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的資料
❶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中國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
保護環境我們可以:
1、生活垃圾分類。許多國家都在倡導並施行生活垃圾分類,這樣可以回收一些可重復利用的廢品,而不可回收的就進行相應的處理,這樣可以減少污染。
2、節約用電。電器不用時,除了關閉電源外,一定要記得拔下插頭,因為即使電源關閉,其實還是會有電耗產生。
3、拒絕一次性用品。買菜的時候提個菜籃子或購物車,不要那些藍色、綠色的塑料袋,這些都是極難降解的。
(1)生態平衡的資料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
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❷ 有沒有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或者資料啊。
100多年前,位於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大峽谷北緣的凱巴森林是美國最美麗的森林之一,主要由松樹、冷杉和雲杉等喬木構成,還生長著多種草本植物,這片森林中大約生活著1000隻黑尾鹿;每年秋天,印第安人捕獵黑尾鹿,用於製作食物和衣服;森林中的美洲獅、狼等也靠捕鹿充飢。印第安人與各種生物在這片森林中和諧地生活著。
1906年這個森林被列為國家禁獵區,為了保護黑尾鹿,嚴禁在林區內捕殺黑尾鹿,但允許獵人捕殺以黑尾鹿為食的美洲獅等。到1925年,這個森林中的大多數肉食動物被殺掉了。沒有了天敵,黑尾鹿以驚人的速度繁殖,森林中鹿的數量一度達到了10萬只。人類保護鹿群的目的實現了。
可是,這一情況並沒有持續很久,鹿群面臨著一個新的威脅。森林幾乎被鹿吃光,所有灌木的嫩芽以及鹿能吃到的喬木的葉子和嫩芽都被吃光,嚴冬和飢餓給鹿群帶來毀滅性的災難。1925年後,森林中鹿群的數量不再增加,並連續減少;1930年,鹿群數量減少到2.5萬只,到1942年,僅存8000隻,而且大都身體瘦小,體質衰弱。
在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中,每當黑尾鹿的數量增加,就需要森林提供更多的食物,從而造成森林中的植被減少;但是黑尾鹿數量的增加卻為森林中的肉食動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豐富的食物使美洲獅、狼等動物的數量增加,肉食動物數量增加又致使黑尾鹿數量下降,從而又使森林植被得到恢復。如今,森林已面目全非,鹿群喜歡吃的柳樹、懸鉤子等全部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鹿群所不喜歡吃的野草和灌木,可以說,原有的生態系統已經被破壞,超過了其穩定性閾值。
卡巴森林的故事,是一個重要的經驗教訓。事實告訴我們,自然生態系統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其穩定性有自身的調節機制,干擾超過生態系統的穩定閾值,將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潰,表面上看,企圖幫助或寵愛某一種生物,其結果必然傷害到另一些生物,結果是適得其反。
澳洲大陸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英國人在40年代引入歐洲野兔,結果繁殖成災,使草原破壞非常嚴重,當時的澳洲人常常談兔色變。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
1859年,一個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國人來澳洲定居,隨身帶來了24隻野兔,放養在庄園里,供他打獵取樂。後來,寵物兔子陸續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後,奧斯汀絕對沒有想到,這24隻野兔的上億「子孫」給整個澳大利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野兔發現,這里簡直是它們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卻沒有鷹等天敵。它們與牛羊爭牧草,啃樹干,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嚴重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其他種類野生動物面臨飢餓,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專家計算,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人開始想盡辦法控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築圍牆,打獵,捕捉,放毒,引進天敵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極為驚人,一對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隻兔子。因此,至今澳大利亞的兔子仍是禍害。
馬里溫島的貓災
馬里溫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險隊來到這里,隨船來的幾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島上的霸主,探險隊運進了5隻貓捕鼠,可是海鳥的味道比老鼠好,貓不抓老鼠卻吃鳥,結果貓繁殖到2500隻,鳥遭殃了,一年被吃60萬只。
夏威夷的蝸牛災
20世紀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蝸牛運到夏威夷群島,供人養殖食用。有的蝸牛長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幾年,蝸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亂七八糟。人們噴化學葯劑,連續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除凈。
