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傳統原生態

傳統原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2-19 19:59:53

❶ 傳統生態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傳統生態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天人合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人與自然關系專是一個具有豐屬富內涵的命題。如何把握這個命題的基本內涵和思維模式,是認識和理解傳統生態思想的關鍵。正是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辨和追問中,奠定了傳統生態思想發展的基礎和脈絡。

(1)傳統原生態擴展閱讀:

傳統生態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天人合一」的原因:

1、天人合一是傳統生態思想的核心價值觀。

天人合一強調物我一體,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追求天地人的整體和諧。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包含「天道」、「天意」、「天命」、「最高主宰」、「客觀規律」等含義。

2、追求主客觀世界的和諧與平衡是傳統生態思想的倫理體現。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通過人與物之間的和諧從而促進和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體現。它要求人們關愛自然,關心人之外的事物,不斷賦予客觀世界的主體性特徵。

3、遵從自然規律、強調強本節用是傳統生態思想的重要內容。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農業社會,以農耕方式為主、以農為本,農業生產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而農業主要「靠天吃飯」,農業生產受到天氣、土地、環境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必須要遵從自然規律,與自然節拍相符合。

❷ 什麼是原生態食品求解答

所謂「原生態食品」,就是自然賦予作物的最本原的一種生活狀態,它的基本要義至少應該包括遠離技術性和遠離操縱性,其凸顯的特徵應該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作物「喝」的水,自然是天上的雨水;作物「吃」的肥,自然是不會污染環境的有機肥;而防治病蟲害主要靠輪作、稀植和放養青蛙、殺蟲蟎、七星瓢蟲等害蟲天敵,決不會施用化學農葯。
濟南紹而老家農場主打「原生態」概念,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做到「自然」
基地所有的農田都經過3年的漫長改良期,在此期間使用的有機肥料,全部是經過無病菌處理後的禽畜糞便、土雜肥和生物肥料等,土壤中原有的化肥農葯等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殘留物全部殆盡,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食品種植良田;
基地的「太湖」豬生長周期遵循了原有的自然規律,出欄期均在12個月以上;散養的土雞生長周期都在1-3年,遵循其自然生長規律,食物來源於山體植被中天然生長的雜草、昆蟲等,保證了肉製品質;
這里的五穀雜糧均採用傳統石磨、冷工藝加工,消除了電磨加工轉速快、溫度高給產品品質帶來的影響,保障了產品的營養品質和醇香;
基地種養物種所需水源均是經過處理的深井地下水,無任何污染,均達到了飲用水的標准,物種品質得到充分的保證;此外,老家農場使用藍黃板、換地不重茬等物理方法為蔬菜抗蟲,完全杜絕農葯。「回歸原生態」、「有機無污染」,這已經成為老家農場在濟南生態農場業界的生存之本。

❸ 傳統民歌是原生態民歌么

傳統民歌不是原生態民歌
傳統民歌是相對於創作民歌而言的,即一般意義上的民歌,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為表達情感、反映生活或傳授知識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名為「傳統」,是相對近現代音樂工作者用民歌曲調填詞、改編而成的創作民歌而言的。一般意義上所說的民歌,都指傳統民歌。在以下的論述中,為簡便起見,都從這個意義上使用。
民歌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並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改、加工和提煉,從而又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❹ 原生態文化是什麼

沒有被現代社會影響的古老的歷史、生活習俗。

❺ 什麼是原生態

原生態:

原生態簡單說就是沒有經過藝術加工的音樂形態, 原汁原味的原生狀態。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❻ 八百年原生態民俗傳承為何不易

23日凌晨4時,今年67歲的橫河鎮老藝人羅偉鴻就起床了,他要迎接第一撥來版接燈的隊伍,一直到中權午12點,才把最後一支隊伍送走。接到燈的隊伍,先到鎮上給自己的鄉親拜完年後,才各自回到村裡,長者會在村口放鞭炮接燈,一直迎到村裡的祠堂里,然後用紅色繩子把燈吊起來。最後,大家在各自的村祠堂前擺圍桌熱熱鬧鬧吃上一頓。正月初八的禮儀才算完成。

黃張炳家位於橫河市場上的大粄店,做大粄堅持了20多年,也幾乎成了鎮上人首選的買粄之地,今年,黃張炳家的大籠粄都要提前一周訂做,大的一個賣到330元,賣了一百多個。

❼ 什麼是原生態人

原生態,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最近廣泛的流傳在各種媒體之間。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新說法。

其實原生態藝術活動在民間已經發展許久了,因其質朴自然,而顯得清新、真實。原生態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最近一兩年似4月的和風細雨慢慢的滋潤著中國大地。

原生態最早是出現在對張藝謀《印象•劉三姐》的評價上。那個時候,張藝謀以桂林的真山真水為舞台,讓當地的農民盡情歡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態藝術表演就這樣被人們所發現。楊麗萍和她的《雲南印象》則把原生態表演發揚光大——雲南的當地人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風姿,擠進了電視和熒屏,和千家萬戶見面了。從那時起,原生態才正式發芽了。而央視「春晚」阿寶的出現,算真正使「原生態」有了正式的名分,結出了褒貶不一的酸甜苦澀的果實。原來被一些所謂的專家所不齒的「下里巴人」散發出了強大的魅力!純朴的吟誦以一種朴實藝術的新形態走向了舞台,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而在「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原生態唱法又被給予了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並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藝術的行列。也許,這株新型的野花將成為一門藝術領域的新星,從此將走入大家的音樂,走進千家萬戶。

