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交通規劃

生態交通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2-16 06:51:13

『壹』 為何說綠色交通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新能源之道

據報道,住建部2016年底頒布了《全國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5-2020年)》,《規劃》以保護城市自然生態資源和加強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綠色交通將成為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新能源之道。

專家表示,新能源空鐵是一種新型城市軌道交通形式,屬於輕型、中速、中等運量公共交通工具,不受地面交通狀況影響,具有安全、綠色、環保、全程自動化、全天候運營、造價較低、性價比高等特點,這在城市軌道交通選線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拆遷量。

希望城市綠色交通體系可以早日建立!

『貳』 城鎮的空間結構規劃的思路與要點

第一篇 總論

前 言
1.0.1.1 為適應 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賦予城市人民政府的職權,對經國務院 年批準的 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形成《 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送審稿。建設部對送審稿審查工作於2000年10月完成,並將《 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及有關材料報國務院待批。由於在此期間(2000年6月) 市的行政區劃發生了變化, 撤市設區劃入 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要求,原上報的 市城市總體規劃暫緩批復,待調整後重新報批。根據2001年11月建設部來文(建規函〔2001〕351號)要求,對 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相應調整,形成本次規劃成果。
1.0.1.2 本次調整重點是因行政區劃的變化而帶來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調整,並補充 兩個新區的內容。
1.0.1.3 本次調整工作是在《 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送審稿的基礎上,結合《 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概念規劃綱要》、《 片區發展規劃》和《 片區發展規劃》,採用分層次編制的工作方法,將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分為總論和組團規劃兩個層次進行。
1.0.1.4 本次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依據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12月);
2、《 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9屆86次〔1990〕27號);
3、《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 市人民政府,1992年2月);
4、《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若干決定》( 市委、市人民政府,1992年4月);
5、《 市十五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總體發展方案(1990-2005年)》( 市人民政府,1993年6月);
6、《 市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整治保護規劃》( 市城市規劃局、 地理研究所、 師范學院地理系,1991年11月);
7、《 市市域規劃(1989-2010年)》( 市城市規劃局、 大學地理系);
9、《 市國土總體規劃》( 市計劃委員會,1991年);
11、《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市人民政府,1996年3月);
12、《 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穗府11屆76次〔2001〕8號);
13、《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市人民政府,2001年4月);
14、《 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2000年5月);
15、《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 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的決議》(2004年5月);

第一章 城市發展戰略目標

1.1.1.1 城市發展戰略目標。
1.1.1.2 城市規劃戰略目標。

第二章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1.2.1 在 區域中的地位

1.2.2 城市化水平預測

1.2.3 市域城鎮空間布局

1.2.4 城鎮職能分工及規模等級

第三章 規劃區范圍、期限、城市性質與規模

1.3.1 規劃區范圍

1.3.2 規劃期限

1.3.3 城市性質

1.3.4 城市規模

第四章 城市空間布局

1.4.1 城市空間發展策略
1.4.1.1 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1.4.1.2 城市空間發展的基本策略。

1.4.2 城市空間結構

第五章 綜合交通規劃

1.5.1 交通發展戰略
1.5.1.1 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的總體目標。
1.5.1.2 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的具體目標。

1.5.2 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的重點發展政策
1.5.2.1 機場
1.5.2.2 港口。
1.5.2.3 鐵路
1.5.2.4 城市快速軌道
1.5.2.5 城市道路。
1.5.2.6 物流中心。
1.5.2.7 客流中心。
1.5.2.8 智能交通。
1.5.2.9 其他交通設施。

1.5.3 交通發展的政策
1.5.3.1

1.5.4 城市道路系統總體規劃
1.5.4.1 城市道路系統是由主骨架道路系統與基礎性道路系統組成。
1.5.4.2 主骨架道路系統是城市的骨架,主要為城市長距離、快速的對內、對外交通出行服務,解決出入境或過境交通,城市組團間跨區交通,組團內交通出行需要。基本組成要素為:高速路、城市快速路、交通性主幹道。
1.5.4.3 基礎性道路系統是城市的次一級網路,主要為城市中、短距離、內部交通出行服務,實現點與點之間的可達性。基本組成要素為: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1.5.4.4 城市道路主骨架網路狀結構總體上呈環形放射加方格網狀,三大組團的主骨架道路系統總體布局為:

1.5.5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總體規劃
1.5.5.1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由地鐵、輕軌、市郊鐵路、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及其他有軌交通組成。
1.5.5.2 軌道交通線網由 市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城際軌道交通線路和利用國鐵提供市郊列車服務的三類線路組成,參見表1.5.5.2。線網總長747公里,其中城市軌道線640公里,城際軌道線( 段)40公里,市郊列車線67公里;車站總數350座,其中換乘站61座,城市軌道線車站18座,市郊列車線車站18座。線網基本構架由「交通疏導型」和「交通引導型」兩類線路構成,形成既向心又交織的軌道交通系統,並有良好的輻射能力。至2010年, 將建成地鐵一號線、二號線、三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六號線、七號線、八號線及十四號線的全線或部分線路,線路總長度255公里。
1.5.5.3 軌道交通線網將使中心城區與片區中心之間的交通時間基本控制在30分鍾以內,與佛山、東莞等周邊地區交通時間基本控制在1小時內。
1.5.5.4 規劃的車輛段及綜合基地如下:
表1.5.5.2 軌道交通線路一覽表
編 號 線路簡稱 路 由 長 度 站點數 性 質
一號線 18.5km 16 城市線
二號線 32.0km 25 城市線
三號線 84.5km 30 城市線
四號線 67.0km 23 城市線
五號線 41.0km 30 城市線
六號線 36.9km 20 城市線
七號線 33.5km 16 城市線
八號線 34.5km 28 城市線
九號線 79.0km 34 城市線
十號線 30.5km 11 城市線
十一號A線 25.5km 23 城市線
十一號B線 16.0km 7 城市線
十二號線 53.0km 22 城市線
十三號線 28.5km 10 城市線
十四號線 60km 19 城市線
---- 67.0km 18 市郊鐵路線
---- 17.4km 10 城際線
---- 11.1km 6 城際線
---- 11.5km 2 城際線
匯總 747.4 350