華盛頓州的金魚災
美國人長期從日本進口金魚,1973年,一些金魚無意間掉落華盛頓州的水裡,然後大量繁殖,幾年後,金魚霸佔了10個湖泊;湖中的鱒魚無法與金魚奪食物,大量減產,殺魚劑又殺不死金魚,漁民叫苦連天。
西班牙的螃蟹災
1976年,西班牙從美國引進5萬只蟹苗,放養在一條河的三角洲。幾年,繁殖到幾億只,而當地每年最多隻能捕400萬只,供人食用。稻田裡的水順著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的魚蝦、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魚絕了,鳥沒有吃的,也不在這里停留了。
澳大利亞兔災
兔子並不是澳大利亞土生的,在1859年以前,那裡還沒有兔子。但在那一年,有一個農民從英格蘭帶來了一群野兔,共有24隻。他完全沒有料到,他的這一舉動將要引起一場農業災難。
在澳大利亞,兔子幾乎沒有什麼天敵,所以經過幾十年它們已成為一個大問題。它們吃莊稼,毀壞新播下的種子,啃嫩樹皮和牙,並且打地洞損壞田地和河堤。築籬笆也不能阻止它們侵入農民的田地。在幾十年時間里,澳大利亞的農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直到1950年,人們又嘗試了一種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種能殺死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被引入澳大利亞。科學家先將該病傳染給蚊子,然後經蚊子再傳染給兔子。粘液瘤病一經引進,它便在整個野兔群中快速傳播。在澳大利亞東南地區,幾乎80%的野兔群被消滅了。
在我國遙遠的南海上,有一群島嶼——西沙群島。別看這些島子小,島上卻生長著青翠的樹林,生活著各種昆蟲和海鳥。解放軍叔叔在這里日夜守衛著祖國的海疆。小島上生活很艱苦。不要說糧食,就連喝的淡水,種菜的土壤也要從大陸上運去。解放軍叔叔不怕困難,在島上種菜養花,把小島打扮得象花園一樣。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他們自力更生,在島上養了雞。後來,經過不斷地繁殖,雞群越來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轉一圈,就可以拾回滿滿一筐雞蛋。可是,沒過多久,不知為什麼這里的老鼠成了災。由於老鼠的危害,島上的雞大量死亡。大白天,一個小時內,二十多隻雛雞就被老鼠咬死;夜裡,兩、三隻大老鼠竟向老母雞發動了進攻。由於鼠災,雞群越來越少。僥幸活下來的雞乾脆躲進樹林里,再也不敢出來。「老鼠怕貓,還是請貓幫幫忙吧!」為了消滅老鼠,戰士們又把貓帶到小島上。果然,老鼠就被消滅了。可是,戰士們在島上巡邏時,又發現低矮的麻楓桐樹下有一堆堆鰹鳥的屍體。經調查,原來是貓作的孽。貓不僅吃老鼠,同時也危害珍貴的鰹鳥。鰹鳥是國際重點保護鳥類。為了不讓這群讒貓為非作歹,殘害鰹鳥,戰士們又養起了狗。狗的嗅覺很靈敏,一發現貓,就撲上去把貓咬死。貓少了,老鼠又再次猖獗起來。狗愛打架,到處汪汪亂叫,攪得小鳥整日不得安寧。駐守海島的解放軍叔叔感到實在無能為力了,他們只好給科學家寫信,請求幫忙解決難題。
❸ 生態平衡指什麼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況,它包括結構上的穩定、功能上的穩定和物質、能量輸入輸出的穩定。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平衡。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尤其是近代人口大量增加,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干擾程度和范圍越來越大,生態系統都在不斷地受到人類的干擾和破壞。因此,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而不是靜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都在按一定的規律運動著、變化著,系統中能量在不斷地流動,物質在不斷地循環,整個系統時刻處於動態之中。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如火山爆發、山崩、海嘯、水旱災害、地震、暴雨、流行病等等,都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為因素主要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工農業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入環境後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❹ 生態平衡的資料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❺ 關於生態平衡的資料呢 50--------90字之間
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專泊------都是由動物屬、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❻ 有關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生態災難的資料
澳洲大陸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英國人在40年代內引入歐洲野容兔,結果繁殖成災,使草原破壞非常嚴重,當時的澳洲人常常談兔色變。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
