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清明放水節門票
❶ 清明節都江堰旅遊
都江堰景區和青城前山景區已經開放門票各是90,學生可以憑學生證買到半票,由內於都江堰景區是位容於城中心,所以吃東西不是問題。都江堰景區半天就可以游覽完,青城前山也是,不過也可以選在在青城前山找個農家院住一晚,住店的話,要和老闆砍下價。(後山由於地震後恢復重建,還沒有開放,不建議前往)
你到成都過後可以在成都西的茶店子車站乘坐都江堰的直達車,單人票價大概是16元,到了都江堰車站後可以出站乘坐公交車1塊錢/人,或者打車8元錢(不超過10元)
❷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是不是記念李冰父子的
每年清抄明時節,都江堰襲市便迎來了從公元978年開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節大型旅遊活動,以紀念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古時,每到冬季,人們便用榪槎築成臨時圍堰,使岷江水或入內江,或入外江,然後淘修河床,加固河堤,這就是歲修。到了清明時節,舉行既隆重又熱烈的儀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然後拆除榪槎,滾滾岷江水直入內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闊野。
參見網路:http://ke..com/view/882096.htm
❸ 清明放水節這一地區性節日是為了紀念誰人們為什麼要紀念他們
是都江堰人民紀念李冰的.因為李冰修築都江堰,使得人民擺脫水患之災.
這個是都江堰的簡介.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稱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為都江堰。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渠首在灌縣境內,包括「魚嘴」、「金剛堤」、「飛沙堰」和「寶瓶口」 4個主要工程和數以千計的渠道與分堰。岷江水流至玉壘山下時,被「魚嘴」工程分成兩股,南側稱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為主,兼有灌溉之利;北側為內江,又稱都江堰,長約160公里,以灌溉農田為主。其下游分汊為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渠系。其中,走馬河和柏條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後,再重返岷江正流。「魚嘴」後面是由巨大的鵝卵石築成的內外「金剛堤」,與「魚嘴」連成一體,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剛堤」後是「飛沙堰」,以排洪排沙為主,使內江江水保持適當的水量。堰後即為離堆巨崖,崖下就是「寶瓶口」工程。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成都平原上河流走向與等高線相垂直的天然地形條件而建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都江堰灌區工程進行了徹底改造和擴展,使灌區面積由原來的14縣市,17.3萬多公頃農田,迅速擴大到30縣市,57.3萬多公頃農田。
❹ 都江堰放水節- 放水節的由來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Show.asp?id=2623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
發布時間: 2006-4-5 上午 10:01:27 被閱覽數: 11 次 來源: 中國國學網
李冰主持創建都江堰,使長期苦於水旱災害的川西平原一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矚目的「天府之國」,人民對他的感戴之情是沒齒難忘的。紀念李冰的活動始於何時,史無明文記載,已無從查考。
東漢李冰圓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說明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代,灌區人民已經開始紀念李冰了。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益州刺史劉季連將都江堰渠首「望帝詞」遷到鄲縣,以原廟改招李冰,名祟德廟。唐太宗時(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將軍」。玄宗幸蜀,遲封李冰為「司空相國」。唐代「春秋設鬥牛」紀念李冰。宋太祖趙匡撤治修崇德廟,擴大了廟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龍構也成了紀念李冰的廟宇。陸放翁有《伏龍洞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詩,足以說明李冰在宋代已經封王。宋開寶七年改封李冰「廣濟王」,定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動,規模宏大。范成大《離堆行》中有「到羊五萬大作社,春秋伐鼓蒼煙根」的詩句。《獨醒記》中說:「水康軍祟德廟招李冰父於……詞把之盛,每歲用羊四萬余頭。凡買羊以祭,偶產羊羔者亦不敢留。」
《灌縣鄉土志》亦說:「唐宗時蜀民以羊把李王,廟前江際皆屠宰之家。」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祭祀規格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刪一;箕二、簇二;四、豆四、尊一、爵三、爐一、蹬二」;二郎祭品與冰同。典禮程序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禮,奠帛、讀祝;送神、望燎;告禮成,退。祝文為:「維神世德,興利除『e。作綳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破綿絡,至今稱美。鹽並沒開,蜀用以饒。石人鎮立,蜀害以消。報祟功德,園朝褒封『茲值春灌,理宜肅恭』。尚給這種祭把規格一 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澤興濟通佑王」,並賜「績垂保障」額。光緒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顯英王」,並賜「功昭蜀道」額。次年加封為「通佑顯惠襄護王」,賜「陸海金堤」額。灌區為李冰立廟很多,稱為川主廟。「李二郎:於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御賜「二郎神碑」,稱二郎為「川主二郎神」,並欽定了祭文。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國封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通顯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績廣惠顯英王」。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顯英普濟王」,賜「錦江普佑」額,次年加封為「顯英普濟昭福王」,賜「安流利濟」額。清代的祭把規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准四川巡撫都察院憲德奏請頒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為:「每年仲春仲秋把龍王,次日記(李)王父子。牲用少幸,祭列九品。」每祭由縣捐銀兩,具「豬、羊、燭、富、香、褚以及庶蓋」。