第六章 城市生態環境

1.6.1 城市生態建設目標
1.6.1.1 建構與城市建設體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態體系,形成城鄉生態安全格局,實現城鄉生態良性循環,形成城市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保障、促進、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把 建設成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態城市創造條件。
1.6.1.2 實施「青山綠地」工程,完善城區園林綠化系統和交通綠化走廊。到200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2010年綠化覆蓋率不少於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1.6.1.3 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構築融通城鄉生態格局的「水網」。強化河湖水網自然水環境建設,以珠江和河網水道為脈絡,完善城鄉生態格局。強化珠江前後航道的景觀規劃和建設。抓緊市內河涌的綜合治理,充分展現 嶺南水鄉的風貌。各類河、涌堤岸河床要採用合理的開發、整治和保護模式,充分保護和維育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保護飲用水源,開展中水回用,實現對水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
1.6.1.4 全面治理水環境、大氣、噪音污染,基本形成各環境功能區分區明確的城市空間布局,城市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標准。
1.6.1.5 落實環境影響評價篇章中提出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消除規劃實施的潛在消極環境影響。
1.6.1.6 根據《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我市嚴格保護區面積為 平方公里,控制性保護利用區為 3平方公里,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為 平方公里。

1.6.2 生態空間布局規劃
1.6.2.1 以 市景觀生態系統的安全格局為基礎,構築兩道「綠色生態走廊」,打通縱貫南北的「生態通道」,保護三個「城市綠心」,建立各組團間的「生態隔離帶」,建構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路式的生態結構體系,形成山水型生態城市的基本構架。
1.6.2.2 「綠色生態走廊」:以 北部、 西北部生態源為核心,由源間聯接及源間輻射道聯系,形成橫貫 北部的「生態走廊」;以 區東部生態源為核心,沿 路西北段與規劃的珠三角外環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向東延伸至 、 山林地區,構建 中部的「 綠色生態走廊」。
1.6.2.3 「南北生態通道」:由 西北部生態源、 區東部生態源及其源間聯接、南北向輻射道共同組成「北部生態通道」;以 區北部及 生態源為核心,與其南北向輻射道及南部水網生態隔離帶共同組成「南部生態通道」。
1.6.2.4 「城市綠心」:以 山風景名勝區、 區果樹保護區、 水網密集區作為城市綠心。
1.6.2.5 「生態隔離帶」:在各生態源周邊緩沖區、自然河流通道外圍及農田開敞區域建立各組團間的生態隔離帶。

1.6.3 城市生態功能區劃
1.6.3.1 的生態敏感(保護)地帶位於市域的中北部與南部。
1.6.3.2 生態功能區劃共分三類地區:生態管護區(含嚴格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含控制性保護利用區)和生態協調區(即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的城市建設開發區),並制定相應的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策略。
1.6.3.3 生態管護區是指絕對保護、禁止進行改變自然生態環境狀況開發建設的地區。該區包括《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 市嚴格保護區,以及自然保護區、自北向南延伸的中、低山林地,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基本農田保護區、飲用水二級以上的保護區以及城市組團間的結構性生態隔離帶。該區擁有 市大部分的森林生態資源,對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6.3.4 生態控制區含《 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控制性保護利用區,是指以生態自然保護為主導,可以適度地、有選擇地進行建設的地區。該區屬自然保護區、山體、林地、河流水體的毗鄰地區,一般耕地,以及與整體生態維育緊密相關或現狀建成區中生態結構不合理的地區。該區也具有較強的生態服務功能,對建設區產生的環境污染與人為干擾等影響有一定的緩沖作用,能夠更好地維護生態管護區。
1.6.3.5 生態協調區即《 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的城市建設開發區,是指適於進行建設,但必須重視與生態協調的地區。該區基本涵蓋了絕大部分現狀建設區以及適宜開發建設的生態非敏感區或低敏感區。該區應注意生態補償,建立完善的生態綠地系統,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環境承載力的協調關系。該區綠地率相對較低,城市綠地系統的建立與維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6.4 生態分區控制導則
1.6.4.1 生態管護區(含嚴格保護區):
1、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建立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至2010年,水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家水環境質量標准對各類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要求。
2、城市建設不得佔用該區范圍內任何用地,對在該區內的村莊或工礦用地應逐步搬遷,並作好生態恢復工作。
3、加強管理力度,禁止在該區內進行有損環境生態的各種活動,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范。
4、區內自然生態資源影響范圍涉及 市域甚至范圍更大的周邊地區,故對本區影響不大的自然生態要素亦應加以維育,以期整體生態條件得以保護。
1.6.4.2 生態控制區(含控制性保護利用區):
1、在該區周圍劃出一定范圍用地作為對區域城鄉生態安全格局起重要作用的地帶,並嚴加控制,以防可建設用地過度開發或開發范圍過大而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
2、加大區內建設規模和強度的控制力度,村鎮建設也不宜過大過密,強調相對集中的發展模式。
3、擴大綠化概念,引導基本農田保護區、林地、園地、水系與城市綠地形成一體化系統。
4、積極引導及調整區內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型產業,同時配套環境保護設施,嚴格杜絕污染嚴重、能耗大的企業在該區落戶。
5、在控制區內,對新功能區確定和土地利用必須慎重選擇。
1.6.4.3 生態協調區(即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的城市建設開發區):
1、城市發展中應加強對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研究,規劃與建設強度相適應的市政環保設施,切忌出現透支環境容量的過度開發行為。
2、城市建設區應強調生態補償和綠化、凈化,實現城市建設與總體生態環境建設同步進行。
3、濱海地區或 水系兩側用地用於城市建設時,應加強濱水地帶綠化建設,美化濱水景觀,同時配套分流制污水管線系統和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嚴防水體污染。

第七章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1.7.1 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概述

1.7.2 保護原則與指導思想
1.7.

1.7.3 城市空間環境景觀保護規劃
1.7.

