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部署
㈠ 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部署,重要內容有哪些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必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產生重大影響。
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行的一次新選擇。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准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現實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交流融通的狀態。它不僅說明人類應該用更為文明而非野蠻的方式來對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上都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嶄新視角。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環境問題進入政治結構、法律體系,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方面,創造了新的物質形式,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如循環經濟、綠色產業;在精神領域,創造生態文化形式,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科技、環境倫理,提高環保意識。
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態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人類自身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內在地體現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並以此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標尺。也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內在地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因此,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依託;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錢俊生)
㈡ 中國一個世界大國生態環保如何規范
這不是你該擔心的事,
㈢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主要措施及作用:
2013年,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在創造亮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應對熱點上狠下功夫,較好地完成了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的對生態環保工作的部署。
第一,制定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9月國務院正式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之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有關部門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與31個省(區、市)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完善監測預警應急體系,組織實施《空氣質量新標准第二階段監測實施方案》,推進環保重點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PM2.5監測點建設。加強大氣環境執法監管,僅去年11月份全國就出動執法人員7.14萬人次,檢查企業2.9萬余家、施工場地近9200個;發現涉及環境違法的企業9377家、環保不達標施工場地719個,取締關閉小作坊890家。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區、市)的19個市開展兩次督查行動,檢查企業403家,對199家現場提出整改要求。環保主管部門牽頭組建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已經成立。為了保障「大氣十條」的落實,中央財政新增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首批安排50億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五省(區、市)大氣污染治理。繼續安排6.4億元支持12個重點城市燃煤鍋爐煙塵治理。啟動實施「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全國各省(區、市)十分重視,迅速行動。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北京市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動員大會,出台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天津市印發清新空氣行動方案,與各區縣和有關單位簽訂美麗天津一號工程目標責任書;河北省委省政府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大會,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及任務分工;山西、內蒙、山東也都採取了有力舉措。
第二,扎實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為了落實年度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十二五」總量減排考核辦法。有關部門積極落實,嚴格問責。對未通過減排年度考核或目標責任書重點項目未落實的3省(區)、3個企業集團和6個城市實行環評限批,對43家企業掛牌督辦、責令限期整改。強力推進工程減排,全年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超過1400萬噸;1.9億千瓦燃煤機組建成脫硝設施,脫硝機組比例超過50%;500萬千瓦燃煤機組脫硫設施實施增容改造,燃煤電廠脫硫機組比例超過90%;1.5億千瓦現役機組拆除煙氣旁路,取消煙氣旁路火電機組比例達37%;新型干法水泥脫硝比例達60%。2013年年度減排任務可以全面完成,尤其是氮氧化物下降3.5%以上,排放量首次降至2010年減排基數以下。
第三,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有關部門完成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啟動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評。一年中環保主管部門共批復項目環評文件241件,涉及總投資1.9萬億元。對不符合要求的32個項目退回報告書、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涉及總投資1184億元。推進環評審批改革,對基礎設施類和環境影響較小的25項建設項目,下放環評文件審批許可權。強化全過程監管,深化事業單位環評機構改革,103家改革試點單位中47家完成改制,16家退出環評市場。完善環境標准體系,發布國家環保標准135項,現行有效國家環保標准達1499項。對重點控制區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業以及燃煤鍋爐項目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第四,突出源頭預防和生態保護。(1)積極推進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在內蒙古、江西、廣西和湖北4省區開展生態紅線劃定技術試點。啟動第二批10個省(區)環境功能區劃編制試點。江蘇印發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在全國率先將全省國土面積的22.2%劃定為生態紅線區域。(2)加強水質良好湖泊保護。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中央投入資金16億元,新增試點湖泊27個。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3)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國務院印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處。印發《關於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意見》,開展生態保護全過程管理試點。(4)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3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達423億元,范圍擴大到492個縣。對其中452個縣域的監測評價顯示,2010—2012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的31個,佔6.9%;保持基本穩定的412個,佔91.1%。繼續推進新安江流域跨界水環境補償試點,三年累計安排資金9億元。
