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河水庫
A. 東北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等。
1、松花江
中國七大河之一,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在隋代稱難河,唐代稱那水,遼金兩代稱鴨子河、混同江,清代稱混同江、松花江。松花江流經吉林、黑龍江兩省;流域面積55.72萬平方公里,涵蓋東北四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年徑流量762億立方米。
2、嫩江
嫩江,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側,正源稱南瓮河(又稱南北河)。嫩江幹流流經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的交界,最後在吉林省松原市三岔河與松花江南源匯合為松花江,是黑龍江水系最長的一條支流。
3、烏蘇里江
烏蘇里江是中國黑龍江支流,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上游由烏拉河和道比河匯合而成。兩河均發源於錫霍特山脈西南坡,東北流到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與黑龍江匯合。江面寬闊,水流緩慢。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稜河、撓力河等。
4、圖們江
圖們江,亞洲東北部河流,發源中朝邊境長白山山脈主峰東麓,江水由南向北流經中國的和龍市、龍井市、圖們市、琿春市四縣市,朝鮮兩江道、咸鏡北道,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的哈桑區,在俄朝邊界處注入日本海。幹流總長525公里,中朝界河段長510公里,俄朝界河15公里。
5、鴨綠江
鴨綠江(滿語:Yalu ula,韓語:압록강,羅馬音:amnokgang),原為中國內河,現為中國和朝鮮之間的界河。江中的朝方島嶼——綢緞島和薪島等與中國陸地接壤。河口為雙方共用。
鴨綠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南麓,上游舊稱建川溝,流向在源頭階段先向南,經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後轉向西北,再經臨江市轉向西南。幹流流經吉林和遼寧兩省,並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附近流入黃海北部的西朝鮮灣。
B. 河流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前 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證飲用水安全,制定本標准.
本標准規定了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的基本方法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文件的編制要求.
本標准為首次發布.
本標准為指導性標准.
本標准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准司提出.
本標准起草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本標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7 年1 月9 日批准.
本標准自2007 年2 月1 日起實施.
本標准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解釋.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1 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包括備用和規劃水源地)的劃分.農村及分散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可參照本標准執行.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准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GB/T14848 地下水質量標准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
3.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指國家為防治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證水源地環境質量而劃定,並要求加以特殊保護的一定面積的水域和陸域.
3.2 潮汐河段
指河流中受潮汐影響明顯的河段.
3.3 潛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4 承壓水
指充滿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地下水.
3.5 孔隙水
指賦存並運移於鬆散沉積物顆粒間孔隙中的地下水.
3.6 裂隙水
指賦存並運移於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HJ/T338—2007
3.7 岩溶水
指賦存並運移於岩溶化岩層中的地下水.
4 總則
4.1 水源保護區的設置與劃分
4.1.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包括一定面積的水域和陸域.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指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的地表區域.
4.1.2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包括備用的和規劃的)都應設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般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增設準保護區.
4.1.3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應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跨地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應納入有關流域、區域、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
4.1.4 在水環境功能區和水功能區劃分中,應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和劃分放在最優先位置;跨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輸水渠道,其上游地區不得影響下游(或相鄰)地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水質的要求,並應保證下游有合理水量.
4.1.5 應對現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評價和篩選;對於因污染已達不到飲用水水源水質要求,經技術、經濟論證證明飲用水功能難以恢復的水源地,應採取措施,有計劃地轉變其功能.
4.1.6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環境監測與污染源監督應作為重點納入地方環境管理體系中,若無法滿足保護區規定水質的要求,應及時調整保護區范圍.
4.2 劃分的一般技術原則
4.2.1 確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的技術指標,應考慮以下因素:當地的地理位置、水文、氣象、地質特徵、水動力特性、水域污染類型、污染特徵、污染源分布、排水區分布、水源地規模、水量需求.其中:
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應按照不同水域特點進行水質定量預測並考慮當地具體條件加以確定,保證在規劃設計的水文條件和污染負荷下,供應規劃水量時,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相應的標准.
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應根據飲用水水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供水的數量、開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劃定.各級地下水源保護區的范圍應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確定,並保證開采規劃水量時能達到所要求的水質標准.
4.2.2 劃定的水源保護區范圍,應防止水源地附近人類活動對水源的直接污染;應足以使所選定的主要污染物在向取水點(或開采井、井群)輸移(或運移)過程中,衰減到所期望的濃度水平;在正常情況下保證取水水質達到規定要求;一旦出現污染水源的突發情況,有採取緊急補救措施的時間和緩沖地帶.
4.2.3 在確保飲用水水源水質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劃定的水源保護區范圍應盡可能小.
4.3 水質要求
4.3.1 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要求
4.3.1.1 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的水質基本項目限值不得低於GB 3838-2002 中的Ⅱ類標准,且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應滿足該標准規定的限值要求.
4.3.1.2 地表水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基本項目限值不得低於GB 3838-2002 中的Ⅲ類標准,並保證流入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滿足一級保護區水質標準的要求.
4.3.1.3 地表水飲用水源準保護區的水質標准應保證流入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滿足二級保護區水質標準的要求.
4.3.2 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要求
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包括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水質各項指標不得低於GB/T14848 中的Ⅲ類標准.
5 河流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
5.1 一級保護區
5.1.1 水域范圍
5.1.1.1 通過分析計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
5.1.1.1.1 一般河流型水源地,應用二維水質模型計算得到一級保護區范圍,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范圍內應滿足GB 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的要求.二維水質模型及其解析解參見附錄B,大型、邊界條件復雜的水域採用數值解方法,對小型、邊界條件簡單的水域可採用解析解方法進行模擬計算.
5.1.1.1.2 潮汐河段水源地,運用非穩態水動力-水質模型模擬,計算可能影響水源地水質的最大范圍,作為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
5.1.1.1.3 一級保護區上、下游范圍不得小於衛生部門規定的飲用水源衛生防護帶1) 范圍.
