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陸渾水庫
A. 南洛河的水利開發
灌溉工程
洛惠渠灌區,分布於縣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安區張坪鄉磨溝口引洛河水至城關鎮張曹村,全長63.2公里。灌區轄保安、永豐、兌山3區和城關鎮、衛東鎮計9鄉(鎮)52個村。設施灌溉面積3.8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22萬畝。屬全縣規模最大、灌溉面積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黃柏川,人畜飲水都困難。」建國前,梁塬人民深受無水之苦,夢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中共洛南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根據群眾迫切要求,著眼洛南的經濟建設,作出興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決定。經過勘測設計,上報省、地批准,於1958年9月5日動工。當時抽調幹部40名、民兵3000名,以軍事編制組成洛惠渠工程戰斗團。由縣長張東任團長,縣委書記馮培智任政治委員,縣武裝部部長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員,並具體負責全部工程。戰斗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攀岩鑿壁,先後打通雞關山、老虎岩、龍山岩、神仙洞等26座懸岩、29處峻嶺,於1959年9月開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動員萬名勞力、百名幹部開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開通。12月16日在席窪工地舉行通水典禮,中共商洛地委書記王傑到會祝賀,商洛專員公署專員郭茂生剪綵。《陝西日報》報導消息並發表社論,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新聞紀錄片。
主渠建成後,又進行了4次續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溝段,開鑿隧道934.6米,裁彎取直,甩掉了張塬一段滲漏乾渠,縮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溝至鼓樓河隧道1826.8米,並修築了排洪橋等配套工程,使鼓樓河水庫死庫變活庫;1976年擴建中乾渠,從辛岳水庫至李灣8.3公里,南低乾渠從焦村後峪至四皓中學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從龍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溝又修築了一條隧道,使總乾渠縮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後,每年為鼓樓河、辛岳、李村3個總蓄水量590萬立方米的水庫和90個總蓄水量72萬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時在下游打機井27眼,建抽水蘸20處、流動噴灌站63處。
該工程總投資85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681萬元,社隊自籌169萬元,總投工131.5萬個。在工程進行中張永銀、姚生成、張吉才等16人光榮犧牲,閻孝敏等6人因傷致殘。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國家立項,省、地、縣共同投資,在灌區興建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
防洪工程
民國年間,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嶺黃沙伴水壓田,洪澇災害經常出現。1956年,白洛鄉楊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群眾在洛河灘築起河堤,植樹萬株,辦起了林場,保護農田千餘畝。保安鄉黑潭村、靈口鄉焦村等地仿效這一做法,沿河砌築石堤,堤外栽楊柳,堤內栽桑樹,興利除害,一舉兩得。七十年代末,全縣開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組織力量對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進行了統一規劃,採取干砌(少數險段漿砌)石壩,壩外植樹、壩內造田的方法組織沿岸群眾施工,建成防洪堤壩1845處,總長210公里,保護、新造農田10萬余畝。保安、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黃坪、靈口、廟灣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堅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河水利開發歷史悠久。《水經注·谷水注》稱,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有湯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清代洛陽縣有周陽渠、五龍渠、通濟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興渠、永通渠、古紅渠、任解元渠等。民國時,盧氏、洛寧、洛陽、偃師、嵩縣、伊川6縣共有灌渠49條,灌區多為數百畝,萬畝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協濟渠、洛宜渠5處。6縣共有灌溉面積19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洛河水利得到進一步開發。1949~1955年整理舊渠,開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庫、打井、開渠全面展開;1961年以後調整、鞏固已有工程,走向穩步發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內,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9座,小型一類水庫73座,小型二類水庫179座,總庫容16.5762億立方米。(一)伊河陸渾灌區,陸渾灌區因自陸渾水庫取水得名。灌區分布在嵩縣陸渾水庫兩岸、臨汝縣汝河以北、伊川縣焦枝鐵路以東和伊河西岸先鋒、順陽二渠以西及偃師縣南萬安山北麓。庫區以上有伊北、伊南兩渠,渠首分設在嵩縣南紙房鄉西伊河兩岸,徑引伊河水東北入陸渾水庫兩側。庫區以下有總乾渠1條,分乾渠3條,全長298公里。乾渠和總乾渠均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設計灌溉面積134萬畝。80年代灌溉面積40萬畝,最多達60萬畝。(二)伊東灌區,伊東渠原建於1924年,渠長9公里,灌地6000畝。1950年和1951年擴建後,渠長22公里,灌溉面積增至1.8萬畝。1959年二次改建,渠長31.5公里,設計引水11.7立方米/秒,實引水8.5立方米/秒。灌區范圍為乾渠以北,伊河東、南,陶化店以西,偃師縣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70年代實灌面積8萬畝。(三)洛寧縣引洛灌區,分布於洛寧縣境之洛河兩岸,北岸原有乾渠2條,1967年連二渠為一,總長38公里,重建長水渠首閘,總稱洛濟渠。南岸乾渠1條,長41公里,稱洛濟南大渠。二渠分灌長水鎮以下洛寧境內洛河兩岸河川地,灌溉面積7萬余畝。(四)宜陽引洛灌區,灌區分布在縣境洛河兩岸,有乾渠4條,總長72.1公里,總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陽縣和洛陽市龍門5鄉48村地5.08萬畝。(五)洛陽南郊南渠灌區,位於龍門以北、洛陽市區以南伊、洛夾河地區,有耕地面積約14.5萬畝。灌渠多以洛河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總長34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大清渠為大新渠,把古洛渠並入大明渠,統稱為洛南渠。灌溉面積1950年7萬畝,1964年12萬畝,1980年8.5萬畝。(六)中州渠灌區,959年開鑿,渠長50公里,灌溉洛陽市郊、孟津、偃師8.4萬畝。
