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局
① 我們該怎樣保護黃河
我們要,減少用水量,減少農葯化肥的使用,不要在河堤捕魚,在平緩的地方建立沉澱池,關閉一些污染度高的工廠,在黃河邊種樹
② 黃河之水(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情況、環境保護情況、對黃河之水的有效利用)
摘 要:人類活動對區域環境和土壤侵蝕的影響程度始終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黃河泥沙變化研究中的重點。本文採用土地利用變化法,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8年間,榆林市不同階段(「土地運動」、「大躍進」、「合作化」、「文化大革命」、「承包責任制」、「生態建設」、「城市化建設」)耕地面積的增減變化與白家川水文站監測資料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水土流失直接受耕地面積的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是引起耕地變化的關鍵驅動因子。通過研究對於科學認識黃土高原演化與黃河泥沙演變、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標和措施選擇,保障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持續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社會經濟;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泥沙。
人類活動對區域環境和土壤侵蝕的影響程度始終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黃河泥沙變化研究中的重點。本文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8年間,陝北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侵蝕和黃河泥沙的影響過程與機制,更好地指導目前以退耕還林(草)等措施恢復黃土高原植被的生態環境建設實踐;客觀評價人類活動對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的作用方式與程度,對科學認識黃土高原演化與黃河泥沙演變、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標和措施選擇,保障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與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 區域基本情況
榆林市是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風蝕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市總面積4357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積達3.69萬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4.7%,多年平均侵蝕模數1.22萬t∕平方千米,局部地區最高達4.48萬t∕平方千米。長期以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成為制約榆林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因素。榆林市位於陝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地貌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面積佔42%;南部為黃土丘陵區,面積佔58%。乾旱、風沙、水土流失是陝北三大災害。是陝西省生態失調最為嚴重的脆弱區。
2. 研究的目的和採用的方法
2.1 研究的目的意義
榆林市90%以上是坡耕地,它每年輸入黃河泥沙約4.3億噸,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坡耕地,且多為粗沙,淤積黃河下游的4億t粗泥沙中,有1.4億t來自榆林市,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也是北方沙塵暴的策源地,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導因素,這不僅使環境惡化並造成大面積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以榆林市土地利用變化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一地區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技術等環境條件對於土地利用即耕地幾經變化消長的驅動作用;研究土地利用變革發展過程及其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對於建立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促進生產發展的資源節約型、適度開發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生態經濟建設方針,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本文僅就人類的耕作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個人地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類因耕作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所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於資源環境的變化過程,引起乃至控制著資源環境的不良漸變或突變,如河流斷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而通過對本區逐漸在人地關系中提升了人類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調控力,促使了土地利用趨於合理。
2.2 研究採用的方法
本文採用土地利用變化法,按照研究所依據的原理,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水土流失發展或逆轉的主導因素。大面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和地表植被覆蓋的減少,使得以水、風侵蝕活動為主導外營力的水土流失過程得以發展。所以土地利用變化法著重強調農、林、牧結構調整和地表植被破壞等的作用,根據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侵蝕強度確定人為活動的影響程度。
3.土地利用變遷與水土流失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可將陝北耕地面積變化的過程劃分為增加、減少、增加、緩慢減少、急劇增加、急劇減少7個階段。黃土高原從秦漢時期的「沃野千里、倉家殷富」到明清後的「滿目赤野,不產五穀」;綠色日漸減少,沙漠大肆擴張,土地千瘡百孔,水土加劇流失。從人民向水土流失宣戰到生態環境逆轉的滄桑歷史,記錄了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變化和不斷趨於合理以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不斷突破的歷史。
3.1「土地運動」耕地遞增階段
1.土地制度變遷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國初,我國經濟凋敝,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水平低下,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進行了偉大的「土改運動」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進行小農生產,這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狀況,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和經營土地的積極性,不僅使戰爭中荒廢了的土地得到了復墾,而且在「誰開誰有」的政策驅動下,耕地面積迅速擴大,1949~1953年4年由71.48萬公頃增加到72.64萬公頃,凈增耕地1.16萬公頃。促成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但植被急劇減水,造成了水土流失加劇。
3.2 「大躍進」耕地先減後增階段
1954~1959年,為耕地面積前期減少後期增加階段。此時期由於「大躍進」運動希望糧食「放衛星」,不但糧食沒有高產,反倒因3年自然災害、城鄉建設佔用和災毀廢棄等致使耕地流失較為嚴重,後來為了解決人口增加帶來的糧食壓力,不得不再次毀林開荒,增加播種面積。回顧這一地區此階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前期建設佔用耕地0.12萬公頃,後期開荒增加耕地1.06萬公頃,期末耕地達到了73.58萬公頃。此階段水土保持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大躍進的背景下,1958年9月全國第三次水保會議及1959年11月黃河流域7省(區)水保會議,推動了黃土高原首次掀起了水土保持建設高潮,由過去村、組小聯合發展到鄉、縣或跨縣大聯合。從過去修坡式梯田發展為一次修平梯田,並很快得到推廣,對糧食增產、減少水土流失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此階段無定河(白家川水文站)年輸沙量2.9億t
③ 為了保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解:1.依題意得七、八年級同學共捐款5x+10y 元 這些錢能種植x+3y棵柳樹
2. 依題意得專 把x=100,y=102代入原式
得5×100+10×102=500+1020=1520(元)屬 100+3×102=406(棵)答:....