1859年,一個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國人來澳洲定居,隨身帶來了24隻野兔,放養在庄園里,供他打獵取樂。後來,寵物兔子陸續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後,奧斯汀絕對沒有想到,這24隻野兔的上億「子孫」給整個澳大利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野兔發現,這里簡直是它們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卻沒有鷹等天敵。它們與牛羊爭牧草,啃樹干,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嚴重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其他種類野生動物面臨飢餓,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專家計算,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人開始想盡辦法控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築圍牆,打獵,捕捉,放毒,引進天敵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極為驚人,一對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隻兔子。因此,至今澳大利亞的兔子仍是禍害
❼ 保護動物生態平衡資料300字
一: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環境
保護野生動物最重要的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不要亂砍亂伐,破壞草坪,不要隨意堆放垃圾,不要濫用農葯和殺蟲劑,保護水源和空氣也是保護寶棲息地的一部分。
二:其次不濫捕濫殺野生動物
不參與非法買賣野生動物,見到違法者立即向野生動物協會反映.拿出我們的愛心和勇氣,勸阻親人和周圍和人拒食野味,不去野味餐館用餐,對於用珍稀野生動物做的製品,如皮衣、葯品、補品等,也應堅決抵制。團結起來積極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從家庭做起,培養尊重一切生命的道德觀,加強法制教育,樹立公民意識,對違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現象要抵制,舉報,監督。
❽ 有關於生態平衡的一些資料嗎
生態平衡
也叫自然平衡。生態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各種生物之間、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間,都通過相互制約、轉化、交換、補償等作用,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階段。就是說生態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比例保持相對穩定;二是生態系統內部的非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時生態系統內部的能量輸入和輸出、流動的規模等理應保持平衡和相對穩定,營養物質大體也維持平衡,循環利用。
生態平衡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它依靠生態系統內部各種作用的相互制約關系來調整控制,同時也受外界環境影響。被干擾破壞的天然草原恢復穩定需要一百年上下,天然森林的穩定則需幾百年,如受強烈干擾需時更久。雖然如此,這仍然表明,它們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所有的生態平衡都是相對的。地球上各個圈層不斷發展變化,只是有時激烈、有時緩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人口增長迅速,為了解決食品等生活必需物資,不能完全依靠處在天然平衡的生態系統,因為這些類型的凈生產量非常少,直接提供吃穿的原料更是不足。例如在農田中種植農作物,可以連續播種連續收獲,而達到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每年增長的有機物質卻接近於零,因為巨大的消耗量已經抵消了豐富的生產量。於是人工生態系統——農田、養殖場、果園、用材林等等日益擴大,代替了原來的天然生態系統,原有自然平衡被打破。因此,自然界的生態系統總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發展過程中前進。
原始的自然平衡在地球上遭受破壞的結果,歸納起來可以分為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兩大方面的變化。生物變化的直接原因有開墾和捕獵,它使某些生物絕滅或瀕臨絕滅;為了消滅害蟲害獸而施用的農葯,反而間接毒殺吃它們的天敵,使它們失去天敵控制而繁衍。間接原因則是由於外界環境變化得不適於原有生物生存。環境變化的情況和原因更是多種多樣,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開墾陡坡、澆水灌溉、排水浚干、施肥施葯、城鎮建設、工業排污、燃料消耗等等都會不同程度地造成環境失去平衡。改造自然的工程越大,影響越是強烈而且復雜,常常出乎人們的預料,處理不當時將會帶來極大危害。
從人類社會生存角度看,破壞原始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從人類長遠利益看,這種發展趨勢又是令人擔心的。這就是當前有關生態平衡問題爭論的核心,或者矛盾所在,因為人類的生態環境正是整個生物圈。如何正確妥善解決人和生物圈這一對矛盾,或者說人類及其環境的生態平衡問題,目前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突出重大課題。
從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出發,不必要求大中小型生態系統一律恢復到原始的自然平衡,更不必保護那些對人類有害無益的生物,但必須保持或創建生態協調的環境。為此應當設法保護生物資源,在生態系統中應當促使生物種類豐富,結構完整,並且主要由最適於當地環境條件、生產能力較強的種類組成;環境質量應當有利於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有利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包括一定面積的森林覆被、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度與灌溉系統,促進生物循環,保持土壤肥力等各種具體措施。