1.7.4 歷史文化保護區及歷史風貌區保護

1.7.5 城市歷史文物古跡和近代革命史跡保護規劃
1.7.5

1.7.6 城市近現代優秀建築保護規劃

『叄』 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規劃思路

根據湖北省政府下發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總體規劃》,一是在後現代理論指導下確立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跨越式發展的整體戰略。強化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度的激勵與約束,保證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既展示出後現代的核心理念,又藉助於後現代視野來揚棄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傳統現代化的局限,借鑒並超越世界上先發國家的歷史經驗,避免現代化進程對資源環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破壞性影響,實現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是創新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投融資體制和利益機制。根據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經濟欠發達而生態文化資源賦存的初始條件,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動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升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生產力形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完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經濟空間布局,打造「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產品集成—產業集聚—綜合效益」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形成支撐內生增長方式的原動力。在實施步驟上突出「交通先行」戰略和「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重點,整合提升利用資源,形成新的發展機遇,實現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與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呼應互動的「兩圈一帶」區域發展新格局。 根據《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總體規劃》,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基本原則為:
1、統籌規劃,有序發展;
2、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3、改革體制,創新機制;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5、資源共享,開放合作;
6、保護優先,和諧發展。 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來召開了多次高規格現場會和工作會,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做了重要講話,主要精神如下:
2009年7月9日至10日,在宜昌召開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省委書記羅清泉指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要培育品牌、發展主體、強化基礎、創新機制。他強調,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定要加強領導。各市州(林區)及省直相關部門的領導要拿在手上,親自動手,下重手抓。要有專門的班子抓,要加強工作協調和聯動。
常務副省長、省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憲生大會發言,要求正確處理好5個方面的關系,即規劃與落實的關系、省與市州(林區)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突出旅遊特色與促進全面發展的關系。他部署當前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頒布「一總三專」規劃,全面推進規劃實施;強化目標責任,著力推進12大工程建設;盡快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和優化圈域發展環境;擴大改革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融資平台,完善投融資運營體系;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2010年6月21日至23日,在宜昌市、神農架林區、十堰市沿線,召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工作現場會」。會上,羅清泉說,一年多時間以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各項工作開展井然有序,各項建設和發展取得突出成績,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實現生產總值4980億元,同比增長14.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2010年前5個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工業增長31.2%,城鎮以上的投資增長41.5%,高於全省5-6個百分點。
省長李鴻忠因為防汛工作,在現場會上做了書面發言,他說,當前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建設和發展面臨一系列重要戰略機遇。全省要更新發展理念,從省級層面規劃統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交通、生態環保、文化旅遊,將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由單純的旅遊圈建設成經濟、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示範區。
2010年8月11日至12日,就是前不久,在宜昌召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培育旅遊市場主體現場會」,常務副省長李憲生部署:做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培育市場主體的基礎性工作;通過進一步推進規劃實施引導市場主體有序參與,創造拓展市場主體發展的招商引資平台和融資渠道;策劃打造十大核心景區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建立完善項目庫並推進項目與市場主體對接。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的關系,鄂西生態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與當地群眾切身利益的關系,總體規劃與具體實施的關系,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的關系;做強做大旅遊龍頭企業與培育中小企業的關系。對於中小企業,他要求體現「專、精、特、新」這四個字。 概括起來說,規劃工作全面完成,配套政策和跟進措施穩步實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市場主體培育發展迅速。
關於規劃,在宏觀層面,形成了省「一總三專」 + 市州林區「一總三案」規劃體系。
在中觀層面,編制了《湖北省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總體規劃》,該規劃在2009年9月30日湖北省政府召開的專題會議審定並下發實施。對武漢-武當山-神農架-宜昌-武漢沿線1139公里打造景觀廊道,讓遊客實現邊旅邊游、旅就是游的享受。「生態景觀工程」核心內容是「兩段兩區十村落」:
「兩段」:武神生態公路(G209)房縣城關至房縣銀坪鄉龍洞溝,路段全長64.3公里;宜神生態公路(S312)夷陵區姜家灣(K11)至霧渡河集鎮橋頭(K58),路段全長47公里。
「兩區」:改造漢十公路孝感服務區、武當山服務區。
「十村落」:打造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10個景觀段各1個特色村落,分別為丘陵田園風格的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辦車站村,重丘山林風光的隨州市隨縣均川鎮松樹埡村,崗地田園風光的襄陽市襄城區張灣鎮張家灣村,山林水庫風光的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元和觀村,低山林地風光的房縣土城鎮塘梗村,高山原始森林風光的神農架林區木魚鎮三堆河村,低山河谷風光的興山縣水月寺鎮杉樹坪,重丘風光的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趙家灣村,水鄉田園風光的荊州市沙市區觀音檔鎮丫角村,平原田園風光的仙桃市沙嘴街辦葉家河村。
已實施完成一期工程。 造景5萬余畝,改造特色民居4411戶,豎立旅遊交通標牌227塊,還有山體水體和村莊環境整治及相應的環保工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交通建設項目,這是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交通先行決策的具體措施。2008年首戰全長225.1公里武神生態公路改造,經過兩年多的奮斗,從武當山到神農架由原來的6小時車程縮短到4小時,又將沿途打造為植樹造景生機盎然,旅遊標識標牌清晰明麗,特色民居改造鱗次櫛比古色古香。全長173公里的宜巴高速公路2009年開工,將一線穿珠串起三峽畫廊,昭君故里和神農雄峰,對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隨岳、十房、武荊等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景區道路、三峽翻壩公路、宜昌—十堰等鐵路工程、神農架機場、王昭君碼頭等「鐵水公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建設,如火如荼,有的已經建成投運。據統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公路總里程已達123685公里,佔全省的62.7%,其中高速路達1662公里,佔全省的50.6%。根據審議通過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交通規劃》,交通規劃布局為六大綜合運輸通道、八大綜合交通樞紐和一大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到2020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綜合交通將形成「一線穿珠、路景相融、便捷舒適」的特色旅遊交通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交通圈;「內暢外聯、輻射全國、換乘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集約高效、安全優質、文明規范」的現代交通服務網路,交通在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先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據統計,圈域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同比增幅高於全省0.9個百分點,佔全省的比重達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旅遊產業高位增長。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5841萬人(次),同比增長20.5%;實現旅遊總收入338.7億元,同比增長31.4%。2010年「五一」及暑假期間,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主要景區景點接待旅遊人數成爆發式增長。武當山、神農架、宜昌三峽人家及白果樹瀑布、恩施騰龍洞等景點景區接待旅遊人數、旅遊收入都比2009年同期增長50%左右,有的甚至翻番。一批重點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先期啟動的12大重點工程,總投資達1222億元,其中,2009年湖北省政府專項投資3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8.5億元,撬動倍數達6倍多。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工程、武神生態公路等「鐵公機」交通項目、十堰武當山太極湖景區項目、隨州炎帝神農故里景區項目、宜昌嫘祖、屈原和王昭君故里景區及清江北緯30度島之世外桃源項目、神農架整合行政資源和市場資源一體化運作的神旅集團公司重大項目、襄陽古隆中景區、習家池漢代私家園林等項目、恩施大峽谷等項目,洪湖岸邊是家鄉、烏林高端溫泉等項目、荊門長壽之鄉旅居項目、圈域7個旅遊名鎮、62個旅遊名村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了《荊州風》、《三峽風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藝作品,成功舉辦了兩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十堰國際武當武術節、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文化論壇、襄陽諸葛亮文化旅遊節等一系列有影響的節會活動,尤其是由湖北省牽頭申報的「中國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已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靚麗的文化名片。(八)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戰略組織機構保障和政策措施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領導小組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辦公室,鄂西圈辦機構編制和人員已於2009年9月中旬全部到位。
湖北省鄂西圈建設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決定>的責任分工方案》。湖北省政府已經頒布《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政府投資項目實施辦法》。《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產業優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後續政策已經起草完成,正在廣泛徵求意見,擬經過省政府常務會議陸續審定出台。

