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水庫水源地規劃
1. 濟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環境演化及保泉對策研究
邢立亭1 徐軍祥2 張偉3
(1.濟南大學,濟南250002;2.山東省地礦局,濟南250013;3.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250014)
作者簡介:邢立亭(1966—),男,研究員,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勘查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根據野外實際調查成果,深入探討自然與人為因素對濟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環境的影響,提出了優化開采布局、回灌補源等水環境保護對策。
關鍵詞:濟南泉域;水環境;演化;保護
濟南泉域是我國北方岩溶水系統典型代表,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強烈影響,近幾十年來,泉域的生態地質環境變化顯著,研究該區地下水環境演化特徵,對於泉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泉具有重要意義。
1 泉域水文地質特徵
1.1 泉域邊界
濟南泉域位於泰山穹隆的北翼,總體上是以古生代地層為主體的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出露地層為太古宇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新生界第四系,泉域北部分布有中基性侵入岩體。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千佛山斷裂、馬山斷裂、東塢斷裂、炒米店斷裂等。
泉域東邊界為東塢斷裂,西邊界為馬山斷裂(長清西關以北為透水段),南邊界為地表分水嶺,北邊界以濟南岩漿岩體和石炭系、二疊系煤系地層為界,面積為1486km2。
1.2 岩溶地下水水動力條件
濟南南部山區廣泛分布寒武—奧陶系石灰岩,地表、地下岩溶十分發育,地表溶洞、溶溝、溶槽和密布於石灰岩表面的溶蝕裂隙為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地表水的滲漏補給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根據鑽孔資料和示蹤試驗,碳酸鹽岩溶洞、溶孔、溶隙、溶蝕管道十分發育,為岩溶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因此,濟南岩溶地下水補給條件良好、儲存空間巨大。
根據地下水動態觀測,岩溶水水位、泉水流量與降水密切相關,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是岩溶水系統的主要補給來源,其次為地表水滲漏補給,主要滲漏河流有玉符河和北沙河。
岩溶水總體流向由南向北徑流,受北部燕山期岩漿岩及石炭系、二疊系地層阻擋,在其接觸地帶形成岩溶水富集區,單井涌水量一般大於5000m3/d,天然條件下岩溶水以泉水排泄為主,目前,人工開采是泉域岩溶水系統的最主要排泄方式。
2 岩溶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奧陶系裂隙岩溶含水層作為濟南工農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取水目的層,有著悠久的歷史。市區早在1936年建成趵突泉水廠並正式供水,供水量1.28×104m3/d,到1956年增至3.6×104m3/d,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不斷增大,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繼建立市區、西郊和東郊水源地。市區有解放橋、普利門、飲虎池和百貨大樓水廠,西郊有臘山、峨眉山和大楊庄水廠,東郊有華能路和東源水廠,南部有羊頭峪和文化路水廠。
1990~2002年,泉域內自來水公司多年平均開采量為35.52×104m3/d,其中峨眉山、大楊庄、臘山西郊三水廠平均開采量為21.91×104m3/d,市區各水廠為11.41×104m3/d,華能路、東源水廠和羊頭峪為2.2×104m3/d。此外,白泉泉域宿家張馬、裴家營、中李水廠開采約14×104m3/d。隨著鵲山水庫、玉清湖水庫的投產,自來水公司對地下水的開采量自2001年9月以來逐步減產,關停了市區各水廠。
工業自備井主要分布在市區外圍,其數量龐大,而且較為分散。1990~2002年,工業自備井多年平均開采量為13.15×104m3/d。
3 水文地質條件演變與地下水環境負效應
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加劇了濟南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的演變,引起諸多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3.1 人類活動引起的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
3.1.1 人工開采改變地下水流場,襲奪泉流量
20世紀60年代初期,濟南市區地下水開采量小於10×104m3/d,80年代以來,市區、西郊、東郊集中開采量達到(50~55)×104m3/d。大量開采岩溶水,改變了地下水天然流場,大量開采地下水特別是在市區直接抽取岩溶地下水是影響泉水出流的主要原因之一。2001年9月,市區水廠相繼關閉,但工業自備井大量開采,在七賢庄和經濟學院一帶兩大降落漏斗仍然襲奪泉水的補給量(圖1)。
3.1.2 間接補給區補給量減小