【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原生態歌曲,原生態歌曲是一種結合民間藝術、民俗,未經過商業化、有自己獨特文化、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鄉土味十足,未經過任何修飾.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原生態民居】

《網路全書》上寫著:民居,近代將宮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築統稱為民居。所謂民居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民居分為現代民居和傳統民居,傳統民居又分為原生態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建築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較好傳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態民居。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還在於它們承載著原汁原味的鄉土生活,承載著原生態環境的歷史印記。

【原生態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仿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於生產生活的舞蹈。

【原生態民歌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

(一)當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重新認識到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魅力時,無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自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現代化的大都市中,在商品社會時尚文化的沖擊下,我們距離原生態民歌越來越遠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很難有機會領略純正民間歌謠的韻味,更無法真正體驗獨具審美特徵的原生態民歌充滿質朴個性的文化傳統及其豐富內涵,因而勢必形成群體價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態」本意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種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是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飽滿的文化內涵,它和歷史文物一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原生態民歌失傳最快,保存更困難,應該優先得到保護。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對文物遺存的保護中,原生態民歌總是被遺忘的對象。

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流行文化的沖擊,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演唱環境。一些民歌的功能喪失了,附著在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隨之萎縮。今天,民歌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是歷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亡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不少優美動聽的民歌也隨之而去。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個民歌博物館的消失。由於缺乏明確的教育思想引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堅持教唱原生態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會唱本民族的民歌。而以傳承和傳播音樂文化為己任的專業教學領域,在經歷了「文革」時期對民間音樂的全盤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對原生態民歌的強烈沖擊後,原生態民間音樂教學漸漸被邊緣化了,民歌、戲曲、曲藝課程越開越少,甚至被無端砍掉。專業院校少有可供學習和參考的音像資料,去民間采風沒有經費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和五花八門的民歌新唱。很多學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媒體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從不去認真學習民間傳統風格和技術,因而民族聲樂學生民族藝術營養嚴重不足。

(二)在沒有任何媒體宣傳造勢的情況下,一張將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簡單上口的流行元素創作而成的唱片的暢銷,使一些唱片公司發現了對民歌進行風格化再包裝的商機,紛紛將觸角深入傳統原生態民歌,挖掘民族音樂的時代審美內涵,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商業利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強大推力,使流行音樂領域出現了傳統音樂題材和風格復歸的強勁趨勢,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開始以民間傳統音樂為素材,大量寫作「民族、古典、流行音樂語言三位一體」的「民歌翻唱」或民樂改編式的作品。這種所謂的「新民樂」,不同於傳統原生態民歌單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從民族民間的歌謠中汲取靈感,並大量借鑒了歐美爵士、藍調、說唱樂等特點。在經歷了20世紀城市文化中民族音樂的低迷之後,「新民樂」演唱會出現了少見的火爆場面。「新民樂」的興起,作為「樂失而求諸野」的特殊音樂文化現象,表明了國人力圖擺脫文化價值「中心」論的偏頗,追求傳統文化價值復歸的趨勢。「新民樂」對原生態民族音樂元素的吸收與改造,不失為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專業音樂人採用大量民歌素材,創作了許多具有較廣泛影響的優秀的民族風格音樂作品,於是人們誤以為專業化創作才是民歌發展的成功之路,只有糅進現代音樂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更有甚者,近年一些民歌節的組織者在「創新」的旗號下,僅僅從票房價值和經濟效益出發,將民歌的外延無限擴大,隨意捕捉幾個題目,請幾個洋人和大腕,演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個名為「民歌節」的藝術活動,徹底變成了商業化炒作。

誠然,傳統應當是變化發展的活的生命體。作為我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形式,民歌必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理當得到鼓勵。然而,創新必須對原生態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有真切的關懷。民歌創新與發展,絕對不能以丟掉民族藝術的個性特色、顛覆傳統藝術、迷失文化精神為代價。從鄉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轉變,歷來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趨勢。然而都市民歌的繼續發展,必須不斷從原生態民歌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是城市民歌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專業音樂工作者民族風格歌曲的創作,對於中國民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無疑仍將是維系原生態民歌與現代社會生活的一條重要的紐帶,是中國民歌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那些以出格為己任,視怪異為創新的「民歌」創作,決非中國民歌發展的方向。

(三)我國各地的原生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眾多的民族、豐富的民族語言和獨特的民俗風貌,孕育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民歌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收集的「十大集成」里,中國民歌的搜集量多達40萬首。這樣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優勢,在世界各國中也比較少見。原生態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過程最精煉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續生長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態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歌,不斷探索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適應性轉型。然而,那些依附於農業社會典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隨著經濟轉型而「發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須採用博物館式的保護,必須維護民歌原有的生存環境,讓民歌在屬於自己的生態空間生存發展。

❽ 微信小程序與傳統原生態的APP的區別在哪

  1. 小程序簡單,價格低,開發周期短。

  2. APP復雜開發周期長,功能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