5.1.1.2 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採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同時開展跟蹤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
5.1.1.2.1 一般河流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不小於1000 米,下游不小於100 米范圍內的河道水域.
5.1.1.2.2 潮汐河段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上、下游兩側范圍相當,范圍可適當擴大.
5.1.1.3 一級保護區水域寬度為5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沒的區域.通航河道:以河道中泓線為界,保留一定寬度的航道外,規定的航道邊界線到取水口范圍即為一級保護區范圍;非通航河道:整個河道範圍.
5.1.2 陸域范圍
一級保護區陸域范圍的確定,以確保一級保護區水域水質為目標,採用以下分析比較確定陸域范圍.1)衛監發[2001]161 號文 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
5.1.2.1 陸域沿岸長度不小於相應的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
5.1.2.2 陸域沿岸縱深與河岸的水平距離不小於50 米;同時,一級保護區陸域沿岸縱深不得小於飲用水水源衛生防護2) 規定的范圍.
5.2 二級保護區
5.2.1 水域范圍
5.2.1.1 通過分析計算方法,確定二級保護區水域范圍.
5.2.1.1.1 二級保護區水域范圍應用二維水質模型計算得到.二級保護區上游側邊界到一級保護區上游邊界的距離應大於污染物從GB 3838-2002Ⅲ類水質標准濃度水平衰減到GB3838-2002Ⅱ類水質標准濃度所需的距離.二維水質模型及其解析解參見附錄B,大型、邊界條件復雜的水域採用數值解方法,對小型、邊界條件簡單的水域可採用解析解方法進行模擬計算.
5.2.1.1.2 潮汐河段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採用模型計算方法;按照下游的污水團對取水口影響的頻率設計要求,計算確定二級保護區下游側外邊界位置.
5.2.1.2 在技術條件有限情況下,可採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二級保護區水域范圍,但是應同時開展跟蹤驗證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
5.2.1.2.1 一般河流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長度從一級保護區的上游邊界向上游(包括匯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得小於2000 米,下游側外邊界距一級保護區邊界不得小於200 米.
5.2.1.2.2 潮汐河段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不宜採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
5.2.1.3 二級保護區水域寬度:一級保護區水域向外10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沒的區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級保護區的水域寬度為防洪堤內的水域.
5.2.2 陸域范圍
二級保護區陸域范圍的確定,以確保水源保護區水域水質為目標,採用以下分析比較確定.
5.2.2.1 二級保護區陸域沿岸長度不小於二級保護區水域河長.
5.2.2.2 二級保護區沿岸縱深范圍不小於1000 米,具體可依據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環境管理需要確定.對於流域面積小於100 平方公里的小型流域,二級保護區可以是整個集水范圍.
5.2.2.3 當面污染源為主要水質影響因素時,二級保護區沿岸縱深范圍,主要依據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環境管理的需要,通過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徑流的集水匯流特性、集水域范圍等確定.
5.2.2.4 當水源地水質受保護區附近點污染源影響嚴重時,應將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劃入二級保護區管理范圍,以利於對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5.3 準保護區
根據流域范圍、污染源分布及對飲用水水源水質影響程度,需要設置準保護區時,可參照二級保護區的劃分方法確定準保護區的范圍.2)衛監發[2001]161 號文 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
6 湖泊、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
6.1 水源地分類
依據湖泊、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所在湖泊、水庫規模的大小,將湖泊、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進行分類,分類結果見表1.
表1 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分類表
水源地類型 水源地類型
水庫 小型,V<0.1 億m3
湖泊 小型,S<100km2
中型,0.1 億m3≤V<1 億m3 大中型,S≥100km2
大型,V≥1 億m3
註:V 為水庫總庫容;S 為湖泊水面面積.
6.2 一級保護區
6.2.1 水域范圍
6.2.1.1 小型水庫和單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庫應將正常水位線以下的全部水域面積劃為一級保護區.
6.2.1.2 大中型湖泊、水庫採用模型分析計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范圍.
6.2.1.2.1 當大、中型水庫和湖泊的部分水域面積劃定為一級保護區時,應對水域進行水動力(流動、擴散)特性和水質狀況的分析、二維水質模型模擬計算,確定水源保護區水域面積,即一級保護區范圍內主要污染物濃度滿足GB 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的要求.具體方法參見附錄B,宜採用數值計算方法.
6.2.1.2.2 一級保護區范圍不得小於衛生部門規定的飲用水源衛生防護3) 范圍.
6.2.1.3 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採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同時開展跟蹤驗證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
6.2.1.3.1 小型湖泊、中型水庫水域范圍為取水口半徑300 米范圍內的區域.
6.2.1.3.2 大型水庫為取水口半徑500 米范圍內的區域.
6.2.1.3.3 大中型湖泊為取水口半徑500 米范圍內的區域.
6.2.2 陸域范圍
湖泊、水庫沿岸陸域一級保護區范圍,以確保水源保護區水域水質為目標,採用以下分析比較確定.
6.2.2.1 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庫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 米范圍內的陸域,或一定高程線以下的陸域,但不超過流域分水嶺范圍.
6.2.2.2 大型水庫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 米范圍內的陸域.
6.2.2.3 大中型湖泊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 米范圍內的陸域.3)衛監發[2001]161 號文 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
6.2.2.4 一級保護區陸域沿岸縱深范圍不得小於飲用水水源衛生防護范圍.
6.3 二級保護區
6.3.1 水域范圍
6.3.1.1 通過模型分析計算方法,確定二級保護區范圍.二級保護區邊界至一級保護區的徑向距離大於所選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質指標從GB 3838-2002Ⅲ類水質標准濃度水平衰減到GB 3838-2002Ⅱ類水質標准濃度所需的距離,具體方法參見附錄B,宜採用數值計算方法.
6.3.1.2 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採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二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同時開展跟蹤驗證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
6.3.1.2.1 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庫一級保護區邊界外的水域面積設定為二級保護區.
