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農業知識

生態農業知識

發布時間: 2020-12-17 19:21:26

① 農業知識

如何種植優質小麥
一、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小麥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二、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後期管理被動。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目前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豐。要重施起身拔節肥,控制多餘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四、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於增粒重,預防乾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乾旱,運用麥黃水,有利於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3次葉面肥,如0.2%-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乾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五、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質小麥更易遭受病蟲害,如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編輯本段]病蟲防治
為害小麥的病害有:小麥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黃矮病、紅矮病、全蝕病、葉斑病等。蟲害有小麥蚜蟲、麥種蠅、吸漿蟲、紅蜘蛛、葉蟬、蠐螬、金針蟲、螻蛄、麥葉蜂、麥稈蠅等。
庄浪縣地處六盤山晚熟冬麥區[1.2],小麥是全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歷年播種面積在2.00萬hm2以上,占糧食作物面積的40%以上,小麥的豐歉直接影響到群眾生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05年全縣冬小麥播種面積2.27萬hm2,平均產量只有2586㎏,究其原因是以小麥條銹病為主的病蟲危害所致,依據《甘肅省植保專業統計工作暫行規定》[3]抽樣調查,條銹病屬大發生年份[4],全縣化學防治面積1.8萬hm2,挽回損失10011t,但由於綜合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仍造成全縣小麥減產22.3%[5],實際損失2375t,因此,深入研究其發生發展規律,對控制條銹病危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26年中,根據庄浪縣植保專業統計資料分析,小麥條銹病在中等發生以上年份就有14年,其中:特大流行1年,大發生5年,中等偏重4年,中度4年,詳細情況列表1。
2004年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2.03萬hm2,占冬小麥播種面積的95.7%,是自1984年、1985、1990、2002年以來,流行速度最快,發生范圍最廣,損失最重的年份。
2.1. 春季發病遲,夏季流行快
庄浪縣屬六盤山晚熟冬麥區 [1-2,6-7] ,是全省冬麥區發病較遲的縣市之一,條銹病在中度偏重和大發生年份夏季流行期在5月上中旬就開始,具有發病時間長,危害重的特點,中度以下發生年份流行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具有發生期遲,如遇6-7月多雨年份,突然暴發流行的特點。因此,調查預報和防治工作上有自己的特殊性,要結合省市植保部門預報,積極主動的為地方政府當好參謀,不因早熟麥區條銹病重而謊報病情,也不因早熟冬麥區病情輕而忽視防治。2004年4月5日小麥返青拔節期按《小麥條銹病測報調查規范》普查時發現越冬病葉後,6月28日發病面積達到2.03萬hm2,病田率100%,病點率100%,普遍率83.3%,嚴重度40%,病情指數33.3%,極易感銹品種地塊點片或全田「穿黃袍」甚至出現「鎖口黃」,千粒重下降24.2%。
2.2.越夏范圍廣,寄主植物銜接緊