濟南泉域間接補給區面積為990km2,主要分布在廣大南部山區,包括馬山、萬德、高而、張夏、崮山、仲宮、柳埠、西營等鄉鎮。地層為寒武系中下統灰岩、碎屑岩和泰山群變質岩,由於入滲條件差,河流、溝谷縱橫,地表徑流發育,地下水大多就地補給,匯於溝谷,短途運移、排泄,因此,大部分河流發源於此。上游地表溪流20世紀70年代以前,匯集到玉符河、北大沙河後,向下游徑流,分別在朱家莊-潘村、崮山攔河壩-琵琶山段滲漏補給泉域地下水。間接補給區匯集地表徑流和地下溢出量,通過河道進入直接補給區。如1963年卧虎山水庫,通過溢洪道向玉符河放水1.0186×108m3進入黃河,一部分入滲補給地下水。卧虎山水庫修建以前,玉符河基本常年有流,據1962年觀測,玉符河下游周王莊河段4月13日河水位為29.4m。
圖1 市區附近岩溶水等水位線
1—斷層;2—火成岩界線;3—等水位線(m);4—地下水流向
20世紀60~70年代在北沙河、錦銀川、玉帶河、錦綉川等河道修建眾多水庫,攔截上游地表徑流,特別是80年代後期,隨著卧虎山、錦綉川水庫向市區供水後,源自間接補給區的地表水補給逐漸減小。如從1999年至2003年6月,卧虎山水庫上游554km2匯水面積,除回灌試驗放水外,未向玉符河放水。自卧虎山、錦綉川水庫向市區供水後,兩水庫向黨家莊、興隆、分水嶺一帶直接補給區放水灌溉量逐漸減少。
3.1.3 城市擴展減少岩溶水入滲補給面積
城鎮建設使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從而導致岩溶水直接補給區面積逐漸減少。根據多時相動態遙感解譯,1954年濟南城區面積僅28.8km2,處在直接補給區面積不足2km2,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區逐漸向東、東南、南部及西南方向的直接補給區擴展,近年比20世紀50年代擴展了175.6km2。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鎮化南擴速率加快,直接補給區建成區面積逐年加大(圖2),從而減少了地下水補給量。如太平庄、羊頭峪、八里窪、六里山、金雞嶺、馬山坡、興隆等南部山區開發後,地面固化,大氣降水直接進入防洪溝。而防洪溝淤積嚴重,地形坡降大,不能形成有效入滲,諸多地段成為永久性不滲漏區。2000年直接補給區范圍內建成區面積比1954年增加51.3km2,按多年平均降水量648mm計算,由於城區擴展影響而減少的地下水補給量為3.8×104m3/d。
3.1.4 濫采、濫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濟南南部山區共有大小不等採石點200多個,採石、挖土造成地貌景觀、植被破壞,導致水土大量流失。據調查,大量採石點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興建的,由於灰岩山區土壤稀薄,樹木植被稀少,山石開采進一步減少直接補給區的植被覆蓋率。直接補給區因採石、燒磚造成嚴重水土流失,調蓄水量減小,地下水補給量亦隨之減小。
圖2 城區擴展演變圖
1—1954年城區范圍;2—1970年城區擴展范圍;3—1981年城區擴展范圍;4—2000年城區擴展范圍
3.2 地下水環境負效應
3.2.1 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斷流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地下水開采量較小,地下水平均水位在31.54~30.72m,泉流量為(35.52~33.58)×104m3/d;70年代中期,地下水位下降到28.15m,泉流量減少到15.22×104m3/d左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地下水位平均由28.15m下降到26.68m,泉流量減少到10.48×104m3/d左右;進入90年代,泉水斷流時間加長,1999~2001年泉水連續斷流達932d(圖3)。
3.2.2 地下水超采降落漏斗形成
長期集中開采地下水,在東郊工業區、七賢庄和經濟學院一帶形成多個降落漏斗,襲奪泉水補給量。
3.2.3 大明湖、小清河污染
由於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斷流,大明湖、小清河水得不到充足補充,出現嚴重富營養化。
3.2.4 地下水質量下降
20世紀50年代濟南地區社會經濟尚不發達,工業「三廢」排放量少,岩溶地下水開采量小,處於天然流場。以 50年代水質資料作為地下水環境污染起始值,研究濟南地區地下水污染演化:1958年以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和開采量增加,市區、東郊和西郊岩溶水水質有逐漸惡化的趨勢,礦化度、總硬度、氯離子、硫酸鹽、硝酸鹽等常規組分含量呈上升趨勢(圖4),尤其
圖3 1959~2002年泉流量、地下水位、開采量與降水量關系圖
1—年降水量;2—市區年均水位;3—年均泉流量;4—市區及外圍開采量
圖4 1958~2002年市區地下水硬度、礦化度變化曲線圖
1—硬度;2—礦化度
4 濟西水源地地下水開采潛力分析
已開辟的濟南西郊橋子李、冷庄、古城水源地在北沙河流域、玉符河流域,在豐水年份的豐水期,部分地段鑽孔自流,本區岩溶地下水開采具有開采潛力,如2004年9月在古城水源地開採的情況下,鑽孔仍然自流。
根據計算,北沙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條件下的降水補給量為9.2×104m3/d,由於上游水庫截流,在平均降水量年份僅有少部分地表水補給,因此,橋子李和冷庄水源地的開采量不宜大於10×104m3/d,峨眉山、臘山、大楊庄水廠和古城水源地距離泉群較近,對泉水影響大,應關閉臘山水廠,並控制開采量不大於6.0×104m3/d。
5 水環境保護和保泉對策建議
5.1 調整開采布局,實施分質供水
通過數值模擬優化計算(農業開采沒有計算在內),枯水期保持泉水位在28.5 m以上,泉域岩溶水允許開采量為18.8×104m3/d,濟西水源地開采量為10×104m3/d,西郊水廠開采量為5.8×104m3/d,東郊工業自備井控制在3.0×104m3/d;白泉泉域可供水量為28.29×104m3/d,長-孝水源地建議開采8.0×104m3/d;泉水先觀後用5.0×104m3/d,合計60.09×104m3/d。這些優質地下水資源可用於生活和高精尖工業用水。按照人均用水量150L/d計算,可滿足400萬人生活用水。一般工業用水改用地表水(長江水和黃河水),充分發揮玉清湖、鵲山水庫作用,徹底關停工業自備井。農業灌溉在節水的前提下,改用地表水,限制利用岩溶地下水。