④ 甘肅省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採取了那些具體措施
剛剛為了保護黃河流域的生態循環採取了很多
⑤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黃河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責任。(修改病句)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好黃河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⑥ 黃河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黃河源區草地正處於退化中,加之人口和家畜數量的急劇增長,使黃河源區的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由於生態系統平衡失調,環境惡化,生產力下降,嚴重阻礙了黃河源區草地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深入系統地研究黃河源區草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演化趨勢,提出優化管理模式,對於草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和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結構功能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核心。所謂生態系統的退化,其本質就是植物群落在各種因素的干擾和破壞下所發生的退化演替。所以,針對草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技術措施來加速退化草地植物生產力的恢復,是當前草地建設的主要任務(周興民等,2001)。
草地植被資源是草地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和發展植被資源就是增強持續性。在持續性原理指導下的植被資源管理,其主要原則之一是資源利用的強度,應以再生能力為最高利用閾限,以合理利用再生資源為基本准則。
實際的草地牧業生產過程,應是經濟適合度與生態適合度的統一。草地的經濟系統受著經濟規律的制約,而草地的生態系統受生態規律的制約,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兩種過程同時運轉而要求又不盡一致。所以,只有同時符合經濟上和生態上兩個適合度的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的方案才是合理、有效的方案。這種方案有可能獲得一種最大利用閾限。
從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顯示,研究區以往的畜牧業發展規劃都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因此,必須制定以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草地管理對策。
1.加強草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個區域、國家乃至整個地球多種多樣活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總稱。它包括景觀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目前,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已遠遠超過了生態系統物種和個體數量(或生物量)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概念。種內遺傳多樣性、品種多樣性、生活史階段多樣性、繁殖和活動方式多樣性、群落內物種營養關系多樣性、結構模式多樣性等現象和意義已逐漸被認識並進行了大量研究。
保護野生生物資源是衡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開展長期、持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該地區居民生物保護意識。嚴格執行、遵守國家頒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與法規、條例,達到「青山長在,永續利用」的目的。
正確處理開發草地資源與破壞自然的關系,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在黃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建立自然保護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破壞,為生物創造「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外部環境。
2.草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持其更新能力
草地是一種可更新的土地資源。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草地生態系統基本是自我維持的,能流規模相對地保持著穩定。在放牧系統中,牲畜處於第一級消費者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受著人為的控制。如果人們為了追求高額產量而無限地增加牲畜頭數,過度地消耗第一性產品,並到時將畜產品取走,勢必造成系統的虧損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圖4-12)。
