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水生生態環境

水生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0-12-17 07:14:46

1. 水生環境與陸地環境的區別

與陸地生態系統的環境相比,水生生態系統又因其以水作為系統的環境因素而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徵,這些共同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水的理化特性有關。而且,正是由於水的這些理化特徵使水陸兩類生態系統在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上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差異。
(一)水生生態系統的環境特點
水的密度大於空氣,許多小型生物如浮游生物可以懸浮在水中,藉助水的浮力渡過它們的一生。水的密度大還決定了水生生物在構造上的許多特點。水的比熱較大,導熱率低,因此水溫的升降變化比較緩慢,溫度相對穩定,通常不會出現陸地那樣強烈的溫度變化。在海洋中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軟骨魚類和有活化石之稱的矛尾魚等古老的生物類群,這與海洋的水溫均勻和環境無大的變化有關。
(二)水生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特點
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在其生態特徵上與陸地差別很大,除一部分水生高等植物外,各類水域的生產者主要是體型微小但數量驚人的浮游植物。這類生產者的特徵是代謝率高、繁殖速度快,種群更新周期短,能量的大部分用於新個體的繁殖。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海洋,固定的能量占生物圈各類生態系統總量的33%左右,但生產者的個體小,壽命短,其生物量還不及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的1/500,總量也只有3.3×109t。消費者層次的組成狀況在淡水和海洋兩類生態系統中的差別較大。在淡水水域,消費者一般是體型較小、生物學分類地位較低的變溫動物,新陳代謝過程中所需熱量比常溫動物少,熱能代謝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
(三)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特點
與陸生生態系統相比,水生生態系統初級生產者對光能的利用率比較低。據奧德姆對佛羅里達中部某銀泉的能流研究,太陽總有效能中75.9%不能為初級生產者所利用,22.88%呈不穩定狀態,而實際用於總生產力的有效太陽能僅有1.22%,除去生產者自身呼吸消耗的0.7%,初級生產者凈生產力所利用的光能只有0.52%。

2.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領域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是:
針對日趨惡化的水環境,開展水環境保護和水生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為維護和改善水環境、保護淡水資源、發展淡水漁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同時結合科學發展目標,瞄準國家需求,解決國家問題。堅持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原則,全面增強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跨越能力,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建設成為高效運行的、開放的、具有國際水平的和持續發展的國家級淡水生態和生物技術知識創新中心和研發中心。同時通過人員的不斷更新,進一步凝聚科技精英,形成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在國際上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群體,成為淡水生態和生物技術領域高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自主創新平台。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探討環境因子、特別是人類活動對淡水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影響,揭示水體污染的機制、危害並提出防治對策,為淡水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提供理論基礎;開發生物技術,致力於與魚類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相關的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探討建立新型、高效、健康和持續發展的漁業模式。依據戰略定位、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圍繞國際上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國家對水污染控制與治理以及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實驗室現已設立了湖泊生態學、漁業生態學、水質管理與生態毒理、魚類基因工程、魚類發育與細胞工程和藻類生物技術六個研究團隊。

3. 洪水對水生生態系統有什麼影響

洪水對水生生態系統有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正常的生態演替過程中,洪水可以使陸地的有機質、土壤、砂礫等進入水體中,使得水體底質增厚,水質變肥,如果是湖泊和海洋,其底部逐漸抬高,水體中主要以浮游生物為主;當水深在5-7m時,開始出現沉水植物,這些植物生長繁殖能力更強,墊高湖底的作用也更強些;隨著湖底的變淺,挺水植物出現,最後,水生群落開始漸漸被陸生群落代替,最終形成森林。洪水的作用對生態演替功不可沒,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生生態系統都能演變成森林,這當中還有其他很多的因素,同時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2、在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由於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使得陸地保水功能下降,更宜發生洪水,洪水的發生,使得水體中透明度下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導致水體的生產力下降,使得水生動物缺氧和缺少食物發生死亡,當然,此時水生植物因為沒有充足的光照,也會開始死亡,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死亡,導致水體的進一步惡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但產生毒素,同時加速了氧的消耗,使得水體營養物質更多,行成一個惡性循環。此時洪水使得水生生態系統物種變得單一,調節能力變差,同時使得各個生態系統都不同程度的破壞。
3、同時,洪水還能改變地貌,形成更豐富的水生生態環境,使得水體環境多元化。
當然,這僅從生態的角度進行分析,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洪水一方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洪水引起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4. 氣孔主要分布於葉上表皮的植物一般適於生存於下列哪些生態環境中()A.旱生B.水生C.濕生D.陽