5.2 回灌補源
由於卧虎山、錦綉川、岳庄等水庫攔蓄大量地表徑流,減少泉域地下水的補給量,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直接影響著泉水的出流,因此,卧虎山、錦綉川水庫應停止向市區供水,整修已有輸水乾渠向興隆、石青崖、玉符河等直接補給區回灌補源。岳庄水庫用於北沙河補源,降低「西進」對西郊地下水環境的影響;隨著東部產業帶和東部新城的規劃建設,未來可考慮引水進行東郊補源,目前尚缺補源水源。
5.3 逐步關停工業自備井
減少東西郊工業自備井開采,逐步消除經濟學院、井架溝、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帶的降落漏斗對泉水補給量的襲奪。
5.4 控制城區向直接補給區內擴展
為避免城市開發建設影響泉水補給,因此,濟南城市建設「南控」邊界應在平安店—潘村—玉符河河谷—豐齊—大楊庄—劉長山—英雄山—羊頭峪—牛旺一線。在該線以南的岩溶地下水直接補給區,禁止進行規劃建設。
5.5 逐步進行小流域治理,加強植樹造林,調整南部山區農業生產結構
泉域南部直接補給區應禁止毀林佔地建設別墅區、居住區、工業園,以及陡坡開荒、開山採石等。逐步調整南部山區產業結構,實施退耕還林,禁止放牧,停止開山採石,大力發展林果業,實施生物工程,增加植樹造林面積,對馬啼峪、龍洞峪、大澗溝、石青崖、柏石峪、小嶺子、板倒井、下井溝、臘山等溝谷進行治理,禁止傾倒垃圾和佔用,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
總之,恢復泉水長年噴涌是一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通過一項措施在短期內得以實現,需統一認識,近期措施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分步實施。
主要參考文獻
徐軍祥,康鳳新.2001.山東省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 河北省潘大水庫移民600元補助費發放了嗎
河北省潘大水庫一米600元補助卡,現在還沒有發放。
3. 濟南泉域地質環境保護對策
自1972年泉水首次斷流以來,濟南市採取了許多保泉措施,歷經「采外補內」、「引黃保泉」、「關閉自備井」等重大工程,但實施效果並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基於地下水系統水量、水位、水質變化機理研究,缺乏地下水系統功能恢復的工程實施,不能很好地發揮岩溶水系統功能特別是調蓄功能作用。基於對濟南泉域地下水系統的研究,建議在濟南泉域實施回灌補源、分質供水、開源節流、禁采限采等措施,從根本上保證泉水長期連續壯觀噴涌和泉域地質環境良性循環發展。
一、實施回灌補源工程,修復地下水系統功能
本次試驗表明,回灌補源是地下水補源的一項行之有效措施。計算表明,利用地表水源實施回灌補源,興建地下水庫,進行地下水—地表水聯合調度,能夠收到擴大資源量、調節地下水位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多重效果。
濟南泉域岩溶地區適合回灌補源的地段有3種類型:
一是在直接補給區與間接補給區的山區溝谷,可以通過修築溝谷攔水壩,增加汛期截留洪水對地下水的滲漏補給;
二是在玉符河、北沙河流經直接補給區與間接補給區段,通過修築河流攔水壩、滲井,增加河水對地下水的滲漏補給;
三是利用直接補給區內的水庫,在枯水期引水滲漏補源。
補源方式有溝谷、河流、直接補給區水庫、塘壩自然滲漏和滲井補源。
近期由於缺少客水水源,為保證泉水常年噴涌,可實施南部山區回灌補源工程。卧虎山、錦綉川水庫停止向市區供水,整修已有乾渠,向興隆—分水嶺、玉符河等直接補給區放水進行回灌補源,而岳庄水庫則用於向北沙河放水補源。
引江客水水源具備後,可提水將江水引人玉符河、北沙河及其他溝渠,對泉域岩溶地下水進行補源。
二、調整開采布局,實施分區域按質供水
近期,濟南市先後興建了鵲山水庫和玉清湖水庫引黃供水工程,以期減少泉域地下水開采量。由於黃河水含沙量太高,且水質水量保證程度不高,更不適宜作為生活飲用水。從既保泉又讓居民喝上優質飲用水的角度出發,必須走分質供水的路子,即下大力氣改造濟南供水管網系統,使居民生活用水管網與城市、工業用水管網分體運營。把優質的岩溶地下水供給居民生活飲用,把黃河水作為城市公共用水、工業生產用水。農業用水要倡導使用當地地表水、處理後的污水與黃河水,限制開采岩溶地下水。
具體可分為三步驟:首先改造集中工業區的供水系統;其次新建居民區、工業區的供水管道直接按照分質供水要求設計、建設;最後逐步改造老城區的供水系統。
基於保泉和地下水系統功能修復,在回灌補源條件下,據模擬優化計算(PMWIN5.1),不包括農業開采,正常年份控制泉水位標高在27.5m以上,泉域岩溶水允許開采量39萬m3/d,其中,濟西水源地開采19萬m3/d,西郊水廠開采8.5萬m3/d,雖然西郊有臘山、峨眉山、大楊庄、古城、橋子李和冷庄6個水廠,供水能力大於46萬m3/d,但只能作為必要時應急供水。
泉域以外白泉水源地可供水量28.29萬m3/d,長(清)-孝(里)水源地建議開采8萬m3/d,泉域岩溶水開采量39萬m3/d,合計75萬m3/d,可完全滿足近遠期內濟南城市生活飲用水和高精尖工業用水需求。
三、控制城區向直接補給區內擴展
濟南城市向市區南部發展將直接影響泉水補給量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為避免開發建設對泉水的影響,保持泉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必須嚴格實施「南控」。根據水文地質和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南控」線應為平安店—潘村—玉符河河谷—豐齊—大楊庄—劉長山—英雄山—羊頭峪—牛旺一線,該線以南為泉域直接補給區,應為地下水重點保護區。
由於西部規劃區地下水與市區泉水存在水力聯系,「西進」宜在段店—大楊庄—大金庄—峨眉山—古城—朱庄以北規劃建設。