由此可見,無限制地利用草地,使草地生態系統長期損耗大量營養物質和能量,並得不到補充,輸入與輸出失調,導致能流規模降低。如果這一過程持續下去必將使整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系統難以自身更新。因此,我們對草地資源地開發利用要有一個閾限。不到這個閾限,對草地資源的利用不充分;達到這個閾限,對草地利用最高;超過這個閾限,就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嚴重時引起生態系統的崩潰(夏武平,1982)。
3.調整產業結構
(1)減少牲畜頭數
如前所述,目前,該地區已經呈現放牧過度現象,因此,要改善該地區生態環境,必須減少牲畜的數量,控制對草地資源的利用,減小對系統的壓力,從而使其利用自身的調節能力恢復生態平衡。
(2)大力發展旅遊業、漁業,充分開發礦產資源
產業結構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單一的產業結構不利於草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持續發展。它只能提供原始的初級產品,難以通過延長產業鏈發展第二、三產業進行產品增值、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甚至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還會不斷加大對草地的利用強度。因此,必須發展其他產業,才能使當地的經濟進一步得到發展。
瑪多縣是萬里黃河源頭的第一個縣城,有「黃河第一縣」之稱。縣內河流縱橫,湖泊遍布,大小湖泊4000多個,因而有「千湖之縣」的美稱。坐落在海拔4300m的鄂陵湖、扎陵湖(藏語為「青色的湖」、「藍色的湖」)是譽滿青海、聞名中國的「姐妹湖」,還有「四姊妹湖」(隆熱錯、阿涌貢瑪錯、阿涌哇瑪錯、阿涌尕瑪錯)。湖水清澈,大量的鳥類棲息於此,有斑頭雁、灰雁、赤麻鴨、綠頭鴨、岩鴿、玉帶海雕、雀鷹、金雕、高山雪雞、大天鵝等11目50餘種鳥類,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一、二級珍貴鳥類(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0)。此外,該區內野生獸類有5目26種,有國家特等保護動物野氂牛,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野驢、白唇鹿、馬麝、藏羚羊、雪豹、雲豹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馬鹿、岩羊、普氏原羚、棕熊等(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0)。坐在清可見底的湖邊,眼看野馬奔騰,耳聽群鳥爭鳴,令人心曠神怡。國道青康公路經過於此,為旅遊業的開發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在該區內有水域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具有較好的魚類生殖環境。魚的種類有厚唇裸重唇魚、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黃河裸裂尻魚、黃河高原鰍等18種。扎陵湖、鄂陵湖等諸水繫到處可見繁密的魚群,有活魚庫之稱。扎陵湖、鄂陵湖有經濟魚類資源1.5×104t(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0)。這為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巴顏喀拉山山口的高山景觀和冰川地貌景觀尤為壯觀。高聳尖銳的角峰,平坦寬闊的冰川槽谷,蜿蜒曲折的終磧堤。在人文景觀方面,有各種寺廟,以及矗立在鄂陵湖旁的黃河源頭紀念碑等。
黃河源區內礦產資源分布很廣,現已探明儲量的有煤、鹽、砂金、硼砂等。區內砂金幾乎到處都有,扎陵湖鄉的柯爾咱程中型礦床探明儲量為2466kg,平均品位為0.45g/m3。黃河源頭鄂陵湖以東至哈姜鹽池,有大小鹽池(湖)6個,面積16.1km2。
因此,黃河源區旅遊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為該地區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必要條件。
4.保護和改良退化草地
(1)封育
對退化程度較輕的草場,一般採取封育措施,即可使牧草的生長發育過程免遭破壞,植物生產力和土壤肥力得以恢復。實踐證明,對草地封育2~3年,可促進禾本科牧草種的異針茅、羊茅、紫羊茅以及蒿草等植物的生長發育,使其能順利完成生活史。在解除家畜啃食和踐踏壓力之後,優良牧草的生長發育得以加強,一方面通過大量成熟種子的傳播,使自然種群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可使分櫱數和株叢叢徑增大,提高它們在群落中的密度、蓋度和生物產量。禾草類優良牧草數量的增加有利於植物群落由單層結構變為多層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生物產量(周興民等,2001)。
(2)優良牧草品種的選育
植物種是組成群落的最基本成分。選育能適應當地氣候的優良品種用以更新退化草地,是提高草地第一性生產力的有效方法。青海海北經多年引種馴化,選育出了一批適應高寒氣候、生產性能較好的多年生牧草良種,如垂穗披鹼草、老芒麥、羊茅、早熟禾等10餘個,對退化草地的恢復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3)群落結構的優化配植
依據恢復生態學和實驗群落學的理論,配植優化結構的人工或半人工群落,是退化草地恢復與重建的重要措施之一。周興民等採用垂披鹼草、老芒麥等高禾草與羊茅、紫羊茅和早熟禾等下繁低禾草搭配混播組合,通過實驗研究對混播比例、混播密度和栽培技術進行優化篩選,提出了幾個優化群落結構模式,如老芒麥+早熟禾,老芒麥+中華羊茅+星星草等。優化群落具有豐富的垂直結構和較高的葉面積指數,各層結構能夠充分分享光熱資源,較好地充分發揮了各組分中植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生物生產力。