B. 伊河的河道治理
伊川縣境內,伊河沿岸多山,河床落差大,河道極不穩定;下游支流多,匯水面廣,一到汛期,洪水暴漲,泛濫成災。建國前,沿河群眾為了生活,也曾自發組織起來,搞些零星治理,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冬春築堤修石垛,夏季即被洪水沖毀,勞民傷財,所以,人們稱伊河為「瞎龍河」。20世紀60年代起,沿河群眾開始修復何堤,初步治理出2萬余畝新老灘地。但由子缺乏全面規劃和組織,在治理方法上各行其事,上下游、左右岸之間你擠我頂,出現了不少難以解決的爭灘造地糾紛。在工程措施上,隨河就勢,修堤圍灘造地,且工程質母差,無論順堤橫堤,全部為沙石料堆築而成,均系臨時性措施,工程修建位置不當,結果造成堤壩常被沖垮。由於工程修建位置不當,加劇了河道縱橫向變形,群眾稱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嚴重威脅村莊和群眾的安全。自20世紀70年代起,伊河幹流治理才逐步開始以加強堤防為主的治理方式。到1985年底,伊河兩岸已有堤防77公里,改灘淤地2.97萬畝。
嵩縣境內,伊河河床落差大且寬窄不一,汛期水勢兇猛,主流左右滾動,危害兩岸村莊、農田。崖口以下,河道展寬,水流漸緩,泥沙沉積,河床逐年抬高,汛期洪水泛濫成災。1954年和1963年,河南省水利廳技術人員曾兩次對崖口至樊店、崖口至高都河口進行系統治理規劃。1964年,洛陽地區對陸渾以下河段做了治理規劃,本照「除害為主、結合興利」的方針,開展河道治理工作,到1986年底,除陸渾水庫和青溝水庫外,在伊河一、二級支流上建小型水庫16座,沿河改灘23處,修壩42公里,造地283公頃,保護村莊10個1.6萬人,保護耕地900公頃。1987年後,河道治理速度加快,規模加大。陸渾水庫以上的舊縣、大章、德亭、何村、紙房、城關和水庫以下的田湖臨河鄉鎮先後在伊河沿岸建成石料漿砌堤壩。1995年10月28日,城區伊河北大堤整治工程開工。土地局、螢石礦、高都川沙金礦、祁雨溝金礦、店房金礦、前河金礦、水利工程隊7個單位運用機械化施工,堆築土石方22.35萬立方米。1996年3月20日始,何村、紙房、城關、庫區、大坪、閻庄6鄉鎮萬余名勞力對堤壩迎水坡進行護砌,當年10月完工。新築伊河大堤從伊河橋至北店街賈寨川口,長1430米,壩高6.12米,頂寬12米,迎水坡比1:1.3,背水坡比1:1.5,分設4道涵洞。2000年底,伊河堤壩建設總長108公里,保護人口5萬餘人。 陸渾水庫,位於伊河中游的嵩縣境內陸渾卡口處,1959年12月動工興建,1965年8月竣工,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灌溉、發電、養殖、城市供水和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1)型水庫。修建陸渾水庫,由嵩縣、伊川、汝陽、偃師、臨汝、鞏縣、孟津、宜陽、新安9縣的8萬民工參戰,歷時6年,斥資1.38億元。水庫建成後,庫容達到13.2億立方米,淹沒嵩縣伊河川區3348公頃肥沃良田。嵩縣人民為陸渾水庫的修建作出了巨大貢獻,保障了伊河下游城市、村莊、耕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黃河安瀾。陸渾水庫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至2000年底,利用水庫資源所產生的效益,僅防洪減災、灌溉發電、城市與工業供水5項累計達60.9%億元,是水庫建設成本的60倍。同時也使嵩縣獲益匪淺,1986年-2000年,嵩縣利用水庫水域進行水產養殖,累計收益近億元;依靠水庫景區進行旅遊開發,收益超過4000萬元。陸渾水庫已成為嵩縣水產養殖、旅遊開發的亮點。
青溝水庫,位於伊河支流焦澗川九峪河上,為中型水庫,庫容1035萬立方米。 伊河幹流穿過嵩縣境,入境處海拔365米,出境處降為150米,落差215米,平均比降5.9%,境內水力蘊藏量4.12萬千瓦,可開發量26752千瓦,已開發17488千瓦。伊河電站梯級開發規劃幹流水電資源共分16級,其中栗川境內10級,嵩縣境內6級7站,分別是:前河電站、(3000千瓦,已建),任嶺電站(2000千瓦,規劃),山峽電站(4100千瓦,規劃),栗子坪電站(1600千瓦,已建),新城電站(320千瓦,已建),陸渾水庫電站(10650千瓦,已建),鋪溝電站(1600千瓦,已建)。陸渾電站為調節式,其餘均為徑流式電站。
明白河屬伊河支流,發源於車村鎮銅河村,穿架川縣合峪鎮再人篙境,幹流長35公里,總落差1100米,流域面積353平方公里,分四級開發,童子庄水庫為該河控制工程,控制流域面積35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7411萬立方米,電站裝機150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564.9萬千瓦時,水庫上游規劃有三級電站,均在欒川縣境內。
前河電站,位於舊縣鎮伊河幹流,是洛陽市中小水電規劃伊河幹流梯級開發第八級電站。1993年完成各項前期准備工作,委託洛陽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完成可行性報告,經黃委會和省水利廳審查通過,列入水利部1994年全國水電開發計劃。1994年8月16日,縣委、縣政府在舊縣召開前河水電站建設現場辦公會議,省水利廳副廳長李日旭出席,成立以縣長李占朝為指揮長,縣委副書記劉湖鏡為政委,有關鄉鎮及部門領導為成員的前河電站建設指揮部。10月23日,前河水電站開工。採取分段承包的施工形式,廠房樞紐由省水電工程二局承建;渠首壩由洛陽市水利工程處承建;渠道和隧洞開挖以民工建勤形式,由舊縣、大章、德亭3個鄉組織民工專業隊施工。1997年10月竣工發電,實際完成投資3670萬元。電站採用徑流式引水,在明白河匯入伊河處下游築壩,引水渠全長1900米,總裝機3x1000千瓦。電站由攔河樞紐、引水渠道、電站樞紐三大部分組成。渠首樞紐由渠首壩、沖沙閘和進水閘三部分組成。渠首壩為砌石連拱壩,壩頂高程436米,最大壩高19.3米,壩頂長131.5米,共設八跨連拱,中心跨度14.5米,壩頂以上調蓄採用插鋼板控制,進水閘和沖沙閘均布置在壩左端。引水渠全長1936米,全線隧洞4座總長1146米,渡槽2座82米。電站樞紐由壓力前池、壓力管道、廠房、升壓站、尾水渠等組成。前池長17米、底寬20米、容積2390立方米,設計水位434.91米。三條壓力管道用現澆鋼筋鹼管。主廠房長27.07米,高19.34米,布設3台單梁吊車。
山峽電站,1994年7月,完成勘測設計,委託省水電公司編制《山峽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裝機容量4800千瓦,總投資4000萬元。1995年11月10日,在洛陽市水利局召開山峽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會。1997年10月,舉行山峽電站開工典禮,因資金不到位,2000年尚未動工。
大清溝電站,為伊河水力資源梯級開發工程之一,是20世紀末欒川縣內最大的水電站。築攔河壩引水,流量7.5立方米/秒,渠長2.27公里,水頭27米,裝機3x500千瓦。1975年11月動工,1980年8月建成,運行正常。年發電量630萬度。1983年大清溝至縣城架設35千伏輸電線路竣工,並入電網。 陸渾灌區,總灌溉面積89333公頃。1986年,總乾渠自陸渾至汝陽縣內埠,全長45公里。東一乾渠自內埠起經伊川、偃師、鞏縣至榮陽汜水河,全長138公里;東二乾渠自汝陽縣內埠至汝州市安溝水庫,全長52公里。1994年修建西乾渠,自梁圪壋至伊川縣鴉嶺,全長64.7公里,設計流量每秒12立方米,灌溉面積11180公頃。
青溝灌區,建於1962年。1986年,灌區轄閻庄、大坪、庫區3鄉19個村,干、支渠全長34.53公里。總乾渠自青溝水庫至大坪鄉三圪壋,長5.52公里、斷面寬1.5米、高1.8米。一乾渠從三圪壋分水閘至庫區鄉常店,長10.27公里;二乾渠自三圪壋分水至大坪鄉宋嶺,長8.14公里;三乾渠從主幹渠大坪鄉亂石扒至閻庄鄉黨灣,長10.6公里。1987年3月,三乾渠渠首以下護砌500米。1988年4月,一、二乾渠共2500米渠段擴寬加固(1米寬x0.8米高),其中一乾渠擴寬1500米,二乾渠擴寬1000米。1995年3月,縣撥款5萬元,對渠道全線清淤。2000年,以工代賑投資20萬元,對總乾渠和一、二乾渠進行硬化,共硬化渠道1150米。2000年底,青溝灌區干支渠全長102.9公里,其中總乾渠5.52公里,支乾渠36.8公里,灌溉面積1487公頃。
