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湖沼化
㈠ 水蛭屬於什麼類動物
水蛭屬於環節動物門、水蛭綱、咽蛭目、水蛭科的冷血環節動物。
水蛭體長稍扁,乍視之似圓柱形,體長約2~15厘米,寬約2毫米~1.5厘米。背面綠中帶黑,有5條黃色縱線,腹面平坦,灰綠色,無雜色斑,整體環紋顯著,體節由5環組成,每環寬度相似。眼10個,呈∩形排列,口內有3個半圓形的顎片圍成一Y形,當吸著動物體時,用此顎片向皮膚鑽進,體大型,體長60-120mm,寬13-14mm。背面暗綠色,有5條縱紋,吸取血液,由咽經食道而貯存於整個消化道和盲囊中。身體各節均有排泄孔,開口於腹側。雌雄生殖孔相距4環,各開口於環與環之間。前吸盤較易見,後吸盤更顯著,吸附力也強。
水蛭生活在稻田、溝渠、淺水污穢坑塘等處,嗜吸人畜血液,行動非常敏捷,會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躍,6~10月均為其產卵期,到冬季往往蟄伏在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生存能力強。在中國南北方均可生長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庫、溝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機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長適溫為10-40℃,北方地區低於3℃時在泥土中進入蟄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於8℃左右出蜇活動。水蛭為雜食性動物,以吸食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餌,人工條件下以各種動物內臟、熟蛋黃、配合飼料、植物殘渣,淡水螺貝類、雜魚類、蚯蚓等作餌。中國大部地區的湖泊、池塘以及水田中均有生產。主產於山東微山、東平、南陽湖等湖中,以微山湖產量最大。
㈡ 水利樞紐對環境有何影響
從生態環境的觀點來看,水利樞紐也是人類通 過對水資源的調節、控制以改善生態環境,維持新的 生態平衡的工作。 水利與生態相聯系就是把水利樞 紐和生態問題相結合, 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 展 〔1〕 。 但是水利樞紐也會對水環境造成一定的影 響,就此問題開展研究分析與總結。 1 水利樞紐對水環境的影響 〔2 -7〕 由於水庫建成蓄水,改變了河流原來的水文條 件,小的水庫由於庫容有限,基本不改變河流的水文 條件。 但大、中型水庫(有的是年調節水庫,有的是 多年調節水庫) 會改變河流的水文條件和水流狀 態,使泥沙等在庫內沉積,庫水及下遊河段水流含沙 量減少,會對有些物質產生吸附與解吸,水質變化。 水的流速變小,庫內滯留時間加長,擴散能力減弱, 致使水庫局部污染超標,受氧能力減少,庫區接納 BOD 污染負荷能力下降和降解量增加,即流速減 緩,降低自凈能力。 另一方面,水的滯留時間增加, 增大了自凈能。 水庫蓄水淹沒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 質和營養物質被水溶出,可能引起水庫的水質下降, 水庫也會攔蓄營養物質(氮、磷、鉀等),促進藻類的 生長,有可能出現富營養化現象,如昆明滇池,在夏 季甚至會出現深水層缺氧現象。 隨著庫水位的上升,兩岸地下水位也相應上升, 因而出現浸沒、濕陷、塌井、沼澤化、鹽漬化等。 同時 也造成庫水向庫外滲漏,使庫外某些地區的水文地 質狀況發生改變。 如雲南以禮河水槽子水庫,開始 蓄水5d 後就發現庫水外漏,庫水經過80d 在西南側 低地那姑盆地的白霧三村出流,造成房屋破壞或由 於地面出水而不能居住。 由於興修水利工程造成泥沙淤積移位形成的生 態環境問題。 例如,三門峽水庫末端泥沙淤積使潼 關河床抬高,致使上游渭河洪水下泄不暢,兩岸農田 排水困難,局部沼澤化。 永定河官廳水庫庫區淤積 泥沙導致上游支流溈水河河口形成攔門沙,影響溈 水河泄洪排水。 不僅如此,水庫還能通過影響水質對人類產生 影響。 水利樞紐蓄水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使水體 中的微量元素發生變化,又通過食物鏈的濃縮作用 到達人體。 除一些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外,另一些 如汞、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可能對人體會產 生畸變、突變。 水中有機物質的污染也不可忽視,要 研究有機污染物的轉化規律,以便尋求解決的對策。 在水庫下游,一般情況下排放水的含沙量減少, 下遊河床發生沖刷,河床沉積的沙變,吸附能力降 低,自凈能力變差。 但當水庫沖沙時,下遊河段水濁 度增加,鉛、汞等有害物質有所增加,溶解氧、氨、氮、 硝酸鹽等的濃度在沖沙時會有增加,總體水質變差。 水庫下游還可能會出現缺乏營養物現象。 由於水庫 蓄放水,將影響其下遊河段和地下水位的升降時間 發生改變,進一步影響下游洪災的防禦及下游潛育 化、沼澤化程度。 由於水庫蓄水,入海口部位河流水 位在有些時候會下降,產生鹹水入侵,造成入海口三 角洲地區土壤鹽漬化。 河水來沙量的減少,會造成 入海口處海岸的侵蝕。 水庫對營養物質的攔截,影 響下遊河段及入海處近海魚類的生存。 水庫清水對下遊河段的沖刷,可改善航道,提高 泄洪能力。 但也會造成岸坡、河堤坍滑,對防洪、人 居、航運造成負面影響。 水庫攔截泥沙,使下游的土 地得不到正常肥力補給,需增加肥料的使用。 如尼 羅河下游自建阿斯旺水庫後,農業生產得增加化肥 的使用。 2 降低水利樞紐對水環境影響的對策 分析 2 1 樹立生態水利的意識 正確認識、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處理水 利工程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以人為本」就是要以 全人類包括我國人民發展的要求為基本出發點,努 力滿足人民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 但是,首先要規 范人類自身的行為。 不能使人口無限增加,甚至超 過環境容量; 不能浪費資源,使資源提早枯竭。 要 認真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 承載能力,特別是水資源承載能力。 要限制在水資 源緊張的地區發展高耗水工業和擴大灌溉面積; 不 允許在洪泛區特別是河道行洪範圍內圍墾或修建公 共和民用建築物等。