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生態
① 生態城市評價標准簡介
根據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作用的時空規律,基於協同論的觀點指出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的評判標准並構建了二者之間的協調度模型。模型分為功效函數、協調度函數和序參量體系,其中序參量的選取及其上下限的確定是模型能正確應用的關鍵。
國家級生態縣建設指標
1、基本條件
(1)制訂了《生態縣建設規劃》,並通過縣人大審議、頒布實施。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及地方頒布的各項環保規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2)有獨立的環保機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鄉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內容,並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
(3)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三年內無較大環境事件,群眾反映的各類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
(4)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縣80%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准並獲命名。
2、建設指標
序號
名稱
單位
指標
說明
經濟
發展
1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元/人
約束性指標
經濟發達地區
縣級市(區)
≥8000
縣
≥6000
經濟欠發達地區
縣級市(區)
≥6000
縣
≥4500
生態
環境
保護
2
單位GDP能耗
噸標煤/萬元
≤0.9
約束性指標
3
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
m3/萬元
≤20
約束性指標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55
4
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
%
≥60
參考性指標
5
森林覆蓋率
%
約束性指標
山區
≥75
丘陵區
≥45
平原地區
≥18
高寒區或草原區林草覆蓋率
≥90
6
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
%
約束性指標
山區及丘陵區
≥20
平原地區
≥15
7
空氣環境質量
——
達到功能區標准
約束性指標
8
水環境質量
——
達到功能區標准,且省控以上斷面過境河流水質不降低
約束性指標
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
9
雜訊環境質量
——
達到功能區標准
約束性指標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
千克/萬元
(GDP)
約束性指標
化學需氧量(COD)
<3.5
二氧化硫(SO2)
<4.5
且不超過國家總量控制指標
11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
%
≥80
約束性指標
工業用水重復率
≥80
12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90
約束性指標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
≥90
且無危險廢物排放
13
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m2
≥12
約束性指標
14
農村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佔比例
%
≥50
參考性指標
15
秸稈綜合利用率
%
≥95
參考性指標
16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
≥95
約束性指標
17
化肥施用強度(折純)
千克/公頃
<250
參考性指標
18
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
%
100
約束性指標
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
19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
≥95
參考性指標
20
環境保護投資佔GDP的比重
%
≥3.5
約束性指標
社會進步
21
人口自然增長率
‰
符合國家或當地政策
約束性指標
22
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
%
>95
參考性指標
② 生態質量評價
自然保護區是建立在其所包含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之上的一個綜合體。對自然保護區及其保護對象進行生態評價,可以鑒別保護區的生態價值和科學意義,這是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
9. 1. 1 生態脆弱性
脆弱性是保護區物種、群落、生境、生態系統及景觀對環境變化內在的敏感程度。保護區對生態環境的變化越敏感,則標志著其脆弱性越大,穩定性越差,越需要給予足夠的保護。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分布在華北地區石質山區,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年降雨量 650 毫米,蒸發量 1890 毫米,少雨乾旱一直是制約和影響雲峰山生境的主要因素,大大降低了群落內部的復雜性,減弱了自然群落對外界干擾的緩沖能力。如受到人為影響,生態環境自身的平衡將會難以承受。此外,保護區周邊還有社區人口 2 萬多人,保護區內有 1299 人,不老屯鎮政府所在地就有 1 萬多人。社區人口之多,距保護區之近,以及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將對保護區所保護的石質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物種資源構成極大的威脅。一旦遭受破壞,極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要想將生態系統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由此可見,保護區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是非常脆弱的。