六盤山(關山)脈由北向東跨經庄浪縣通邊、通化、鄭河、韓店、永寧5鄉鎮,大廟山、二郎山、大高山、蝸牛山、水洛北山、大山樑、唐山樑等7條山脈呈樹枝狀由東(北)向西貫穿全境,岔李河、水洛河、庄浪河、葫蘆河依山彎曲延伸,將全縣分割成岔李、水洛、樂正、南湖、陽川5條河谷川台地,呈現出千溝萬壑,河谷丘陵相間,山川交錯的地理特點。冬小麥種植區域垂直分布在低海拔1405m到高海拔2300m之間的河谷川地,山地梯田中,垂直高度895m,收獲期從低海拔6月下旬開始,到高海拔地區8月上旬結束,收獲期長達50多d,播種期從高海拔地區9月上旬開始,到低海拔地區10月上旬結束,播期40多d,形成了晚熟小麥與自生麥苗共生期30d左右,復種作物田間自生麥苗與小麥秋苗共生期50-60d,場邊路旁自生麥苗與小麥秋苗共生期90d左右,境內最熱7月份,全縣平均氣溫20℃,除本縣陽川、萬泉、朱店等鄉鎮河谷川區小麥收獲期條銹病菌形成「冬孢子」外,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低於20℃,使條銹病菌容易跨過越夏的最高上限溫度22-23℃[2,6,7],涼爽高濕的環境,有利於來自關山高海拔晚熟冬麥上越夏菌完成向低海拔地區自生麥苗侵染越夏的過程,順利渡過無小麥生長的休閑期和病菌的高溫期。另外,在麥田地邊冰草上發生的條銹病,其發生范圍廣,多雨的夏季病重,是否在小麥條銹病菌侵染循環中起越夏寄主的作用,需作進一步研究。
按照全國小麥條銹病大區流行越夏基地劃分,庄浪縣屬西北片六盤山晚熟冬麥和自生麥苗越夏區,在條銹病大區間循環中,本區又是西部條銹病越夏區向關中,華北麥區傳播越夏菌源的「橋梁地帶」[6]。
2.3.自生麥苗和秋苗感病輕重,關鍵因素在8-11月降水
當秋播小麥出苗後,受到來源於復種作物田間自生麥苗,場邊路旁自生麥苗上越夏菌的侵染,秋苗開始感病,發病期長達60d左右。表4列出了秋苗條銹病發生程度( )與8-11月降雨量(x1)和越夏菌量(x2)的關系,經多元回歸統計分析[9], ……公式①,(e= 下同)[10],經F檢驗,F回=37.027***>F0.005(13,2)8.19,說明所求方程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進一步計算多相關系數r測驗[9]( , ,下同),r1y=0.818**,r2y=0.873**,r1y ,y2y>P0.01(14,1)0.623,說明x1和x2兩因素與 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12=0.525*>P0.05(14,1)0.497,因素x1與x2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作如下相關分析說明:
第一, 秋苗發病程度主要受8-11月份降水的影響,特別是受10、11兩月降雨的影響,而自生麥苗發病又受8、9兩月降雨的影響,自生麥苗感病程度對秋苗發病影響較大。
第二, 8-11月降雨量對自生麥苗發病程度的交互作用顯著。
第三, 在多雨年份,自生麥苗因雨多,得水肥,苗多苗壯,因濕而病重,傳到秋苗,又使其致病,濕而復重,則越冬基(級)數高,反之低的特點。
2.4. 海拔1650m以下水澆地常見越冬,1650—1800m旱地偶然越冬
庄浪縣小麥秋苗期,條銹病歷年發生較重,但入冬以後,降雨(雪)減少,低溫冷凍,氣候乾燥,抗凍性差的小麥品種很難越冬,因此,條銹菌是否能越冬,是農技推廣工作者爭論的焦點和研究重點,也是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依據,為此,我們從1989年秋按《小麥條銹病測報調查規范》提出的思路與方法,在蒲崇建等人研究總結平涼地區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11]的基礎上,採取定點標記,室內盆栽,系統普查三種方法從事觀察研究17年,現將結果簡述如下。
2.4.1.病葉症狀 「小雪」過後秋苗上發生的單片病葉和傳病中心,病葉逐漸褪綠發黃,整片病葉或局部病斑也逐漸變干。從「大雪」到「驚蟄」100多d,低頭慢步踏查很難找到病葉,蹲點細查和在秋苗期標定的點上,可調查到三種類型病葉。①乾枯病葉;②半干半綠的病葉;③病葉嚴重度在5%以下的小病斑;另外,褪綠黃斑,皰狀條斑,白色花斑不產生新的夏孢子。
2.4.2.越冬部位及形態 從田間挖回的樣本室內盆栽驗證:①病葉中部及葉尖上的夏孢子死亡較早,不能越冬,而像「耳屎」樣「夏孢子」堆集在麥苗心葉基部分櫱處,引起主莖第3葉、第4葉和一級分櫱第1葉感病;②「小病斑」病葉和「半干半綠」的病葉能產生新的夏孢子,乾枯30d的病葉,保濕培養後能產生新的夏孢子,而40d後的干病葉則出現「皰狀」條斑,但孢子堆不破裂;③從「冬至」到「立春」60多d夏孢子顏色成鐵銹色,則以潛育菌絲[2,6,7]越冬,其它時間以桔黃色的夏孢子形態存在,但因年份和地理環境條件而異。
2.4.3.越冬的環境條件 從冬至到立春低溫下,病葉受凍出現乾枯狀,但下述五種環境病葉乾枯較遲:①麥田低凹,遮風向陽,田間濕度高;②早播麥田,越冬期有3-5個分櫱,病葉緊貼地面,表墒充足;③積雪,地膜等覆蓋物之下;④海拔1650m以下水澆地;⑤具有抗寒、抗旱的特性,強冬性小麥品種。