「長清片區」位於地下水補給區上游,表層第四紀鬆散,洪積扇砂層分布廣,滲漏強烈,從保泉角度不適於規劃建設,應以涵養水源為主。
「東部新城」大部分位於濟南泉域,屬於濟南的工業區,其北部已經存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曾檢出酚、氰化物、重金屬離子,部分地段地下水存在工業污染。由於已經規劃建設,後期必須進行管網配置,包括分質供水、雨污分流、收集雨水等等。
灌溉回歸補給也是泉域地下水重要補給項之一。如1963年輸水洞放水1.2億m3,1988年放水3847.3萬m3用於農田灌溉,對泉域岩溶水起到補給作用,但近幾年來水庫一直未放水進行農田灌溉。
4. 潘大水庫不讓養魚移民怎麼生活
潘大水庫在哪裡啊?
5.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相關新聞
黃萬里否定蘇聯專家建壩治河方案
2001年,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慶。生於1911年的水利系教授黃萬里恰好與清華同年,8月20日,系裡的師生們在一間會議室為病重的他舉行了生日聚會,壽辰僅僅過去7天,90高齡的黃教授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在與癌症抗爭了17年後溘然長逝。如果說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長書,那麼貫穿始終的主題必定是治理江河,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章,關系著他一生榮辱的重要轉折,就是三門峽。
三門峽狹窄的河床和湍急的水流一直被歷代行船人視為畏途,到了20世紀,這卻恰好成為攔洪建壩的有利條件,河床狹窄,便於截流,水流湍急,建壩後利於發電,而河床下堅固的花崗岩,人門、神門、鬼門的岩石島結構又成為攔河建壩的最好基礎。120人的黃河考察團在進行了大規模的查勘後,蘇聯專家組長科洛略夫認為:「三門峽是一個難得的好壩址,任何其他壩址都不能像三門峽那樣綜合地解決防洪、灌溉、發電等方面的問題。」在那樣一個年代,這句「老大哥箴言」,對三門峽工程的決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於是,同年夏天,人大召開一屆二次會議,三門峽工程經全體人大代表舉手錶決一致通過。
1957年4月,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動工。6月,水利部召集70名學者和工程師在北京飯店開會,討論蘇聯專家的方案。在幾乎眾口一詞的贊美聲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微弱卻十分堅決的不和諧音,這來自兩個書生——正當盛年的清華教授黃萬里,和剛從學校畢業的青年技術員溫善章。
黃萬里毫不客氣地否定了蘇聯專家的規劃,他認為,三門峽修建攔河高壩,泥沙在水庫上游淤積,會使黃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把黃河在河南的災難搬到上游陝西。而根據「河水必然夾帶一定泥沙」的科學原理,「黃河清」只是一個浪漫而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時,溫善章的335米「低壩」方案,提出三門峽水庫應以「滯洪排沙」為主,汛後蓄水發揮綜合效益,大壩底孔應盡量放低加大,排沙出庫,少淹地,少移民。
黃河是條多泥沙的河流,跟前蘇聯的河流不一樣,他們的專家並沒有泥沙河流治理的經驗,正如原蘇聯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著名泥沙專家康恰洛夫所說的:「科洛略夫對河流一竅不通,僅就工程角度考慮,無法理解河流,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而與此配合的是,在那個相信人定勝天的年代,我們的一些專家熱情地提出以「水土保持」的方式保證上游減沙,從而解決泥沙淤積的計劃。他們給出了一個讓人振奮的數據:到1967年,來沙可減少到50%,到水利樞紐運用50年之後,可減少100%。
1958年,在黃萬里等人的努力和周總理的爭取下,三門峽設計方案作出了降低水位的讓步——大壩按360米設計,350米施工,蓄水控制在340米;大壩泄水孔底高程從320米降到了300米——而這兩點直接關系著淹沒和遷移人口以及能把多少泥沙沖出去。
1960年,三門峽工程捷報頻傳,大壩基本建成,9月開始蓄水。而這之後,黃萬里所預言的災難也開始一一應驗。在1年多的時間里,庫區內泥沙淤積成災,潼關河床抬高了4.5米,泥沙淤積向上游延伸,「翹尾巴」已直接威脅西北經濟中心西安,關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八百里秦川」大片土地出現鹽鹼化和沼澤化。
1962年,水電部在鄭州召開會議決定,並經國務院3月20日批准,水庫的運用開始從「蓄水攔沙」轉向「滯洪排沙」。汛期盡量泄空水庫,暫不考慮發電和灌溉,只保留防禦特大洪水任務。此後庫區淤積有所減緩,但由於水庫導流底孔被堵,庫區淤積「翹尾巴」現象仍在繼續發展。
1964年,經過一場關於三門峽大壩是否要改建,以及如何改建的爭論,周總理在總結報告中說:「當前關鍵問題在泥沙……如不改建,再過五年水庫淤滿後遇上洪水,無疑將會對關中平原有很大影響。不能只顧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說為了救下游,寧可淹關中。」他提出了兩個確保,即確保下游、確保西安。於是,三門峽大壩第一次改建,在黃河兩岸鑿挖兩條隧洞,鋪設四條管道,泄水排沙,即「兩洞四管」方案。
五年後的1969年,大壩第二次改建,將原壩底的8個排水孔全部炸開。這些12年前黃萬里堅決請求「切勿堵死,以備它年泄水排沙起減緩淤積的作用」的泄水孔,後來依然按蘇聯設計用混凝土死死堵上了。而此時為了將它們一一重新打通,付出的是每個孔人民幣1000萬元的代價。
因為公開反對三門峽工程,又在1957年「引蛇出洞」的時候不合時宜地發表了《花叢小語》,黃萬里理所當然地成了右派分子。而這右派帽子竟一戴就是23年。