9. 1. 2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保護區保護價值的重要體現。根據資源本底調查,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內有蕨類植物 56 種,裸子植物 6 種,被子植物 826 種; 有哺乳動物 32 種,鳥類 162 種,兩棲類動物 6 種,爬行類動物 10 種。作為北京市近郊地區,有如此眾多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充分顯示了雲峰山自然保護區較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9. 1. 3 生物稀有性
一般而言,生態系統型自然保護區的 「生物稀有性」是指物種稀有性、生境稀有性和群落稀有性。稀有性越充分,越能體現保護區的保護價值。從物種瀕危程度分析,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內珍稀瀕危動植物較多。根據國家頒布的珍稀瀕危植物種類名單,雲峰山有國家保護植物 6 種、國家 1 級保護動物 2 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21 種。
從生境稀有性分析,雲峰山自然保護區是多種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區間植物的相互滲入,形成種類繁多、組成復雜、類型多樣的生境,但其生境都具有典型的暖溫帶特徵。
9. 1. 4 典型代表性
自然保護區的代表性是典型性的反映,一般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特徵兩個方面。自然保護區在某個氣候帶 ( 或地區) 越具有代表性,則保護價值就越高。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太行山北端,地質構造屬太行山皺褶帶,中低山地,自然植被屬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野生動物屬 「古北界—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與黃淮平原亞區的過渡地帶」。乾旱瘠薄的土壤,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形成了地帶性動植物資源及其生態系統。
9. 1. 5 生態自然性
自然性是保護區受人為干擾程度的反映,自然性越高,保護區提供的本底值越能反映出自然界的真實。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具有一定的自然度,雖有少量的人工林,但是造林是出於以人工措施加速恢復天然植被為目的。人工林的樹種多為鄉土樹種,通過人工措施恢復天然植被,使森林的生態功能愈加明顯。
9. 1. 6 面積適宜性
保護區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管理成效,特別是對於森林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小,難以滿足要保護的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雲峰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 3009多公頃,雖然在我國自然保護區中屬於小型自然保護區,但從生態空間上看,最低海拔200 多米,最高海拔近860 米,跨越了600 米的高差,既有低山區又有中山區,包括了不同類型的地貌單元。區域內植被與立地條件基本涵蓋了地帶性的各種類型,包括 3 個植被型、5 個群系、10 個群叢,森林、灌叢、草地等暖溫帶石質山地典型的植被群落均有出現,充分體現了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從今後的經營管理和社會經濟角度看,保護區范圍的確定也是較為合適的,完全可以完整保護全部對象,有效地維持和發揮雲峰山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③ 如何進行景觀生態評價
景觀生態評價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廣東省龍門縣為例
1、概述:
景觀生態評價就是對景觀生態現狀進行評定,它是區域生態環境評價的重要內容,是景觀結構與功能研究的基礎,也是景觀規劃、管理、保護的依據。 2、目的:
(1)對景觀生態格局和過程進行合理的認識,建立景觀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與途徑。
(2)規定人類對不同景觀類型的干擾程度與干擾方式,提高人類行為與景觀環境的相容性。
(3)進行景觀生態格局的合理規劃、整治與建設,提交科學可行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方案。
(4) 建設美好的人居環境,推動可持續景觀的延續、創造與發展。 3、原則:
(1)景觀生態過程—格局高度一體化原則。景觀是自然與人文生態復合形成的景觀綜合體,是復雜的地域空間生態系統。景觀生態是景觀綜合體的基本特徵,是保證景觀環境高質量存在的基本規律。在區域景觀綜合體中,景觀生態過程與景觀格局具有高度統一和一致性特徵,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或是干擾下的自然景觀,對景觀生態格局的評價都必須兼顧景觀生態過程。景觀生態過程—格局高度一體化是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2)以生態美為主、兼顧其他美學的綜合原則。美學特徵是景觀的基本特徵,因為生態美是和諧、有序、充滿生機的美。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本質就是創造在獲得應用、保護的基礎上的綜合美學價值。 (3)生態的合理性與健康性評價原則。生態的合理性要求景觀生態規劃必須保持准確的景觀生態過程,正確認識物種與物種、種群之間、群落之間的生態關系,科學反映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生態的合理性決定了生態系統的健康性和景觀生態的健康性,也決定了景觀生態格局中人群行為、人居環境的健康性。 (4)景觀資源化與資源持續利用的評價原則。景觀資源化是景觀規劃設計、開發利用、建設管理的核心,樹立景觀資源概念來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理論基礎:
