:一級指標包括農田、森林、草地、水域濕地、城鄉居民點和工礦用地、未利用地等6類生態系統。二級指標包括水田、旱田等24類次一級生態系統。對每一類生態系統類型監測其區域分布、面積及其動態變化。
生態系統監測方法採用遙感監測技術,其技術方法步驟主要包括遙感數據獲取、遙感影像處理、遙感影像解譯、地面核查和建立生態系統遙感監測資料庫。
在生物群落監測方面,《規范》將山東省生物群落分為陸地生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和海洋生物群落等3種主要類型。陸地生物群落監測方法主要包括樣方法、樣線法和訪問調查法;水生生物群落監測和海洋生物群落監測採用實驗室分析法。
在污染生態監測方面,以SO2為例,《規范》選用樹生苔蘚、地衣和紫花苜蓿作為SO2反應指示生物,選用垂柳和加拿大楊作為SO2污染累積指示生物,選用鯉魚、鯽魚和鰱魚作為水環境污染累積指示生物。
通過生物傷害指數法和生物污染指數法判斷生物傷害度指數和生物污染指數的特徵,並將污染生態狀況劃分為4類,即無污染、輕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
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主要是指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建設項目,主要包括交通運輸、礦產資源開采、油田及輸油氣管線開發等建設項目。建設項目產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減少或質量下降,生態格局與生態功能變化,景觀變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因此,在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中應將環境污染監測作為工作的重點。
⑨ 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主要技術
主要工作包括 2005 影像資料的購買及控制影像的准備、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的解譯。
本次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中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的解譯主要是在 2005 年全省生態監測工作基礎上進行。主要方法和步驟如下:
( 1) 檢查投影參數
檢查 2005 年解譯數據的投影參數是否與標准投影一致 ( 即 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橢球體為 Krasovsky,中央經線為東經 110°,雙標准緯線為北緯 25°和北緯 47°,投影起始緯度 12°,中央經線偏差和起始點偏差都為 0) ,如果不一致,就利用 ArcGIS 的投影轉換模塊轉化成標准投影。
( 2) 解譯標志
採用專題組建立的土地資源解譯標志,進行人機交互判讀分析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覆蓋數據。
( 3) 解譯圖層精度要求
判讀提取目標地物的最小單元: 一般規定變化的面狀地類應大於 4 ×4 個像元 ( 120m ×120m) ,線狀地物圖斑短邊寬度最小為 2 個像元,長邊最小為 6 個像元; 屏幕解譯線畫描跡精度為兩個像元點,並且保持圓潤。判讀精度要求: 各圖斑要素的判讀精度具體如下:一級分類 >95% ,二級分類 >80% ,三級分類 >70% 。
⑩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實施方案怎麼寫有範例嗎
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方案
陝西省環境保護廳
陝西省財政廳
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一一年五月
一、適用范圍
本工作方案適用於我省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辦法》(以下簡稱《考核辦法》)中「附件3: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名單」中的41個縣區(見附件2)的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價。
西安市:周至縣
寶雞市:鳳縣、太白縣
延安市: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
榆林市: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漢中市: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
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
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 、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
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其中試點縣:志丹縣、吳起縣、鎮坪縣、旬陽縣。
二、組織機構
為指導各市做好考核工作,省環保廳、省財政廳及省發改委聯合成立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省環保廳廳長 何發理
副組長:省財政廳副廳長 韓中林
省發改委總工程師 樊維斌
省環保廳副廳長 李孝廉
成 員:省財政廳經建處處長 秦孝忠
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 溫志剛
省環保廳監測處處長 李大虎
省環保廳規財處副處長 馬占斌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 黃國全
領導小組下設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考核辦),辦公室設在省環保廳監測處,具體負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各項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李大虎兼任。
三、任務分工
省財政廳:負責對考核評價工作的全過程進行指導與監督。
省發改委:負責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的28個縣(區)考核評價工作的過程進行指導與監督。
省環保廳:負責考核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編制從2010年開始每年度的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報告。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考核評價的技術支持工作,整理匯總和審核各市縣區報送的數據資料,編寫技術審核報告,協助省環保廳完成考核評價工作。
有關市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組織轄區內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協調組織水質、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整理和審核。
被考核縣域人民政府:按照環保部和財政部、省環保廳要求填報相關數據、編寫自查報告,完成縣域水質、空氣質量監測工作。