1971年秋,鄱陽湖清華大學農場因血吸蟲病肆虐停辦。仍戴著「右冠」的黃萬里教授被安排到三門峽大壩工程接受繼續改造,在這里度過了6年時間——「我上午參加『學習班』,俯首聽批,下午掃地,晚上可以自己想黃河的事。」就是在工棚昏暗的油燈下,他完成了《論治理黃河方略》等許多重要科學論文。
1978年,清華大學三大右派之一的黃萬里在全校最後一個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時他已年近古稀。他沒有任何要求,只希望盡快投入工作:教書、著述。80年代,他又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完成了一系列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的高水平論文,1989年,黃萬里以78歲高齡,應邀在美國12所大學作巡迴演講,1998年長江洪水後,87歲高齡的他終於獲准給研究生授課。此時他已身患癌症多年,歷經四次手術而大難不死,但他還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授課權。他換了一身白西裝,打上紅領結,莊重地走進教室。
三門峽不能「一庫定天下」
經過幾次改建,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大為減輕,但是,黃河洪水泥沙並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黃河下遊河道逐年淤高,泄洪能力逐年下降,多年承擔防洪減淤重任的三門峽水庫已逐漸淤滿,不能適應防禦特大洪水的需要。為了繼續保證黃河下游安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出台,即要在三門峽以下興建干支流工程攔蓄洪水,提高分滯能力,加大下遊河道泄量,排洪入海。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體工程開工。
小浪底目標是建成後保證近二三十年內下游兩岸廣大地區的安全。而隨著水庫工程即將結束,有關三門峽大壩是否應該敞泄又引起了新一輪的爭論。
一種說法是,小浪底水庫完成後,其主要任務應該是解決下游的防洪減淤問題,替代三門峽水庫承擔防洪、防凌、春灌等任務,而三門峽水庫只在特大洪水時配合滯洪運行。深受泥沙淤積之苦的陝西省,更是希望由此「解放」三門峽,敞泄拉沙,從而徹底解決長期以來的關中平原的泥沙淤積問題。
但是,不同意見也很強烈,理由是依靠小浪底「一庫定天下」絕無可能!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後,只有與三門峽、陸渾、故縣水庫實行「四庫聯調」,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確保下游安全。如果失去了三門峽這個有力屏障,小浪底的設計目標就難以實現,下游的整個防洪體系也將被徹底打亂。並且如果三門峽敞泄,按照黃河水沙條件,小浪底5到8年即可淤滿!
誰敢輕易拿「解放」三門峽與多變莫測的黃河賭命?由此可知,有關黃河治理的事業還遠遠沒有結束,仍然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為著黃河的安瀾做著不懈努力。
反對者做大貢獻
由於三門峽大壩的緣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黃河又恢復了濁浪翻卷、一瀉千里的本來面目,這就是1973年以來實行的獨特運用方式——「蓄清排渾」。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運用,使「水沙不平衡」變為「水沙相適應」。經過不斷探索運用,「蓄清排渾」獲得了很大成功,三門峽終於發揮出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減淤、生態等綜合效益。
而三門峽大壩應對泥沙淤積的探索實踐,又無疑為國內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如今「蓄清排渾」方式已被黃河小浪底、萬家寨、長江葛洲壩等多泥沙河流水利工程成功借鑒。長江三峽工程泥沙淤積難題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最終也決定同樣採用「三門峽方式」。就是汛期來沙較多時降低水位泄洪「排渾」,以減少淤積;而汛後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趁泥沙減少時「蓄清」,以供發電便利航運。
多年來,大批的學生到三門峽實習,大批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到三門峽考察,三峽工程的有關部門也親臨三門峽學習取經,黃河三門峽工程儼然成為國內外多泥沙河流治理開發的大學校。用一句話概括——世界泥沙研究看中國,中國泥沙研究看黃河,黃河水庫工程泥沙研究看三門峽。
除此之外,三門峽還留給後人些許精神上的價值:1955年,全國人大通過三門峽工程時,沒有人反對,沒有人棄權,在熱烈鼓掌中一致通過;到了1992年4月,三峽工程即將上馬,全國人大2633名代表,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機器,通過了政府的提案。
對此,我國著名的水電專家、當年「三峽工程的規劃論證」專家領導小組副組長兼技術方面負責人、如今的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專家組組長潘家錚是這樣說的:「我反對全票通過,那個東西靠不住……如果對工程不夠了解,不能確定贊成還是反對,投棄權票也正是一種負責的表現……而有一定的反對票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反對票裡面來分析,從正面上吸取他的意見。」
「貢獻最大的就是反對者」——的確,對於一項工程利弊得失的爭論,只有聽到了反對的聲音,才能通過那些對不利因素的質疑,發現更多問題,從而解決更多問題。而那些能夠堅持自己觀點的學者,不僅是對學術負責,更是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
6. 潘家囗水庫在哪裡
河北省遷西縣灑河橋鎮桃園
7. 怎樣才能使潘大水庫移民補償安置標准公開!