(1)景觀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景觀是可以開發利用的綜合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景觀環境保護的寶貴資產,具有多重價值屬性的景觀綜合體,具有效用、功能、美學、娛樂和生態五大價值。 (2)空間生態與空間分異理論
④ 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指數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水網密度指數+0.2×土地退化指數+0.15×環境質量指數
其中的:
生物豐度指數=Abio×(0.5×森林面積+0.3×水域面積+0.15×草地面積+0.05×其它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 Abio, 生物豐度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植被覆蓋指數=Aveg×(0.5×林地面積+0.3×草地面積+0.2×農田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 Aveg, 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水網密度指數=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 近海) 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
式中: Ariv,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
Alak, 湖庫面積的歸一化系數;
Ares, 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
備注: 計算值大於 100 時, 一律按 100 計算。
土地退化指數=Aero×(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 Aero, 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污染負荷指數=(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廢排放量)/區域面積+ACOD×0.4×COD 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 ASO2, SO2 的歸一化系數;
Asol, 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
ACOD, COD 的歸一化系數。
⑤ 生態環境材料的生態環境材料的評價
目前通常採用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基本概念、原則和方法對材料或產品進行環境行為評估。國際標准化組織(IS014040:2005)對LCA的定義:對一個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輸入、輸出及其潛在環境影響的匯編和評價。生命周期是指產品系統中前後銜接的一系列階段,包括產品原材料的提取與加工、製造、運輸和銷售、使用、再使用、維持、循環回收,直至最終處理。在LCA研究中有四個階段:1)目標和范圍的確定;2)清單分析;3)影響評價;4)解釋。
⑥ 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
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
1.選取指標的原則
在進行生態環境評價時,指標體系選取的合適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准確的基礎上,能夠客觀地反映半島地區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現狀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並且能夠凸現半島地區生態環境特徵以及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狀況。
2)可操作性原則:設置的指標意義要明確,數據易於獲取,易於定量計算、比較和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實踐意義要明確,以保證評價工作順利進行並有足夠的評價可行度;選取指標要簡潔、方便、有效、實用,即通過相關學科理論概括,獲取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且易於獲取的觀測數據,並有利於生產及管理部門掌握和操作,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3)主導因素原則: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單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對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狀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若一一概括既不可能又不現實,應選擇具有代表性、能直接反映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主要特徵的主導性指標。
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結合山東半島實際情況,共選取14項具體指標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圖9-1)。
圖9-1 生態環境指標體系
二、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
1.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及分級標准
根據14個評價指標,將評判等級分為4個等級,即環境質量等級集{優(Ⅰ)、良(Ⅱ)、一般(Ⅲ)、差(Ⅳ)}。分級標准見表9-4。
表9-4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分級標准
續表
2.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隸屬度的確定
用模糊評判方法來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是隸屬度函數,即用隸屬度函數來確定每一個評價指標對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隸屬程度。本節採用線性關系確定評價指標的隸屬函數。對定量評價指標,可分為正指標和逆指標兩類。