今後生物圈的發展趨向,很大程度上受人類的智慧和理智影響。有的學者認為,現代生物圈已從原始的、自然調控的階段發展到強烈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智慧圈階段。究竟如何全面評價和估計人類生活各個領域造成的生態後果,如何進行生態預測預報和預防工作,尚處於萌芽狀態,有待進一步發展。
❾ 保護動物生態平衡資料300字
一: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環境
保護野生動物最重要的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版,不要亂砍亂伐,破壞權草坪,不要隨意堆放垃圾,不要濫用農葯和殺蟲劑,保護水源和空氣也是保護寶棲息地的一部分。
二:其次不濫捕濫殺野生動物
不參與非法買賣野生動物,見到違法者立即向野生動物協會反映.拿出我們的愛心和勇氣,勸阻親人和周圍和人拒食野味,不去野味餐館用餐,對於用珍稀野生動物做的製品,如皮衣、葯品、補品等,也應堅決抵制。團結起來積極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從家庭做起,培養尊重一切生命的道德觀,加強法制教育,樹立公民意識,對違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現象要抵制,舉報,監督。
❿ 生態平衡的例子
天·地·人
2005-3-29 閱讀次數:588次
天地人的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今的熱門話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大、泛、而深的課題,要想簡明地揭示它們的關系,只得藉助於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學說……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從上世紀70年代才廣泛傳播開來,傳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驚人的。那誘人的「生態平衡」被學者們研討著,官員們宣傳著,演員們呼喊著。生態平衡之所以誘人,那是因為人們企盼的生態系統穩定狀態是美好的。盡管人們覺得它有點抽象莫測,可它又是親切具體的。熟知生態平衡要先知生態系統。可生態系統從被西方學者提出至今,權威人士的定義有十餘個,有的幾百個字,有的幾十個字,但無公認統一的文字表達。取其共同的實質,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與無機環境系統的特定結合。生命指植物、動物、微生物各生命類群,包括人類;無機環境指自然界的無生命成分;特定結合指不同地域創造出的多樣的生物類群——即不同生態系統。陸地上各生物類群形成各自的生態系統,它們總稱為陸地生態系統;同樣海洋生物類群形成了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就構成了整個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陸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層,這就是人的家園。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為天,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人是依賴於自然,從屬於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處於什麼位置呢?天地無機環境為誰效用呢?為草原、森林、莊稼——綠色世界。各類動物依賴誰而存活呢?直接間接都依賴於綠色植物。萬尊的人靠什麼活著呢?以吃來說,取之動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來說,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須的氧取之於大氣。食、水、氣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來自於天地無機界。生態學家把生態系統中的生命又分為三類,且冠以公正的名稱:(一)植物——生產者;(二)動物——消費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較三類生命類群誰最有本領呢?無疑是生產者,因為它養活了自己和後二者。人在哪裡呢?在動物之中了。按生態食物鏈排序:先是食草動物,後是一級食肉動物;二級食肉動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糧)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級」(依賴性最大的)消費者。所以,生態學家早已結論: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類。
尊貴的人不要不服氣,這並不否定人有靈巧的手和發達的大腦,只是說人的存在依賴於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和環境,從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
歷史證明,由於人類的盲目自大,破壞了生態平衡,屢屢招來毀滅人類自己的生態災難。破壞生態平衡的誘因歸結為三類:一、破壞環境: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中國是一個生態災難多發的國家,中國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態災難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等。近年來,我國水域污染增多:網眼小了,魚蝦少了。科學家們預言:「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這就告訴人們,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人口壓力的加大,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