『肆』 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結構及其特徵

第一篇 總論

前 言
1.0.1.1 為適應 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賦予城市人民政府的職權,對經國務院 年批準的 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形成《 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送審稿。建設部對送審稿審查工作於2000年10月完成,並將《 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及有關材料報國務院待批。由於在此期間(2000年6月) 市的行政區劃發生了變化, 撤市設區劃入 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要求,原上報的 市城市總體規劃暫緩批復,待調整後重新報批。根據2001年11月建設部來文(建規函〔2001〕351號)要求,對 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相應調整,形成本次規劃成果。
1.0.1.2 本次調整重點是因行政區劃的變化而帶來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調整,並補充 兩個新區的內容。
1.0.1.3 本次調整工作是在《 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送審稿的基礎上,結合《 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概念規劃綱要》、《 片區發展規劃》和《 片區發展規劃》,採用分層次編制的工作方法,將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分為總論和組團規劃兩個層次進行。
1.0.1.4 本次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依據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12月);
2、《 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9屆86次〔1990〕27號);
3、《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 市人民政府,1992年2月);
4、《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若干決定》( 市委、市人民政府,1992年4月);
5、《 市十五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總體發展方案(1990-2005年)》( 市人民政府,1993年6月);
6、《 市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整治保護規劃》( 市城市規劃局、 地理研究所、 師范學院地理系,1991年11月);
7、《 市市域規劃(1989-2010年)》( 市城市規劃局、 大學地理系);
9、《 市國土總體規劃》( 市計劃委員會,1991年);
11、《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市人民政府,1996年3月);
12、《 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穗府11屆76次〔2001〕8號);
13、《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市人民政府,2001年4月);
14、《 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2000年5月);
15、《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 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的決議》(2004年5月);

第一章 城市發展戰略目標

1.1.1.1 城市發展戰略目標。
1.1.1.2 城市規劃戰略目標。

第二章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1.2.1 在 區域中的地位

1.2.2 城市化水平預測

1.2.3 市域城鎮空間布局

1.2.4 城鎮職能分工及規模等級

第三章 規劃區范圍、期限、城市性質與規模

1.3.1 規劃區范圍

1.3.2 規劃期限

1.3.3 城市性質

1.3.4 城市規模

第四章 城市空間布局

1.4.1 城市空間發展策略
1.4.1.1 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1.4.1.2 城市空間發展的基本策略。

1.4.2 城市空間結構

第五章 綜合交通規劃

1.5.1 交通發展戰略
1.5.1.1 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的總體目標。
1.5.1.2 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的具體目標。

1.5.2 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的重點發展政策
1.5.2.1 機場
1.5.2.2 港口。
1.5.2.3 鐵路
1.5.2.4 城市快速軌道
1.5.2.5 城市道路。
1.5.2.6 物流中心。
1.5.2.7 客流中心。
1.5.2.8 智能交通。
1.5.2.9 其他交通設施。

1.5.3 交通發展的政策
1.5.3.1

1.5.4 城市道路系統總體規劃
1.5.4.1 城市道路系統是由主骨架道路系統與基礎性道路系統組成。
1.5.4.2 主骨架道路系統是城市的骨架,主要為城市長距離、快速的對內、對外交通出行服務,解決出入境或過境交通,城市組團間跨區交通,組團內交通出行需要。基本組成要素為:高速路、城市快速路、交通性主幹道。
1.5.4.3 基礎性道路系統是城市的次一級網路,主要為城市中、短距離、內部交通出行服務,實現點與點之間的可達性。基本組成要素為: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1.5.4.4 城市道路主骨架網路狀結構總體上呈環形放射加方格網狀,三大組團的主骨架道路系統總體布局為:

1.5.5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總體規劃
1.5.5.1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由地鐵、輕軌、市郊鐵路、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及其他有軌交通組成。
1.5.5.2 軌道交通線網由 市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城際軌道交通線路和利用國鐵提供市郊列車服務的三類線路組成,參見表1.5.5.2。線網總長747公里,其中城市軌道線640公里,城際軌道線( 段)40公里,市郊列車線67公里;車站總數350座,其中換乘站61座,城市軌道線車站18座,市郊列車線車站18座。線網基本構架由「交通疏導型」和「交通引導型」兩類線路構成,形成既向心又交織的軌道交通系統,並有良好的輻射能力。至2010年, 將建成地鐵一號線、二號線、三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六號線、七號線、八號線及十四號線的全線或部分線路,線路總長度255公里。
1.5.5.3 軌道交通線網將使中心城區與片區中心之間的交通時間基本控制在30分鍾以內,與佛山、東莞等周邊地區交通時間基本控制在1小時內。
1.5.5.4 規劃的車輛段及綜合基地如下:
表1.5.5.2 軌道交通線路一覽表
編 號 線路簡稱 路 由 長 度 站點數 性 質
一號線 18.5km 16 城市線
二號線 32.0km 25 城市線
三號線 84.5km 30 城市線
四號線 67.0km 23 城市線
五號線 41.0km 30 城市線
六號線 36.9km 20 城市線
七號線 33.5km 16 城市線
八號線 34.5km 28 城市線
九號線 79.0km 34 城市線
十號線 30.5km 11 城市線
十一號A線 25.5km 23 城市線
十一號B線 16.0km 7 城市線
十二號線 53.0km 22 城市線
十三號線 28.5km 10 城市線
十四號線 60km 19 城市線
---- 67.0km 18 市郊鐵路線
---- 17.4km 10 城際線
---- 11.1km 6 城際線
---- 11.5km 2 城際線
匯總 747.4 350