2.4.4.不能越冬(春)的環境條件 ①因旱不能正常秋播下種,播種質量不高,越冬苗情差,一類苗佔小麥播種面積的50%以下;②秋冬連旱,返青苗弱,一、二類苗比例比冬前下降,3、4兩月降雨小於平均值以下;③春季麥田底墒差,4月份大風揚塵天氣多,氣溫回升緩慢,連續出現強降溫凍害。旱地小麥符合上述條件之一者,條銹病不能越冬。
2.4.5.越冬期因素分析 按照農業氣候學定義,庄浪縣進入冬季時間是每年12月至來年的2月份,所以,我們把1989—2004年調查的小麥條銹病越冬資料與主要氣象要素結合起來,以歷年春季調查的條銹病發生程度y為依變數,日平均≤-10℃日數(d)x1,12月至來年2月降雨(雪)量(㎜)x2,上年秋苗發病程度(表4,y欄級數依次後退一年)x3為自變數,按三元一次回歸分析法[9]列表5,得到越冬回歸方程 ,經方差分析,F回=26.904***>F0.005(12,3)7.23,回歸關系極顯著,進一步計算各因素相關系數r值,r2y=0.668**,r3y=0.673**,r2y,r3y>P0.01(14,1)0.623,回歸關系呈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13=-0.442,r1y=-0.459接近P0.05(14,1)0.497顯著水平,作如下分析:
第一, 秋苗發病基(級)數高,12月至來年2月降雨(雪)多的年份,條銹病春季發病重,並有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反之則輕。
第二, ≤-10℃日平均氣溫天數越多,對越冬條銹病菌愈不利,愈容易凍死凍傷病葉及病組織,並對春季病害發生程度成明顯的負相關性。另外,干濕交替,寒流凍害等氣象要素也能造成病組織死亡。
2.5. 發病時間呈階梯型,區域間特點較明顯
參照庄浪縣農業生態區劃、農業氣象區劃、種植業區劃、行政區劃內容,研究制定適合小麥條銹病發生發展特點的自然區劃,對調查預報、綜合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2.5.1.早發(越冬)區 包含溫暖河谷川區的陽川、萬泉、朱店、水洛、良邑、南坪6鄉鎮川水地,全縣海拔1650m以下溝道陰濕,避風向陽的山地梯田,約佔全縣小麥面積的20%。地理氣候特徵相似於天水市的北部,條銹病菌能夠越冬,而且發病時間早,後期容易暴發流行,向全縣及周邊地區傳播早期病源。
2.5.2.自生麥苗越夏區 包含南湖、岳堡、楊河、趙墩、大庄、卧龍、柳梁、水洛、良邑、南坪、盤安、通化12鄉鎮海拔1650-1900m的山地梯田,川旱地及涼冷灌渠的川水地,約佔全縣小麥播種面積的50%。該地區「立群山之中,夏無幾日」,條銹病菌在積雪時間長,或溫暖濕潤的年份能夠越冬,一般年份「立夏」以後外來菌源侵染時開始發病,復種作物及休閑地中自生麥苗,密度高,苗齡大,發病早而重,是向全縣及周邊地區小麥秋苗傳播越夏菌源的中心區域。
2.5.3. 關山晚熟小麥越夏區 包含鄭河、韓店、通化、永寧及盤安、岳堡、楊河東北部海拔1900-2300m高寒陰濕晚熟地區,約佔全縣小麥播種面積的30%。該區域「居關山之中,無暑夏日」,條銹病菌不能越冬,外來菌源侵染發病時間在「芒種」過後,小麥收割期8月上旬,「冬孢子」產生之前,相鄰地區的自生麥苗已經感病,是本縣及周邊地區自生麥苗感病的「病菌源頭」,也是酷暑期保存條銹病菌的「主要基地」。
臨汾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在今年的小麥秋播生產中,狠抓了良種良法配套及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通過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使全市的秋耕生產進展順利。據統計,全市小麥總播種面積達370.14萬畝,比上年的368.4萬畝增1.6萬畝。其中水地122.5萬畝,旱地247.64萬畝。當前,無論是旱地還是水地,小麥苗情長勢良好。全市小麥秋播速度快、質量好,為2009年的小麥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編輯本段]葯用價值
【中葯名】小麥(《神農本草經集注》)
【蒙葯名】 寶古代(《四部醫典》)
【別名】 浮小麥
【學名】 Triticum aestivum L. (禾本科)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一120厘米。葉鞘無毛;葉舌膜質,短小;葉片平展,條狀披針形,長10一20厘米,寬5一10毫米。穗狀花序圓柱形,直立,長5一10厘米,寬約1厘米,穗軸每節著生1枚小穗;小穗長約l0毫米,含3—5小芝,兩側鹺扁,側面向穗軸,無柄;穎卵形,近革質,中部具脊,頂端延伸成短尖頭或芒;外稃扁圓形,頂端無芒或具芒;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穎果卵圓形或矩圓形,頂端具短毛,腹具縱溝,易與稃片分離。花果期7—9月。