6.3.1.2.2 大型水庫以一級保護區外徑向距離不小於2000 米區域為二級保護區水域面積,但不超過水面范圍.
6.3.1.2.3 大中型湖泊一級保護區外徑向距離不小於2000 米區域為二級保護區水域面積,但不超過水面范圍.
6.3.2 陸域范圍
二級保護區陸域范圍確定,應依據流域內主要環境問題,結合地形條件分析確定.
6.3.2.1 依據環境問題分析法
6.3.2.1.1 當面污染源為主要污染源時,二級保護區陸域沿岸縱深范圍,主要依據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環境管理的需要,通過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森林開發、地面徑流的集水匯流特性、集水域范圍等確定.二級保護區陸域邊界不超過相應的流域分水嶺范圍.
6.3.2.1.2 當水源地水質受保護區附近點污染源影響嚴重時,應將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劃入二級保護區管理范圍,以利於對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6.3.2.2 依據地形條件分析法
6.3.2.2.1 小型水庫可將上游整個流域(一級保護區陸域外區域)設定為二級保護區.
6.3.2.2.2 小型湖泊和平原型中型水庫的二級保護區范圍是正常水位線以上(一級保護區以外),水平距離2000 米區域,山區型中型水庫二級保護區的范圍為水庫周邊山脊線以內(一級保護區以外)及入庫河流上溯3000 米的匯水區域.
6.3.2.2.3 大型水庫可以劃定一級保護區外不小於3000 米的區域為二級保護區范圍.
6.3.2.2.4 大中型湖泊可以劃定一級保護區外不小於3000 米的區域為二級保護區范圍.
6.4 準保護區
按照湖庫流域范圍、污染源分布及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影響程度,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匯水區域可以設定為準保護區.
7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
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應在收集相關的水文地質勘查、長期動態觀測、水源地開采現狀、規劃及周邊污染源等資料的基礎上,用綜合方法來確定.
7.1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分類
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不同分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類;按地下水埋藏條件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類.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按開采規模分為中小型水源地(日開采量小於5 萬立方米)和大型水源地(日開采量大於等於5 萬立方米).
7.2 孔隙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
孔隙水的保護區是以地下水取水井為中心,溶質質點遷移1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為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以外,溶質質點遷移10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為二級保護區,補給區和徑流區為準保護區.
7.2.1 孔隙水潛水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
7.2.1.1 中小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7.2.1.1.1 保護區半徑計算經驗公式:
R = α × K × I ×T / n …………………………(1)
式中,R—保護區半徑,米;
α —安全系數,一般取150%,(為了安全起見,在理論計算的基礎上加上一定量,以防未來用水量的增加以及乾旱期影響造成半徑的擴大);
K—含水層滲透系數,米/天;
I—水力坡度(為漏斗范圍內的水力平均坡度);
T—污染物水平遷移時間,天;
n—有效孔隙度.
一、二級保護區半徑可以按公式(1)計算,但實際應用值不得小於表2 中對應范圍的上限值.
表2 孔隙水潛水型水源地保護區范圍經驗值
介質類型 一級保護區半徑R(米) 二級保護區半徑R(米)
細砂 30~50 300~500
中砂 50~100 500~1000
粗砂 100~200 1000~2000
礫石 200~500 2000~5000
卵石 500~1000 5000~10000
7.2.1.1.2 一級保護區
方法一:以開采井為中心,表2 所列經驗值是指R 為半徑的圓形區域.
方法二:以開采井為中心,按公式(1)計算的結果為半徑的圓形區域.公式中,一級保護區T 取100 天.
對於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井群內井間距大於一級保護區半徑的2 倍時,可以分別對每口井進行一級保護區劃分;井群內井間距小於等於一級保護區半徑的2 倍時,則以外圍井的外接多邊形為邊界,向外徑向距離為一級保護區半徑的多邊形區域(示意圖參見附錄C).
7.2.1.1.3 二級保護區
方法一:以開采井為中心,表2 所列經驗值為半徑的圓形區域.
方法二:以開采井為中心,按公式(1)計算的結果為半徑的圓形區域.公式中,二級保護區T取1000 天.
對於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井群內井間距大於二級保護區半徑的2 倍時,可以分別對每口井進行二級保護區劃分;井群內井間距小於等於保護區半徑的2 倍時,則以外圍井的外接多邊形為邊界,向外徑向距離為二級保護區半徑的多邊形區域(示意圖參見附錄C).
7.2.1.1.4 準保護區
孔隙水潛水型水源準保護區為補給區和徑流區.
7.2.1.2 大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建議採用數值模型(參見附錄D),模擬計算污染物的捕獲區范圍為保護區范圍.
7.2.1.2.1 一級保護區
以地下水取水井為中心,溶質質點遷移1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作為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范圍.
7.2.1.2.2 二級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以外,溶質質點遷移10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為二級保護區.
7.2.1.2.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地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7.2.2 孔隙水承壓水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
7.2.2.1 中小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7.2.2.1.1 一級保護區
劃定上部潛水的一級保護區作為承壓水型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劃定方法同孔隙水潛水中小型水源地.
7.2.2.1.2 二級保護區
不設二級保護區.
7.2.2.1.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7.2.2.2 大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7.2.2.2.1 一級保護區
劃定上部潛水的一級保護區作為承壓水的一級保護區,劃定方法同孔隙水潛水大型水源地.
7.2.2.2.2 二級保護區
不設二級保護區.
7.2.2.2.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7.3 裂隙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
按成因類型不同分為風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裂隙水需要考慮裂隙介質的各向異性.
7.3.1 風化裂隙潛水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3.1.1 中小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7.3.1.1.1 一級保護區
以開采井為中心,按公式(1)計算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形區域.一級保護區T 取100 天.
7.3.1.1.2 二級保護區
以開采井為中心,按公式(1)計算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形區域.二級保護區T 取1000 天.
