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境排

生態環境排

發布時間: 2020-12-17 12:23:18

1. 生態環境保護

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工作是以保護區為重點,在整個保護區范圍內展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預防為主,保護優先。

2)科學改善水質,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3)重點保護和恢復動植物群落。

4)嚴格控制污染源頭,合理使用風景資源。

具體措施:

1)全面展開綠化工作,退耕還林,以生態學和植物學理論為指導,保護和恢復保護區的植被覆蓋。

2)對保護區的覆土、河道、沖溝進行整治,防止水土流失。

3)杜絕在保護區范圍內非環保項目的產生,並建立健全各項排廢、排污處理設施。

4)在保護區內各主、次道路邊培植各種綠化植物,使條條道路成為綠色走廊。

5)加強對原采坑碎石、廢石等的清理。

6)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合理設置宣傳保護牌。

2. 生態環境保障

一、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遺留下的礦山環境問題較多,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應針對阿勒泰這樣生態環境優美,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較弱的地區制定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評價政策。堅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堅持 「誰開發、誰保護; 誰污染、誰治理; 誰破壞、誰恢復; 誰使用、誰補償」的原則,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中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防治地質災害。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最大限度地減輕礦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格禁止礦山廢水、廢氣、廢渣的無序排放。

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評價辦法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制度、礦山建設 「三同時」制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編制制度、土地復墾制度、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實施情況報告制度,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三廢處理方案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加強各部門之間協作、配合和信息溝通,嚴把環境准入關; 環保部門應把地區制定的總量消減計劃指標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控制新增污染源總量指標; 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 清理整頓新開工建設項目,加大對未辦理環境保護有關手續的處罰力度。礦業特區建設委員會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三、建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

在礦山生態環境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好礦山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對環境質量在性質上和數量上做出測定和描述,它是政府管理礦山生態環境的職能之一,它可為周期性檢查和修改礦山開采方案提供信息,確保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最佳效果。對礦區環境的監測必須建立完善的監測制度,在礦山生態環境監測中,要明確環境監測的責任人,確保監測能夠落到實處,確保監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可以考慮將監測分為社會監測和礦山監測,對滿足社會需求的,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進行監測,對礦區范圍內一般性的監測,則交給礦業權人負責,並向有關部門提供監測結果,確保上報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結果數據的實時性和客觀性。

四、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隨著礦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市場對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面臨挑戰。有色金屬工業是高耗能的資源型產業,當前國內外資源環境已經不允許有色金屬工業繼續依靠擴大產量的粗放型模式來實現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礦業特區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重點應把 「減量、少排、再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只有真正做到資源、能源消耗的減量化,真正做好廢氣、廢水、廢渣少排放和再回收並再次成為可利用的資源,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該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 圖7-3) 。

阿勒泰地區要注重發展循環經濟,編制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中循環和小循環經濟協調發展。中循環是在工業集中地區,在 5 大礦業園區內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棄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小循環是企業層面的循環,在企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

礦業特區可先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加強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逐步發展到園區的循環組合,即從小循環到中循環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礦業特區內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綠色礦業經濟。

圖 7 -3 不同經濟模式物質流動示意圖( 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培訓材料,2007)

3. 關於生態環境知識

所謂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現象。目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
(1)我國有占國土65寫的山區、9.7%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又因開發利用不當,有34.26%的耕地出現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害、成災面積不斷擴大。
(3)森林資源出現危機,森林覆蓋率低下,用材林面積縮小,採伐量遠遠超過生長量,森林質量下降。
(4)草原長期放牧,重用輕養,每年退化133萬平方米,累計退化已達8667萬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積的1/3。
(5)荒漠化日益嚴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積,從20世紀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後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已達到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
(6)水污染嚴重,2000年時,有73%的城市河段不適於作為飲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營養化而出現赤潮災害。
(7)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地區間資源承載能力差異甚大,處於人口負荷過重的臨界狀態。
(8)大氣污染嚴重,1996年時主要大城市中的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的2倍,酸雨區面積已超過國土面積的29%;廢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圍城市。
(9)農林環境污染正由點到面向全國蔓延,40%的鄉鎮企業成為最大的污染源,全國被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經濟發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巨額經濟損失,惡性循環事故迭起,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生態赤字"每年達到860億元。

4. 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耕地面積來急劇減少
我國土地廣袤源、幅原遼闊,國土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資源十分有限。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約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耕地面積急劇減少。實施《土地管理法》之後,耕地減少速度趨緩,但仍為減少趨勢。
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建築佔地最為嚴重,包括住房、工廠等的修建。在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現象。荒村現象大多是由於整村遷移導致的。「村中荒」則是由於宅基地外要導致的,村子面積不斷擴大,但村中間的老宅或倒塌、或用來放置廢棄物品。這些都體現了農村建設規劃的不科學、不合理。其次是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佔地

5.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什麼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4、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

(5)生態環境排擴展閱讀:

一、保護措施:

1、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2、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

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3、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

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4、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

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

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6. 我們祖國生態環境在全世界位居第幾

這幾年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在不斷變化過程中,是變得越來越好了,現在中等吧

7. 生態環境現狀

(一)自然環境

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北緣與湘鄂山地交匯地帶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區,東與湘北洞庭湖平原區接壤,北與川東南、鄂西南山地毗連,西與黔東北高原鄰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緣。區內氣溫偏低,光照偏少,干濕季節不明顯。年平均溫度16℃~17℃,年日照時數1400 h,>10℃積溫為5000℃~5300℃,80%的保證率積溫僅4800℃~5100℃,極端最低氣溫為-6℃~-15℃,無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較充沛,歷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別是武陵山區降雨量顯著增多,並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鶴峰為中心)暴雨中心區。水系甚為發育,且呈樹枝狀。發育有澧水幹流及其支流,南端為沅水一級支流酉水。土壤以黃色石灰土和黃壤性土為主,黃色石灰土面積約1341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5%,黃壤性土面積約1322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黃壤、棕色石灰土、暗黃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5.64%,以針葉林為主,闊葉樹、竹林也有分布。

地處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間的沅麻河谷盆地區,具有光熱充足,冬冷春寒,干濕季節明顯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16.6℃,>10℃積溫為5000℃~5300℃,持續日數為230~235 d,無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時數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間。土壤以紫色土和黃紅壤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於沅水西岸,以及漵浦盆地,一般分布於海拔高度200~500 m之間;黃紅壤佔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兩岸分布,海拔高度為300~500 m。

雪峰山地區,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嶺一部分,光能資源和熱能資源居全省最少區之一。年日照時數1250~1400 h,>10℃積溫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為1300 mm。常年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黃壤為主,佔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帶;次為紅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8.45%,以針葉林為主,以及針葉闊葉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於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濱湖平原區,屬於我國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型的長江中游氣候大區,其氣候特點是光、熱較足,春暖遲,秋寒早。年日照時數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17℃,>10℃的積溫在5000℃~5400℃,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為中心的沖積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為全省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之一,且分布不均勻,南部較多,北部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澇災害。土壤有三個組合:①以紫潮沙泥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鄉、南縣的全部,沅江和華容的大部,以及澧縣、常德、漢壽、岳陽、臨湘等縣的一部分;②以黃潮沙泥為主,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入湖處;③以紅黃泥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陰及益陽等縣,其次在漢壽、常德、澧縣、華容等縣亦有較大面積分布。此外,棕紅壤多分布在環湖的東、西側;紅壤集中分布在環湖的南側;黃紅壤分布在西部外緣;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東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兩岸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19.08%,以針葉林為主。

位於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區為我國中亞熱帶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夏季高溫酷熱,冬無嚴寒,但春寒潮頻繁。本區全年日照時數1400~1750 h,年平均氣溫為16.8℃~18.0℃,>10℃的積溫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勻,常發生前澇後旱現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乾旱,7~9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陣雨為主,而此時氣溫高,蒸發量大,空氣相對濕度小,故易發生乾旱,尤其是衡~邵一帶,歷來有「乾旱走廊」之稱。土壤以紅壤佔主導地位,其次為紫色土,它們在紅盆中廣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當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兩岸的階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40.60%,以經濟林地、針葉林為主,竹林也有廣泛分布。

位於省內東部的湘東盆地—山地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全年日照時數1500~1700 h,年平均氣溫16℃~17℃,>10℃的積溫為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0~280天,最低氣溫在-6℃~-8℃。雨水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現暴雨山洪,危害農作物。秋冬雨水略少,產生輕微秋旱。土壤以紅壤為主,其次為紫色土、水稻土,還有棕紅壤、黃壤、暗黃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2.82%,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於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8℃以上,為全省氣溫最高地區,年日照時數1750 h,年太陽總輻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積溫為5500℃~5800℃,持續240~260 d,無霜期長達290~310 d,最低溫可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為1300~1800 mm,東部的桂東和西南部的江華,是本區的東西兩側的兩個降水中心,高達1800~2000 mm。土壤以紅壤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黃壤、暗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為次。紅壤一般分布於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崗;黃壤分布於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區;暗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頂脊地。森林植被覆蓋率為59.79%,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會經濟環境