【分布】 全世界廣泛栽培。我國北方各地均栽培。
【產地產量】 內蒙古各地栽培。產量極多。
【入葯部分】 秋季採收果穗,晾曬,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取成熟果實(小麥)、未成熟果實(浮小麥),曬干備用。
【葯材鑒別】 性狀 穎果長圓形,兩端略尖,長至6毫米,直徑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稍皺縮,腹面中央有一縱行深溝,頂端具黃白色柔毛。質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弱,味淡。商品有時帶有未脫凈的穎片及稃,穎片革質,具銳脊,頂端尖突;外稃膜質,頂端有芒,內稃厚紙質,無芒。
鑒別--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癒合。果皮表皮細胞一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一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內為珠心殘余,細胞類方形,隱約可見層狀紋理。內胚乳最外層為糊粉層,其餘為富含澱粉粒的薄壁細胞。
果實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徵:澱粉粒主為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一40微米,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一19微米,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復粒少數,由2—4或多分粒組成。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38—232微米,直徑6—21微米,壁含珠狀增厚。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16微米,直徑16—42微米,壁念珠狀增厚。果皮中層細胞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非腺毛單細胞,長43—950微米,直徑11一29微米,壁厚5一11微米。
【化學成分】 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這種新甙之一是Sinapyl一8一D—galactosyl一6一C一arabinosylapigenin。此外,還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and schaftoside或者是他們的半乳糖基異構體以及蜀黍苷[Dhurrin,2一β—D—gluranosyloxy-2一(4-hydroxyphenyl)一2S—acetonitrile]。葉和桿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異構體醛和醇類等揮發性物質。
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質酶及微量維生素乙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性味功能】 中葯味甘,性涼。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浮小麥:益氣,除熱,止汗。
【主治】 治心神不寧,失眠,婦女臟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悲傷欲哭。浮小麥:治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用量用法】 中葯30一60克,水煎服;外用小麥面適量,調敷燙火傷處。
★【宜忌】 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小麥 的營養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10 能量(千卡) 317
能量(千焦) 1326 蛋白質(克) 11.9 脂肪(克) 1.3
碳水化合物(克) 75.2 膳食纖維(克) 10.8 膽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1.6 維生素A(毫克) 0 胡蘿卜素(毫克) 0
視黃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4 核黃素(毫克) 0.1