7.3.1.1.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和徑流區劃為準保護區.
7.3.1.2 大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需要利用數值模型(參見附錄D),確定污染物相應時間的捕獲區范圍作為保護區.
7.3.1.2.1 一級保護區
以地下水開采井為中心,溶質質點遷移1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作為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范圍.
7.3.1.2.2 二級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以外,溶質質點遷移10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為二級保護區.
7.3.1.2.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和徑流區劃為準保護區.
7.3.2 風化裂隙承壓水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3.2.1 一級保護區
劃定上部潛水的一級保護區作為風化裂隙承壓型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劃定方法需要根據上部潛水的含水介質類型並參考對應介質類型的中小型水源地的劃分方法.
7.3.2.2 二級保護區
不設二級保護區.
7.3.2.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7.3.3 成岩裂隙潛水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3.3.1 一級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潛水型.
7.3.3.2 二級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潛水型.
7.3.3.3 準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潛水型.
7.3.4 成岩裂隙承壓水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3.4.1 一級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承壓水型.
7.3.4.2 二級保護區
不設二級保護區.
7.3.4.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的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7.3.5 構造裂隙潛水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3.5.1 中小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7.3.5.1.1 一級保護區
應充分考慮裂隙介質的各向異性.以水源地為中心,利用公式(1),n 分別取主徑流方向和垂直於主徑流方向上的有效裂隙率,計算保護區的長度和寬度.T 取100 天
7.3.5.1.2 二級保護區
計算方法同一級保護區,T 取1000 天.
7.3.5.1.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和徑流區劃為準保護區
7.3.5.2 大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利用數值模型(參見附錄D),確定污染物相應時間的捕獲區作為保護區.
7.3.5.2.1 一級保護區
以地下水取水井為中心,溶質質點遷移1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作為一級保護區范圍.
7.3.5.2.2 二級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以外,溶質質點遷移1000 天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為二級保護區.
7.3.5.2.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和徑流區劃為準保護區.
7.3.6 構造裂隙承壓水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3.6.1 一級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承壓水型.
7.3.6.2 二級保護區
不設二級保護區.
7.3.6.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7.4 岩溶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
根據岩溶水的成因特點,岩溶水分為岩溶裂隙網路型、峰林平原強徑流帶型、溶丘山地網路型、峰叢窪地管道型和斷陷盆地構造型五種類型.岩溶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須考慮溶蝕裂隙中的管道流與落水洞的集水作用.
7.4.1 岩溶裂隙網路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4.1.1 一級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水.
7.4.1.2 二級保護區
同風化裂隙水.
7.4.1.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和徑流區劃為準保護區.
7.4.2 峰林平原強徑流帶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4.2.1 一級保護區
同構造裂隙水.
7.4.2.2 二級保護區
同構造裂隙水
7.4.2.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和徑流區劃為準保護區.
7.4.3 溶丘山地網路型、峰叢窪地管道型、斷陷盆地構造型水源保護區劃分
7.4.3.1 一級保護區
參照地表河流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劃分方法,即以岩溶管道為軸線,水源地上游不小於1000米,下游不小於100 米,兩側寬度按公式(1)計算(若有支流,則支流也要參加計算).同時,在此類型岩溶水的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的落水洞處也宜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劃分方法是以落水洞為圓心,按公式(1)計算的距離為半徑(T 值為100 天)的圓形區域,通過落水洞的地表河流按河流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劃分方法劃定.
7.4.3.2 二級保護區
不設二級保護區.
7.4.3.3 準保護區
必要時將水源補給區劃為準保護區.
8 其他
8.1 如果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或二級保護區內有支流匯入,應從支流匯入口向上游延伸一定距離,作為相應的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劃分方法可參照上述河流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方法劃定.根據支流匯入口所在的保護區級別高低和距取水口距離的遠近,其范圍可適當減小.
8.2 完全或非完全封閉式飲用水輸水河(渠)道均應劃為一級保護區,其寬度范圍可參照河流型保護區劃分方法劃定,在非完全封閉式輸水河(渠)道、及其支流可設二級保護區,其范圍參照河流型二級保護區劃分方法劃定.
8.3 湖泊、水庫為水源的河流型飲用水水源地,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應包括湖泊、水庫一定范圍內的水域和陸域,保護級別按具體情況參照湖庫型水源地的劃分辦法確定.
8.4 入湖、庫河流的保護區水域和陸域范圍的確定,以確保湖泊、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為目標,參照河流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確定一、二級保護區的范圍.
9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最終定界
9.1 為便於開展日常環境管理工作,依據保護區劃分的分析、計算結果,結合水源保護區的地形、
地標、地物特點,最終確定各級保護區的界線.
9.2 充分利用具有永久性的明顯標志如水分線、行政區界線、公路、鐵路、橋梁、大型建築物、水庫大壩、水工建築物、河流汊口、輸電線、通訊線等標示保護區界線.
9.3 最終確定的各級保護區坐標紅線圖、表,作為政府部門審批的依據,也作為規劃國土、環保部門土地開發審批的依據.
9.4 應按照國家規定設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標志.
10 監督實施
本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實施.
C. 封凍河段上游的水庫,在封凍前,調放較大流量,抬高冰蓋的原因
不理解為什麼「抬高冰蓋」能預防凌汛呢
D. 湖北省最大的水庫
湖北省最大的水庫是青山水庫。
湖北省崇陽青山水庫位於崇陽縣城西南10公里處的青山鎮,青山水庫於一九六七年底動工興建,一九七三年基本建成。
該水庫壩高127.5米,壩長507米,頂面寬60米,承雨面積441平方公里,總庫容4.48億立方米,年均來水量3.72億立方米,平均水面18平方公里。
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等綜合效應。
(4)封河水庫擴展閱讀:
青山水庫自1967年籌建,至1985年工程全部竣工,累計完成土方353.79萬立方米,石方28.84萬立方米,混凝土5.47萬立方米,漿碼石1.84萬立方米,標工2830萬個。
國家撥款1792.86萬元,自籌144.87萬元。
在修建青山水庫和開鑿發電隧道的過程中,有舒勝侯等22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同水庫工程永垂青史!