一般抄植物葉片的氣孔分布狀況是下表皮多於上表皮;大量的氣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時又能避免因陽光直射蒸騰作用過強而大量失水,適應乾燥的陸地生活.
旱生植物的葉片上,所有的氣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上,能避免因陽光直射蒸騰作用過強而大量失水,適應乾燥的陸地生活,這是對於旱環境的高度適應.
水生植物下表皮接觸水面,不利於透氣;另一方面,對水生植物來說,氣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於透氣,有利於增大蒸騰作用並不會有缺水的威脅.
故選BC

5. 國家生態環境淡水水生生物水質的基準是什麼

按水的鹽分高低可抄分為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 海水生態系統與淡水生態系統的差別就是水的鹽分不同。 海洋生態系統 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動物種類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動. 淡水生態系統, 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與淡水生物組成. 動植物種類較多,結構穩定。

6. 我國著名的水生生物學家

▲唐啟升,遼寧省大連市人,1943年12月出生。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學家。
1981-1984年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國馬里蘭大學、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學術局委員兼漁業科學委員會主席等職。1994年至今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職中國水產學會理事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及專業組組長、國家863資環領域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學部專家咨詢組委員、國家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國際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GLOBEC)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海委會大海洋生態系咨委會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學科首席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博導和水產學報副主委等40餘項國內外學術職務,山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第十屆人大代表。2006年5月25日在中國科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科技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他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推動大海洋生態系研究的發展,參與國際海洋生態系統重大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開拓了我國大海洋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在我國海洋漁業生物學、漁業生物學、資源增殖與管理、遠洋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學術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完成的「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和「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 等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狹鱈漁業信息網路和資源評估調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另有「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國海洋漁業生物學」等6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表論文、專著220餘篇冊。先後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教育、科研系統優秀回國留學人員」 等多項國家、省部級個人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青島市科技功勛獎」、2005年分別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1999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並於2004年榮獲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稱號。2005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申報的第二個973項目「我國近海生態系統食物產出的關鍵過程及其可持續機理」獲得科技部批准。
他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研究。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推動大海洋生態系研究的發展,參與國際海洋生態系統重大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開拓了我國大海洋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在我國海洋漁業生物學、漁業生物學、資源增殖與管理、遠洋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學術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完成的「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和「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 等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狹鱈漁業信息網路和資源評估調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另有「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國海洋漁業生物學」等6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表論文、專著220餘篇冊。先後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教育、科研系統優秀回國留學人員」 等多項國家、省部級個人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青島市科技功勛獎」、2005年分別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1999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並於2004年榮獲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稱號。2005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申報的第二個973項目「我國近海生態系統食物產出的關鍵過程及其可持續機理」獲得科技部批准。
▲趙法箴,山東省萊州市人,1935年5月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水產系,現任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兼「生態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海洋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專家組成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國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為對蝦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礎。60年代中期,主持研究小面積對蝦養殖示範獲得成功,同時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養殖對蝦研究成功,開創了中國的對蝦養殖業,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對蝦養殖高產試驗和開發餌料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80年代主持國家攻關項目「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取得成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金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撰有《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等論文30篇。主要著作有《對蝦養殖》、《人工養殖對蝦》(1979)、《對蝦幼體發育形態》(1965)。《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的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研究》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雷霽霖,男,1935年5月生於福建寧化,畲族。1954-1958年就讀於山東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是國內外知名的海水魚類養殖學家。40多年來,始終堅持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系統研究了22種海水魚類的增養殖理論與技術,其中8種已實現產業化,他以親身實踐豐富了魚類養殖學理論,引導了海水魚類養殖向工業化方向發展,是我國海水魚類增養殖學科帶頭人、工廠化育苗和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紀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魚人工繁殖技術,探索了多種海水魚類育苗工藝;70年代首創海水魚類工廠化育苗系列技術;80年代率先完成工廠化育苗體系構建,北方網箱養殖和放流增殖獲開創性成果;90年代,真鯛工廠化育苗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於1992年首先從英國引進大菱鮃良種,突破了育苗關鍵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創建符合國情的"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掀起了中國海水養殖業的第四次產業浪潮,近5年累計創產值逾70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此大菱鮃的引進被譽為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範例。