第六章 城市生態環境

1.6.1 城市生態建設目標
1.6.1.1 建構與城市建設體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態體系,形成城鄉生態安全格局,實現城鄉生態良性循環,形成城市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保障、促進、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把 建設成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態城市創造條件。
1.6.1.2 實施「青山綠地」工程,完善城區園林綠化系統和交通綠化走廊。到200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2010年綠化覆蓋率不少於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1.6.1.3 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構築融通城鄉生態格局的「水網」。強化河湖水網自然水環境建設,以珠江和河網水道為脈絡,完善城鄉生態格局。強化珠江前後航道的景觀規劃和建設。抓緊市內河涌的綜合治理,充分展現 嶺南水鄉的風貌。各類河、涌堤岸河床要採用合理的開發、整治和保護模式,充分保護和維育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保護飲用水源,開展中水回用,實現對水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
1.6.1.4 全面治理水環境、大氣、噪音污染,基本形成各環境功能區分區明確的城市空間布局,城市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標准。
1.6.1.5 落實環境影響評價篇章中提出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消除規劃實施的潛在消極環境影響。
1.6.1.6 根據《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我市嚴格保護區面積為 平方公里,控制性保護利用區為 3平方公里,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為 平方公里。

1.6.2 生態空間布局規劃
1.6.2.1 以 市景觀生態系統的安全格局為基礎,構築兩道「綠色生態走廊」,打通縱貫南北的「生態通道」,保護三個「城市綠心」,建立各組團間的「生態隔離帶」,建構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路式的生態結構體系,形成山水型生態城市的基本構架。
1.6.2.2 「綠色生態走廊」:以 北部、 西北部生態源為核心,由源間聯接及源間輻射道聯系,形成橫貫 北部的「生態走廊」;以 區東部生態源為核心,沿 路西北段與規劃的珠三角外環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向東延伸至 、 山林地區,構建 中部的「 綠色生態走廊」。
1.6.2.3 「南北生態通道」:由 西北部生態源、 區東部生態源及其源間聯接、南北向輻射道共同組成「北部生態通道」;以 區北部及 生態源為核心,與其南北向輻射道及南部水網生態隔離帶共同組成「南部生態通道」。
1.6.2.4 「城市綠心」:以 山風景名勝區、 區果樹保護區、 水網密集區作為城市綠心。
1.6.2.5 「生態隔離帶」:在各生態源周邊緩沖區、自然河流通道外圍及農田開敞區域建立各組團間的生態隔離帶。

1.6.3 城市生態功能區劃
1.6.3.1 的生態敏感(保護)地帶位於市域的中北部與南部。
1.6.3.2 生態功能區劃共分三類地區:生態管護區(含嚴格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含控制性保護利用區)和生態協調區(即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的城市建設開發區),並制定相應的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策略。
1.6.3.3 生態管護區是指絕對保護、禁止進行改變自然生態環境狀況開發建設的地區。該區包括《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 市嚴格保護區,以及自然保護區、自北向南延伸的中、低山林地,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基本農田保護區、飲用水二級以上的保護區以及城市組團間的結構性生態隔離帶。該區擁有 市大部分的森林生態資源,對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6.3.4 生態控制區含《 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控制性保護利用區,是指以生態自然保護為主導,可以適度地、有選擇地進行建設的地區。該區屬自然保護區、山體、林地、河流水體的毗鄰地區,一般耕地,以及與整體生態維育緊密相關或現狀建成區中生態結構不合理的地區。該區也具有較強的生態服務功能,對建設區產生的環境污染與人為干擾等影響有一定的緩沖作用,能夠更好地維護生態管護區。
1.6.3.5 生態協調區即《 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的城市建設開發區,是指適於進行建設,但必須重視與生態協調的地區。該區基本涵蓋了絕大部分現狀建設區以及適宜開發建設的生態非敏感區或低敏感區。該區應注意生態補償,建立完善的生態綠地系統,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環境承載力的協調關系。該區綠地率相對較低,城市綠地系統的建立與維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6.4 生態分區控制導則
1.6.4.1 生態管護區(含嚴格保護區):
1、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建立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至2010年,水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家水環境質量標准對各類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要求。
2、城市建設不得佔用該區范圍內任何用地,對在該區內的村莊或工礦用地應逐步搬遷,並作好生態恢復工作。
3、加強管理力度,禁止在該區內進行有損環境生態的各種活動,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范。
4、區內自然生態資源影響范圍涉及 市域甚至范圍更大的周邊地區,故對本區影響不大的自然生態要素亦應加以維育,以期整體生態條件得以保護。
1.6.4.2 生態控制區(含控制性保護利用區):
1、在該區周圍劃出一定范圍用地作為對區域城鄉生態安全格局起重要作用的地帶,並嚴加控制,以防可建設用地過度開發或開發范圍過大而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
2、加大區內建設規模和強度的控制力度,村鎮建設也不宜過大過密,強調相對集中的發展模式。
3、擴大綠化概念,引導基本農田保護區、林地、園地、水系與城市綠地形成一體化系統。
4、積極引導及調整區內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型產業,同時配套環境保護設施,嚴格杜絕污染嚴重、能耗大的企業在該區落戶。
5、在控制區內,對新功能區確定和土地利用必須慎重選擇。
1.6.4.3 生態協調區(即引導性開發建設區的城市建設開發區):
1、城市發展中應加強對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研究,規劃與建設強度相適應的市政環保設施,切忌出現透支環境容量的過度開發行為。
2、城市建設區應強調生態補償和綠化、凈化,實現城市建設與總體生態環境建設同步進行。
3、濱海地區或 水系兩側用地用於城市建設時,應加強濱水地帶綠化建設,美化濱水景觀,同時配套分流制污水管線系統和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嚴防水體污染。

第七章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1.7.1 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概述

1.7.2 保護原則與指導思想
1.7.

1.7.3 城市空間環境景觀保護規劃
1.7.