伊北渠灌區,位於伊河北岸的何村、城關、庫區3鄉鎮,建於1958年3月,原名「躍進渠」,由香爐石伊河北岸引水過箭口河、蛤蟆崖、小河溝、於溝河、縣城、高都河、吳村河等,終點為陸渾嶺,全長20公里。設計灌溉面積747公頃,後因陸渾水庫蓄水,部分渠道被淹,1986年實際灌溉面積280公頃。1988年,山城輸水洞塌方堵死,伊北渠僅剩山城洞以上部分,長約8公里。1990年,投資10萬元,對箭口河倒虹吸設施進行修復改建。1993年,城區內渠道因城區建設被加蓋佔用。為保證渠道暢通,縣政府本著「以水養水,以渠養渠」的原則,下發《關於加強伊北渠縣城段開發管理若幹事項的通知》,規定誰利用渠面建房,誰負責繳納每年每平方米6元的清淤費,因種種原因,此項費用歷年難以收取。至2000年,伊北渠的實際灌溉面積147公頃。
伊南渠灌區,位於伊河南岸,其前身為「樂豐渠」,流經紙房、庫區兩鄉,渠道自香爐石至庫區鄉崗上村,全長10.8公里,有效灌溉面積320公頃。1986年11月,修復紙房村渠段小水電站,裝機26千瓦。1987年渠首引水渠沿坡向上延伸1428米。1992年後因連年乾旱,渠水減少,旱時上游攔蓄澆地,渠水難以流到下游,加之渠道老化,下游村因不能澆地而拒繳水費,造成渠管所收不抵支,職工被迫輪流放假。1998年2月,伊南、伊北二所合並,改稱伊南、伊北渠道管理所。
C.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治黃成就
從1946年到200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理黃河事業走過了年光輝歷程。
從解放區人民群眾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進行不屈不撓的治河斗爭,到新中國成立後研究探索新的治河道路,揭開「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歷史新篇章;
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黃河規劃,興起「除害興利,綜合開發」建設高潮,到改革開放時期完成偉大轉折,致力開創黃河治理開發新局面;從世紀之交深入分析新情況、新矛盾,研究解決黃河一系列重大問題,到進入21世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建立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新理念,進行重大治河實踐;
60年來,波瀾壯闊的人民治理黃河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黃河歲歲安瀾,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頻繁決口泛濫的險惡局面
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災難深重,被稱為「中華民族之憂患」。人民治理黃河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下游先後進行了三次大修堤,開展了河道整治工程,相繼修建了三門峽、陸渾、故縣水庫和小浪底等干支流工程;開辟了東平湖、北金堤等分滯洪區,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下游防洪工程體系。
與此同時,加強和完善防汛隊伍組織、防汛指揮調度方案、水文水情測報預報、防汛通信系統等非工程防洪措施。依靠下游防洪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上沿河軍民、黃河職工的努力防守與抗洪搶險,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創造了伏秋大汛60年不決口的歷史奇跡,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沿黃人民災難深重的險惡局面,有力地保障了下游黃河淮海大平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
二、黃河水利水電資源高度開發利用,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歷史上,黃河百害,唯富一套。1949年以前,全流域灌溉面積僅有1200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寧蒙河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流域灌溉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寧、蒙、汾、渭等老灌區通過恢復、整修和改建,各級排水系統逐步完善,古老的灌區煥發了青春。青銅峽、三盛公等大型水利樞紐的修建,結束了無壩引水的歷史,灌溉保證率有了顯著提高。高揚程電力提水灌溉的發展,有效緩解了黃土高原沿河地區乾旱缺水問題。在黃河下游,建設虹吸工程,修建引黃涵閘,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新局面。截至2000年,全流域已經建成大中小型水庫及塘、堰、壩等蓄水工程約10100座,總庫容約720億立方米;引水工程9860處,提水工程23600處。下游修建引黃涵閘96座,建成萬畝以上引黃灌區100多處,平均每年引水100億立方米左右。
昔日山東黃河兩岸的沙荒鹽鹼之地,如今糧棉連年豐收,徹底扭轉了以前東糧西調的局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流域及下游引黃地區灌溉面積發展到 1.1億畝,黃河流域及下游兩岸地區已經成為典型示範灌區和國家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引黃灌溉還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作為西北、華北地區的主要水源,黃河還承擔著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420個縣(旗)城鎮、晉陝寧蒙地區能源基地和中原、勝利油田提供水源保障的任務。據《黃河用水公報》統計,1980年至1995年,黃河沿岸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合計為880億立方米。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還先後9次向天津市遠距離應急供水,輸水量達50億立方米;引黃濟青工程1989年建成通水至1995年底,累計從黃河引水13.5億立方米;向河北省滄洲和衡水電廠供水的引黃入衛工程,向山東省淄博供水的引黃濟淄工程等跨流域供水工程,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黃河幹流峽谷眾多,水力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後,黃河幹流水電資源得到了高度開發。截至2005年底,黃河幹流已建、在建水電站25座,裝機總容量達 1724.54萬千瓦。已經建成的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小峽、大峽、三盛公、萬家寨、天橋、三門峽、水浪底等18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1226.54萬千瓦。正在建設的水電站有拉西瓦、康揚、黃豐、積石峽、炳靈、龍口、西霞院等7座,裝機總容量498萬千瓦。據2004年統計,已累計發電4544億千瓦時,直接發電效益達2000多億元。
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等上游水電站組成了我國目前最大的梯級水電站群,為西北地區的能源開發、開業發展提供了第一動力,有力促進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三、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生態建設效益顯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土高原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02年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初步綜合治理面積累計達到18萬平方公里,共建成淤地壩11.35萬座,建成塘壩、澇池、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興修基本農田9700萬畝,綜合治理營造林草11.5萬平方公里。