在東副壩的坡上,用毛澤東字體書寫著忒大的「青山水庫」四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放光。有人作詩曰:
巍巍大壩矗山間,夕照平湖起紫煙。
毛體題名輝日月,豐碑一座映長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山水庫
E. 沁陽從消遙河水庫去封門好走嗎
不好走,首先地方有點遠,然後呢路程也比較艱難,拐彎的地方有很多
F. 葉尼塞河的水文特徵,並分析原因
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位於亞洲北部,中西伯利亞高原西側。由源出東薩彥嶺和唐努烏拉山的大、小葉尼塞河匯合而成,曲折向北流,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葉尼塞灣。匯合點以下長3487千米,若從小葉尼塞河河源起算 ,長4092千米 。流域面積258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安加拉河、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以及庫列伊卡河等。
米努辛斯克凹地出口以上為上游,長474千米。從河源起至克姆契克河口流經地區為寬闊的草原盆地,河床寬200~400米。到克姆契克河口以下,河流急轉向北流,深切西薩彥嶺,谷深、水急,多險灘、跌水。米努辛斯克凹地出口以下至安加拉河河口處為中游,長876千米。在阿巴坎河注入後,河流水量大增,河谷展寬至5千米,河床寬500米以上。接著進入長達386千米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庫 ,又穿過東薩彥嶺的西北支脈。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以下,河谷重新展寬,但河谷多水府壠崗,流急多跌水。從安加拉河匯合處至河口為下游,長2137千米。相繼接納了幾條支流,水量猛增,河床展寬,河谷也擴展。下通古斯卡河以下,流速減緩,水流平穩,河谷中出現了沙島心灘、沼澤和濕地。三角洲地區出現許多河汊和島嶼,河口寬度達80千米。河口處年平均流量1.98萬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24立方千米。由於水系極不對稱,東岸支流水量為西岸支流水量的5~6倍。各季徑流佔全年徑流量之比是冬季(12~次年2月)6%,春季(3~6月)51%,夏季(7~8月)22%,秋季(9~11月)21%。河水補給以冰雪融水為主,次為夏秋降雨。春汛量大且長,伏汛量小又短,春夏泛濫,汛期2~3個月。支流安加拉河源出貝加爾湖,對幹流有調節作用。最大洪枯流量(河口處)之比為53∶1。冬季枯水期流量為2500立方米/秒。因河流跨緯度大,封凍期和解凍期有較大差異,春季多浮冰,阻塞河道,造成中游水位猛漲;秋季多流冰,個別地區形成冰塊,易造成泛濫。10~11月全河封凍,持續6~8個月,上游4月解凍,下游6月解凍。通航期約3~5個月。
水力資源豐富。在幹流上建有大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和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 。河流還是附近地區重要的水運干線,海輪可上溯至伊加爾卡,薩彥諾戈爾斯克以下定期通航。流域內富森林、煤炭、鐵、銅、有色金屬以及水產資源。下游漁業發達。兩岸景色秀麗,雄偉壯觀,夏季旅遊航線可達迪克森。主要河港有阿巴坎、葉尼塞斯克、伊加爾卡、杜金卡等。
G. 崇禮區附近有河或者水庫嗎
這附近也有盒或者是空直接封。
H. 河南信陽修初山店水庫上下十公里要封河是真的嗎
出山店
I. 求凌汛的起因 危害和防治措施。重點是措施
摘要:黃河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歷史上曾以頻繁決口、難以防治而著名。黃河下遊河道上寬下窄,彎曲連綿,險工、控導交錯對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壩的河段較多。人民治黃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黃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黃河堤防,興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庫和南、北展寬區等分滯洪工程,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之後,國家加大了黃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設防標准,加高、加固兩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許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險涵閘,近期又進行了標准化堤防建設,將黃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完善。
關鍵詞:黃河 凌汛 成因 防禦 措施
1概況
黃河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歷史上曾以頻繁決口、難以防治而著名。黃河下遊河道上寬下窄,彎曲連綿,險工、控導交錯對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壩的河段較多。人民治黃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黃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黃河堤防,興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庫和南、北展寬區等分滯洪工程,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之後,國家加大了黃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設防標准,加高、加固兩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許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險涵閘,近期又進行了標准化堤防建設,將黃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完善。小浪底與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可有效調節下遊河道流量,減輕黃河下游凌汛災害,但河道主槽逐年淤積抬高,「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進一步加劇,局部河段仍不斷發生凌汛災害,應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凌汛期要密切注視凌情變化,採取一切措施,將凌災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凌汛的成因
