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① 生態學專業考研將來能做什麼
生態學范圍太廣了,主要看你報考導師的項目基金。畢業後可以導師推薦工作,可以考公務員,可以繼續做學問。
② 按照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劃分,生態學包括哪些分支學科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③ 生態學研究主要對象是什麼,研究重點是什麼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機理的學科,可見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重點了吧
④ 生態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與特點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地球上的生命與生物圈一、生命的起源二、生物的多樣性三、生物圈第二節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一、生態學的定義及研究對象二、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思考題推薦閱讀文獻
第二章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環境的概念及其類型一、環境的概念二、環境的類型三、環境因子分類四、環境因子與生態因子第二節生態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二、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第三節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一、光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二、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三、水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四、土壤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思考題推薦閱讀文獻
⑤ 通過舉例來說明在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中,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含義。
生態系統
指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群落
亦稱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多種生物種群的有規律的組合,具有復雜的種間關系。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種群是根據人們的需要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於他們的復雜的營養關系組合在一起,所以農田生態系統極不穩定,離開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年生態系統所替代。
種群
生態學上,把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種群。例如同一魚塘內的鯉魚或同一樹林內的楊樹。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它有多個生態學量進行衡量,對種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數量變化與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的內容已屬於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疇。
個體
指若干個器官和系統協同完成復雜生命活動的單個生物,單細胞生物是指一個細胞構成的個體。
一個細菌、一顆植物、一個動物等都指的是一個生物個體,生物在個體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徵,如能夠進行新陳代謝,實現自我更新,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表現出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等等。
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稱為個體。
⑥ 農業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常見的是:
①食物鏈。在食物鏈中,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②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⑦ 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環境生態學研究重點是環境污染的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廢棄物的能源化和資源化技術,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污染的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以生物為主)的影響。它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污染的環境兩者之間作用與反作用、對立與統一、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物質的循環與代謝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支配這些規律的內在機理。生命系統與人為干預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現為各級水平,所以,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從宏觀上研究環境中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基本規律,也包括從微觀上研究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分子、細胞和組織器官產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機理。
⑧ "生態與社會"與"生態學"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特點方面有那些區別和聯系
在現代科學相互交叉與綜合發展的過程中,生態學與各門科學的交叉滲透尤為突出。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和顯著特點,就是現代科學「生態學化」的進程:「現代自然科學的主導趨勢之一是它的生態學化」(註:B·A·羅西:《論現代自然科學的「生態學化」》,蘇聯《哲學問題》1973年第4期。);由此「證明生態學的研究不僅在生物學內, 而且在技術、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方面的合理性」(註:16葉峻:《社會生態學》,《網路知識》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學的未來是生態學的綜合」。(註:N·B·諾維克:《科學的未來和生態科學》,蘇聯《哲學問題》1975年第1期。)
為了深入理解當代科學的「生態學化」,應當認真探討從自然生態到社會生態的演變與進化,它們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疇,以及「生態系人」的突出特點和品質,等等,以便能夠構建起社會生態學這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
一、自然生態系統
1.生態概念
生態這個科學概念,是伴隨近代生物學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同生態學這門學科一起誕生的。據考證,生態學(ecology )一詞源於希臘語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學)兩個詞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學」即「生態學」。(註:祝廷成等:《生態系統淺說》第4、5頁,科學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觀地看來,生態無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環境(生境),包括水、光、溫度、空氣、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環境因素。