雷霽霖相繼主持和完成 "國際合作"、"國家攻關"、"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大項目,研究成果卓著。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2項(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創新獎1項(第1名)、省部級獎多項和山東省「富民興魯」獎章、青島市突出貢獻人才獎。發表論文120餘篇,專著和合著7部。培養博士、碩士6名。他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勇於創新、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對我國的水產科技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生物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洵
徐洵院士是我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她用自己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學術造詣與理論水平,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海洋科研第一線,開拓了國海洋環境基因工程這一嶄新領域,為我國海洋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洵院士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基因工程實驗室。徐洵院士創建的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實驗室是國家海洋局的重點實驗室,現已更名為「國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在徐洵院士的帶領下,實驗室科技人員完成了多項國家、省部局級重大攻關項目,使我國海洋基因工程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在2002年科技部組織的以海洋領域的院士為主的專家組考核評審中,該重點實驗室評定等次為優,整體水平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重點實驗室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徐洵院士為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海水養殖作了開拓性工作。她首先從我國三種海魚的腦下垂體中分別提取和克隆了魚的生長激素基因,經過多年的努力,構建了可供生產用的高效表達基因工程酵母菌,其發酵產品可促使高檔海水養殖魚類快速生長,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成果「進入了國際先進水平」。網箱養殖試驗表明含該發酵產品的飼料能使養殖產量增加20%以上,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目前該成果已經通過了專家驗收,並已有多家國內外公司願意合作開發。同時魚生長激素基因也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知識產權的海洋生物基因。
徐洵院士是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海洋環境病原生物污染監測的第一人。1995和1998年國際有關學術會議都特邀徐洵院士在會上作有關「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海洋環境污染研究的應用」的專題報告。該技術經專家組鑒定認為「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關鍵的技術TCA制備法屬國際領先」。幾年來實驗室利用該技術對呂泗、山東、福建等地海域進行了十一個航次、幾十個站位的監測,為海洋病原污染作了及時的預報,為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此外,她還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效應專家組提出的「優先研究和發展重金屬污染引起的生物效應監測技術」全球環境戰略的要求,在中國率先建立了酶標免疫法檢測重金屬污染引起的海洋生物效應,這是一項早期、靈敏的污染監測技術。由於徐洵院士在海洋環境監測這一重要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美國海洋環境研究所特聘她為該所高級科學顧問。
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白斑桿狀病毒(WSBV)遺傳密碼。1993年以來對蝦病害已在我國造成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至今仍無良策。只有了解其主要的病原—白斑桿狀病毒的基因結構,揭示病毒感染增殖的機理才能採取有效對策,但在對蝦細胞的培養尚未成功的情況下,從病蝦組織直接提純病毒是非常困難的。這項工作在徐洵院士指導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實驗室在世界上第一個得到完整的桿狀病毒全DNA,隨之成功地建立了對蝦桿狀病毒基因檢測技術,靈敏度高達102, 可對水環境、底泥、蝦苗、親蝦活體和餌料等作病毒的檢測,為控制養蝦環境,掌握病毒感染途徑與指導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親自帶領下,實驗室科研人員通過艱苦努力測定了含30萬個鹼基對的對蝦病毒基因組全部序列,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白斑桿狀毒遺傳基因密碼。這一成果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基礎科學研究新聞」、「2000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被破解的海洋動物病毒的基因結構,為人類認識海洋環境病毒的特性及作用機理提供了首例模型,為控制海洋病毒奠定了基礎。美、加等國專家來訪後都高度贊賞並要求合作。1998年初外國基因結構專家專程從美來華對該項目進行評議,給予了極高評價,主動介入並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北方基因中心及美方公司共同出資500萬元以完成全部基因分析工作。目前該項工程水平處於國際前列,它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學術領先地位。
徐洵院士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徐洵院士除重視應用基礎研究外,還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著眼於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為國家利益維護和經濟建 設服務。在她的積極推動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分別與中國大洋協會、福建省科技廳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共建成立「中國大洋生物基因資源研究開發基地」和「福建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致力於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目前有的正在推廣應用,有的正處於中試階段,預期前景可觀。
徐洵院士作為訪問學者曾兩度在美國加州大學USCD分子遺傳學中心工作,構建了多種海洋生物基因文庫,並從海洋低等生物中發現了人的功能蛋白原始基因,這一新發現對分子進化研究有重大意義,為國際所矚目。當時,美
國德州大學的分子生物研究所聖來尼奧所長力邀徐院士主持他的實驗室,並許以高薪、全家定居、終身職位等優厚待遇,這比她在國內的工作條件和待遇高了很多,但她不為所動,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待遇和工作環境,而深知自己事業在中國,自己是新中國培育的科研工作者,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個人的一切離不開祖國的培育和扶植,理應按期回國,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昌盛盡心盡力,為祖國在該研究領域處於世界先進之林而拼搏。她毅然告別美國回國,充分表達了知識分子熱愛中國□領導下社會主義祖國的赤誠之心和對我國科學事業執著追求的高尚品德。
徐洵院士不僅在科研上碩果累累,成績顯著,而且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是桃李芬芳滿天下。不論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工作期間還是在海洋科研工作中,她都以高尚的「人梯」精神悉心培養跨世紀人才。她時常鼓勵和引導中青年科技人員講理想,講奉獻,勇挑重擔,同時她還創造條件和機會,給他們一個廣闊的舞台,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在她的多次堅決要求下,所里2002年同意她從重點實驗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讓年輕科技人員當主任、副主任,給他們壓擔子,而她則擔任名譽主任居後指導。在她的精心培養下,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正茁壯成長,有的已經成為國家「九五」、「十五」攻關課題的主持人,有的已脫穎而出,成為科研領域的業務骨幹。作為199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徐洵院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同時還注重學生的道德品德修養,經常和他們一起談理想,談人生價值。她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對那些有理想,有抱負和知識面寬,業務基礎扎實的學生她都積極推薦,選派出國攻讀博士或深造,並教育和鼓勵他們學成後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做貢獻。幾年來她先後培養了碩士和博士生20多名,為祖國的科研和海洋事業輸送一批高、精、尖的人才。

