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舉例
A. 舉例說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學內涵
我國從1994年提出生態美學論題,至2000年以來進入較為集中的研討時期,迄今已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四次,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理論成果,逐漸成為理論熱點之一,引起廣泛重視。回顧這近十年的歷史,目前有這樣六個方面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一, 關於生態美學研究的意義和理論內涵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生態美學以及生態美學能否成立仍是引起關注的首要問題。我想從目前看,我們之所以要研究生態美學至少有這樣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生態美學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環境文化、這一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之一。胡錦濤總書記最近指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使發展具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10月29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一文指出:「環境文化是人類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思想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然法則的尊重。」又說:「生態危機產生環境文化,環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態文明。環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進文化。」毫無疑問,生態美學是環境文化這一人類新文化運動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其意義自是十分明顯。二是生態美學是當前伴隨著哲學領域從19世紀中葉以來即已開始的理論形態轉型而產生的當代美學革命的新方向。這就是突破近代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以主客二分為特點的認識論思維模式。由尼采發軔,提出「上帝已死」、即理性終結的重要命題。而至20世紀中期福柯又在《詞與物》中提出「人的終結」、即「人類中心主義」結束的重要結論。標志著當代哲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哲學根據。誠如著名的《綠色和平哲學》所說,這「與哥白尼天體革命一樣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哥白尼告訴我們,地球並非宇宙中心;生態學同樣告訴我們,人類也並非這一星球的中心」。因此,生態美學的提出就必然意味著一場新的美學革命已經開始。對於生態美學的內涵,有狹義的將其界定為人與自然處於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之說,而我更主張從廣義的角度將其界定為包含人與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均處於和諧協調的審美狀態的生態存在論審美觀。其典範表述即為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戲說」。
二, 關於生態美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哲學——美學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問題
目前,生態美學能否成立的核心問題是其最重要的哲學——美學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原則能否成立。無疑,這一原則是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原則的突破。但分歧很大,爭論頗多。對於「生態中心主義」的批評集中在這一原則是否具有「反人類」的理論傾向。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中指出:「深層生態主義者把我們人類說成是一種全球癌症。」他認為,這是一種「反人類」的有害傾向。到底如何理解「生態中心主義」呢?它是不是真的「反人類」?這就牽涉到對「生態中心主義」所包含的最重要的「生態平等」原則的理解。如果「生態中心主義」的「生態平等」是絕對平等,也就是說人與萬物絕對平等,人不能觸動萬物。那就在實際上否定了人的吃穿住行的生成權利,這就是一種反人類的理論。但是,「生態中心主義」的「生態平等」是一種相對的平等。也就是當代生態理論家萊切爾.卡遜和阿倫.奈斯所說,「生態平等」是一種萬物所具有的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平等,以及在「生物環鏈」中所應享有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同樣,人類也享有自己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吃穿住行等生存發展的平等權利。所以,當代生態理論家大衛.雷.格里芬指出,人類「必須輕輕的走過這個世界,僅僅使用我們必須使用的東西,為我們的鄰居和後代保持生態平衡。」從這種「生態環鏈」之中的相對的「生態平等」出發,「生態中心主義」主張「普遍共生」與「生態自我」的原則,主張人類與自然休戚與共,將人類的「自我」擴大到自然萬物,成為人與自然是主體間平等對話的關系、即「主體間性」關系。因此,在「生態中心主義」理論之中,人類不僅不以自然為敵,而且成為自然之友,自然也在廣義上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 關於「自然的復魅」
所謂「魅」,即是遠古時代科技不發達之時,人們將自然現象看作「神靈的憑附」,主張「萬物有靈」。遠古的神話就同這種「魅」緊密向關。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現象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有神秘之感,這就是「自然的祛魅」。20世紀後期,人們又提出「自然的復魅」問題。它是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自然的復魅」不是回到遠古落後的神話時代,而是對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統治下迷信於人的理性能力無往而不勝的一種突破。主要針對科技時代工具理性對人的認識能力的過度誇張,對大自然的偉大神奇魅力的完全抹殺,從而主張一定程度的恢復大自然的神奇性、神聖性和潛在的審美性。所謂「大自然的神奇性」,即指大自然對人類永遠有一種神奇之感,科技的發展無法窮盡其秘密。所謂「大自然的神聖性」,即指大自然是人類生命之源,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因此,人類應該恢復對大自然的神聖的敬意。所謂「大自然潛在的審美性」,即指大自然所特具的蓬勃的生命力、斑斕的色彩與對稱比例,成為人的審美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潛在條件,必須給予充分重視。
四, 關於生態批評中的綠色原則