1938年,四川省政府頒定《祟祀顯英王廟伏龍現典『禮儀式』》。程序為:舉行祟把敷澤興濟通佑顯惠襄護王、承績廣惠顯英普濟昭福王典禮,全體肅立;奏樂,設迎神位;還神;授花;引贊導主祭,官恭誼王位前立正;唱紀念歌;進席,獻帛;進爵,獻爵;進食,獻食;主祭官詣讀祝位前肅立讀祝』;全體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禮;奠爵;焚祝帛;奏樂;設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禮成,鳴炮。祭:把時·,先到伏龍觀祭李冰,再到二王廟祭二郎。官祭一般清明歲修完畢結合放水慶典二道舉行。祭完李冰父子後即到楊泅廟江邊祭招後鳴飽放水。
官祭之外,還有民祭。傳說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後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以上抓《灌縣鄉土志》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吁。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廟里人山人海,香煙繚繞,虔誠之態,令人感動。
將軍廟前江邊鳴炮放水。隨著三聲炮響,兩岸頓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堰工們先卸去壓盤石和壓盤木,將士埂挖至水面,拆去水面以上搪梁,砍斷嶺子木、再砍斷盤杠結點竹線,拉倒撐子木和座兜,最後用大繩綁住「揭腦頂」,拉倒揭搓放水。砍揭搓放水後,主祭官等即離座策馬奔成都;祈求人快水多。堰工們要用竹桿打水頭,告訴流水:不要好壞朗不要沖毀橋梁,要安通順軌,為民造福。年輕人沿江用石於遲打「水腦殼」。有的人放下鴨子,年輕人下水爭搶水頭鴨』。老人們則爭舀?頭水」敬神,祈禱五穀豐登。
1949年12月中國入民解放軍與民工一道搶修都江堰,次年清明舉行了解放後第一個清明放水節,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李井泉主持慶典,英國《泰晤士報》為重建新聞予以報道。1957年後,修建了節制閘門,都江堰不用全部斷流,砍榪槎放水儀式不再舉行。
1990年,都江堰市委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決定恢復都江堰清明模擬放水活動。1991年的清明放水節活動豐富多采。『節日』期間,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清明藝術節、迎春花會,李冰燈會和物資交流會,恢復了仿古祭祀表演,使中外來賓交口稱贊放水節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天府第一盛會」。 1993年的放水節,增設了祭壇,增加了面具舞等表演,城區舉行了盛大的文藝表演,街頭裝飾一新。入夜,禮花沖天而起,燦爛奪目。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對吸引投資,發展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4是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江堰管理處,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規模宏大的都江堰國際清明放水節,更是盛況空前。
都江堰是天府源頭,李冰是建堰的第一功臣元勛。都江堰將與世長存,永放光彩,李冰將會永遠永遠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
--------------------------------------------------------------------------------------------------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Show.asp?id=2625
放水節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06-4-5 上午 10:59:20 被閱覽數: 7 次 來源: 央視國際
翻開厚重的中華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中華民族是以農業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們最重要的資源。在遠古洪荒年代,沒有科學知識,每遇洪澇災害,人們就以為是水神在作怪,為了免除災難,風調雨順,就只好祈求虛幻的「水神」,於是古代便出現了「祀水」儀式。傳說中的水神叫「河伯」,西門豹治鄴說的就是這類故事。
岷江流域也不例外,秦以前的岷江水患無常,沿江兩岸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純樸厚道的人們每到洪水季節總要捧著三牲到河邊「祀水」,一年又一年的乞求河神保佑他們。據說李冰的女兒冰兒,就曾作了「祀水」的犧牲品。到了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帶領民工,修築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都江堰延續至今,歷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人們為了紀念李冰,於是將「祀水」改為「祀李冰」。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明節內江灌區需水春灌,便在渠道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拆除攔河榪槎,放水入灌渠,這個儀式就叫「開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這一天定為「放水節」,到了清代又被稱為「祀水」,民國後恢復了「放水節」這一稱謂。「放水節」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其盛況尤勝春節。