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要發展,但不能以當代 人的發展侵佔後代人可以發展的權利。 這就要求在 發展中非常注意對資源合理利用、對生態突出關注、 對環境倍加保護。 對水利工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 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 展。 在修建水利工程之前,要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 研究確定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對策。 在修建 工程中要按設計要求,妥善安排好各種實施工作。 在修建工程之後要充分利用調度管理發揮工程正面 效益,設法修復或彌補因修建水利工程而造成的生 態環境負面影響。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與自然都在發展。 宏觀 上大自然的發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例 如,地殼的變動、河道的切割、大江大河三角洲的沖 淤等等。 但是人類仍然能夠在微觀的尺度上改變自 然環境,以求得自身的發展。 水利工程也正是在一 定條件下修堤、築壩、開渠、建閘、安裝水力機械,改 變水環境,以求得人類在防洪、灌溉、供水以及發電、 通航各方面取得有利的生存發展條件。 人類越發 展,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越 大。 所有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預,都會造成對生態 不可逆轉的破壞。 例如:甘肅的黃羊河流域由於水 資源過度開發,特別是上游的過度用水,使下游乾旱 缺水,土地沙化加劇,當土地沙化形成沙漠時,就很 難逆轉。 人類對湖沼、濕地的過度圍墾也會造成一 系列生態環境失衡問題。 因此,我們必需高度重視 水利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的理念來認識和妥善處理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 響,確保水利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2 2 加強負面影響的調查分析和評價,提出處理方 案 興修水利工程的目的是為改造水環境,使之向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向轉化。 這里所謂負面影 響指的是興修水利工程所帶來對生態環境的副作 用。 這些副作用往往不容易為人們正確認識,或因 出發點不同而認識有很多分歧。 因此必須對水利工 程的副作用有正確的評估和處理的對策。 這就需要 積累大量觀測調查資料,加強分析研究工作,對負面 影響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並提出正確的處理方案。 目前,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規范中,都要求進 行環境影響評價,並需進行嚴格的審批。 應予以充 分重視並加強此方面工作。 1997 年水利部發布的 《江河流域規劃編制規范》 中也提出了對江河流域 治理開發規劃方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要求從宏觀 上識別、預估、分析其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 響,研究減免不利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並納入規劃方 案。 上述規定是減免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 影響的有力措施。 可以防止過去一些地區因缺乏流 域統籌規劃,造成水利工程修建越多,生態環境負面 影響越重的狀況。 對七大江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 時,特別需要注意加強對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工作。 有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對河流已進行了比較全 面的流域治理規劃。 如位居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的 黑河流域,過去由於缺乏統一規劃,近半個世紀來, 中游引用水量過多,下遊河湖乾涸,沙生植物包括胡 楊、梭梭林及檉柳、沙棗等大面積死亡,土地荒漠化 加劇。 經過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1999 年成立了黑 河流域管理局,編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 從 2000 年起開展跨省水量調度,成功地促進了中游地 區節約用水,下泄流量顯著增加,河道斷流時間減 少,黑河水流不僅進入東居延海,還進入了乾涸40 多年的西居延海。 既開發利用了水資源,促進了張 掖地區節水型社會的發展,也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 境。 2 3 加強多學科合作,為修復或補救生態環境提供 支持 在修建三峽時,漁業工作者曾就中華鱘保護問 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採取人工繁殖取得很大成 功。 南水北調工作中,生態學者對血吸蟲病是否會 隨調水而轉移也做了大量工作,明確它的寄生母 體———釘螺不會越過緯度33°15′線而生長。 其他在 濕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方面更需要地理學、林 學、生物學多學科研究。
㈢ 水蛭的作用和功效
1、對血液的作用
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的作用,阻礙血液凝固。水蛭素不受熱或乙醇之破壞。水蛭尚可分泌一種組胺樣物質,因而可擴張毛細血管而增加出血。水蛭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較虻蟲、蟲、桃仁為強,水蛭醇制劑的作用較水制劑的作用為強。
2、清淤血的功效
古醫學利用水蛭來吮吸外傷病人有血,達到清理瘀血的目的;中醫內科將乾燥後的蟲體泡製成葯,治療瘕塊、血瘀、閉經、跌打損傷等。