1.7.4 歷史文化保護區及歷史風貌區保護

1.7.5 城市歷史文物古跡和近代革命史跡保護規劃
1.7.5

1.7.6 城市近現代優秀建築保護規劃

第八章 江兩岸總體規劃布局
第九章 城市建設政策

1.9.1 總體策略
1.9.2 中心組團

1.9.3 組團

1.9.4 組團

1.9.5 實施策略

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平衡表
………………

可以參考一下北京、上海、南寧等城市的總體規劃,網上有

『伍』 農業園區規劃的規劃內容

規劃成果在形式上包括:研究報告;文本、圖集;規劃說明書;基礎資料匯編四大部分。
1、基礎資料收集與分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1)園區所在區域所做的該區域農業園區宏觀布局規劃的成果(如沒有,可以收集相關的文件或導向性政策以及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
(2)當地農業現狀(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主要產業等);
(3)各級農產品市場情況(包括地區、全國乃至相關的世界市場);
(4)園區所在地自然條件(包括環境污染程度);
(5)園區所在地社會條件
2、定性與定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園區的性質與規模;
(2)園區的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
(3)園區的發展階段及每階段的發展目標。
3、發展戰略:內容主要有:
(1)確定實現園區目標的可能途徑;
(2)找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3)制定園區發展的戰略。
4、園區項目規劃:主要有6點:
(1)各級市場前景分析與預測;(2)關鍵技術選擇;(3)適用性評估;(4)制定操作方案;(5)投資及運行費用測算;(6)效益與風險評估。
5、園區產業布局規劃
對規劃的園區項目進行合理的布局,以發揮最大效益。工作內容有:
(1)土地利用現狀及利用效益評估;(2)產業關聯程度分析;
(3)功能分析;(4)體現「定性與定位」部分的要求。
6、園區空間布局:主要內容有:
(1)確定若干功能區; (2)確定景觀及經濟軸線;(3)劃定產業帶;
(4)劃定核心區、示範區以及輻射區的范圍;(5)完成功能布局圖。
7、園區土地利用規劃:包括:
(1生產用地規劃;(2村鎮規劃;(3道路系統規劃;(4林地規劃;(5完成土地利用規劃圖。
8、園區景觀系統規劃:包括六個方面:
(1)確定景觀林、防護林以及苗圃的位置;(2)確定適當的景觀綠地;
(3)重新組織園區水系,使之符合生產、交通以及景觀的三重需要;
(4)設計一條或若干條(視園區大小和景點/示範點多少而定)景觀游線;
(5)調整旅遊接待設施的位置與數量;(6)完成景觀系統規劃圖。
9、綠色農產品環境保障規劃:主要包括八個部分:
(1)園區及所處區域環境現狀分析(特別是土壤與水體以及限制性生態環境因子分析);
(2)規劃目標、治理期限以及范圍; (3)環境功能區劃及環境控制目標;
(4)水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5)大氣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
(6)固體廢物污染治理與資源化規劃;(7)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
(8)實施規劃的保證措施與管理對策。
10、園區運行模式規劃
(1)組織與管理模式
(2)園區運行機制:①資金籌措機制; ②土地流轉機制; ③技術支撐機制; ④經營機制; ⑤風險保障機制。

『陸』 「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 哪些看點與旅遊緊密相關

「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 這14條與旅遊緊密相關

旅遊消費:引導海外消費迴流
第十章 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
第一節 促進消費升級
適應消費加快升級,以消費環境改善釋放消費潛力,以供給改善和創新更好滿足、創造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作用。
積極引導海外消費迴流。以重要旅遊目的地城市為依託,優化免稅店布局,培育發展國際消費中心。
鄉村旅遊: 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閑深度融合
第十八章 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第三十六章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加大傳統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力度,傳承鄉村文明,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
旅遊供給側: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第二節 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大力發展旅遊業,深入實施旅遊業提質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支持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閑旅遊、山地旅遊等。
第四十五章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第三節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豐富生態產品,優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提升生態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大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保護力度,加強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適度開發公眾休閑、旅遊觀光、生態康養服務和產品。加快城鄉綠道、郊野公園等城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小鎮。打造生態體驗精品線路,拓展綠色宜人的生態空間。
旅遊交通: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二十九章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一節 構建內通外聯的運輸通道網路
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進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設,構建西北、西南、東北對外交通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質的快速網路,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成網,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路,適度建設地方高速公路,增強樞紐機場和干支線機場功能。完善廣覆蓋的基礎網路,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進普通國省道提質改造和瓶頸路段建設,提升沿海和內河水運設施專業化水平,加強農村公路、通用機場建設。
第二節 建設現代高效的城際城市交通
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鼓勵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列車,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幹網路,高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促進網路預約等定製交通發展。強化中心城區與對外干線公路快速聯系,暢通城市內外交通。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
第三節 打造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
優化樞紐空間布局,建設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水平,加強中西部重要樞紐建設,推進沿邊重要口岸樞紐建設,提升樞紐內外輻射能力。完善樞紐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路,強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協調高效,發揮綜合優勢,提升交通物流整體效率。
第四節 推動運輸服務低碳智能安全發展
推進出租汽車行業改革、鐵路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文化旅遊:加強自然遺產保護
第三十四章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第一節 加快新型城市建設
提高城市開放度和包容性,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
紅色旅遊: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
第一節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
完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陝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陝等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積極支持沂蒙、湘鄂贛、太行、海陸豐等欠發達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著力培育特色農林業等對群眾增收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積極有序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勞動力轉移就業。
旅遊簽證: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
第五十章 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
第四節 強化對外開放服務保障
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准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稅收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構建高效有力的海外利益保護體系,維護我國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權益。
一帶一路:提高旅遊便利化
第五十一章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節 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發揮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作用。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環保、衛生及中醫葯等領域合作。構建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博覽會等活動,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聯合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提高旅遊便利化。
港澳台旅遊:互補互利、共同發展
第五十四章 支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
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積極發展會展商貿等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第五十五章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
第二節 加強兩岸人文社會交流
擴大兩岸人員往來,完善台灣同胞待遇政策措施,為台灣居民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文化、民族認同。
文明出遊: 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第六十七章 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旅遊產品: 加大創新 文化融合
第六十八章 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
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遊、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兼並重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柒』 低碳旅遊的低碳旅遊規劃設計實施路徑