根據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關於生態學的學科含義,生態學的任務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規律,亦即生態的規律性。由此可見,「所謂生態,就是生命物質與其環境所形成的結構以及這種結構表現出來的功能關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為一種客觀實在」,它就是生態學研究的對象客體;(註:周小平:《生態是什麼》,《生態學雜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數、氣象是天學、地學、數學、氣象學研究的對象客體一樣,統統都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或者說它是客觀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與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總體,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氣圈的下層,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層空間。 生物圈生存著大約250萬種各類生物:動物200萬種,植物34萬種,微生物近4萬種。 其中只佔生物總種數13-14%的各類植物,卻在生物圈有機物質的總量中占據著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們把太陽能首先轉化為有機質,從而為其他生物(人類、動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顯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由此看來,生物圈不過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又稱為全球生態或生態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質學家修斯於1815年首先提出並載入史冊的,後經著名地球化學家維爾納德斯基深入研究,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科學概念。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並實施了「人與生物圈」(MAB)研究計劃, 開始了人類科學史上大規模研究生物圈和人類相關性的國際協作行動。
3.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環境系統在特定時空的結合。事實上,一塊草地,一片樹林,一個水池,一座山脈,一條河流,一片沙漠,一塊農田,一個村莊,一座城市,一個海洋,等等,都是某種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單元,而生物圈則是一個巨大無比和復雜精密的生態系統,它是地球生態系統的最高層次。
任何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功能結構和形態特徵。如果按其功能特徵來劃分,生態系統包括四種結構成分:一是非生物環境,主要是無機物、光、溫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產者因子,主要是能從無機物製造出有機物的自養生物,即綠色植物;三是消費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間接依靠生產者為生的異養生物,即各種動物,其中又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機物為生的另一類異養生物,即各種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態特徵和環境性質來劃分,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村、城市、工礦區等人工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等),海洋生態系統(包括海岸、河口、淺海、大洋、海底等)幾個大的生態系統類型。同時按其結構與對外進行物能交換的關系來劃分,生態系統又可分為閉環生態系統和開環生態系統兩大類型。
生態系統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一是通常與特定的空間相聯系,具有一定地區和范圍的空間結構(如水平結構、層次結構、多維結構等);二是通常隨著時間的流失而發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時期和階段的時間系列(如幼年期、生長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謝機能的生命特徵;四是具有生物機體自動調節的生命功能。由此看來,任何生態系統都包含著特定的物質、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及反饋調控,從而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結構。
4.生態系統的理論和實踐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統論的科學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態系統」的科學概念,用來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環境共同構成的自然整體。他說:「只有在我們從根本上認識到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與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它們才會引起我們的重視。」(註:祝廷成等:《生態系統淺說》第4、5頁,科學出版社,1983年。)美國生態學家奧杜姆則把生態系統表述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註:周小平:《生態是什麼》,《生態學雜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將生態系統表述為如下這個簡明的公式: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環境條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所組成的自然整體,都是某種生態系統。
1942年,美國青年生態學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定量關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關於生態系統食物鏈和金字塔營養基的科學理論。林德曼竟宣稱,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科學成果,是受了中國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螞蝦,螞蝦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啟示的結果。(註:曲仲湘等:《生態系統與環境治理》,《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來,由於全球人口劇增、能源短缺、糧食不足、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五大社會問題引起全世界關注,生態系統理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經過奧杜姆、惠特克、蘇卡喬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態系統理論體系更臻完善。進入七十年代以後,數學模型,控制理論和電子計算機等理論和方法對生態系統研究的廣泛滲透與應用實踐,關於生態系統的科學理論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著定量預測、預報的方向發展下去。
