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介紹
⑴ 生態農業的內涵是什麼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環境」與「經濟發展」並立,從這層意義上說,21世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燕尾服的世紀,而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生態學一詞是指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農業就是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理論來指導、組織和發展生產的農業;農業生產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方面具有生態色彩。它的特徵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環境生態不受破壞,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大效益。當前我國農林環境問題不容樂觀,保護農林環境勢必成為人們關注的緊迫任務,而發展生態農業是擺脫當前環境與資源狀況的一條可行之道。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生態農業建設的問題。
一、 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系,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採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徨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葯,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依靠農學上的精湛技術投入,通過高技術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途徑,使農業結構處於最優化狀態,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已創造出幾十種類型的「立體農業」組合模式,有的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其主要特點之一是「多層配置」,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如高效立體種養形式----稻田養魚、稻萍魚多層次立體種養,已在我國南方稻區普遍推廣,並列入國家「豐收計劃」。
海南省東方黎族自治縣:魚、鴨、豬立體養殖。東方黎族自治縣利用當地淡水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引導農民發展魚、鴨、豬立體養殖業,昔日荒蕪的山塘水庫和低窪田塊,如今呈現一派鴨歡魚躍豬兒壯的喜人景象。目前該管區已發展魚鴨豬混養水塘面積1000多畝,佔全縣1/3,同時形成了從種苗供應、飼料加工、防病治病到產品銷售的一條龍生產服務體系。
湖北農村立體生態奇觀。湖北新州縣漲渡湖畔有一片池杉林地,這就是全球環境500窪之一、國家級立體林業濕地生態系統試驗基地。基地有21公頃的池杉林,常年棲息著白鷺、斑鳩、灰喜鵲等十多種鳥類幾十萬只。科技人員在我國首創了林地灌水養魚法,水面放養鴨鵝,形成水陸空立體循環生態系統。
武漢東湖區柏泉農場,建成精養魚池5000畝,池上有豬、池面有鴨、池中有魚,形成立體生態奇觀。
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境內的萬畝荒灘,現已建成林、魚、鴨、鳥「生物鏈」。
甘肅張掖:喬、灌、草植被封護。張掖地區天然沙生被封護,已成了瓜果飄香的綠洲。全區累計封護的60萬畝沙生植被鬱郁蔥蔥,景色十分宜人。
二、 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倖免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解決乾旱缺水問題,發展節水旱作農業是世界趨勢。美國普遍採用了秸桿覆蓋,少耕免耕等旱作農業技術。水資源極度貧乏的以色列,採用噴灌和滴灌技術,其中滴灌的比例達70%。鯿在荒坡旱地上,採取在上部開挖魚鱗坑,低窪處打壩蓄水,緩坡上實行等高種植,平坦地帶採用寬畦壟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生產水平。要使我國農業再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推廣十大技術,實施「五措」、「五水」。在「九五」期間,我國重點推廣了十大節水旱作農業技術:1、抗旱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2、秸桿或薄膜覆蓋技術;3、培肥地力,以肥調水技術;4、秸桿還田過腹還 田技術;5、少耕免耕保墒綜合耕作技術;6、抗旱「坐水種」等點澆保苗技術;7、水稻間歇灌和補充灌溉等模式化灌溉技術;8、機械化節水旱作農業技術;9、噴灌、滴灌、微灌技術;10、抗旱、保水化學制劑使用技術。
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總的要求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機械措施、高技術措施「五措」並舉;蓄水、保水、節水、管水、科學用水「五水」齊抓;山、水、林、田、路「五字」統籌。
節水種植的塑棚栽培。用塑(塑料地膜)棚(塑料大棚)技術,已經在乾旱區造就出用少量水高效轉化太陽能的微環境、小環境,變高耗水的小麥、玉米栽培為節水種植,變冬閑為冬忙,取得「一家農戶,一畝塑棚豐衣足食,兩畝塑棚左小康」的效益,展示了沙產業在乾旱區發展的良好前景。
乾旱的河西走廊張掖地區,充分利用大棚和節水技術,發揮沙漠地區陽光優勢,克服水分短缺,已經發展為全國最大的西菜東運基地,譜寫了「戈壁鮮菜外運」的新篇章。
用苦鹹水在沙丘上種菜
塔里木油田位於我國第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1994年,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和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開始進行蔬菜和綠草栽培試驗。
沙漠生態科學家已經總結出沙漠苦鹹水溫室種植的栽種技術,以及生物脫鹽、沙土施肥等農用新技術。試驗區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上,如今已建起溫室菜園、有護牆的露天菜地,以及植物固沙防護林,建立起鹹水灌溉體系。
三、 施用農家肥,推廣生物肥
我國農業的特色之一,就是充分施用有機肥料,正因為如此,耕種了上千年的土壤,地力長久不衰。保護耕種的最重要一環,就是要施用農家肥。