黃河下游是一個不穩定的封凍河段,據統計,1950-2004年的55年間,山東河段有48年封凍,8年出現較嚴重凌情。黃河下游凌汛是由河道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除上游水庫下泄流量控制不當、涵閘引水等人為因素外,主要是氣溫、水溫、流量和河道形態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1氣溫
河道冰凌是低氣溫的產物,氣溫變化是造成凌汛的重要因素。黃河下遊河道呈西南東北流向,上首位於北緯34度50分,黃河入海口位於北緯38度00分,上下相差3度10分。氣溫的變化使上段河道冷得晚,回暖早,負氣溫持續時間短;下段河道冷得早,回暖晚,負氣溫持續時間長。沿程緯度不斷變化,造成氣溫「上暖下寒」,上遊河段的氣溫明顯高於下遊河段氣溫,決定了黃河下遊河段先封河後解凍的特性。當氣溫轉暖升高時,上段河道先解凍,下段河道還處於固封狀態,上段已解凍的冰水流至處於固封狀態的下段,卡冰結壩造成凌汛。
2.2水溫
氣溫對凌汛的影響是通過水溫的變化體現出來的,冬季氣溫上暖下寒,溫差較大,上段河道封凍晚、開河早、冰層薄、封凍時間短,下段河道封凍早、開河晚、冰層厚、封凍時間長,在上段冰層解凍開河、冰水齊下時,下段冰層仍較堅固,容易導致冰凌阻塞,嚴重時形成冰壩,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漲,形成嚴重凌洪。
2.3流量
黃河下游封凍期流量較小,封凍冰蓋較低,冰下過流能力小,封凍後,河槽內增加的槽蓄水量大部分積存在寬河道內,當上遊河段因氣溫升高或流量增加時,冰下蓄水量自上而下沿程釋放,流量逐漸增大,加上下遊河道狹窄,因氣溫差異開河較晚,在上游來水的動力作用下,迫使冰蓋上漲,容易形成水鼓冰開的「武開河」,致使水位陡漲,形成冰壩,壅高水位,漫灘偎堤造成嚴重的凌汛災害,對黃河下游防凌十分不利。
2.4河道形態
黃河下遊河道上游寬淺散亂,下游狹窄多彎,封河、開河期間極易出現冰凌卡塞,形成冰塞、冰壩,造成凌汛災害。主要表現在:艾山窄河段,該河段有黃河下遊河道最窄的艾山卡口,險工與山體對峙,河寬僅275m,河道窄,彎道多,排冰能力小,易卡冰阻水;河道急轉彎或連續轉彎處,如河段呈「L」形、「S」形,流冰經過這些河段時,主流頂沖凹岸後,急轉90度,或連轉數彎下泄,很容易在彎道處卡冰壅水,形成冰壩。
3凌汛的危害及影響因素
3.1凌汛的危害
凌汛成因的復雜性和表現的特殊性決定了黃河凌汛的危害性,河道封凍後,阻攔了部分上游來水,使河槽的蓄水量不斷增加,水位上漲,解凍開河時,部分被攔蓄的水量急劇釋放出來,向下游推移,沿途冰水增多,形成凌峰。凌峰自上而下傳播時往往是一個遞增的過程,凌汛期的水位由於冰凌施加水流的阻力作用,相同流量的水位比無冰期高。凌情嚴重年份,局部河段水位壅高,造成灘區漫灘,堤防出現坍塌、管涌、滲水等險情,甚至發生決口。凌汛洪水雖不如主汛期洪水量大,但在水流的動力作用下,對河道、堤防工程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3.2凌汛的影響因素
3.2.1黃河下游從八十年代初至今已連續發生二十多年的暖冬天氣,近幾年異常天氣、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冬季氣溫可能由暖轉冷。
3.2.2小浪底水庫能有效控制下泄流量,但黃河下游冬季引水量明顯增大,且受天氣影響引黃流量變幅較大,易引起大河流量驟變。凌汛期既要確保防凌安全,又要保證引黃水量。如遇強冷空氣侵襲,引黃渠道極易發生卡冰,甚至發生渠道決口,一旦停止引水,將導致黃河流量陡增,有可能引發「武開河」,甚至出現局部漫灘,發生凌災。
3.2.3黃河下遊河道狹窄彎曲,易卡冰壅水的邊界條件並未改變,近年來黃河下遊河道淤積嚴重,「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進一步加劇,排洪能力下降,漫灘幾率增加,一旦凌水漫灘,不僅灘區群眾損失巨大,也將危及堤防安全。
3.2.4黃河凌情復雜。黃河凌汛受氣溫、流量、引水、河道邊界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十分復雜。黃河冰凌運動規律尚未完全掌握,凌災發生的時間、地點等還不能准確預測。防凌信息化建設仍不能滿足黃河防凌的需要。
3.2.5防洪工程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臨黃堤存在不少險點、險段,部分新修工程沒有經過洪水考驗,險工、控導工程易出現根石走失、坦石下蟄等險情。南、北展寬區,東平湖滯洪區分水分凌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實施難度較大。
3.2.6防凌搶險難度大。凌汛期間,天寒地凍,取土困難,對防守和搶險十分不利,特別是冰水偎堤後,一旦出現險情,許多搶險方法、搶險措施難以實施,致使險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造成較大災害。
4防凌措施
凌汛的防治措施是在認識冰凌演變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的,在實踐的基礎上,人們逐步認識到凌汛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不是冰。隨著防凌工程的不斷增加,防凌措施在理論和實踐中逐步得到改進,對保證凌汛安全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4.1明確防凌責任
堅強有力的領導是確保防凌勝利的首要條件,黃河防凌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防凌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逐級簽訂責任書,及時抓好檢查落實。當發生重大險情、分滯凌洪或實施冰凌爆破時,各級防指視情派工作組赴現場進行指導,按照各自的責任分工開展工作,從隊伍建設、物料儲備、工程防護、凌汛觀測、遷安救護及凌汛搶險等方面採取措施,做好冰凌測報工作,准確、及時地提供觀測數據,搞好防凌准備工作,對確保防凌安全將起到重要作用。
4.2加強防凌隊伍建設