到相關部門提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給予答復。
如果對方拒絕答復或者答復不滿意。可以到其主管部門申請復議
8. 水陽江的水利概況
港口灣水庫,位於西津河上,是治理長江一級支流水陽江流域洪澇災害的骨幹控制工程,以防洪為主,並結合發電、灌溉、城市供水、水產養殖和旅遊開發等綜合利用。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20平方公里,總庫容9.41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6萬千瓦,庫區移民1.83萬人;工程概算靜態投資8.68億元,動態投資11.034億元。1998年10月6日,舉行了開工儀式。1999年10月18日提前一年截流。2001年3月1日水庫下閘蓄水;6月30日首台機組並網發電;10月底主體樞紐工程施工任務全面完成。2002年10月17日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潘家莊水庫,位於羅溪鄉雙溪村潘家莊。大壩主體工程於1958年10月動工,1960年停建時僅完成壩高5.4米,蓄水4.5萬立方米。1965年續建,至1973年大壩主體工程竣工。水庫集水面積1.81平方公里,實際壩高17.5米,壩頂寬6.5米,總蓄水量16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00畝。受益范圍有雙溪、鳳形、羅溪3個村25個村民小組。從開工到1973年共完成土方3.16萬立方米,石方1540立方米,混凝土42.6立方米,實做工日38990個。由於大壩壩身漏水,1974年又對大壩的迎水面坡增築粘土牆。1975年動工修建水庫配套灌溉工程:乾渠一條長1.45公里,支渠2條長11公里,倒虹吸工程一座,隧洞一處長625米。共投工42610個,完成土石方22755立方米,混凝土87立方米。到1985年,國家累計投資6.18萬元。 劉村壩,位於河瀝溪鎮獨山村劉村村民小組所處的西津河上,是全縣唯一的中型自流引水灌溉工程。工程始建於清光緒初年,時壩身結構為樁石壩。光緒中後期,灌田0.3萬余畝。民國25年(1936年)灌田面積擴大到0.6萬余畝。建國後,為擴大工程效益,195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樁石壩改建為漿砌石壩,1960年,大壩主體工程完成。1966年,除對大壩水毀部分進行修復外,又將大壩延長63米,還對大壩左右岸及其它部分進行修建和加固。大壩總長238米,壩高2.5米。有效灌溉面積1.12萬畝。
劉村壩灌區配套工程於1965年9月開始動工。灌區內面積19.42平方公里,分南北兩條乾渠。南乾渠由大壩右端雙孔進水閘開始,經下包村、梅村、袁家塔、雙龍村、荷花園穿過寧國至港口公路後,經小圩、龍塘橋、柏枝廟、竹林村到潘村渡,全長7公里余,有支渠18條,全長15.97公里。主要灌溉河瀝溪鎮的獨山、雙龍、津南、津北、嵩合、潘村渡等村的農田0.77萬余畝。為增加南乾渠灌區的水源和解決部分高塝田的灌溉用水,還在灌區內興建了曹家沖和獨山2座小(二)型水庫。北乾渠於1966年10月動工興建,1967年6月完工通水。乾渠經大村、黃山村、鳳形山穿過寧國至港口公路後至壩溝頭,全長12.27公里,有支渠10條,長10.3公里。主要灌溉青龍鄉的大村、羅溪鄉的鳳形、羅溪3個村27個村民小組的0.35萬畝農田。在灌區配套建設的同時,還續建了小(一)型規模的潘家莊水庫。 宣州區境內,宣城縣地處皖南山區與長江沖積平原結合地帶。南部山丘綿亘,北部圩堤連環。圩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近三分之一。自三國東吳初期,境北金錢湖被築堤圈圩(今金寶圩)以後,歷代相繼因地就勢圈圩修垾,墾造農田,尤以明代為盛。至明萬曆五年(1577),全縣計有大小圩埠168個。及至清光緒十四年(1888),共有圩口200個。由於境內江河縱橫,雨量充沛,屢屢破圩毀田;然圩民戮力同心修復水毀,強化堤防,故諸圩雖小,卻能長存不廢。今存之圩垾大多興築於明清兩代。解放以後,逐年對圩堤加高培厚,險段拋石固基,加強護坡;並根據地勢水系聯圩並圩;同時新建改造大量涵閘陡門和機電排灌站,各圩口的防洪排澇能力得到空前加強。1987年,全縣有萬畝以上的圩8個,萬畝以下千畝以上的圩20個,千畝以下百畝以上的圩39個;圩堤總長495.82公里,保護農田391290畝。萬畝以上的大圩有:
金寶圩,位於水陽江下游,距城約40公里;東臨水陽江幹流,南部和西部是水陽江支流裘公河,北和東北部與蕪湖縣、當塗縣及江蘇省高淳縣隔水相望。金寶圩原為金錢湖,三國時地屬東吳,圩即成於此間。據傳,時東吳大將丁奉鎮守宣城,察金錢湖宜耕利屯,乃親督軍民,費時4年,遂圍湖成圩,墾荒為田。時圩堤底寬五丈、高二丈、頂寬丈余。其後千餘年,雖多有整修擴築,范圍變遷,名稱易更,但舊志稀載,闕考甚多,而舊志所見金錢圩、金銀圩、化成圩、惠民圩諸稱,據考:金銀圩乃化成、惠民之統稱,其二圩相連,長八十里;至明中葉始易名金寶圩。1987年底,全圩有1個鎮(水陽鎮)、3個鄉(裘公、楊泗、雁翅)。
防洪治澇,圩成千載,圩民身命相系,年年歲歲,修圩不止,主要是對圩堤加高培厚和整治涵閘陡門。民國28年(1939)秋至次年春,圩民對東門渡經水陽至烏溪堤段進行加高培厚,整修後圩埂高程達11.5米。1987年,圩堤防洪能力超1983年洪水位1.0米,排澇標准遇3天連續降雨231毫米(即7年1遇)不澇,10萬余畝農田基本旱澇保收。