興辦生物肥料廠,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山東大學聶延富教授曾用植物生長激素處理由愈傷組織分化出來的小麥幼苗根部,培養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小麥根瘤。近年來,聶教授又與澳大利亞科學家合作研究,在小麥、水稻、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所結根瘤中測出的固氮活性,已接近或達到大豆根瘤的固氮水平。
四、 治標又治本的植物農葯
植物農葯治標又治本,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西葯、抗生素、強效消殺劑使病原菌產生抗葯性,人菌斗爭越來越復雜,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厲害。其實,理想的消殺劑來自葯性溫和的中草葯。
五、 白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希望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包建中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創建可高度潔凈的工廠內生產、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廠化「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農業,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徵,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大力開發微生物資源,創建「白色農業」是切實可行的新路子。所謂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由於這項新型農業是在高度潔凈的工廠內進行,人們都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從事生產勞動,所以稱為「白色農業」。
1996年8月,全國首家白色農業研究所在北京市延慶縣成立,為京郊農業尋找到了新資源。
1998年8月,北京三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工廠已建成並投產,廠內分菌種車間、化驗車間、發酵濃縮車間等,18名職工身穿白色工作服、頭戴白色工作帽從事農業勞動。這表明真正意義上的微生物工廠已在京郊出現。
微生物資源開發有著巨大的潛力。據測算,我國農作物秸桿每年約有5億噸,如果其中有20%的秸桿,即1億噸通過微生物發酵轉化為飼料,可獲得相當於400億公斤的飼料糧,佔全國每年飼料用糧的1/3.微生物工業是節省土地型的工廠化生產,一座佔地不多的年產10萬噸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工廠,能相當於180萬畝耕地生產的大豆蛋白質,或3億畝草原飼養牛羊生產的動物蛋白質,這有力地顯示,生態農業可以解決食物問題。
大力發展秸桿養殖業是加快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麥秸還田,既可減少環境污染,還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減輕對化肥的依賴。所謂免耕覆蓋,就是收完麥子、麥秸粉碎拋撒後不再耕地,直接播種。這樣做,不僅省去翻地一大工序、大大減少作業量,而且能防旱蓄水、防澇防倒伏,改良了土壤。精播就是精密播種,確定好行距、顆距後,一顆顆的播種,不僅省種子,而且能最大限度利用光、水、氣、養分,保證穩定、高產。
⑵ 生態循環農業的介紹
生態循環農業,簡單地說,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版農業(高產量、高權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著眼於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生態循環農業,又名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⑶ 生態農業的例子和解析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⑷ 什麼是生態農業
作為農業的休閑實體,農業觀光園既要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又要給遊客提供餐飲、住宿、遊玩等休閑的需求,具有生產、生態、生活服務、科普教育和社會等多功能,這個時候,對外的宣傳尤為重要,建議使用「義田幫手」的四季田景服務,讓消費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信任感,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提高收入。
⑸ 生態農業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⑹ 「生態農業""精確農業" 說簡單點的的介紹
生態農業模式類型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內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容生關系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⑺ 農業生態園的介紹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⑻ 生態農業景觀的介紹
集發生態農業景觀園坐落在馳名中外的風景區北戴河,是一九九四年在蔬菜生產基地的基礎上,根據市委、市政府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示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發展高效農業整體規劃創辦的。
⑼ 生態農業是什麼100字說明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專代管理手段,以及屬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⑽ 生態農業規劃的介紹
生態農業規劃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調控為保障,以政策為引導,科技驅動,應用生態系統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工模擬本地區的頂極生態系統,選擇多種在生態上和經濟上都有優勢的生物,採用一套套生態農藝流程,按食物鏈關系和其他生態關 系將這些物種的裁培、飼養和養殖組成一條條生產線,並將這些生產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多層次地配置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去,使之既獲得持續最大(或最優)的生產 力和經濟效益,又獲得一個良好的、協調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