黃河防凌隊伍由黃河防汛搶險專業隊伍、群眾隊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支援黃河防凌部隊三部分組成,實行專業隊伍和群眾隊伍相結合,軍民聯防。黃河專業隊伍由黃河職工組成,是防凌的技術骨幹力量,擔負著水情與工情測報、通信聯絡、冰凌觀測、冰凌爆破、工程防守與搶險和群眾隊伍防凌搶險技術指導等任務。群眾防凌隊伍是黃河防凌的主力軍,主要負責堤線防守、防洪工程查險、搶險、料物運輸及灘區、蓄滯洪區群眾遷移安置。人民解放軍是黃河防凌的突擊力量,主要承擔重點河段、重大險情搶險,分凌閘閘前圍堰、行洪障礙及冰凌爆破、灘區群眾緊急遷安救護等任務。凌汛期間,積極組織防凌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搞好防凌人員培訓,提高防凌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操作能力,進行必要的爆破演練,使防凌隊伍真正擔負起防凌責任,提高防凌搶險水平,一旦需要,即可投入防凌搶險。
4.3加強凌情觀測和預報
凌情觀測是防凌的依據,是防凌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全部冰凌、氣象資料,研究冰凌的發展變化。冰情觀測主要是觀測結冰地點、面積、冰量、淌凌密度、速度,封凍地點、長度、寬度、封凍形式、冰厚以及冰色、冰質變化、冰堆形成的位置等。凌情嚴重時,適當增加觀測點,增加觀測次數,及時分析凌情,預測冰凌的發展趨勢,及早採取防凌措施。凌情預報可增加防凌的預見性和主動性,是指揮防凌工作的重要依據,凌汛期間,密切注視天氣變化,加強水文、氣象觀測,提高凌情預報的准確度,爭取防守的主動性。加強水文站網建設,改善施測設備和技術,加大觀測力度,提高預報水平和預報精度,為防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4.4利用水庫防凌
小浪底水庫和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再輔以東平湖水庫,能夠有效控制黃河下遊河道的流量,消減凌汛期河道的槽蓄水量,控制開河期凌汛流量,減輕對黃河下游的凌汛威脅。利用水庫發電泄流水溫,使水庫下游一定距離的河段不封凍。
4.5分水分凌
把受冰凌阻水而壅蓄在河道中的部分水量,通過沿岸涵閘或分水工程,有計劃地分泄出去,有效減少河道內的槽蓄水量,消減凌峰流量,避免冰水泛濫成災。為此,凌汛期間,要搞好涵閘檢修及渠道清淤,封凍前泄空渠道,避免渠道存水結冰後,在開河期分水時造成渠道卡凌。涵閘凌汛期引水要統一調度,實行計劃引水,保持適宜的河道流量,促使凌情向有利於防凌的方向發展。在下游狹窄河段,為解決凌洪威脅,可利用南、北展寬工程進行分凌,根據臨時卡冰情況,一旦需要,開閘分凌,減輕冰凌威脅。
4.6破冰防凌
破冰對黃河防凌至關重要,在歷年的防凌工作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根據冰凌的發展情況,在開河期,確需破冰時可採用炸葯爆破、打冰、炮擊、撒土等方式,其中炸葯爆破法是較為有效、實用的破冰方法。其作用是擴大斷面、增大排冰能力,疏導冰凌的下泄,減少冰凌堵塞。實施爆破前,需准備一定數量的防凌機械和破冰工具,事先詳細勘察封冰河段的河勢溜向,根據冰凌預報、河道封凍、斷面過流等情況,制定爆破計劃。爆破隊員要熟悉破冰技術和安全操作規程,按照「寬河道不破、窄河道破」的原則,選好破冰河段,預測可能形成冰凌卡塞、產生冰壩的河段,掌握破冰經驗和注意事項,嚴格實行崗位責任制,選擇好破冰時機,確保爆破工作的順利實施。
5建議
黃河防凌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冰凌的變化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凌情預報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凌汛期黃河流量小,防凌意識差,加之黃河下遊河道寬淺、彎曲、游盪多變的特點,一旦出險,取土、搶險困難,防凌難度會進一步增加。建議,在今後的防凌工作中,加強領導,嚴格實行地方行政領導負責制,建立健全各項責任制和防凌工作制度,強化防凌意識;在防凌實踐中,熟練掌握防凌業務知識,逐步認識和掌握凌汛的演變規律,積極研究防凌搶險方法,提高搶險能力;加大投入力度,逐步修訂和完善防凌預案,增強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各相關單位相互配合,提高凌情的預報、測報水平,協調好防凌、發電、灌溉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好搶險和灘區群眾的遷安救護與救災准備,搞好物資、交通、通信等各種後勤保障工作。結合當年凌情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的防凌措施,齊心協力,確保黃河下游凌汛安全。
J. 哈爾濱水庫有多少
1461個
哈爾濱周邊水庫釣場簡介
龍鳳山水庫:
大型水庫,位於氂牛河中游,五常縣城東南50公里,1958-1963年建,國家投資4259萬元,
雙鳳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方正縣黃泥河上,距縣城十公里,1958-1965年建。控制流域面積175平方公里,壩長0.95公里,壩高11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做養魚之用。養魚水面5000畝,產全國名貴魚「方正鯽」。
魚種:方正鯽、鯉魚、草魚、鯰魚、彭德鯽等。
東津水庫:
別名:《津河水庫》。中型水庫。位於綏化市東部津河上,1958-1965年建,控制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壩長900米,最大壩高9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事養魚,養魚水面3200畝。
魚種:以鯉魚、鯽魚為主。
釣魚費:每天10元。
最佳垂釣季節: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新城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延壽縣石頭河上,1958年至1969建,控制流域面積99平方公里,壩長0.42公里,壩高18米
關門山水庫:
位於延壽縣的六團鎮,距哈市210公里,途經賓縣、勝利、會發,1983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90平方公里,壩長0.5公里,壩高18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做養魚發電。
小柳河水庫:
香磨山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木蘭縣東興鎮,距哈爾濱190公里,途經八彥縣,木蘭的東興鎮。水庫距東興鎮六公里,1971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388平方公里,壩長0.75公里,壩高22米,以防洪、灌溉為主
三股流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尚志市石頭河,因有石頭河、亮河、螞蟻河三條河流入這個水庫,故起名叫三股流。1942—1945年是日本鬼子用勞工建成,它的控制流域面積73公里,總庫容量4750萬立方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做養魚之用,養魚水面2500畝。2004年放養草魚、鯉魚、鯿花及鱅魚,2005年最大鯿花已達三斤多,鯉魚四斤多,鱅魚四斤多,坐堂魚以草魚為主,釣上的最大28斤。05年因水大垂釣效果不太好,沒出多少大魚。在9月初時我和幾個釣友去了一趟,釣了一天一夜每人均收獲在40斤左右。看起來06年那的魚情能不錯,最佳垂釣時間6月末至7月末。八月份開始漲水,釣鯽魚效果好。此庫山清水秀是休閑釣的好地方。
柳河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慶安縣城50公里,距哈市220公里,途經綏化、慶安。1960—1970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66平方公里,壩長2.2公里,養魚水面7000畝,魚種以草魚、鯉魚、鯽魚、鱅魚(白鰱、花鰱,花鰱俗稱胖頭),最佳垂釣季節六月末至七月中旬。05年放養了毛爪螃蟹,每個垂釣者都能無意中釣到十個八個螃蟹,有的釣友用一把2.7米的桿專釣螃蟹,一天能釣七八十隻,單只重一兩以上。最佳垂釣季節收費一晝夜40元,擺渡費每人10元,免費存車。此庫用海桿垂釣上大的,一般都在十斤以上。手桿宜用6米3以上的桿。筆者05年去了兩次,(八月上旬和八月下旬)第一次釣了十五條約有三十多斤,第二次由於漲水只釣了十多斤鯽魚和十多個螃蟹。同行的釣友用海桿釣了一條十多斤以上的大魚,因收線時魚串到水面的柳條通里,線斷魚跑!可惜他和魚博鬥了一個小時,呵呵……。
共和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樺楠縣倭肯河之流雙龍河上,1958-1980年建。控制流域面積168平方公里,壩長0.89公里,最大壩高10.9 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事養魚。養魚水面8900畝。
筆者04年六月到雲山水庫垂釣,因封庫返回時在公路上看到了這個水庫有人在垂釣。
我們下車看到他們釣的大多數是小鯽魚,收費一天5元,哥幾個操竿在那釣了小半天,總共5人釣了有3斤多魚吧。最大的有二兩,該庫年年放魚,年年打魚。我們釣的魚那是漏網之魚啊。
蛤蟆通水庫:
大型水庫,位於寶清縣東部,撓力河支流蛤蟆通河上游,1958年至1974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472平方公里,壩長0.8公里,壩高13.1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做養魚之用,養魚水面2.64萬畝。該庫設有旅遊區和垂釣區,宜乘火車前往,途經密山、虎林在迎春火車站下車,換乘公汽直達水庫。該水庫隸屬於853國營農場,設有水上民警隊,負責保護旅遊和垂釣者的安全,旅遊區的船隻不得進入垂釣區,以保證垂釣者不受干擾。魚種以鯉魚為主,還有草魚、鯰魚、黑魚並有扁型白鯽魚(該鯽魚形狀如邊花魚、味道極其鮮美)。最佳垂釣時間六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最佳釣點*群山的岸邊。山的對岸有一米多厚的漂伐,魚雖然很厚但不安全,望釣友勿去。此庫宜駐釣,並有魚商收魚,魚價很高。駐釣需備豆餅打窩,竿長5米4以上。水庫還賣月票、年票,相對比日票要便宜的多。由於該庫屬於國營農場,治安很好。真乃人好、山好、水好、魚更好。
大興水庫:
小型水庫,位於五常市南27公里處,1958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壩長0.54公里,最大壩高20米
距哈爾濱160公里,途經五常、杜家、山河屯。
魚種:鯽魚,鯉魚,鱅魚為主,其它為雜魚。
最佳垂釣季節:六月中旬至月末。
釣費:一天10元(旺節20元)。
水庫臨近山河屯林場,三面環山,風光怡人。由於有多處山泉溪水流入庫內因而水質清澈、甘甜可口。
大壩及水庫長大約一公里內均可垂釣,大壩水深在5米左右,兩邊山凹處一般水面寬30多米,長100多米,水深2米左右。由於凹處多,鯽魚繁殖較快,從而那裡是釣鯽魚的好地方,鯽魚都在0.2斤以上,大一些的都在深水處。
該庫設有管理處,治安良好。當地居民也平易近人熱情好客。釣友們有時間可到那裡享受一下垂釣之樂。
紅星水庫:
中型水庫,位天阿城市阿什河之流海溝河上,1958-1975年建。流域面積114.8平方公里,壩長0.47公里,
對於釣水庫來說,我認為在五月份釣魚,紅星水庫是首選(其它的水庫都在六月份以後)。其原因是:
一、由於雪融化山水入庫,這里的魚開口早。
二、作為中型水庫,這里距哈爾濱路程短,僅有40多公里。
三、道路平坦,走高速和阿城老路都可。
四、山水相間,庫的周圍都可以做釣點,釣深、釣淺、熱鬧、清靜都有選擇的餘地。
泥河水庫:
大型水庫。位於呼蘭河支流泥河下游,在呼蘭區、蘭西縣、綏化市三地交界處。1975-1978年建,曾投資2323萬元。控制流域面積1515平方公里,壩長4.31公里,最大壩高6.2米,以防洪治澇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綜合利用。養魚水面1.5萬畝。
距哈爾濱70公里。途徑呼蘭走綏化老公路,在里程碑52公里處向左捌9公里即到。
石人溝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雙城市萬龍鄉保國村,距離哈爾濱128公里,途經雙城的希勤、韓甸、萬隆三鄉,水源引自拉林河。1958年—1960年建,控制流域面積540平方公里,以灌溉為主,是引拉工程的調蓄水庫,養魚水面1.5萬畝。由於是拉林河水,該庫的魚毛皮特別好,垂釣以鯉魚鯿花為主,馬口、鯰魚、鯽魚為付,魚餌用該湖的蝦釣效果甚佳,商品餌以腥型和荒食為好。可常駐釣,但要千萬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大興水庫:
小型水庫,位於五常市南27公里處,1958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壩長0.5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