(3)水庫湖沼化擴展閱讀:
生活環境
生活在稻田、溝渠、淺水污穢坑塘等處,嗜吸人畜血液,行動非常敏捷,會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躍,6~10月均為其產卵期,到冬季往往蟄伏在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生存能力強。
生活習性:水蛭屬冷血環節動物,在中國南北方均可生長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庫、溝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機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長適溫為10-40℃,北方地區低於3℃時在泥土中進入蟄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於8℃左右出蜇活動。
水蛭為雜食性動物,以吸食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餌,人工條件下以各種動物內臟、熟蛋黃、配合飼料、植物殘渣,淡水螺貝類、雜魚類、蚯蚓等作餌。
㈣ 水庫撿的請問這個貝類叫啥名
背角無復齒蚌
背角無齒蚌(制學名:Anodonta woodiana或Sinanodonta woodiana)俗名菜蚌、河蚌、湖蚌、蚌殼、無齒蚌、圓蚌等,是蚌科無齒蚌屬的一種。殼長達20厘米,呈有角突的卵圓形,前端圓,後端略呈斜截形。殼薄,微膨脹,殼面平滑,生長線細,3條肋脈。無鉸合齒。我國各地江河、湖沼中均有分布。肉可食,也適作魚類、禽類的餌料和家禽、家畜的飼料。有的地區用為淡水育珠蚌,但珍珠的質量次於三角帆蚌及褶紋冠蚌所育的珍珠。殼可入葯。
㈤ 杜澤銅山源水庫作文140
徐州市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東經116°22′~118°40′、北緯33°43′~ 34°58′之間。東西長約210公里,南北寬約140公里,總面積11258平方公里,占江蘇省總面積的11%。域內除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崗外,大部皆為平原。丘陵海撥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佔全市9.4%。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於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銅山縣東北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於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0%,海撥一般在30-50米之間。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徐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氣溫14℃,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徐州地處南北相交之處,歷史上有英雄美人的傳說。湖光山色,剛柔相濟,自然風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氣和南方的鍾靈秀麗。這里依山帶水,崗嶺四合,山圍著城,城環著山,山水特色十分明顯。故黃河穿城而過,大運河傍城而流。向來被譽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素稱「五省通衢」
㈥ 水庫怎麼樣捉水蛭,還有死水裡的水蛭多還是活水裡的水蛭多,河流或是水庫上游有污水排放水蛭多麼
水蛭屬冷血環節抄動物襲,在中國南北方均可生長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庫、溝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機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長適溫為10-40℃,北方地區低於3℃時在泥土中進入蟄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於8℃左右出蜇活動
水質污染了很多水生生物成活不了 所以不是有污染才有
水蛭是雜食 可以用砸開殼的田螺或則蚌放在細網中 最好晚上放 早上去收網 你試試
㈦ 徐州為什麼在古代軍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東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從北往南打的話,攻下了徐州,揚州的門戶大開,揚州不保,南京也就危險了。從南往北打,只要佔領了徐州,整個中原就像一個大棋盤一樣攤了開來。
徐州在歷史上的別稱叫做彭城。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7)水庫湖沼化擴展閱讀
徐州市的地理區位優越,在我國實行沿海、沿江、沿線開放開發戰略中,處於東部沿海開放帶和隴蘭地帶的交匯處,也是長江三角洲與環勃海灣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
具有東靠西移、南北對接、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特徵。1986年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18個地市成立淮海經濟區。
徐州客觀形成了南京以北、濟南以南、連雲港以西、鄭州以東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輻射范圍近20萬平方公里,人口1.09億。
《國家國土規劃綱要》將徐州列為近期發展的特大城市,建設部在《新亞歐大陸橋隴海蘭新線城鎮體系規劃綱要》中,把徐州列為新亞歐大陸橋東端第一個中心城市。
㈧ 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什麼詞語
(淤泥)yu ni【名】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所含有機物多,常呈灰黑色。(選自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