湖南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漢族外,還有土家族、侗族、瑤族、苗族、壯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等51個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總人口為6502萬人,人口密度達305.24人/km2,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464萬人,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林業和漁業基地。解放以來,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廣泛開展基本農田水利建設。截至1995年,全省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00多萬處,其中大型水庫與灌區14處,中型水庫200多處,小型水庫1200餘處,塘壩200多萬處,機電排灌裝機385.53萬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68萬公頃,旱澇保收面積達218.57萬公頃。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運行基本平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省農業總產值1262.46億元,糧食總產量281.82億千克,棉花19.25萬噸,油料120.74萬噸,烤煙14.34萬噸,水果109.07萬噸,養殖業在連續幾年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湖南省的現代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食品、紡織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業為主體的、門類較多的產業結構體系。工業結構在改革開放以前,一直以重工業和全民所有制工業為發展重點,自1978年以後,輕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重工業也進行了服務方向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國有企業仍居主導地位,但是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私營企業等在最近幾年發展迅速。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的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迅速發展。1998年省境內中央路營里程2275 km,地方鐵路通車里程344.7 km,公路通車里程60077 km,內河航道里程1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20條,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交通運輸網路。全省市話交換機容量達315.37萬門,農話交換機容量134.29萬門,郵路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達到31.55萬公里,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已開通國際、國內直撥電話業務,實現了人工網向自動網的轉變,完成了模擬網向數字網的過渡,並正在向可傳輸各種信息媒體的寬頻網、智能網轉變。全省交通運輸與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業在調整、改革中穩步發展。1998年全省有各級各類學校共4.94萬所,在校學生達1336.93萬人,全省高等院校數已發展到49所,為了提高成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各地廣泛開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98年參加各級成人學歷教育的在校學生達到83.39萬人。

科學技術事業迅速發展。1998年,僅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科研與科技開發機構就達196個,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8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4個。全省國有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83萬人,其中自然科學技術人員81.20萬人,在湘「兩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現,1998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950項,其中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的項目333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2項,不少項目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地質環境

湖南省在大地構造上分屬於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者大致以雪峰山東南緣安化—靖縣斷裂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運動開始,以後歷次構造運動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別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對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著巨大影響,造成湖南省地殼總體上是西升東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幾個地質構造—地貌區:

(1)湘西北褶皺隆起岩溶發育山原山地區。海拔一般為600~1200 m,最高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鹽分布區岩溶地貌景觀顯著,區內發育巨大斷裂及舒緩褶皺,屬較穩定地塊。歷史地震最高6.1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斷褶隆升山地區。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發育,河谷多呈「V」形。區內活動性斷裂發育。地殼尚穩定,歷史上地震最高5級。岩組復雜,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滲漏塌陷、邊坡不穩、軟弱夾層等。

(3)湘北斷陷盆地沖積平原區。地勢低平,地殼上屬較不穩定區,主要地質災害為軟土層的塌陷、沉陷、管涌、地殼沉降和河湖淤積等。

(4)湘中褶斷岩溶發育丘陵盆地區。區內大部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發育,晚近期活動性斷裂也很發育。歷史地震最高5.5級,沿斷裂帶有溫泉出露,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採煤區地面變形破壞等。

(5)湘東斷褶拗陷丘陵山地區。區內中部及南部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東北為低山丘陵,邊境幕阜山、連雲山,海拔1615 m。山體谷地呈北北東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歷史地震最高5.5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滲漏等。

(6)湘東南褶斷隆起岩溶發育山地丘陵區。區內岩溶發育強烈,岩溶地貌顯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構造復雜,以堅硬-較堅硬碳酸鹽岩組及堅硬-較弱淺變質岩組為主。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軟弱夾層、邊坡不穩。

8. 我國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1、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中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2、沙漠化迅速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3、草原退化加劇。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於草原的嚴重退化,從而導致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4、森林資源銳減。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6、地下水位下降。多年來,由於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中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7、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8、大氣污染嚴重。中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中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

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中國廢渣年產生量已超過5億噸,處理能力趕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國積存量為66億噸,人均6噸廢渣。

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為6000萬噸/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380個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在垃圾包圍之中。僅北京三環、四環路之間就有50米以上的垃圾山4500多座,佔地超過7000畝。

9、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葯等,1978年以後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8)生態環境排擴展閱讀:

報告展示了2018年生態環境狀況的多組數據。

從大氣環境來看,空氣質量繼續改善,污染程度有所減輕。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121個城市達標,同比增加22個。

全年優良天數比率為79.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同比下降0.3%;PM2.5濃度同比下降9.3%。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峰值濃度、污染強度、持續時間和影響范圍均明顯降低。

在水環境狀況方面,報告顯示,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同比降低1.6個百分點。

長江、黃河、珠江等10大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降低1.5個百分點;重點湖庫水質有所好轉,水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總磷仍是重點湖庫的首要污染物。

在土壤環境狀況方面,全國土壤環境風險管控進一步強化,部分地區耕地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9. 生態環境有哪些破壞

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河流、海水被污染(排放工業、生活污水)
土地肥力下降,開始鹽鹼化
動物被偷獵(藏羚羊等珍惜動物)
許多珍惜動物瀕臨滅絕的危險
溫室效應嚴重
空氣中含有大量對人有害的物質,造成酸雨等現象
過度使用地下水導致地面下降,塌陷
沙塵暴肆虐
沙漠面積擴大,土地沙漠化嚴重

10. 生態環境問題與環境污染的區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繫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環境污染特指人為污染,但是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由於人為污染造成的,它還包括自然界本身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問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