養賢聯圩,位於城北15公里處;東臨水陽江幹流,西靠傍山小夾河,南接低山小丘,北連呈山南麓。,,圩口沿革,養賢圩原為白湖,曾名童圩。據傳系三國東吳時所築,時有耕地13000畝,作為吳國太養老田,故名養賢圩。南宋初,大批官宦顯貴南遷,養賢圩得以進一步擴展,成為達官名士的封地,又稱養仕圩。其後數百年,多有圩垾並進,面積擴大。1983年冬並入合興圩,改名養賢聯圩。1987年,全圩總面積30.48平方公里(約45700畝),其中耕地面積17.5平方公里(約26250畝),村莊、道路和水面面積12.94平方公里;圩堤總長34500米,其中外河12000米、內河22500米。
朱橋聯圩,位於城北15公里處,東臨南漪湖,西傍水陽江幹流,南與五星聯圩隔水相望,北靠北山河。1985年,全圩總面積47.6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5平方公里、村莊道路14.27平方公里。
五星圩,位於城北5公里處。東、北部緊靠水陽江支流雙橋河,西臨水陽江幹流,南與雙橋慶豐圩毗連。1987年,全圩總面積3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76平方公里(約合21533畝),村莊道路8.9平方公里;堤總長29500米(其中外河堤長25000米、內河堤長4500米),1987年,全圩防洪能力超1983年洪水位1米,排澇標准遇3天連續雨量231毫米不澇,圩內耕地基本旱澇保收。
雙橋聯圩,位於城東5公里處。東臨佟公壩灌區下游泄洪區,西部和北部靠水陽江支流雙橋河,南跨蕪杭公路與張家橋毗連。1987年,全圩有3個鄉(雙橋、丁店、建國)、1個鎮(孫埠)及縣農場、地區修造廠,共有20995戶(其中農業戶17245戶),總人口46457人(其中勞動力18542個);總面積12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400畝;圩堤總長37000米,其中外河堤長31200米,內河堤長5800米;堤頂高程平均為18.7米,堤頂寬度為3—5米;內坡1∶2—1∶2.5,外坡1∶1.5—1∶2。1987年,全圩防洪標准達1984年洪水位,排澇能力遇3天連續雨量172毫米(5年1遇)能及時排出不澇。
衛東聯圩,位於境北邊緣,跨皖、蘇兩省。東臨固城湖,西傍水陽江,南依大山北麓,北接江蘇省高淳縣。1975年由保豐圩、太保圩、新保圩以及10餘個小圩聯並而成。1987年,全圩有3個鄉(衛東鄉、狸橋鎮及江蘇省高淳縣的保勝鄉),轄11個行政村1987年,全圩防洪標准為——水陽江水位達12.6米時不破,排澇標准遇3天連續雨量231毫米(7年1遇)時能及時排出不澇。
夏渡聯圩,位於城東郊。東北臨靠水陽江,西傍宛溪河,西南是夏渡河,東接夏渡丘陵。聯圩形成於1975—1978年。其地原為水陽江沖積之灘田(地),易遭旱澇災害,民受其患,雖曾築起一些防洪堤或小圩堤,終不御洪。1987年,全圩1個鄉(夏渡鄉)堤總長30000米(其中外河堤長17000米、內河堤長13000米),堤頂高程17.5—26.5米,堤頂寬3—4米,內坡1∶2、外坡1∶1.5;圩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1985年,全圩防洪標准達1984年洪水位,排澇標准遇3天連續雨量172毫米(5年1遇)能及時排出不澇。
狸橋聯圩,位於境東北邊緣,與江蘇省高淳縣接壤。東連蔣山,西接慈溪,南靠狸橋鎮,北臨固城湖。,,圩口沿革,1976年,四合圩、蔣山圩、狸橋圩聯並成狸橋聯圩。1987年,全圩1個鎮(狸橋鎮)。堤總長16000米(其中外河堤長7700米、內河堤長8300米,堤頂高程平均為13.5米,堤頂寬平均為5米,內坡1∶1.5——1∶2、外坡1∶1——1∶1.5;圩內地勢南高北低。1987年,全圩防洪標准遇1983年水位時不破,排澇能力遇3天連續雨量231毫米能及時排出不澇。
9. 著名的專家學者們通過討論證明了很多人對水利工程人員提出的關於長江三峽修建水力發電站的可行性報告進行
1樓……人家明顯這是語文題,不是水利題……所以不用復制粘貼那麼大內的邊幅過來……
水利容工程人員提出關於長江三峽修建水利發電站的可行性報告。
很多人對可行性報告進行論證後得出不同意見。
著名的專家學者們通過討論證明了很多人得出不同意見這一現象是不科學的。
10. 黃河流域防洪規劃中什麼是重要的蓄滯洪區
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氣象局:水利部《關於審批黃河流域防洪規劃的請示》(水規計〔2008〕226號)收悉。現批復如下:一、原則同意《黃河流域防洪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請你們認真組織實施。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黃河防洪減淤體系,基本控制洪水,確保黃河下游防禦花園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堤防不決口,逐步恢復主槽行洪能力,初步控制游盪性河段河勢;基本控制人為產生的水土流失,減輕河道淤積;上中游幹流、主要支流重點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基本達到設計標准,重要城市達到規定的防洪標准。到2025年,建成比較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基本控制洪水和泥沙。二、《規劃》的實施,要堅持「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調控洪水和「攔、排、放、調、挖」綜合處理泥沙的方針,進一步完善以河防工程為基礎,水沙調控體系為骨幹。