3.分區評價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評價單位,從山東半島城市群各個市的統計年鑒上提取指標數據,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提取出所有評價單元數據。
2)利用C++對隸屬度函數進行編程,計算出隸屬度函數的值,確定模糊矩陣。
3)利用matlab計算軟體對模糊矩陣和權重矩陣進行計算。
4)得出單個單元的評價結果,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評價等級。
由以上評價結果作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質量分區評價圖及綜合評價圖(圖9-2,圖9-3),再按照各個市區的面積,由最大隸屬度原則得出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Ⅰ類區:威海。
Ⅱ類區:日照。
Ⅲ類區:濟南、青島、煙台。
Ⅳ類區:東營、淄博、濰坊。
⑦ 如何建立生態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必須建立多目標的評價體系,即由多個評價的具體指標,按照一定的權重來建立。同時評價體系在系統中應具有評價、預測和控制的功能。
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要求:
(1)相對完備性:反映系統的各個方面,內容相對全面,涉及到生產、生活、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方面,體現大系統整體性。
(2)反映系統時、空特徵,同時各指標應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3)反映系統層次性:根據評價的需要和詳盡程度對指標進行分層分級,滿足系統預測、結構、功能分析要求。
(4)計量范圍、統計口徑、含義解釋、計算方法上協調一致。
(5)合理性。可測、可操作、可比較、可推廣,在較長時間和較大范圍內都能適用。
下面以長沙市湘江風光帶為例,說一下如何建立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可將湘江風光帶分為資源、環境、社會、經濟、文化、舒適度6個方面的指標體系組成。每個方面又可劃分不同小類,各類別下再明確具體指標。如:
資源方面可以劃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資源和生態效益資源(如風光帶植物對空氣污染物的吸收和隔離雜訊);
環境方面可分為土地利用狀況和環境污染兩類;
社會方面可劃分出物質生活、生活供應、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文化娛樂等類別;
經濟方面可分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
文化方面可分為長沙文化的傳播和文化教育方面;
舒適度方面可分為人們在風光帶活動時的舒適度和風光帶為長沙市整體上在各個方面帶來的感官舒適度。
⑧ 生態承載力評價
生態承載力評價採用層次分析法。
首先引入承載力概念,承載力可通俗地理解為承載媒體對承載對象的支持能力。因此,對一個特定系統而言,其組成要素可簡單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承載媒體,另一部分為承載對象。
生態承載力是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子系統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維育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
通常情況下,承載媒體的承載能力總是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假設承載媒體S的承載力大小取決於X1,X2,X3,…,Xn等n個因子,則該承載媒體的承載力大小CCS可用數學式表達為CCS=f(X1,X2,X3,…,Xn)。
若X1,X2,X3,…,Xn的相應承載分值分別為S1,S2,S3,…,Sn,每個因子所佔的權重為Wi,則定義CSI=CCS=
從表7-33中可知,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區是中穩中載區,承載力不高,容易受到破壞,所以最重要的問題是提高生態承載力。
⑨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9.5.2.1 評價方法
一個群落中的種類多樣性是群落生態組織水平的獨特的、可測定的生物學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組織特性,種類的多樣性指數能夠反映水環境污染造成群落結構的明顯變化。藻類的污染指數是從藻類的生態學特性來指示水環境污染程度的,根據需要,這里採用了多樣性指數和硅藻指數法進行評價 (葉文虎等,1994; 金嵐等,1992) 。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Karydis M et al.,1996) 為:
煤礦塌陷塘環境生態學研究
式中: S 為藻類種群數; N 為藻類總個體數; D 的取值以 2.5 為界,小於 2.5 者為環境受到嚴重干擾。
硅藻指數 (葉文虎等,1994) 為:
煤礦塌陷塘環境生態學研究
式中: A 為不耐有機污染的種類數; B 為對有機污染無特殊反應的種類數; C 為污染區內獨有生存的種類數。
9.5.2.2 評價結果及分析
由表3.2 可知,春、秋兩季大通塘、謝二塘和潘三塘水體的 pH = 7.01 ~ 8.72,表明水都略呈鹼性。葉綠素含量的次序為: 大通塘 < 潘三塘 < 謝二塘,這與水域中浮游植物的多少有關,3 個塌陷塘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也證實了這一點。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在溫度較高的 9 月份,謝二塘和潘三塘對應的浮游植物葉綠素 a 含量都較 4 月份高 2 倍多,大通塘 9 月份和 4 月份葉綠素 a 含量基本接近 (參見表3.6) ,說明浮游植物的生長受溫度的直接影響 (王振紅等,2005) 。
氮、磷是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主要營養鹽,水體中富含磷、氮營養物質會造成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異常繁殖,帶來的後果就是水體的富營養化 (蔣因梅等,2004) 。