尼克酸(毫克) 4 維生素C(毫克) 0 維生素E(T)毫克 1.48
a-E 1.48 (β-γ)-E 0.24 δ-E 0.1
鈣(毫克) 34 磷(毫克) 325 鉀(毫克) 289
鈉(毫克) 6.8 鎂(毫克) 4 鐵(毫克) 5.1
鋅(毫克) 2.33 硒(微克) 4.05 銅(毫克) 0.43
錳(毫克) 3.1 碘(毫克) 0
[編輯本段]化學與物理的運用
1. 三熱密閉法:即麥熱、缸熱、物料熱。選擇晴朗高溫天氣,在上午9時左右將水泥場曬熱後,先把小麥薄攤到曬場上(厚度以1厘米左右為宜),再把壓蓋小麥的物料(棉被、毛毯、舊麻袋等)搬出晾曬,要用敵敵畏或防蟲磷噴灑消毒。小麥要勤翻,每小時至少用木杴翻動一次,使麥溫達到46~50℃,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時前後聚堆,熱悶半小時,趁熱放進經晾曬處理的缸。再用經過消毒的物料進行壓蓋,然後用薄膜密封缸口,用繩扎緊,不得漏氣,使缸內的麥溫達到40℃以上,保持8~10天,殺死未死的卵、蛹、幼蟲及成蟲,從而達到聚熱殺蟲的效果。
2. 缺氧保管法:小麥缺氧儲存,主要是利用其後熟期長及入缸糧溫高、呼吸旺盛的特點,在小麥進缸密閉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自然缺氧保管方法。缸內的氧氣隨著小麥和害蟲及微生物的呼吸而逐漸減少,5~10天即能使氧氣濃度降到2%~5%,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40%~50%。保持一定時間可使害蟲窒息死亡。但應注意,小麥水分應控制在標准之內(小於12.5%),平均糧溫30℃以上。
3. 化學保藏法:對入缸的小麥,在密閉性能較好的情況下可採用磷化鋁化學葯劑保藏,或用低氧、低葯劑量儲藏,也可用防蟲磷同小麥攪拌儲存,以杜絕害蟲和黴菌的繁育,提高儲糧的穩定性。對於靠自然缺氧達不到防治目的的小麥,用化學保藏最為適宜。投葯法即用紗布把葯片包緊放入糧堆內即可。此法適用於長期儲存,一般用磷化鋁片劑每噸3~5克即可,費用1元左右
[編輯本段]小麥的國家標准
新的《小麥》國家標准(GB 1351-2008),將於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新的《小麥》國家標準是為適應小麥生產和流通發展的需要,由國家糧食局組織有關專家並協調各部門對1999版《小麥》國家標准進行修訂形成的。標准修訂的主要內容一是修改了小麥分類檢驗方法,將感官檢驗改為儀器化檢驗,建立了我國小麥硬度分類評價體系。二是對小麥分類進行了簡化,新標准中小麥分類由原來的9類調整為5類,取消原來按冬、春季節播種的分類。三是適當放寬了中等小麥不完善粒的限制,與國際標准取得一致。四是增加了標簽標識要求,規定在包裝物上或隨行文件中註明小麥的品種名稱、類別、等級、產地、收獲時間等,以便於小麥產品的溯源。
國家糧食局強調,小麥國家標準是強制性國家標准,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強制性標准必須執行,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在小麥生產、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環節都必須嚴格執行小麥國家標准。對今年夏糧收購工作中執行國家標準的情況要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對不執行新標準的行為,要依據有關法規嚴肅查處。
新聞分析:為什麼要實施新的小麥國家標准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的新的小麥國家標准將於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標準的實施,將使我國小麥與世界各小麥大國標准趨於一致,對確保小麥收購驗質的客觀公正,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對改善小麥麵粉品質將產生積極影響。