第五,強化執法監管。繼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183萬餘人(次),檢查企業71萬余家(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6499件,掛牌督辦1523件。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專項檢查,檢查涉水排污企業2.59萬家,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558件。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組織評估地級及以上328個城市84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2012年度環境狀況。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進重金屬、固體廢物和化學品污染防治。中央安排重金屬專項治理資金34億元。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在第一批74城市496個監測點位實時發布PM2.5等六項污染物監測數據,完成第二批116個城市開展PM2.5等污染物監測點位的建設任務。
㈣ 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太長了。
你在網路文庫里搜一下。
㈤ 如何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1、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2、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范。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准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3、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
2、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3、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
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1、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2、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了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㈥ 在十九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的新部署中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內容不包括什麼
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版衛戰。
加快水污權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
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㈦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重點工程的部署
5.5.1 進度安排
近期重點治理工程:主要安排在礦山環境破壞嚴重、已嚴重威脅到礦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大,治理成效顯著的礦山。主要位於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老礦業基地;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城市周邊及主要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的直觀可視范圍內;國家級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旅遊風景名勝區;城市飲用水源地、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遠期重點治理工程:主要安排在礦山環境破壞較嚴重、已較嚴重威脅礦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安全,或存在較大危險隱患的礦區。主要位於城市郊區、一般交通道路沿線直觀可視范圍內;省級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旅遊風景名勝區。
5.5.2 部署區域
在礦山環境破壞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區,劃定重點治理區,有計劃地開展礦山環境治理。重點開展煤炭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金屬礦山水土環境污染和礦山固體廢棄物佔用破壞土地等環境問題治理,改善礦區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加強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開展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示範,部署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促進礦山環境明顯改善。重點治理工程主要部署在以下區域:
5.5.2.1 東北老工業基地能源、鐵礦開采區
重點在煤炭、鐵等礦區開展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和地下含水層破壞防治。
5.5.2.2 西北生態脆弱區的能源、有色金屬礦開采區
重點在神府—東勝煤炭礦區,黃土高原煤炭-石油天然氣開采區,秦嶺—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等重要大型有色金屬礦區,柴達木盆地鹽湖礦區,「三江」源頭和阿爾泰地區砂金開采區等開展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質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破壞等的治理。
5.5.2.3 長江中下游地區煤炭、金屬礦開采區
重點在兩淮地區煤炭礦區,長江中下游鐵和銅礦區,贛南、湘南鎢和稀土等有色金屬和磷、硫礦區,開展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和地下含水層破壞防治。
5.5.2.4 華北地區煤、鐵、非金屬礦開采區
重點在環京津煤、鐵和粘土礦礦區,冀西北—冀中鐵、金、煤礦區,晉蒙地區煤炭礦區等,開展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質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破壞等的治理。
5.5.2.5 西南地區鐵、有色金屬、硫、磷礦開采區
重點在攀西鐵、釩、鈦及有色金屬礦區,西南三江多金屬礦區,紅水河流域鉛、錫、鉛、多金屬礦區、雲-貴-川磷、硫礦區,開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破壞等的治理。
5.5.2.6 東南地區有色金屬及非金屬開采區
重點在贛東北和南嶺東段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冶金輔助原料、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區開展滑坡等地質防治。
5.5.3 經費估算
目前,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投入(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礦山企業和社會融資(包括經營性和非經營性)。近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長率大於9%,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為政府加大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投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2010年,利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以及社會融資,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投入增長率將不低於10%,按此增長率推算,至2010年,我國中央財政用於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將達到15億元。2010年以後,隨著我國礦山環境逐漸好轉,用於礦山環境監測、保持礦山環境良性持續發展將成為礦山環境保護的主要投資方向,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投入將逐漸降低。按照5%年增長率計算,至2015年,我國中央財政用於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將達到20億元,地方財政、礦山企業以及社會投入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將達到15億元。
按照輕重緩急,分階段實施的原則以及資金估算,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和對比篩選,確定了需要開展的重點治理項目760個,治理面積約7000平方千米,投資估算380億元。
2008~2010年,開展460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治理面積約3961平方千米,投資估算180億元。重點是煤炭、金屬及建材非金屬礦山,主要治理方向是采空區地面塌陷、「三廢」污染水土環境、固體廢棄物侵佔破壞土地資源、水均衡破壞等。
2010~2015年,開展300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治理面積約3200平方千米,投資估算200億元。重點是煤炭和金屬礦山,主要治理方向為「三廢」污染水土環境、生態環境恢復等。
㈧ 十九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部署中,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內容包括什麼
報告指出,加大生態保護保護力度的內容有: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版程,優化生態權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自然保護區物種集聚,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