四、考核程序
(一)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名單中的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縣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的自查工作,於每年1月底前向省考核辦報送自查報告。
(二)省考核辦於每年3月底前將全省的審核報告和審核意見上報環境保護部,同時抄報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漢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聯席會議辦公室)。
五、2011年工作計劃
以2009年為基準年,考核評價41個縣(區)2010年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
2011年4月20日前:省環保廳聯合省財政廳轉發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考核辦法》。
省環保廳和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參加國家相關培訓,准備試點縣域生態遙感影像。
省環保廳組織全省7市41縣相關人員開展培訓,制訂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方案。
2011年4月25日前: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按照《考核辦法》及《實施方案》的要求,將自查報告(見附件1)、數據資料報所在市級環保主管部門,各市審核後統一報送省環保廳。
2011年4月30日前:省環保廳對省域內被考核縣域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對數據質量進行審核,形成省級數據審核表並報送環境保護部。
2011年6月30日前: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於5月15日前完成4個試點縣域遙感解譯工作。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做好迎接環保部抽查准備工作。
六、指標解釋
(一)林地覆蓋率:指標解釋按照國家林業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林地覆蓋率=縣域內林地面積/縣域面積×100%
(二)草地覆蓋率:指標解釋按照國家農業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草地覆蓋率=縣域內草地面積/縣域面積×100%
(三)水域濕地覆蓋率:指標解釋按照國家水利、林業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水利、林業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水域濕地覆蓋率=(縣域內河流面積+湖庫面積+灘塗面積+沼澤面積)/縣域面積×100%
(四)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指標解釋按照國家農業、國土資源、城建主管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國土資源、城建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縣域內耕地(水田、旱地)面積+建設用地(城鎮用地、農村居民地及其他建設用地)面積)/縣域面積×100%。
(五)坡度大於15度耕地面積:縣域內山區、丘陵地區耕地及坡度≥15°的耕地面積。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提供。
(六)未利用土地面積:縣域內沙地、戈壁、裸地、鹽鹼地等未利用地面積。由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七)SO2排放強度:指單位面積SO2的排放量,單位:千克/平方公里。
計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 SO2排放量/縣域面積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統計數據,縣域面積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八)COD排放強度:指單位面積COD的排放量,單位:千克/平方公里。
計算公式:COD排放強度=COD排放量/縣域面積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統計數據,縣域面積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九)固體廢物排放強度:指單位面積固體廢物排放量,單位:千克/平方公里。
計算公式:固體廢物排放強度=固體廢物排放量/縣域面積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統計數據,縣域面積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十)污染源排放達標率:污染源排放達標率包括工業污染源排放達標率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達標率。污染源主要是指縣級以上重點污染企業,包括國控、省控、市控和縣控的重點排污單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指縣城、鄉鎮工業區、開發區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計算公式:污染源排放達標率=達標排放的污染源數量/區域內污染源總數或縣域內污染源監測達標次數總和/縣域內污染源監測次數總和
數據來源:數據來自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數據。採用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數據,嚴格按照地方或者國家頒布的行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規定的項目進行監測,暫時沒有針對性排放標準的企業,監測項目按地方或國家頒布的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規定中的項目進行,具體監測項目由監督管理的環境保護部門確定。未按照《考核辦法》要求監測的,未監測頻次按不達標次數計算。
(十一)水質達標率:指達到Ⅰ-Ⅲ類水質要求的斷面佔全部監測斷面比例。數據來自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數據。
計算公式:水質達標率=認證斷面達標頻次之和/認證斷面監測總頻次×100%。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數據。未按照《考核辦法》要求監測的,未監測頻次按不達標次數計算。
(十二)空氣質量達標率:指縣域城鎮空氣質量優良以上的監測天數佔全年監測總天數的比例。空氣質量評價使用API指數法,用污染物日均值評價。
計算公式:空氣質量達標率=優良質量天數/全年監測總天數×100%。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數據。未按照《考核辦法》要求監測的,未監測頻次按不達標次數計算。
七、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由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完成。自查報告包括被考核縣域「數據指標匯總表」和「上報指標與2009年指標比較情況的說明」兩部分。