20世紀70 年代以來,年均減少入黃泥沙3億噸左右,減緩了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速度。特別是在重點治理區,有一大批綜合治理的小流域,其治理程度已達70%以上,成為當地發展農林牧副業生產基地。
四、多措並舉,綜合治理,泥沙處理與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黃河泥沙的處理和利用,是困擾黃河治理開發的一道難題。從20世紀50年代的「蓄水攔沙」,到60年代通過三門峽工程實踐提出的「上攔下排」;從80 年代概括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理方針,到將「攔、排、放、調、挖」作為處理和利用黃河泥沙的基本方略,黃河泥沙的處理和利用得到重大突破。
加強黃河中游地區的多沙支流治理,千方百計對黃河泥沙進行攔截。黃河中游地區的重要多沙支流有20多條,這些支流是向黃河輸送泥沙的主要通道。僅無定河、皇甫川、三川河、窟野河、孤山川、禿尾河6條多沙支流,每年輸沙量就達4億多噸。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選擇這些支流作為黃河多沙支流的治理重點,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效果。
五、全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實現連續七年黃河不斷流
20世紀90年代以後,黃河下游頻繁斷流,嚴重影響了沿河城鄉人民生活,使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下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生態系統趨於惡化,河口三角洲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針對黃河出現的這一新的重大問題,1999年3月,根據根據國務院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對全河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和水量統一調度,通過採取得力措施,優化配置水資源,精心調度管理,在黃河來水嚴重偏枯的情況下,確保沿黃城鄉人民群眾生活用水,基本保證了流域內經濟用水,連續7年實現了全年不斷流,初步扭轉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連年斷流的不利局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中國水利科學院和清華大學測算,2000年到 2004年五年,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就使黃河流域以及相關地區累計增加GDP1544億元。
六、開展河口治理,保持入海流路相對穩定
河口治理對於黃河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口治理是隨著河口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而不斷進行的。20世紀50、60年代,主要集中在如何解決麻灣到王莊的凌洪威脅上。為了增強防洪的主動性,避免自然改道危害,適時進行了河口尾閭人工改道。
1953、1964年兩次人工改道,對於緩解河口地區洪水、凌汛威脅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D. 引黃入洛的概要
洛陽一直以來從南線引陸渾之水入洛。投資2.3億元的浩大「引黃入洛」工程將完成後,洛版陽將實現從權北線黃河引水入洛。這項工程的實施,使黃河水自黃河小浪底南岸引水樞紐工程自流而出,向南經過穿越邙山的20公里隧洞,被送至位於西工區紅山鄉的澗河支流——金水河水庫,然後通過水庫開閘泄流至澗河,由澗河流入洛河、中州渠;黃河水注入金水河水庫後,另一路往東經邙山渠流入瀍河。這樣,使得黃河水從北部入市區,盤活了整個洛河以北城市區的水系。不僅確保近期洛陽城生態用水的需求,長遠來看還能解決城區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E. 求滎陽市四庫一河規劃!!!!!!!!!!!!!!!!!!!!!!!!!!!!!!!!!!!!!!!
滎陽市「四庫一河」宜居生態園簡介
滎陽市位於河南省中北部,鄭州西18公里,北臨黃河,是隸屬於省會鄭州的一個縣級市,總面積908平方公里,人口62萬人。年降水量645.5㎜,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3℃。
項目位置
索河是滎陽的母親河,位於滎陽中部,屬淮河流域,全長52千米,流域面積336.84平方公里。她如一條玉帶貫穿南北,自南向北三仙廟水庫、丁店水庫、楚樓水庫、河王水庫如四顆明珠鑲嵌其上,地形復雜、風景優美。「四庫一河」宜居生態園項目位於索河中段,南起三仙廟水庫、北至河王水庫,沿索河南北全長35千米,索河中線東西各1千米范圍,研究范圍102.26平方千米,城鎮建設用地面積60.2千米,規劃容納人口約40萬。
項目總體規劃
一、項目規劃理念
以索河為軸線,把自然的山水資源和城市的整體風貌相聯系,通過對濱河岸線資源整合、發掘滎陽歷史文化,打造生命的紐帶、生態的環境、生動的景觀、活力的城市。
二、項目結構規劃
該項目按功能劃分為一帶五區。一帶:指沿索河南北向的的生態走廊;五區包括:萬山生態旅遊區、湖濱度假小鎮區、活力新城區、文化主城區、郊野田園區。
1、萬山生態旅遊區
主要包括三仙廟水庫和萬山周邊地區,功能定位於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科普教育、遊憩體驗為一體的山水旅遊區。以山、水、林、田和歷史遺址的修復,場地優勢的發掘為策略,塑造三仙廟~萬山生態旅遊區。主要布置:濕地公園、濕地探索路徑、岳崗廟、戶外運動中心、萬山野外宿營地、濱湖野營宿營地、萬山索道、萬山觀景台、萬山宗教文化園等景點。
2、湖濱度假小鎮區
主要包括丁店水庫庫區周邊地區,丁店水庫是項目范圍中最大的水庫,功能定位於面向整個中原地區的中、高檔旅遊度假服務區。主要布置:水上游樂中心、半島運動俱樂部、景觀島、河南名人園、溫泉度假酒店、濱湖低密度旅遊住宅、水上游樂中心、丁店服務小鎮、高端企業會所、生態觀光農業、生態運動公園、CCRC社區等景點。
3、活力新城區
該區域北臨中原西路和鄭西客運線,南臨隴海路和丁店水庫,功能定位於現代產業園區。主要布置:體育文化主題公園、產業研發園區、大學創意園、總部經濟園區、節日大道、季節性濕地公園、活力新鎮、城市文化中心、城市體育中心、陽光草坪、居住區等。
4、文化主城區
該區域南起中原路,北至隴海鐵路,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城市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功能定位:為老城區人文旅遊空間,提升居住及商業服務品質,積極保護歷史遺產,優化歷史地區景觀環境,培養特色化的中原文化旅遊空間,是承擔滎陽市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地區。主要布置:中原文化新天地、老索城核心保護區、古城公園、濱河風光休閑帶、勝利渠、金融商貿區、詩歌文化公園、豫劇文化公園、文化創意島、濱水生態居住區等。
5、郊野田園區
該區域位於項目下游、隴海鐵路以北區域。功能定位於休閑、度假娛樂、環境保護。主要布置:大地農場、長春觀、蘇寨傳統民居保護、河王郊野公園、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園、郊野農家樂、郊野森林公園等。
三、交通規劃
結合滎陽市總體規劃和現狀道路體系的基礎上,該項目道路規劃以一環、五縱五橫的干線路網為主幹道,合理布局次幹道和支路、重點地段加密濱河路來完善道路系統。分別形成公共交通系統、步行景觀道路系統,其中交通幹道分為交通幹道、景觀幹道、景觀商業干疲乏、城市快速道、生活商業道路、沿河道路等。