生態美學的重要實踐形態即是生態批評。生態批評遵循一種「綠色原則」。美國的傑.帕理尼將其概栝為,行為主義和社會責任的回歸、唯我主義傾向的放棄、與寫實主義的重新修好以及與掩藏在符號海洋之中的岩石、樹木和江河及其真實宇宙的重新修好等五項原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美國生態批評的現實。但從理論上來說具有相當的片面性。特別是對抹殺人與動物區別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全盤肯定和對傳統現實主義的無條件弘揚,以及對現代派藝術誇張變形技巧的全盤抹殺等等,都具有相當的片面性。因此,我們認為,生態批評的原則應該著眼於宏觀,從文化批評的角度和生態中心主義與生態審美觀的基本理論出發,加以確定。由此,可概栝為尊重自然、生態自我、生態平等與生態同情四項原則。所謂「尊重自然」應該是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的首要原則,針對長期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輕視和掠取,從自然是人類生命與生存之源的角度,人類都應該對自然持有十分尊重的態度。所謂「生態自我」,即將「自我」從局限於人類的「本我」擴大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大我」,說明其他生物與人類一樣具有實現自我的權利。所謂「生態平等」,即是前已說到的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均享有在「生物環鏈」之中所應有的平等權利,是一種人與自然的「普遍共生」。所謂「生態同情」,即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對萬物生命所懷抱的仁愛精神,是一種終結關懷的情懷和悲憫同情的博愛。
五,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評價問題
關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評價目前也有分歧。蒙培元同志在《新視野》發表了一篇文章《為什麼說中國哲學是深層生態學》,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給於了全面的肯定。我是在總體上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的。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就是極富深刻內涵的深層生態學,成為當代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的重要源頭之一,並將成為其豐厚的理論寶庫。我們可以粗略地看一下老莊道家六個有關生態問題的重要觀點。一,「道法自然」,即從宇宙萬物誕育生存總根源上揭示人與自然普遍共生、無為不爭的普遍規律;二,「道為天下母」,從人與萬物都根源於「道」,闡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思想;三,「萬物齊一」,從「道」的「自然無為」本性闡述萬物無貴賤高下之分均具有其「內在價值」的道理;四,「天倪」論,揭示了萬物「不形相禪始卒若環」的生物環鏈思想;五,「心齋」與「坐忘」,揭示了通過「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超然物外的修養達到生態存在論審美境界的過程;六,「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態社會,不僅揭示了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必然產生「天難」的嚴重生態危機,而且表述了建立「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生態社會的理想。由以上介紹可知,中國古代老莊道家生態理論已達到非常高的深層生態學的理論水平。
六, 關於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生態審美觀
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對費爾巴哈與黑格爾主客二分哲學的重要突破,將其機械的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加以拋棄而代之以主觀能動的社會實踐。它同時又同西方當代哲學——美學強烈的唯我主義意識性形成明顯的反差,因而更顯示其強烈的當代指導意義。但我們長期以來卻以主觀與客觀、唯物與唯心的傳統主客二分認識論對其解讀,實際上是一種誤讀。馬克思的實踐觀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認識論,而是包含著濃厚的存在論內涵,無論是他對人類歷史第一前提的闡述、對「異化」的批判以及對人的社會性的論述都沒有離開當代存在論的視角。所以,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實踐觀的重要內涵是實踐存在論。而且,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理論內涵。例如,他對「徹底自然主義」的強調就包含著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必須尊重自然、自然是人類社會實踐重要因素的生態意識。而在論述「美的規律」時涉及到「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包含著動物的「直接的肉體需要」,就說明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了自然的內在價值。他對「異化」的論述則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生產中「自然與人的異化」的批判。以上觀點都說明,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包含著濃烈的生態意識。而且,由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1845年寫就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相繼寫作的,具有必然的緊密聯系性。因此,我認為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領會更能全面的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這樣,就可把馬克思的實踐觀表述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按照美的規律建造。這樣完整的表述的唯物實踐觀必然的包含了濃郁的生態審美意識,成為實踐存在論生態審美觀。[繆]
B. 什麼是競爭排斥原理舉例說明兩物種共存或排斥的條件。
競爭排斥原理(也稱競爭排除原則)在生態學里指的是,兩個物種不能同時內,或者是不能長容時間地在同一個生態位生存。因為兩者之間會展開競爭,導致其中的一方獲勝,可以留在原來的生態龕位繼續生存。另一方為了繼續生存,會改變自己的居住地,或者改變飲食習慣,或者改變自身習性(如改日行性為夜行性,達到時間上和獲勝的一方分離),進化適應以延續生命。換言之,兩個生態習性相近的物種不能同時占據相同的生態位。相對來說,失敗者一方完全滅絕是很少見的。這些改變也是促成了適應輻射:從原始的一般種類演變至多種多樣、各自適應於獨特生活方式的專門種類的過程。
Gause(高斯)以原生動物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競爭對手,觀察這兩個在分類和生態習性上都很接近的物種的競爭結果。當分別在酵母介質中培養時,雙小核草履蟲比大草履蟲增長快。當把兩種草履蟲加入到同一培養容器中時,雙小核草履蟲佔有優勢,最後大草履蟲死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