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世界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5年制定了國際生物學研究計劃(IBP), 主要是研究維持地球生命的環境系統及其基本過程和機理。1971年該組織又制定實施了「人與生物圈」(MAB)研究計劃,推動國際大協作, 深入開展全球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通過14個課題的系統研究,掌握全球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類未來的意義,以便有效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目前,有近100 個國家和聯合國有關的專門機構以及一些學術組織參加了這一研究計劃,1972年我國加入並成為該研究計劃的國際協調理事會的理事國。1975年,四個國際組織成立了「生態系統保護協作組(E.C.G.)」,致力於研究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生產力的維護與提高,以進一步改善和強化全球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二、社會生態系統
1.社會生態
人類與其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或生態關系,既表現為自然的生態也表現為社會的生態,或者說它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由此看來,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態,原來是一個具有三重性質(自然性、社會性和經濟性)的客觀存在物。根據現有的認識水平,關於社會生態這個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科學含義:生態的社會性,生態的經濟性,人類社會生態。
生態的社會性。這是生態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如人類的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哲學觀念、文學藝術、倫理道德、文化、法律、政治、社會等方面相互滲透和影響的結果,從而產生出諸如生態思維、生態意識、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倫理(環境道德)、生態文化、生態法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社會學等生態的社會性狀與表現,以及社會生態學這樣一些全新的分支學科概念。
生態的經濟性。這是生態的社會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與表現,將其單列出來討論,不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有利於深入進行研究。生態的經濟性是生態與人類經濟領域相互滲透和影響的結果,從而產生出生態經濟學的新分支及其生態生產力、生態生產關系、生態經濟基礎、生態經濟效率、生態經濟價值、生態經濟流通、生態經濟需求、生態經濟資源配置等新的經濟學范疇和概念。
人類社會生態。這是指凡人類與其環境所組成的生態關系或系統,都是社會生態關系或社會生態系統。因為人類社會生態,無論就其局部范圍的區域生態(城市生態、鄉村生態、城鄉復合體等),還是全局范圍的全球生態(生物圈或生態圈),都具有生態的三重性(自然性、社會性和經濟性)。正因為如此,所以馬世峻教授將區域生態和全球生態,通稱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或稱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問題」。(註:周小平:《生態是什麼》,《生態學雜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於拉丁文「Noos」一詞,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謂智慧圈就是在人類的自覺參與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會的整個領域,亦即人類智能及其行動所能影響與作用的全部空間范圍,包括整個地球表層和近地宇宙空間。所以,智慧圈是全人類智慧的總和與外化,它既表現為物質文明的方面(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水平上),也表現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體現在文化藝術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學家維爾納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學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許多階段中的最新階段,是在地質史上今天的狀態」。(註:B·N·維爾納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頁,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會圈(人類圈)→技術圈(人造客體圈)持續演化的自然結果和最高層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當代人類與大自然的相互關系和狀態特徵,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豐富內容和作用要素:(註:周穗明:《智力圈--人與自然關系新論》第1-2頁,科學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類社會(人類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會圈→技術圈自然演化的最終結果;
其二,是人類智慧和科學技術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質變,所以人類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徵;
其三,人類作為智慧圈的主體要素,既要尊從生物圈和技術圈的自然發展規律及科學技術規律,也要尊從社會圈和智慧圈的社會發展規律及智能進化規律,由此促進其客體要素即生物圈、社會圈與技術圈的和諧進化與協同發展,從而才能確保「智慧圈--人類智能創造的『自由王國』的日臻完善和更加優化。(註:劉波:《天地人巨系統觀》第128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見,從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發展,其實質就是從自然生態即全球生態到社會生態即智能生態的發展進化過程。其間,人類智能的社會物化--技術圈的形成,正好成為這一發展進程的推動力和進化過程的中介體。
3.社會生態系統
社會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系統及其環境系統在特定時空的有機結合。事實上,一個工廠,一個村莊,一座軍營,一所黨校、一座商廈,一艘艦船,一個農場,一個電站,一個車站,一口礦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動,它們都是某種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是人類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單元,而智慧圈則是一個十分龐大和復雜精巧的社會生態大系統,也是社會生態系統的最高層次。
任何社會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徵和結構形態。如果按照功能特徵和結構要素來劃分的話,社會生態系統包括兩大基本結構要素:環境要素和社會要素。環境要素即生存環境又分為無機環境(無機物、光、溫度等物理因子),有機環境(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習俗、科學技術知識、倫理道德觀念、社會組織狀態等人文因子)三個部分。而社會要素即人類社會則分為社會生產群體(工人、農民、商人、士兵、知識分子等),社會管理群體(公務員、企業家、管理階層、經理等)和社會敗壞群體(腐敗分子、破壞分子、社會渣滓等)三個部分。由此可見,社會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共有六個:無機(物理)環境,有機(生物)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社會生產群體,社會管理群體和社會敗壞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