四、基礎設施規劃
1、雨水規劃 通過雨水管道生態草溝收集、部分進行中水處理,部分通過自然生態凈化後排入自然水體。
2、給水規劃 在丁店水庫西部建立一座5000噸供應南部地區用水需要,其它地區與城市供水干管連接。
3、電力規劃 在丁店水庫兩側和楚樓水庫西側各增設一座110KV變電站,保證該區域用電需要,為避免影響景觀,高壓電纜盡量地埋。
4、污水規劃 在沿索河兩座各鋪設一條污水干管,與城區污水干管相連,並在中原西路以南、靠近中原西路處新增一座污水處理廠。
5燃氣規劃 近期以煤制氣為氣源,積極協調「西氣東輸」天然氣氣源,遠期以山西晉城煤層氣及鄂爾多斯天然氣等為氣源。
6、集中供熱規劃 大力發展以熱電聯產為主的城市集中供熱,城區單位自建供熱設施應採取清潔能源為燃料。
五、水源規劃
1、水源現狀 項目區域的內四座水庫總庫容10940萬立方米,其中三仙廟水庫316.2萬立方米,丁店水庫6050萬立方米,楚樓水庫1885萬立方米,河王水庫2257萬立方米。補充水源為區域自然降水,年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為4400萬立方米;降龍渠每年輸水量560萬立方米;勝利渠每年輸水量1060立方米;環山渠每年輸水量252萬立方米。
2、可開發補充水源 近期王河煤礦礦井水、污水處理廠中水;中期南水北調工程水源;遠期陸渾水庫引水。年總輸水量為10069萬立方米。
六、村莊拆遷安置規劃
考慮到沿岸各個村莊的實際情況,拆遷安置政策在與河南省的相關政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採取合村並城、合村並鎮、合村建鎮的思路,發展鄉村旅遊及現代農業,確保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城市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及配套設施。沿索河兩岸規劃范圍內涉及到4個鄉鎮31個行政村,206個村民組,13667戶居民。
七、分期實施規劃
本次規劃計劃分三期實行:首先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集中治理索河沿岸的排污點,改善水質,打造沿索河生態景觀帶。
一期:開發中原西路以南到丁店水庫周邊地塊,通過產業創意園區、體育文化主題公園、丁店溫泉度假酒店、水上游樂中心、企業及私人會所等項目的開發提高並打造地域的形象和品牌。帶動第一輪居住、商業、旅遊項目的招商和開發;
二期:開發中原西路以北到老城區周邊地塊,深化建設濱河休閑風光和老城區的保護和改造,啟動開發中原文化新天地和文化創意島,以點帶線升級兩岸環境,確立索河休閑人文游的主題形象,帶動新一輪的招商和開發,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節事活動、企業活動。
三期:開發河王水庫和三仙廟水庫周邊地塊,伴隨宜居、宜業和宜樂的用地結構的形成,進一步豐富索河兩岸環境的整體形象,以線帶面整合河道空間與城市肌理的銜接,形成滎陽的獨特城市名片。
F. 1、黃河的文明歷史;2、黃河的概況;3、黃河的傳說、故事、成語、歌謠;4、黃河之憂;5、設計黃河的廣告語
黃河知識問答題
中國第2 大河,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古代稱為「河」,
漢書中始稱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川、甘、
寧、內蒙古、陝、晉、豫、魯7 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
公里,流域面積75.24 萬平方公里。
流域概況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42°,東經96°~119°,西起巴顏
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西高東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000~
4000 米,位於西南部的阿尼瑪卿山(積石山)主峰阿尼瑪卿崗日,海拔6282
米,是黃河流域的最高點。中部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崤山、
熊耳山、中條山、太行山脈等山地,海拔1000~2000 米。東部為華北平原和
魯中丘陵,華北平原海拔大部在百米以下,魯中丘陵海拔400~1000 米。
幹流概況①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以上是黃河的上游,流域面
積38.6 萬平方公里,河段長3472 公里,從約古宗列盆地下口計算,落差3464
米,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等重要
支流匯入。
黃河最初的源流稱瑪曲。河出約古宗列盆地,向東穿過茫尕峽谷,進入
有許多「海子」的沮濡灘地,名「星宿海」。在星宿海東部,瑪曲分別從左、
右岸接納扎曲和卡日曲。扎曲較短,水量小,乾旱年份河道乾涸。卡日曲較
長,兩河交匯處以上,卡日曲長20 多公里,當前亦有人認為卡日曲是黃河的
正源。
黃河出星宿海後穿過扎陵湖和鄂陵湖。扎陵湖面積526 平方公里,平均
水深約9 米;鄂陵湖面積61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 米,是中國兩大高原
淡水湖。過兩湖至瑪多縣城附近的黃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 公里,年水量
增加到5 億立方米以上。
黃河嗣後穿行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間的古湖盆和丘陵寬谷,至川、
青交界的松潘草地,東受岷山所阻,繞阿尼瑪卿山作180 度的大彎,折向西
北,重新進入崇山峻嶺之中,在青海東部穿過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等一
系列峽谷,又作180 度大彎,向東流入龍羊峽。
從龍羊峽到青銅峽,黃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峽谷與川地相間。此段河道長910 多公里,落
差1320 米,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可開發水電
裝機容量占黃河幹流的43%,有著名的劉家峽(見劉家峽水電站)、鹽鍋峽、
八盤峽、青銅峽(見青銅峽水利樞紐)和龍羊峽(見龍羊峽水電站)。峽谷
間為川地,著名的有貴德盆地、蘭州盆地、靖遠盆地等。河出青銅峽,流經
寧夏平原,流入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
黃河上游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僅占
花園口站集水面積的30%。但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卻占花園口站的57%。黃
河在蘭州以上大部流經高原,河水含沙量小,蘭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4 千
克/立方米,年輸沙量為1.08 億噸;河口鎮站分別為5.7 千克/立方米,1.42
億噸。
②黃河中游從河口鎮到河南省鄭州附近的桃花峪,流程1200 多公里,落
差880 多米,流域面積34.38 萬平方公里。河流穿行於峽谷中,成為陝、晉
兩省的天然分界線。除河曲、保德等河谷較開闊外,絕大部分河谷兩岸崖壁
陡立,高出水面數十米至百餘米,河道一般寬200~400 米,多急流險灘,有
著名的壺口瀑布。壺口以下65 公里為禹門口(又稱龍門),龍門山和梁山左
右環抱,形勢驚險。出禹門口,河面開闊到3~15 公里,有汾河、渭河、涇
河、北洛河等支流匯入。黃河在甘、寧、內蒙古、陝、晉等省區形成馬蹄形
大彎,到潼關受秦嶺阻擋,折向東流,進入豫西峽谷。過三門峽,河心有兩
座石島,把河道隔成「人門」、「鬼門」、「神門」,古稱「三門天險」,
三門之下有一小島,挺立河中,即為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門峽水利樞紐
工程即興建於此。自孟津縣小浪底以下進入低山丘陵區,河道逐漸放寬至1~
3 公里,是由山地進入平原的過渡性河段。