(一)數據指標匯總表
數據指標匯總表分為考核指標匯總表和副填報表兩部分。考核指標匯總表主要用於計算被考核縣域2009年、2010年EI值以及EI的年際動態值(△EI)。數據副填報表作為判別縣域生態環境保護效果的輔助依據。
各縣按照各自所屬生態功能類型,填寫匯總表中特徵指標的相關項目。
(二)數據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
1.縣級人民政府要認真准備,及時收集相關材料,客觀填報數據,編寫自查報告,保證數據填報規范性、可靠性及報送材料完整性。
2.縣級人民政府填報的數據需具有相關部門(如環保、農業、水利、林業、城建等)加蓋公章的證明。數據填報表、自查報告及相關的監測報告、數據提供證明報送省級環保主管部門。對於無法收集或獲取的數據,需說明原因。
3.填報數據時須注意數據量綱的轉換,避免填報出現差錯。
4.副填報表中C表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填報表,若為手工監測應逐次填寫監測日的日均值,不得填報月均值或年均值。
八、有關考核指標環境監測方案
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每年度按照以下監測方案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本縣不具備環境監測能力的,應當委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或市環境監測站進行監測。
(一)環境質量監測
1.水環境質量監測
水環境監測主要監測地表水。
地表水監測以手工監測為主,自動監測作為補充。
(1)監測斷面布設 地表水監測斷面的設置應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要求。評價縣域內至少布設2個監測斷面,已有2個水質監測斷面(包括國控、省控或市控)的,則按照已有點位開展監測,不足2個監測斷面的,應在縣域范圍內選擇最大的河流(水系)和第二大河流(水系)各布設一個監測斷面。縣域范圍內無地表水體的不監測。
(2)監測項目 手工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中表1的指標(糞大腸菌群指標不監測),並增加流量和電導率項目。
自動監測項目為水溫、pH值、溶解氧、電導率,濁度,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7項指標。
(3)監測時間及頻次 手工監測每年監測12次,每月監測一次。
自動監測時間為每日的0:00、4:00、8:00、12:00、16:00、20:00時采樣監測。
2.空氣質量監測
空氣質量監測以自動監測為主,尚未具備自動監測條件的採用手工監測或流動監測。
(1)監測點位 已開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按已有點位開展監測;尚未開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在縣城人口密集區布設監測點位,至少布設1個點位,開展手工或流動監測。
(2)監測項目 監測項目為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
(3)監測時間及頻次 手工監測和流動監測每月監測1次,連續監測5天;自動監測為每小時監測1次,手工監測方法按《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194-2005)所規定的方法和技術要求進行。
3.污染源排放達標率
污染源監測按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有關規定執行,對國控、省控和市控和縣控污染源每季度至少監測一次。
(二)質量保證
水、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執行相關的技術規定和標准,建立全程序的質量管理措施。
1.水質監測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及《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關要求。
2.空氣質量監測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 (HJ/T194—2005)、《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T193—2005)、《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及《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指南》的有關要求。
3.水、空氣監測從樣品採集、樣品流轉、樣品分析到數據審核都有完整的記錄,並三級審核,同時建立電子或紙質檔案。
九、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工作要貫穿整個考核評價工作。相關參與單位或部門都必須開展嚴格的質量控制工作。
(一)被考核縣域抽查
環境保護部負責組織開展結果抽查工作。抽查方式包括現場核查、高解析度遙感核查、以及無人機監測等。重點檢查具有以下情況的縣域:
(1)與2009年及上一年度相比,報送的指標數據或計算獲得的指標發生明顯變化的縣域;
(2)數據來源不明確,未能提供有效證明的縣域;
(3)未能按照《考核辦法》或實施方案要求提供數據材料的縣域。
(4)工作組織不力,數據填報不規范,存在胡填、亂填嫌疑的縣域;
(二)數據搜集質量控制
被考核縣域在收集數據資料或組織開展監測時,要嚴格執行相關的技術規范及規定。各部門提供的數據(如自然生態指標數據),均需有相應部門加蓋公章的證明文件;對於SO2、COD、固廢等指標數據必須是上級環保部門文件認定的數據;水質、空氣質量監測嚴格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及《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194-2005)、《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T193-2005)、《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及《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關要求,同時從樣品采樣、流轉、分析測試、數據審核、監測報告都有完整的記錄,建立電子或紙質檔案。
十、縣級人民政府數據報送
(一)報送對象:省環境保護廳
(二)報送內容:自查報告、水質、空氣質量監測報告、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報告等,以及有關數據提供說明和證明材料(按此順序裝訂成冊)。
(三)報送時間: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於每年1月底前,向所在地的市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送自查報告,由市級環保部門審核後統一報送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四)報送方式:電子版(光碟)和紙版一式兩份同時報送。附件: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自查報告
2.陝西省41個縣(市)生態功能區類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