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生態
Ⅰ 地理會考復習提綱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提綱
(一) 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1 地球和地球儀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麥哲倫(葡萄牙人)遊行圖: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衛星照片。
2、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2、連接南、北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格。
§1.2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天(24小時)。
2、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和地方時差。
二、地球的公轉
1、含義:圍繞太陽不停地運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365天)。
2、地理意義:形成四季(春夏秋冬)。
3、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23.5°N)上,夏至日前後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後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23.5°S)上,冬至日前後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4、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5、海陸分布與氣候:緯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氣溫低,陸地上氣溫高;
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地形地勢與氣候:一般情況下,每增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1.3地圖
三、從地圖上獲取信息:應用學過的知識,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2.1 大洲和大洋
1、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陸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陸分布。
2、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圖2.6)。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四大洋: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2海陸的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3.1天氣: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書本46面圖3.6)
1、降水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氣;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氣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2、對流雨: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鋒面雨:類似的道理,當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遇冷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3、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3.4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最大的亞馬遜平原。熱帶草原氣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氣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亞熱帶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的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中國的東北,俄羅斯的東南,朝鮮半島和附近的島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帶氣溫和高山高原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4、人類活動與氣候: 氣候惡化: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4.1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數×100%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3、世界的人口問題(有社會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於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4、世界的人種:人種是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所劃分的人群。(書本71面)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4.2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
漢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世界的宗教:基督教 教堂:高高聳立;主要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經典:《聖經》。
伊斯蘭教 清真寺:星月照應;主要分布: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經典:《古蘭經》。
佛教 廟宇:金碧輝煌;主要分布: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
§4.3 世界的聚落
2、 國際合作
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矛盾與沖突,導致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國際合作與經濟合作化。
3、重要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行政負責人:秘書長。總部:美國紐約;主要職責: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基本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世界貿易組織:縮寫:WTO;行政負責人:總幹事;總部:瑞士日內瓦;主要職能: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2001.12.11加入世貿組織)
(二) 七年級下冊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6.1 亞洲及歐洲
「亞細亞」和「歐羅巴」:亞細亞:東方日出之地 歐羅巴:西方日落之地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成亞歐大陸。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東與亞洲相連,南與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三大特徵:1.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特徵:中部高,四周低。
§8.1中東 (長期熱點地區:頻繁的沖突、戰爭)
1、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亞洲、非洲、歐洲。這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
2、豐富的石油資源: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佔世界總產量的25%。通過波斯灣運出,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8.2歐洲西部
1、位置與范圍: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占歐洲的一半左右。這里人口稠密,國家眾多,共有30多個國家,。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大多數屬於發達國家。
§8.4 澳大利亞
1、擁有一個大陸: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西北面與亞洲相鄰,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南與南極大陸遙遙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等周圍島嶼,面積約769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澳大利亞首都是堪培拉。通用語言是英語。
2、低平的地形:澳大利亞大陸地勢低平,平均海拔近300米,是世界上地勢起伏最和緩的大陸。西部是寬廣平坦的高原;中部平原區面積約佔大陸總面積的25%;東部山地北起的約克角半島。
3、古老的動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生物:袋鼠、鴯鶓、鴨嘴獸、考拉等特有生物,是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
4、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和適宜發展農牧業。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特別多,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由於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中佔有很大比重,即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美譽。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9.1 美國
1、美國的領土:997萬平方千米;組成:阿拉斯加州、「本土」、夏威夷州。國旗:星條旗。高度發達地經濟:美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後,工業總產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運輸發達,科技力量雄厚,發展工業具有許多優勢。美國是世界上的工業大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既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進出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9.2 巴西
人口與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巴西的最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亞。
第十章 極地地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冰雪世界,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三) 八年級上冊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1.1 遼闊的疆域
1、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E);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處(53° N)。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Km2,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1.2 眾多的人口
2、中國的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3、中國的人口分布特點:東多西少(東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劃分線:黑河(黑龍江省)——騰沖(雲南省),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4、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個)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1、特徵: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1、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2、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特別是夏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災害天氣:主要有寒潮、台風、旱災、洪澇等。
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2、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並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4、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2.3河流和湖泊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
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武漢);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徑流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注意:黃河的憂患如何治理請看筆記。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1 自然資源概況
什麼是自然資源:人們從自然界獲得並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3.2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大、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屬於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屬於非農業用地)等。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3.3 水資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問題):⑴水資源短缺(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⑵時空分布不均(①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解決辦法有「興建水庫」)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即東南多,西北少(解決辦法有「跨流域調水等工程」))
2、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節、年際變化大的特點有關。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3、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①興建水庫②跨流域調③節約用水④保護水資源⑤處理並防止水污染⑥植樹造林等。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
2、交通運輸發展變化:手提肩扛→牲畜馱運→現代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點:東部密集,西部稀疏。
現代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公路運輸
方便、機動靈活、速度快
運費較貴、運量較小
鐵路運輸
速度快、運費低、運量大、連續性好
靈活性較差、短途運輸成本高
航空運輸
速度最快、舒適、安全
運量最小、運費最高
水路運輸
運費最低、運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氣影響較大
管道運輸
方便、速度快運量大、運費低、損耗小、安全可靠、連續性強、管理方便
靈活性差
類型:單一型和綜合型。
§4.3 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1、 工業生產:從自然界獲得物質資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2、 業生產特點:階段性、關聯性、計劃性。
工業基地
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遼中南工業區
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業區
鐵、石油、海鹽等資源豐富,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技術力量雄厚。
滬寧杭工業區
工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靠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很多地方是僑鄉,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工業,有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四) 八年級下冊
項目
秦嶺—淮河線以北
(北方地區)
秦嶺—淮河線以南
(南方地區)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C
高於°C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主要水果
蘋果
柑橘
主要能源
煤、石油
水能
主要金屬礦產
鐵
有色金屬
生活主食
麵粉
大米
傳統交通工具
馬
船
住宅特點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保暖防寒)
屋頂坡度較大,牆體高(通風散熱)
運動項目
滑冰
游泳
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東北地區)、兩年三熟(華北地區)
一年二熟至三熟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4.3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1、「高寒」的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
高:不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還有很多高大的山脈,有些山峰的海拔在8000米以上;
寒:因為高所以寒,這里許多山峰終年積雪不化,冰川廣布,又加劇了寒冷的程度。
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原因)空氣稀薄潔凈、水汽含量很少,陽光穿過大氣時損耗少,直接輻射較強。
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
字數不允許,見諒。
Ⅱ 急需:初二地理生物會考的復習資料或提綱 要詳細的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1 地球和地球儀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麥哲倫(葡萄牙人)遊行圖: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衛星照片。
3、地球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2、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緯線和經線
1、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最長的緯線)。
2、連接南、北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格。
名稱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0度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
東西方向
赤道
1.2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天(24小時)。
2、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和地方時差。
二、地球的公轉
1、含義:圍繞太陽不停地運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365天)。
2、地理意義:形成四季(春夏秋冬)。
3、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23.5N)上,夏至日前後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後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23.5S)上,冬至日前後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4、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5、海陸分布與氣候:緯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氣溫低,陸地上氣溫高;
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地形地勢與氣候:一般情況下,每增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這只是一部分,,我從網上淘到了每課的分析,加我674357795,我給你傳{是DO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