黃河中游流經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輸沙模數大於5000
噸/平方公里的面積達14.3 萬平方公里,是黃河泥沙主要來源區。含沙量大
的支流,如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三川河、延水、汾河、北洛河、涇河、
渭河等均發源於此。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以及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
干支流,為黃河下游洪水的三大來源區,其中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流域面積
4.2 萬平方公里,有伊洛河和沁河等重要支流匯入,這里暴雨強度大,集流
快,洪峰預見期短,對下游防洪威脅很大。但為黃河兩大「清水」來源區之
一。
③桃花峪以下是黃河的下游,長780 多公里,落差95 米,流域面積2
萬多平方公里。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黃河帶到下游的泥沙
平均約有3/4 被送到入海口,約1/4 淤積在河道內,使河床逐年抬高,成為
世界著名的「懸河」。目前黃河河床一般高出大堤外地面3~5 米,甚至有高
出10 米者。黃河下游匯入的主要支流僅有大汶河等。除山東的平陰、長清一
帶有山地屏障外,兩岸全靠大堤約束。黃河大堤北岸起自河南省孟縣中曹坡,
南岸起自鄭州邙山腳下,兩岸全長1300 多公里。河道上寬下窄,河南段兩岸
大堤的距離一般約為10 公里,最寬達20 公里,沙洲羅列,多串溝歧流,河
勢擺動頻繁。山東陶城阜以下河道逐漸縮窄,兩岸大堤間的距離一般為0.5~
2.0 公里,山東省東阿縣最窄處河面寬僅300 多米。
黃河下游現存的唯一湖泊是位於山東省梁山、東平兩縣的東平湖。據《水
經注》載,黃河下游約有130 多個湖泊陂塘,因黃河決溢改道都淤成平陸。
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
口。黃河三角洲發育很快。近代三角洲以利津寧海為頂點,大體包括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
形地帶,面積5400 多平方公里。20 世紀50 年代
以來三角洲頂點從寧海下移到漁窪附近,小三角洲面積約2200 多平方公里,
1954~1982 年平均每年造陸38 平方公里,海岸線年均向海推進近0.47 公
里。1855 年黃河改走現行河道以來,發生在三角洲頂點附近的河口改道共10
次,其中1949 年以前7 次,1949 年後3 次。(參見彩圖插頁第23、24 頁)
氣候與水文黃河流域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
水量478 毫米,北部雨量較少,年均最少僅約150 毫米;南部雨量較多,年
均最多800 多毫米。6~10 月降雨佔全年的65~80%,且多暴雨。暴雨強度
大,一次降雨甚至可達當地多年平均降雨量。
黃河鄭州附近花園口站年均徑流量470 億立方米,計入工農業耗水量,
年均天然徑流量達560 億立方米,包括花園口以下天然來水量,黃河天然徑
流量合計為570 多億立方米。按1956~1979 年24 年水文資料,黃河流域地
表水資源總量為628 億立方米。水資源南部多、北部少。
蘭州以上地區、龍門至潼關區間、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集水面積僅為
全河的60%,而天然徑流量卻佔全河的87%。徑流量年內分配,7~10 月占
60%左右。年際變化最大最小年徑流量比值,蘭州站為3.17,河口鎮站為
3.44,中游有些支流的比值高達5~12。
黃河的輸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各大江河首位,年均輸沙量16 億噸,年
均含沙量37.7 千克/立方米(以陝縣站為代表),90%的泥沙來自黃河中游
黃土高原。其中80%集中產生於輸沙模數大於6000 噸/平方公里的11 萬平
方公里的地區。年內、年際變化不均勻,85%左右的泥沙來自汛期幾場暴雨,
中游有些支流一次洪水的輸沙量即可達全年的1/3 或更多,形成濃度很大的
高含沙水流。黃甫川、無定河、窟野河等多沙支流更有含沙量1000~1500
千克/立方米的極值。據陝縣站實測,黃河1933 年輸沙量最多,達43.9 億噸;
1928 年最少,為4.88 億噸(表1)。
黃河水力資源居全國第2 位。干支流水力發電理論蘊藏量4000 萬千瓦,
年發電量3500 多億度,其中幹流可開發水電資源2500 萬干瓦。
黃河支流流域面積在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6 條,大於1 萬平方公里
的有10 條。重要支流有15 條(表2)。
人文概況
黃河流域共有耕地0.18 億公頃,人口1.3億。上游草原遼闊,是中國羊毛、皮革和其他畜產品的主要產
地。中、
下游有廣大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發源地之一。陝、豫、魯等
省的小麥、棉花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黃河鯉魚聞名。河口濱海淺海區出產毛
蝦、對蝦等20 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蘊藏有煤、石油和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等礦
藏,目前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
業的布局。是中國舉足輕重的三大常規能源基地。流域亦為中國重要工業區,
重要城市有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等。
有京廣、京滬、隴海、蘭新、京包、包蘭、蘭青、青藏、太焦、焦枝、新焦、
新濟、濟石、同蒲、石太、寶成等鐵路干線和支線。1949 年前黃河上僅有蘭
州、鄭州、濟南3 座大橋,至1990 年底已建成橋梁75 座,溝通了兩岸交通。
黃河幹流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駁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遠在80 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新石
器時代已有定居農業。距今約3500 年前,位於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為當時
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
化的中心。
歷史災害黃河的洪水災害聞名於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游。黃河一年中
有4 個汛期,夏季的稱為「伏汛」,1933 年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2.2 萬
立方米/秒。1958 年河南花園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達到2.23 萬立方米/秒。
據歷史洪水調查推算,1761 年和1843 年,花園口和陝縣站出現過3.2 萬和
3.6 萬立方米/秒的洪峰;此外,還有9~10 月的「秋汛」,3~4 月的「桃汛」
和春初的「凌汛」。
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稱為「伏秋大汛」。億。上游草原遼闊,是中國羊毛、皮革和其他畜產品的主要產地
。中、
下游有廣大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發源地之一。陝、豫、魯等
省的小麥、棉花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黃河鯉魚聞名。河口濱海淺海區出產毛
蝦、對蝦等20 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蘊藏有煤、石油和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等礦
藏,目前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