根據實施策略(推進碳匯機制,建立碳排放權及交易權的評價體系;提高碳匯能力,圍繞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 的目標,加強林、草業生態體系建設,形成密布城鄉、點線面結合的綠色屏障,進一步增強生態系統功能;建立新能源供應系統)和旅遊業的六要素(食、住、行、娛、樂、購),建構由低碳旅遊吸引物、低碳旅遊設施、低碳旅遊服務與管理、低碳旅遊消費方式構成的低碳旅遊實施路徑。一、低碳旅遊設施低碳旅遊設施包括低碳交通設施、低碳旅遊住宿餐飲設施、低碳旅遊購物設施、低碳旅遊娛樂設施以及低碳旅遊遊憩設施等。(一)低碳交通設施旅遊業中的交通、住宿和活動均會帶來一定量碳排放,其中以交通為最多(約佔75%)。通過採用替代性能源,減少汽車尾氣的碳排放,建設生態停車場,使用燃料電池汽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新型能源火車等低碳旅遊交通工具,以及建設低碳旅遊道路等途徑,發展低碳旅遊交通設施。(二)低碳建築設施旅遊住宿碳排約占旅遊業碳排的21%,鋪設道路、建造賓館及其他設施的過程中碳排約佔4%,因此發展低碳建築設施,意義重大。二、低碳旅遊吸引物(一)建設低碳源旅遊活動產品和高碳匯體旅遊景觀如建設各種級別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升級改造本區18 個國家4A 級以上精品景區旅遊基礎設施、 構建生態廊道、綠色鄉村、生態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工程,大力開發濕地生態游、珍禽觀賞游、文化山水游、休閑度假游、科普科考游、陶瓷藝術游、鄉風民俗游、健身養生游、娛樂、康體、宗教朝覲游等低碳旅遊景觀。(二)建設新能源科普園、游樂園、休憩園及低碳體驗環境如建設太陽能科普園、風能游樂園、休憩園、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社區以及夜景照明採用LED 的低碳旅遊吸引物。三、低碳旅遊服務與管理如門票全部採用基於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新型門票系統;客房取電卡設置能源統計裝置; 鼓勵自備潔具與寢具; 配置出售寢具與潔具的商店;制訂節能的優惠價格;主張垃圾分類,等等。四、低碳旅遊消費方式低碳旅遊消費方式是指旅遊者在旅遊消費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減少旅遊者的個人旅遊碳足跡。倡導低碳旅遊消費方式,主要包括:(1)旅遊者在進行旅遊交通方式的選擇中,應盡量選擇低碳旅遊交通方式和個人旅遊碳足跡相對少的旅遊線路(在諸多交通工具中,人均每公里需要的燃料飛機>小轎車>客車>火車);(2)旅遊者在選擇旅遊住宿餐飲服務時,盡量選擇帶有綠色標簽的旅遊酒店,在選擇餐飲食物時應量力而行,避免剩餘,並優先考慮各種綠色食品、生態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飲工具;(3) 旅遊者在選擇旅遊活動時,應優先選擇低碳旅遊活動。

『捌』 中吳大道的設計方案

中吳大道整體形成「一軸四段十三節點」的規劃結構。
其中一軸為:
以中吳大道為主體的東西向城市發展軸。
其中四段為:
物流市場綜合區段(棕櫚路——荊川路)
以童子河為地區生態廊道;西林公園為區域重要開敞空間;棕櫚路4S店產業群、馬家站創意街區為重點發展區域;龍江路、懷德路為主要城市發展軸,形成以居住和市場物流產業為主的綜合區段。
商貿核心區段(荊川路——龍游路)
形成以中吳大道為景觀軸;串心河、董家浜為綠色生態廊;長江路、蘭陵路、和平路為南北向主要城市發展軸;銜接南北的市區級商務功能為核心,輔以生活居住等配套功能的綜合片區。
綜合服務區段(龍游路——常遙路)
以采菱河為生態廊道;薔薇園、雕庄中心公園為地區開敞空間;麗華路、青洋路為主要城市空間發展軸,形成以居住和市場物流產業為主的生活綜合區段
綜合發展區段(常遙路——三山港)
形成以中吳大道為發展軸,新老運河為生態廊道,圩墩公園、宋劍湖生態濕地公園為地區開敞空間,以產業功能為主的門戶片區。
其中十三個節點為:
1、棕櫚路節點:以4S店公共建築組群和序列布置的點式高層住宅,構築中吳大道西端的門戶節點。
2、西林公園節點:以西林公園為核心,通過功能、高度的控制,打造以生活居住為主的功能節點。
3、龍江路節點:規劃預留中吳大道與龍江路高架的立交匝道空間。
4、馬家站節點:依託軌道交通四號線馬家站交通優勢和南運河濱水資源,建設一處以濱水體驗為特色,包含商業商務、休閑娛樂、生態居住等多元功能的復合型功能節點。
5、長江路節點:形成居住社區服務中心節點,與軌道交通站點相結合,完善社區配套,重點承載社區服務中心功能及區域商業服務功能,主要功能業態有餐飲、娛樂、零售及辦公。節點的最高建築高度為150米,通過南側點式高層建築圍合街道空間,並採用景觀通廊將軌道交通站場與南北白盪河、董家浜濱水區域聯系起來,在節點處形成有張有弛的開敞空間系統。中吳大道兩側人行聯系通過地下人行通道組織,地下空間結合軌道交通的建設設置商業設施。
6、蘭陵路、和平路節點:區域形成商務中心節點,主要承載城市商務辦公功能,主要功能業態有商務辦公、娛樂、星級酒店等,節點范圍東至富盛一路、西至清南路,本節點是中吳大道沿線街道空間的主要展示點。
7、麗華居住社區服務中心節點:以高度130米城市綜合體統領全局,與現狀建築相呼應,形成中吳大道麗華地區標志性空間,節點以商業商貿、商務辦公功能為主。
8、薔薇園生態節點:以薔薇園、采菱河為生態源,控制周邊地區功能、高度、風貌,提倡節點周邊地區以生態節能建築為主,營建薔薇園獨具特色的生態節點。
9、青洋路交通節點:規劃預留中吳大道與青洋路高架的立交匝道空間,布置臨時綠化空間,周邊序列布置50到100米的點式高層住宅,形成富有節奏感的交通節點。
10、雕庄街道服務中心節點:依託原雕庄街道商業服務街,提升品質,打造雕庄街道商業商貿、商務辦公、休閑娛樂、居住等多功能復合型功能節點。
11、新運河景觀節點:重點打造濱河綠地景觀,並在今創路東側中吳大道南側塑造區域地標建築形象。
12、圩墩公園景觀節點:主要塑造遺址公園文化,打造以生活居住為主的功能節點。
13、沿江高速門戶節點:依託沿江高速及宋劍湖,梅山港濱水資源,建設一處以濱水體驗為特色,包含休閑、娛樂、旅遊等多元功能的復合型功能節點,構築中吳大道東端的門戶節點。