(4)除莠滅雜
嚴重的草地退化可導致土壤裸露,為那些以種子和根莖繁殖的毒雜草創造了有利的生存條件。這些毒雜草一般是家畜所不喜食的,它們的滋生繁衍降低了單位面積可食牧草的產量,促使草地加速退化。因此,應採取措施控制毒雜草的滋生蔓延。
(5)鼠害的綜合防治
消費者亞系統是直接作用於生產者亞系統的,如果消費適當,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和保持群落的穩定,使草地可更新資源持續利用。相反,若消費過量,則極大地破壞了植物的正常生長。黃河源區的高原鼠兔是高寒草地的優勢種群,對草地危害已達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應採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化學、生物滅鼠和生態防治等)加以防治。
(6)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的增長會帶來對生活資料需求的增加,從而帶來牲畜的增長,必然增加對生態系統的壓力。瑪多縣1995年總人口比1958年增加了7932人(圖4-13),是1958年的4.1倍。其中牧業人口增長3.6倍。這勢必造成對牲畜量需求的增加,從而對生態系統的壓力也呈幾倍地增加。若不控制人口,任其自由增長,必然會進一步增加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壓力,使本已脆弱的生態系統更加趨於惡化。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大障礙。據瑪多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文化程度統計,全縣10539人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5783人,占總人口的55%。其中15周歲以下的為4080人,占不識字人數的71%。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帶來的是放牧水平的低下、思想觀念的陳舊,必然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圖4-13 瑪多縣1958~1995年人口增長曲線
Fig.4-13 A population growing curve of Madoi County from 1958 to 1995
過度放牧導致牧地退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帶來相當大的普遍性,需要從多方面(政策、經濟和技術等)來解決。但是,正如Strange(1980)指出的:改變牧地退化狀況的推動力僅來自於人們自己的內心和精神,來自於有足夠數量的受過教育和專業培訓的人。新的觀念為經營者所充分接受之後,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會幫助他們自己去取得進展,外力僅能給予幫助和促進。
⑦ 面對黃河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請你設計一則公益廣告。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呼籲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要求簡
1 保護母親,保護黃河;
2 為了母親的美麗,請保護黃河。
3 如果您是炎黃子孫,那麼,請您投入到這場拯救黃河的運動中來,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4、 長江黃河兩大江,猶如人類父母親。
5、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護黃河非傳人!
⑧ 根據你所掌握的知識,針對黃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一現象,提出治理建議。(60字就OK)
一,在黃河上有多種樹保護環境。二,防止過度放牧,三,防止濫采亂伐
⑨ 黃河入海口生態環境狀況
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國家海洋公益性科研專項「黃河入海口版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權研究」項目,根據項目年度實施方案, 2008年5月8日~6月1日,完成了首次對黃河入海口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的綜合調查研究。
本次調查共設6個研究專題,即生態環境狀況調查研究、浮游植物調查研究、浮游動物調查研究、魚類資源調查研究、底棲生物調查研究及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在黃河入海口水域共設置14個調查點,其中魚類資源調查布設5個點,調查涉及水域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主要對該水域的水質環境狀況、葉綠素含量以及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游泳動物的生物量、種類組成與分布及群落結構等進行綜合調查。在黃河口潮間帶設置了5個斷面15個調查點,每個斷面均設高潮、中潮和低潮等3個站點,每個站點採集4個樣,對潮間帶生物資源進行了定性、定量調查。 通過全面調查研究,基本摸清了黃河入海口水域春季黃河枯水期的的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現狀,為黃河入海口漁業資源的修復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