業的布局。是中國舉足輕重的三大常規能源基地。流域亦為中國重要工業區,
重要城市有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等。
有京廣、京滬、隴海、蘭新、京包、包蘭、蘭青、青藏、太焦、焦枝、新焦、
新濟、濟石、同蒲、石太、寶成等鐵路干線和支線。1949 年前黃河上僅有蘭
州、鄭州、濟南3 座大橋,至1990 年底已建成橋梁75 座,溝通了兩岸交通。
黃河幹流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駁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遠在80 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新石
器時代已有定居農業。距今約3500 年前,位於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為當時
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
化的中心。
歷史災害黃河的洪水災害聞名於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游。黃河一年中
有4 個汛期,夏季的稱為「伏汛」,1933 年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2.2 萬
立方米/秒。1958 年河南花園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達到2.23 萬立方米/秒。
據歷史洪水調查推算,1761 年和1843 年,花園口和陝縣站出現過3.2 萬和
3.6 萬立方米/秒的洪峰;此外,還有9~10 月的「秋汛」,3~4 月的「桃汛」
和春初的「凌汛」。
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稱為「伏秋大汛」。億。上游草原遼闊,是中國羊毛、皮革和其他畜產品的主要產地
。中、
下游有廣大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發源地之一。陝、豫、魯等
省的小麥、棉花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黃河鯉魚聞名。河口濱海淺海區出產毛
蝦、對蝦等20 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蘊藏有煤、石油和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等礦
藏,目前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
業的布局。是中國舉足輕重的三大常規能源基地。流域亦為中國重要工業區,
重要城市有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等。
有京廣、京滬、隴海、蘭新、京包、包蘭、蘭青、青藏、太焦、焦枝、新焦、
新濟、濟石、同蒲、石太、寶成等鐵路干線和支線。1949 年前黃河上僅有蘭
州、鄭州、濟南3 座大橋,至1990 年底已建成橋梁75 座,溝通了兩岸交通。
黃河幹流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駁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遠在80 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新石
器時代已有定居農業。距今約3500 年前,位於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為當時
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
化的中心。
歷史災害黃河的洪水災害聞名於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游。黃河一年中
有4 個汛期,夏季的稱為「伏汛」,1933 年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2.2 萬
立方米/秒。1958 年河南花園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達到2.23 萬立方米/秒。
據歷史洪水調查推算,1761 年和1843 年,花園口和陝縣站出現過3.2 萬和
3.6 萬立方米/秒的洪峰;此外,還有9~10 月的「秋汛」,3~4 月的「桃汛」
和春初的「凌汛」。
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稱為「伏秋大汛」。
20 世紀50 年代以前黃河常發生決口泛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有歷史
記載的2000 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 多次,重要的改道26 次。
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黃河下遊河道,稱為「禹河故道」,大體經河北,由今
滏陽河道、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從公元前602 年黃河第1 次大改道
起,至公元1855 年改走現行河道。
其間,1128 年以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後
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河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25 萬平方
公里的地區。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慘重損失,1933 年下游決口54 處,受災
面積1.1 萬多平方公里,受災人口達360 多萬人。1938 年國民黨政府扒開鄭
州以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淹死89 萬人,造成著名的黃泛區。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溝道密度2~7 公里/平方公里,溝壑面積占土
地面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但黃河的沖刷和淤積卻是華北平原形
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黃河流域旱災嚴重。公元前1766~公元1944 年,有記載的旱災即達1070
多次。公元1877~1879 年魯、豫、冀、晉4 省連續3 年大旱,餓死1300 多
萬人。1929 年黃河流域普遍大旱,災民達3400 萬人,1942~1943 年,豫、
冀、皖等省大旱,僅河南省就餓死數百萬人。
治理成就遠在春秋戰國時代黃河兩岸已修築了堤防。兩漢時代,搶險、
堵口和保護堤岸的「工程」已經出現。宋代已有簡單的報汛方法和防汛制度。
公元1 世紀後半期(東漢永平)的王景,16 世紀後半期(明嘉靖到萬曆)的
潘季馴,17 世紀後半期(清康熙)的靳輔,陳璜等,對於黃河下游的修堤防
汛工作,都有重大貢獻。
1955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
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展開了大規模綜合治理黃河的工作。
下游修防,加高加厚大堤,堤身高普遍達9~10 米,頂寬7~11 米,發
現和填實堤身內部的洞穴、裂縫等各種隱患33 萬多處。引黃河水淤平潭坑、
窪地,淤高背河地面,增強大堤抗洪能力。大堤上的險工壩岸全部改建為石
壩。大堤植樹種草,實現了綠化,防止風波和雨水對堤身的沖刷。下遊河道
也進行了整治,修築了170 多處護灘控導工程,同130 多處險工、5000 多道
壩岸相配合,使山東省東明縣高村以下400 多公里的河道得到控制,高村以
上也縮小了主溜游盪范圍。還修建了三門峽、陸渾等防洪水庫,開辟了北金
堤、東平湖滯洪區,初步組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