水土保持、幹流放淤和分滯洪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流域防洪減淤工程總體布局,輔以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防洪調度和洪水風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構建較為完善的流域防洪減淤體系,全面提高黃河流域防禦洪水災害和治理泥沙的綜合能力。三、加強防洪骨幹工程建設,不斷推進黃河治理。繼續加強黃河下游標准化堤防建設,大力開展河道整治,控導河勢,提高主槽過流能力;加強河口整治和管理,相對穩定入海流路;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確保水庫安全運行;抓緊做好古賢、東庄水庫的前期工作和黑山峽河段開發方案的論證工作,有計劃地建設黃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控制性防洪減淤水庫,逐步完善黃河流域水沙調控體系,攔蓄洪水泥沙,調水調沙;搞好蓄滯洪區和灘區安全建設,完善補償政策措施。加快黃河上中游幹流及主要支流重點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建設。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不斷完善重點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制訂城市防禦超標准洪水預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特別是中游多沙粗沙區治理;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建立健全山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四、認真做好規劃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報批。對防洪工程建設要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認真組織,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工程質量。五、加強防洪管理,提高洪水風險管理水平。嚴格按標准建設堤防,不得超過《規劃》確定的標准;河道上特別是河口處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洪水影響評價制度,任何工程建設均不得超越規劃治導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單位要加強對防洪設施的管理與維護,確保工程正常運行。黃河流域管理機構要切實履行規劃、管理、監督、協調、指導的職責,加強流域防汛抗旱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加快流域防汛指揮調度系統建設,全面落實防洪法的配套法規和防洪管理措施,抓緊研究制訂防洪骨幹水庫聯合調度運用方案。各類工程在汛期必須服從流域防洪調度。黃河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水旱災害頻繁、復雜難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和工業基地。《規劃》的實施,對保障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精心組織實施,確保黃河流域防洪安全。
2000年5月國務院頒布《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確定了97處國家蓄滯洪區名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實施以來,國家先後對13個蓄滯洪區分洪運用實施了補償,有力地改善了蓄滯洪區運用難的狀況,受到了蓄滯洪區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歡迎。
近年來,國務院相繼批復了七大江河防洪規劃和淮河、永定河、大清河防禦洪水方案,對蓄滯洪區的設置進行了較大調整,迫切需要對國家蓄滯洪區名錄進行修訂。為此,水利部根據流域防洪規劃和防禦洪水方案,並結合近年來防汛抗洪工作實際,在有關省(直轄市)及流域機構意見基礎上,商財政部提出了國家蓄滯洪區修訂名錄。
修訂後的國家蓄滯洪區名錄共有蓄滯洪區98處,比原名錄增加1處。其中長江流域由40處增加為44處,黃河流域由5處核減為2處,海河流域由26處增加為28處,淮河流域由26處核減為21處,松花江流域增加2處,珠江流域增加1處。此外,淮河流域的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灣、洛河窪、方邱湖、臨北段、香浮段、潘村窪等8處蓄滯洪區雖不再列入國家蓄滯洪區名錄,但在規劃工程完工前,遇大洪水時若分洪運用,仍參照《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給予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