新的小麥國家標准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改善小麥麵粉品質。此次小麥國家標准修訂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修改小麥分類檢驗方法,將感官檢驗改為儀器化檢驗。實行小麥分類儀器化檢驗,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感官檢驗帶來的人為偏差,這對於確保小麥收購驗質客觀公正,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對進一步推進小麥品質優化,促進優質小麥生產,引導小麥市場價格的形式,改善小麥麵粉加工品質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新的小麥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接軌,有利於促進小麥生產和貿易發展。新標准在分析我國小麥質量調查檢驗數據基礎上,建立了我國小麥硬度分類評價體系。國家糧食局組織專家對2006年和2007年採集的覆蓋全國8個小麥主產省份的3500餘份小麥樣品進行了全面系統檢驗,在取得大量分析數據基礎上,經各有關方面專家、各小麥主產省份和國家有關部門充分討論協商,確定硬度指數大於等於60為硬麥,小於等於45為軟麥,介於其間的為混合麥。總體來看,這將促進小麥生產和貿易發展,積極與國際標准接軌。
新的小麥國家標准有利於引導優質小麥生產和定價,促進我國小麥品質進一步優化。據介紹,與小麥生產、出口大國美國標准相比,我國標准中硬度指數60對應於美國的「中硬麥」,屬於美國硬麥分類的下限。從近幾年我國進口小麥檢驗數據看,美國和加拿大硬麥的硬度指數為70-75,澳大利亞硬麥的硬度指數為65-70,法國小麥硬度指數在60左右。近年來,我國小麥硬度指數超過70的比重也在逐步升高,新標準的實施將便於我國小麥與進口小麥的品質比較,對於促進我國小麥品質進一步優化,引導我國優質小麥的生產和合理定價將起到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小麥硬度
小麥籽粒質地的軟、硬是評價小麥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並與小麥育種和貿易價格等多方面密切相關。硬度是國內外小麥市場分類和定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各國的育種家重要的育種目標之一。
小麥硬度被定義為破碎籽粒時所受到的阻力,即破碎籽粒時所需要的力。小麥胚乳的質地和外觀(透明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硬度是由胚乳細胞中蛋白質基質和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決定的,這種結合強度受遺傳控制。在硬麥中,細胞內含物之間結合緊密。軟質小麥的胚乳細胞內含物澱粉和蛋白質在外表上與硬麥是相似的,但是,蛋白質與澱粉之間的結合很容易破裂,軟質小麥的澱粉粒表面粘附有較多的分子量為15K道爾頓的蛋白質,而硬質小麥的澱粉粒表面該蛋白質含量少或沒有,澱粉粒蛋白的存在,在物理上削弱了蛋白質與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有關小麥硬度的這一假設是目前穀物化學界較為接受的理論解釋。小麥胚乳的外觀(透明度)受小麥栽培、生長和乾燥條件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具有遺傳性。籽粒中有空氣間隙時,由於衍射和漫射光線,從而使得籽粒呈現不透明或粉質。籽粒充填緊密時,沒有空氣間隙,光線在空氣和麥粒界面衍射並穿過麥粒就形成半透明玻璃質。籽粒中的空氣間隙是由於在田間乾燥過程中蛋白質皺縮、破裂而造成的。穀物乾燥失水時,玻璃質籽粒蛋白質皺縮時仍保持完整而形成密實度較大籽粒,故較透明。一般來講,高蛋白的硬質小麥往往是玻璃質的,低蛋白的軟質小麥往往是不透明的。透明度和硬度不是同一根本因素造成的,兩者並不總是相關聯。有時,完全可能硬質小麥不透明而軟質小麥卻是角質的。,將全為角質粒的小麥濕潤,然後快速乾燥,則該小麥變為粉質粒特徵,而試驗前後小麥硬度基本不變。
小麥的制粉品質與籽粒硬度密切相關。小麥硬度的變化可使小麥制粉流程中各系統的在製品數量和質量、各設備工作效率、麵粉出率和麵粉質量、加工動力消耗等產生很大變化。硬質麥胚乳中澱粉粒與蛋白質基質密結,硬質小麥胚乳粒(渣)在心磨系統中較困難被研細而達到粒度要求,研磨耗能較多,但其胚乳易與麩皮分離,出粉率高,小麥麩星少、色澤好、灰分低,而且壓碎時大多沿著胚乳細胞壁的方向破裂而不是通過細胞內含物,形成顆粒較大、形狀較規整的粗粉,流動性好,便於篩理;軟質麥則相反,小麥粉顆粒小而不規則,表面粗糙,粒度分布小且有較多的小粒存在,軟麥粉及其制粉中間物料較為蓬鬆,密實度小,流動性差,容易造成粉路堵塞,篩理效率也較差,綜合表現為加工軟麥時總出粉率下降,產量降低,總動耗增加,操作管理難度增大。小麥制粉流程和相應的設備技術參數通常是根據待加工的原料小麥硬度范圍確定的,確定的制粉工藝流程對原料小麥的硬度變化適應范圍有很大局限性。因此,預先測定原料小麥的硬度,對於及時調整制粉工藝流程和相應的技術參數,確定配麥方案、保持流程的物料平衡和生產穩定、提高生產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技術指導意義。
小麥硬度的測定方法有角質率法、壓力法、研磨法、近紅外法等。