改變了單純依靠堤防守堤防險的局面,並組織了強大的群眾防汛隊伍,戰勝
了歷年的洪水,特別是戰勝了1958 年花園口站2.23 萬立方米/秒的大洪水,
改變了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險惡局面。
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區廣泛開展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結合的水土保持工
作。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 萬多平方公里,取得了減沙增產效果。上中游
地區建成660 多萬公頃防護林。
遠在2000 多年前黃河流域就修建了大規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46
年在關中平原修建了鄭國渠。漢武帝時在關中修建了白渠、靈軹渠、成國渠、
渠、龍首渠等。在幹流寧夏、內蒙古河套地區,支流湟水、汾河、沁河下
游也很早都有相當規模的灌溉工程。但直到20 世紀50 年代前夕,黃河流域
全部灌溉面積僅約為80 萬公頃,水電事業幾乎空白。至80 年代末黃河幹流
上已建成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8 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
,支流上建起大中型水庫167 座,干支流水電站
總裝機350 萬干瓦,1990 年發電量逾180 億度,相當於1949 年全國發電量
的3 倍多。目前在黃河上游又在興建裝機容量為200 萬千瓦的李家峽水電站。
全河灌溉面積466 萬余公頃,約為1949 年的6 倍。過去沒有引黃灌溉工程的
黃河下游,現已建成引黃涵閘76 座和55 座虹吸、68 座揚水站工程。引黃灌
溉和補源面積達200 萬公頃,成為中國最大的自流灌區。在黃河流域還廣泛
開展了水沙的綜合利用,下游已累計放淤改造沙荒鹽鹼地20 多萬公頃,並為
黃河流域的城市人民生活和位於下游兩岸的勝利油田、中原油田等重點工程
的工業用水提供了水源。
引黃濟青工程通水,不但解決了青島市居民的生活用水,而且使沿途高
氟區71 萬人民結束了喝鹹水的歷史。
G. 沁河河口村水庫的水庫概要
河口村水庫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發電、改善河道基流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一級支流沁河最後一段峽谷出口處,下距五龍口水文站約9km,屬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是控制沁河洪水、徑流的關鍵工程,也是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壩址控制流域面積9223平方公里,占沁河流域面積的68.2%,占黃河小花間流域面積的34%。壩址距濟源市22km,距右岸約11km有濟(濟源)陽(陽城)公路通過,且有低等級公路連接至壩址;左岸下游約9km有207國道和二廣高速通過,並有鄉間簡易道路連接至壩址;壩址南距焦枝鐵路約9 km,與濟源市、洛陽市、焦作市和新鄉市均有公路、鐵路相通,對外交通條件較好。
河口村水庫位於濟源市河口村附近的沁河幹流上,是黃河防洪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十二五」規劃擬建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河口村水庫工程規模為大(Ⅱ)型,最大壩高117.0m,總庫容3.30億立方米,工程設有大壩、溢洪道、泄洪洞、灌溉引水發電洞、電站廠房等建築物。水庫建成後,可減輕黃河防洪壓力,同時將使南水北調總乾渠穿沁工程達到100年一遇設計防洪標准,也可使沁河防洪標准由當前不足25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沁河是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以下簡稱三花間)兩大支流之一,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占黃河三花間流域面積的32.5%。沁河洪水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組成部分,沁河水資源是河南省豫北地區工農業發展的重要水源。
由於沁河缺乏控制性水庫工程,沁河下游及豫北平原的防洪和水資源問題均十分突出。沁河下遊河床為地上懸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m,當前河道堤防防禦標准為4000 立方米/秒,相應洪水水位高出相距43km的新鄉市30.4m,高出京廣鐵路詹店車站處路面17.4m。歷史上沁河下游洪水災害十分嚴重,自三國魏景初元年(237年)有記載以來,到1948年的1712年中,決口193次。僅民國37年間,決口就達48次。1947年武陟縣大樊決口,潰水奪衛入北運河,淹沒五個縣的120多個村莊,面積達400平方公里,災民20餘萬人。隨著黃河河床淤積抬高,沁河下游從河口向上游也在逐漸淤高,黃河漲水時即發生頂托倒灌,1933、1958年黃河均倒灌至武陟縣城附近。受黃河洪水頂托,沁河洪水下泄不暢,木欒店以下堤防易決口。若發生「黃沁並溢」,因其位置處於黃河下游上端,其決溢災害遠大於其他位置的臨黃堤決口。因此,沁河防洪與黃河防洪息息相關。沁河下游兩岸平原人口密集,保護區面積1725平方公里,人口117萬,耕地56.15萬畝。涉及兩市(焦作市、濟源市)五縣(濟源、沁陽、博愛、溫縣、武陟),有京廣鐵路交通干線,又有新焦、焦枝鐵路通過。保護區內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主要工業有煤炭、耐火材料、化肥、水泥等;農業產量較高,是全國聞名的糧食噸糧縣(市)。如今河道的防洪標准僅為20年一遇,當洪水超過4000 立方米/秒時,將淹沒沁南滯洪區。該區是河南省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有人口約15萬,土地約16萬畝。由於洪水預見期短,將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若洪水進一步上漲,如今河道可能向北決溢,將危及華北平原的人民生命財產和工農業生產安全,以及京廣、焦枝鐵路、107國道等交通運輸安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沁河下游的焦作和濟源市,是河南省經濟發展較迅速的地區,1997年兩市國民生產總值291億元,占河南省的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7644元,比全省平均高73%。沁河是兩市的主要水源,但徑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當前在灌溉季節缺水嚴重。隨著沁北火電基地的興建和工農業的發展,沁河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為了保證沁河下游兩岸及豫北平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急需興建河口村水庫。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的黃河干支流上已建成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黃河支流上已建成故縣、陸渾水庫,黃河下游已初步形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防洪能力已有很大提高。2001年12月,小浪底水庫最後一台機組發電,標志著小浪底水利樞紐已正常投入運用,下遊河防工程標准提高,抗禦大洪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但下游仍有發生大洪水的可能。隨著小浪底水庫死庫容的淤積,沁河洪水和黃河洪水經常遭遇,是小浪底至花園口無控制區大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興建河口村水庫,對減輕黃河下游的洪水威脅,減少黃河灘區中常洪水的淹沒損失以及緩解沁河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