縱向比較可以發現,謝二塘的總磷和總氮都遠遠超過營養化指標值,處於富營養化水平,而潘三塘總磷和總氮濃度基本在營養化指標以下,大通塘則只有總氮超過營養化指標,並且潘三塘和謝二塘都是中心的總磷和總氮高於邊緣的,這是水深不同的緣故。只有大通塘的東岸邊采樣點的磷和氮的含量高於中心采樣點,這是由於附近有小型煤窯、塑料廠等在東岸邊排放工業污水的緣故。
對照表9.15 可以看出,大通塘中藻類種類與個數均為中等,浮游植物中硅藻和綠藻較多,還有相當數量的甲藻,浮游動物中常見針棘匣殼蟲 C.aculeata,都表現出寡污帶的生物學特點。謝二塘中藻類的種類和數量均較多,說明該水域中營養物質豐富,含量較多,水中浮游植物以藍藻、綠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動物中缺刺秀體溞 D.aspinosum、螺形龜甲輪蟲 K.cochlearis 常出現,該水域屬於中污帶—寡污帶。潘三塘中藻類種類和數量均較多,綠藻和藍藻占相當大的比例,浮游動物中萼花臂尾輪蟲 B.calyciflorus 較多,呈現出中污帶—寡污帶的特點。
依據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GB3838—2002) 中幾個指標的標准限值 (表9.16) ,結合 3 個塌陷塘的理化指標數據對評價區進行水質分級: 大通塘和謝二塘屬於Ⅴ類水質標准,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潘三塘達到Ⅳ類水質標准,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表9.16 湖泊水庫特定項目標准值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是衡量種類多樣性的基於藻類種群數與藻類個體總數的對數之間線性關系的一個指標 (式 9.30) 。從塌陷塘藻類多樣性指數 (表9.17) 可以看出,大通塘、潘三塘的藻類多樣性指數無顯著性差異,均屬輕度污染水域。謝二塘中藻類多樣性指數相對偏低,表明此水域污染較重,屬於中度污染。根據硅藻指數劃分污染帶的標准(表9.18) ,結合表9.17 中塌陷塘的藻類硅藻指數,可以將 3 個塌陷塘水體大體劃分為兩個污染帶: 潘三塘和謝二塘屬於β - ms (乙型中污帶) ,大通塘屬於 os (寡污帶) 。
表9.17 3 個塌陷塘中藻類多樣性指數與硅藻指數
(據辛曉雲等,2000)
表9.18 硅藻指數劃分污染帶標准
葉綠素 a 是水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綜合指標,是富營養化水體監測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參數。分析其含量則可以了解水域中生物量的狀況及其富營養化程度,是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的基礎,對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體具有重要的作用。參照 OECD 湖泊營養狀態的chla 的劃分 (Environment Assessment Report NO.4,1999) 和選用標准,再結合 3 個塌陷塘中葉綠素 a 的含量 (參見表3.6) ,分析得出: 大通塘屬於貧營養化; 謝二塘富營養化狀態; 潘三塘屬於中度營養型。這與灰色局勢決策法對 3 個塌陷塘營養狀態評價結果是一致的。
通過對 3 個塌陷塘測定指標的縱橫向比較分析,得出評價區的水質特徵:
(1) 各塌陷塘中葉綠素 a 含量: 大通塘 < 潘三塘 < 謝二塘,葉綠素 a 含量與溫度成正比關系,說明適宜的溫度是浮游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
(2) 3 個塌陷塘的水質分級: 大通塘和謝二塘屬於Ⅴ類水質標准,潘三塘達到Ⅳ類水質標准。
(3) 塌陷塘的污染狀況: 大通塘屬於輕度污染,謝二塘屬於中度污染,潘三塘屬於中輕度污染。
(4) 水質生物學評價結果: 大通塌塘屬於 os (寡污帶) ,潘三塘和謝二塘屬於β - ms(乙型中污帶) 。
(5) 富營養化程度劃分: 大通塘是貧營養型,謝二塘是富營養型,潘三塘是中營養型。
塌陷區水域的水質狀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礦井報廢後的塌陷區水域 (如大通塘) ,受外界的干擾逐漸減少,內含的有機物由於水體的自凈作用將有所減少,水體中浮游生物的種類與數量也將隨之減少。而正在受煤礦開采影響的塌陷區水域(如謝二塘、潘三塘) ,由於有生產、生活廢水的排入和塌陷前的農田作物腐爛,水中營養物質比較豐富,浮游生物種類和數量均較多。塌陷區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還同塌陷區水域的面積、深度有關。塌陷區水域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為能有效地治理和利用這一特殊水體,加強對水體的監管勢在必行。
⑩ 生態服務功能評價概況
陸地植被是人類賴以生息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不僅在為人類直接提供食物、葯材、原材料等生物產品時具有直接的資源價值,還具有防風固沙、保持表土、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滋養土壤、調節氣候、庇護物種等多種間接生態調節功能及生態服務價值; 同時具有為人類提供綠色景觀、促進文化發展等多種美學文化價值。
如何評定陸地植被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其生態服務價值,是近年來國際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通過分析生態功能和價值,探索區域生態效益的經濟價值,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使人們更明確地認識到植被的生產潛力和巨大的生態價值,從而激發起保護植被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熱情。
森林不僅是木材、薪材、林副產品等的生產者,而且具有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護農田、固碳供氧、轉化太陽能、凈化大氣、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自然景觀等多方面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根據我們的調查和相關資料分析,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在森林涵養水源和保育土壤的總價值約為 2. 58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