7. 《涉瀕危水生生物棲息地損害賠償規范》

生物多樣性程度是衡量生態系統狀態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水生生物遺傳多樣性缺失嚴重,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程度加劇、滅絕速度加快,外來物種入侵危害不斷加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有關規定,為有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拯救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並履行相關國際義務,實施本行動。 本行動通過採取自然保護區建設、瀕危物種專項救護、瀕危物種馴養繁殖、經營利用管理以及外來物種監管等措施,建立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護體系,全面提高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有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一、自然保護區建設 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調查,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統籌規劃,逐步建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面積適宜的各類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體系。建立水生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保護白鰭豚、中華鱘等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以及土著、特有魚類資源的棲息地;建立水域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對珊瑚礁、海草床等進行重點保護。加強保護區管理能力建設,配套完善保護區管理設施,加強保護區人員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強化各項監管措施,促進保護區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 二、瀕危物種專項救護 建立救護快速反應體系,對誤捕、受傷、擱淺、罰沒的水生野生動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根據各種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程度和生物學特點,對白鰭豚、白鱘、水獺等亟待拯救的瀕危物種,制定重點保護計劃,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實施專項救護行動。對棲息場所或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珍稀瀕危物種,採取遷地保護措施。 三、瀕危物種馴養繁殖 對中華鱘、大鯢、海龜和淡水龜鱉類等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建立遺傳資源基因庫,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研究,強化對水生野生動植物遺傳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建設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基地,進行珍稀瀕危物種馴養繁育核心技術攻關。建立水生野生動物人工放流制度,制訂相關規劃、技術規范和標准,對放流效果進行跟蹤和評價。 四、經營利用管理 調整和完善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植物名錄。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植物經營利用管理制度,對捕捉、馴養繁殖、運輸、經營利用、進出口等各環節進行規范管理,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植物行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完善水生野生動植物進出口審批管理制度,嚴格規范水生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活動。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識別和產品鑒定工作,為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五、外來物種監管 加強水生動植物外來物種管理,完善生態安全風險評價制度和鑒定檢疫控制體系,建立外來物種監控和預警機制,在重點地區和重點水域建設外來物種監控中心和監控點,防範和治理外來物種對水域生態造成的危害。

第五部分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行動

水域生態環境是水生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態環境共同構成了水生生態系統。針對目前水生生物生存空間被大量擠占,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域生態荒漠化趨勢日益明顯等問題,為有效保護和修復水域生態,維護水域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實施本行動。 本行動通過採取水域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資源與生態補償、水域生態修復和發展生態養殖等措施,強化水域生態保護管理,逐步減少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災害對水域生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同時,積極採取各種生物、工程和技術措施,對已遭到破壞的水域生態進行修復和重建。 一、水域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建立污染減量排放和達標排放制度,嚴格控制污染物向水體排放。健全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制度,建立突發性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快速反應機制,規范應急處理程序,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強化污染水域環境應急監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通過實施工程、生物、技術措施,減少污染損害,通過暫停養殖納水、嚴控受污染的水產品上市等應急措施,盡量降低突發事故造成的漁業損失,保障人民群眾食用安全。處置突發性水域污染事故所需財政經費,按財政部《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資質管理,及時確認污染主體,科學評估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者損失,依法對漁業水域污染事故進行調查處理,並督促落實。完善水域生態災害的防災減災體系,開展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提高水域生態災害預警預報能力,積極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減輕對漁業生產、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8.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漁業行政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實施伏季休漁制度、漁船和功率指標雙控

B?

9. 水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三者的區別

水生態系統(aquatic ecosystem) 由水生生物群落與水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動態平衡系統

水生生態系統是地球表面各類水域生態系統的總稱。水生生態系統中棲息著自養生物(藻類、水草等)、異養生物(各種無脊椎和脊椎動物)和分解者生物(各種微生物)群落。各種生物群落及其與水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特定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構成了完整的生態單元。

水域系統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包括內陸水域(湖泊、水庫、河流、濕地等)、河口和海洋生態系統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