② 農業知識綜合

《農來業知識綜合一》
一、考查目源標
《農業知識綜合一》側重於植物生產類綜合知識的考查。考試內容應主要涵蓋植物學、遺傳學、植物育種學、植物生理學、農業生態學、土壤學等課程。要求考生認識生命活動、生長環境的基本規律,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二、適用范圍
適用於報考作物、園藝、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草業及林業領域的考生。

③ 如何做好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基礎在於當地農業資源情況及旅遊客源情況做,因地制宜,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遠景設計研究院生態農業規劃專家道:生態農業是一個復合的系統,它不但是自然內部各個系統的復合,還是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生態農業的運作不應該只關注種植模式的研究,更應注重整個生態農業產業的有序運作。生態農業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保持原汁原味的農村特色,以生態農業建設和生產為主題,強化無污染觀光休閑農業的項目和產品。

④ 做現代生態農業要哪些相關知識

農業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個人認為,所謂現代農業就是整合了先進的機械,設備版和資源,運用現權代信息技術和更科學管理手段。讓傳統農業人干農業更具規模,更簡單,省力。而且輕松產出更多農副產品。一般涉及,生物學基礎,農學,園林建築工程學,農業病蟲害防治學 ,畜牧水產學,農業氣象學,土壤肥料學,工商管理學,信息技術應用。等等,看了一定累。簡單說,想實干,可以從小到大量力而行原則,簡單的到多樣原則。符合(本地)市場需求原則。傳統和現代結合原則。生態農業發展和經濟雙贏原則。才可以做的長遠,才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希望對你有用。

⑤ 有關生態農業的知識

生態農業都有大棚,網上好像沒有提到這一點。

⑥ 我想生態養殖需要學習哪方面知識

生態養殖是一個循環高效無廢料輸出的生態系統,也就是整個生態系統處於一個閉合循環當中,比如說你可以養殖黃粉蟲,黃粉蟲利用一些秸稈,農業廢料,瓜果之類的東西來養殖,養殖出來的黃粉蟲利用價值很高,黃粉蟲俗稱麵包蟲,是人工養殖最理想的飼料昆蟲。黃粉蟲的幼蟲含粗蛋白質51%,脂肪含量達29%,還含有多種糖類、安機酸、維生素、激素、酶及礦物質磷、鐵、鉀、鈉、鈣等,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廣闊,它可直接作為肉食性動物高蛋白鮮活飼料。用於飼養蛙、鱉、蠍子、蜈蚣、螞蟻、優質魚、觀鳥、葯用獸、珍貴皮毛動物和稀有畜禽等。能加快生長發育,增強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產出效益等。用3-6%的鮮蟲代替等量的國產魚粉飼養肉雞,增重率可提高13%,飼料報酬提高23%。產生的黃粉蟲糞便極為乾燥,幾乎不含水分,沒有任何異味,是世界上唯一的象細沙一樣的糞便,所以又稱為沙糞(也叫糞沙),極便於運輸。經化驗分析其中含氮25%,磷1.04%,鉀1.4%,並含鋅、硼、錳、鎂、銅七種微量元素。可直接作為肥料施用。施用後不僅能增肥地力,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還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善土壤結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市場上真正的高效生物有機肥產品供應量不大,而且存在不穩定的問題,不能滿足高效農業生產的需求,因此,以蟲糞為主要原料生產的高效生物有機肥,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除此以外,蟲糞裡面因含有較高的粗蛋白,還可以作為豬.魚等的飼料。再養殖一些雞,鴨,魚,並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形成一個生態養殖系統。
至於技術的話,你就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養殖技術了,其實很多知識都是從實踐中來的,如果你想好要做一件事,該不會真的要專門去學好那個方面的知識才開始吧,應該邊做邊學,當然了,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的,這個不用問的。教點學費還是要的,是吧?