『玖』 如何打進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建設內涵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對於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仍存在總量不足、標准不高、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拉動投資和消費增長,擴大就業,促進節能減排。為加強和改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當前,要圍繞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資拉動效應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
(一)加強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發展」的原則,推進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發揮地鐵等作為公共交通的骨幹作用,帶動城市公共交通和相關產業發展。到2015年,全國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1000公里。積極發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調度中心、停車場、保養場、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設;推進換乘樞紐及充電樁、充電站、公共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將其納入城市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規劃同步實施。
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改造。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網路系統,提升道路網路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網路連通性和可達性。加強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隱患。加快推進城市橋梁信息系統建設,嚴格落實橋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橋的運行安全。各城市應盡快完成城市橋梁的安全檢測並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到2015年,力爭完成對全國城市危橋加固改造,地級以上城市建成橋梁信息管理系統。
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城市交通要樹立行人優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環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導綠色出行。設市城市應建設城市步行、自行車「綠道」,加強行人過街設施、自行車停車設施、道路林蔭綠化、照明等設施建設,切實轉變過度依賴小汽車出行的交通發展模式。
(二)加大城市管網建設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網建設改造。加強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氣、供熱、通信等各類地下管網的建設、改造和檢查,優先改造材質落後、漏損嚴重、影響安全的老舊管網,確保管網漏損率控制在國家標准以內。到2015年,完成全國城鎮燃氣8萬公里、北方採暖地區城鎮集中供熱9.28萬公里老舊管網改造任務,管網事故率顯著降低;實現城市燃氣普及率94%、縣城及小城鎮燃氣普及率65%的目標。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綜合管廊項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區和各類園區地下管網應按照綜合管廊模式進行開發建設。
城市供水、排水防澇和防洪設施建設。加快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力爭到2015年實現全國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質達標雙目標;加強飲用水水源建設與保護,合理利用水資源,限期關閉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切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全面普查、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加快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將建築、小區雨水收集利用、可滲透面積、藍線劃定與保護等要求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加強城市河湖水系保護和管理,強化城市藍線保護,堅決制止因城市建設非法侵佔河湖水系的行為,維護其生態、排水防澇和防洪功能。完善城市防洪設施,健全預報預警、指揮調度、應急搶險等措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澇、防洪減災能力,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
城市電網建設。將配電網發展納入城鄉整體規劃,進一步加強城市配電網建設,實現各電壓等級協調發展。到2015年,全國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環網網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環網網架。推進城市電網智能化,以滿足新能源電力、分布式發電系統並網需求,優化需求側管理,逐步實現電力系統與用戶雙向互動。以提高電力系統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電能質量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城市智能配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試點示範。
(三)加快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設施建設和運行保障為主線,加快形成「廠網並舉、泥水並重、再生利用」的建設格局。優先升級改造落後設施,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國家新的環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類標准。到2015年,36個重點城市城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國所有設市城市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建設完成污水管網7.3萬公里。按照「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強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70%左右;加快推進節水城市建設,在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質量差的地區,加快推動建築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到2015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復城市水生態,消除劣Ⅴ類水體,改善城市水環境。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以大中城市為重點,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區)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範項目。加大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升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到2015年,3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左右;到2017年,設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確保垃圾處理設施規范運行,防止二次污染,擺脫「垃圾圍城」困境。
(四)加強生態園林建設。
城市公園建設。結合城鄉環境整治、城中村改造、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大社區公園、街頭游園、郊野公園、綠道綠廊等規劃建設力度,完善生態園林指標體系,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到2015年,確保老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於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60%。加強運營管理,強化公園公共服務屬性,嚴格綠線管制。
提升城市綠地功能。到2015年,設市城市至少建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水、氣、電等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防災避險公園。結合城市污水管網、排水防澇設施改造建設,通過透水性鋪裝,選用耐水濕、吸附凈化能力強的植物等,建設下沉式綠地及城市濕地公園,提升城市綠地匯聚雨水、蓄洪排澇、補充地下水、凈化生態等功能。
三、科學編制規劃,發揮調控引領作用
(一)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理念,遵循城鎮化和城鄉發展客觀規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統籌安排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民生為本,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禁止不切實際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滋生腐敗的「豆腐渣工程」。強化城市總體規劃對空間布局的統籌協調。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防止各類開發活動無序蔓延。開展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與評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統籌地下各類設施、管線布局,實現合理開發利用。
(二)完善和落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提高科學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和無序建設。盡快編制完成城市綜合交通、電力、排水防澇和北方採暖地區集中供熱老舊管網改造規劃。抓緊落實已明確的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城鎮供水、城鎮燃氣等「十二五」規劃。所有建設行為應嚴格執行建築節能標准,落實《綠色建築行動方案》。
(三)加強公共服務配套基礎設施規劃統籌。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過程中,要統籌考慮城鄉醫療、教育、治安、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建設專業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場站等,完善城市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加強公共消防設施、人防設施以及防災避險場所等設施建設。
四、抓好項目落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一)加快在建項目建設。各地要統籌組織協調在建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施工建設進度。通過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信息系統,全面掌握在建項目進展情況。對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城市供水設施建設和改造、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消防設施建設等在建項目,要確保工程建設在規定工期內完成。各地要列出在建項目的竣工時間表,倒排工期,分項、分段落實;要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建設資金、材料、人工、裝備設施等及時或提前到位;要優化工程組織設計,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推進在建項目實施。
(二)積極推進新項目開工。根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落實具體項目,科學論證,加快項目立項、規劃、環保、用地等前期工作。進一步優化簡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減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逐步轉向備案、核准與審批相結合的專業化管理模式。要強化部門間的分工合作,做好環境、技術、安全等領域審查論證,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探索建立審批「綠色通道」,提高效率。在完善規劃的基礎上,對經審核具備開工條件的項目,要抓緊落實招投標、施工圖設計審查、確定施工及監理單位等配套工作,盡快開工建設。
(三)做好後續項目儲備。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要求,超前謀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各級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規劃和國土資源等部門要解放思想,轉變職能和工作作風,通過統籌研究、做好用地規劃安排、提前下撥項目前期可研經費、加快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實現儲備項目與年度建設計劃有效對接。對2016年、2017年擬安排建設的項目,要抓緊做好前期准備工作,建立健全統一、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庫。

『拾』 交通系統三大要素的關系

信息、通信和集成。信息的採集、處理、融合和知服務是ITS的核心。道無論是提供專交通網路屬的實時交通狀態的信息專,還是為制定出行計劃提供在線信息,ITS技術能使管理者。

道路交通的三個要素:人、車和道路。人(包括駕駛人、行人、乘客等)、車(包括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等)。


(10)生態交通規劃擴展閱讀:

1、人(主要指駕駛人)。駕駛人必須具備合格的操作技能、豐富的駕駛知識和經驗、良好的習慣和情緒,以及充沛的體力,在復雜的道路交通條件下才不致發生交通事故。

2、車輛(主要指汽車)。車輛應具有良好的技術性能(主要是操縱性和穩定性),保證操作(如啟動、制動、轉向、加速等)靈活、可靠。

車輛控制:指輔助駕駛員駕駛汽車或替代駕駛員自動駕駛汽車的系統。該系統通過安裝在汽車前部和旁側的雷達或紅外探測儀。

可以准確地判斷車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遇緊急情況,車載電腦能及時發出警報或自動剎車避讓,並根據路況自己調節行車速度,人稱「智能汽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