⑦ 有關農業知識的嗎

想了解哪方面的呢?農業知識太廣了~傳統農業,現代農業,都市休閑型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
有經濟作物、大田作物等等。
隨便哪一方面的,一天都說不完。

⑧ 農業知識綜合一二三四區別

一、考察目標不同

《農業知識綜合一》側重於植物生產類綜合知識的考查。要求考生認識生命活動、生長環境的基本規律,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農業知識綜合二》側重於動物生產類綜合知識的考查。要求考生認識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理解和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農業知識綜合三》側重於農業工程綜合知識的考查。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本領域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農業知識綜合四》側重於農村發展與管理綜合知識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二、考試內容不同

《農業知識綜合一》的考試內容應主要涵蓋植物學、遺傳學、植物育種學、植物生理學、農業生態

學、土壤學等課程。

《農業知識綜合二》的考試內容應主要涵蓋動物遺傳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營養學與飼料學、動物

繁殖學等課程。

《農業知識綜合三》的考試內容應分別涵蓋農業機械、農業信息和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的主幹課程,包括工程力學、機械設計、農業機械與裝備;程序設計、資料庫技術與應用、網路技術與應用;食品衛生學、食品安全管理與法規、食品分析與檢驗技術等。

《農業知識綜合四》的考試內容主要涵蓋發展經濟學、農村社會學、農村政策學、農業經濟學、

管理學等課程。

三、適用范圍不同

《農業知識綜合一》適用於報考作物、園藝、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草業及林業領域的考生。

《農業知識綜合二》適用於養殖和漁業領域的考生。

《農業知識綜合三》適用於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和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的考生。

《農業知識綜合四》適用於農村與區域發展和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領域的考生。

⑨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生態農業 英文名稱: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agriculture 定義1: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一種小型農業,其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的,經濟上有活力的,在環境、倫理道德、審美、人文社會方面不引起大的或長遠不可接受的變化。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農業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生態規律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⑩ 生態科技農業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 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 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 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 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 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 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 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 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 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 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 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 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 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 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 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 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 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 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 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精準農業 傳統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生物遺傳育種技術,以及化肥、 農葯、礦物能源、機械動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實現。 由於化學物質的過量投入引起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下降, 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資源日顯短缺, 在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 這種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高速發展促使一種新穎農業生產管理思想 的誕生,從而產生了對農作物實施定位管理、 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變數投入等農業生產的精準管理思想, 進而提出了精準農業的概念。 精準農業是一種基於空間信息管理和變異分析的現代農業管理策略和 農業操作技術體系。它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長狀況的空間差異, 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在對耕地和作物長勢進行定量的實時診斷, 充分了解大田生產力的空間變異的基礎上,以平衡地力、 提高產量為目標,實施定位、定量的精準田間管理, 實現高效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和改善環境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顯然, 實施精準農業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現實生產力, 而且是實現優質、高產、低耗和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有效途徑。 因而精準農業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 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綜合性最強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之一。 可以預言,它的應用實踐和快速發展; 將使人類充分挖掘農田最大的生產潛力、合理利用水肥資源、 減少環境污染、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成為可能。 實施精準農業也是解決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所 面臨的確保農產品總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改善農產品品質和質量、資源嚴重不足且利用率低、 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有效方式, 將在世紀之交成為我國農業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一般而言, 基於知識和先進技術的現代農田「精耕細作」 技術體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術(GIS、RS、 GPS)、生物技術、農業專家系統ES、決策支持系統(DSS) 、工程裝備技術、計算機及網路通訊技術等。 我國當前面臨農業資源匱乏、農田環境污染嚴重, 另外加入WTO農業市場競爭激烈, 因此在我國實施精準農業示範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由國家計委和北京市政府立項實施的小湯山( 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現代科技示範園內) 精準農業示範工程項目中, 項目承當單位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及合作單位率先開展了大規 模、高水平的試驗和探索。

採納哦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