--------------------------------------------------------------------------------------------------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Show.asp?id=2626
都江堰放水節
發布時間: 2006-4-5 上午 11:00:53 被閱覽數: 8 次 來源: 央視國際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節日。
歷史上,每年農歷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廟會,又稱清明會。
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改民間傳統的清明會為政府主辦的放水節。屆時由身著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此間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入勝。
❺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的程序
舊時,大典通常由四川高級官司員主持。放水前一日,有關人員先到郫縣望從祠祭祀望帝、叢帝。放水之日,儀仗隊抬著祭品,鼓樂前導,主祭官率眾人出玉壘關至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隨後主祭官朗誦《迎神辭》。舉行祟把敷澤興濟通佑顯惠襄護王、承績廣惠顯英普濟昭福王典禮,全體肅立;奏樂,設迎神位;還神;授花;引贊導主祭,官恭誼王位前立正;唱紀念歌;進席,獻帛;晉爵,獻爵;進食,獻食;主祭官詣讀祝位前肅立讀祝』;全體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禮;奠爵;焚祝帛;奏樂;設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禮成,鳴炮。祭:把時,先到伏龍觀祭李冰,再到二王廟祭二郎。
官祭一般清明歲修完畢結合放水慶典二道舉行。祭完李冰父子後即到楊泅廟江邊祭招後鳴飽放水.官祭之外,還有民祭。傳說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後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以上抓《灌縣鄉土志》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吁。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廟里人山人海,香煙繚繞,虔誠之態,令人感動。
然後,砍榪槎放水。榪槎是將三根木棒的頂端都扎在一起構成的三角架,它和簽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築堤,可截斷流水。主持都一聲令下,咚咚咚三聲禮炮,身強力壯的堰工奮力砍斷魚嘴前阻斷內江的榪槎上綁索,河灘上的人群用力拉繩,榪槎解體倒下,江水頃刻奔涌而出。此時,年輕人跟著水流奔跑,並不斷用石頭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稱為打水頭。人們爭舀頭水祭神,認為這樣可以消災祈福,求得神靈庇佑,該俗現仍流行。
將軍廟前江邊鳴炮放水。隨著三聲炮響,兩岸頓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堰工們先卸去壓盤石和壓盤木,將士埂挖至水面,拆去水面以上搪梁,砍斷嶺子木、再砍斷盤杠結點竹線,拉倒撐子木和座兜,最後用大繩綁住「揭腦頂」,拉倒揭搓放水。砍揭搓放水後,主祭官等即離座策馬奔成都;祈求人快水多。堰工們要用竹桿打水頭,告訴流水:不要好壞朗不要沖毀橋梁,要安通順軌,為民造福。年輕人沿江用石於遲打「水腦殼」。有的人放下鴨子,年輕人下水爭搶水頭鴨』。老人們則爭舀頭水」敬神,祈禱五穀豐登。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民工一道搶修都江堰,次年清明舉行了解放後第一個清明放水節,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李井泉主持慶典,英國《泰晤士報》為重建新聞予以報道。1957年後,修建了節制閘門,都江堰不用全部斷流,砍榪槎放水儀式不再舉行。
1990年,都江堰市委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決定恢復都江堰清明模擬放水活動。1991年的清明放水節活動豐富多彩。『節日』期間,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清明藝術節、迎春花會,李冰燈會和物資交流會,恢復了仿古祭祀表演,使中外來賓交口稱贊放水節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天府第一盛會」。1993年的放水節,增設了祭壇,增加了面具舞等表演,城區舉行了盛大的文藝表演,街頭裝飾一新。入夜,禮花沖天而起,燦爛奪目。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對吸引投資,發展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4是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江堰管理處,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規模宏大的都江堰國際清明放水節,更是盛況空前。
❻ 都江堰市清明放水節作文.
復「清明時節雨紛制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讓自己遺憾,並且對得起他人。
❼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怎麼來的
雖然清明放水節是遠古江神和江水祭祀的演繹與發展,但清明放水節正式形成在秦漢時期。這需從清明放水節的內容說起。
清明放水節是一個種綜合性的民俗民間文化活動,其內容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為官方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締造者李冰的祭祀活動。這種祭祀活動准確可考的年代是至少不晚於漢建寧元念,即公元168念,這主要是根據1974念在岷江河道出土的漢代石刻像認定。其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歲修工程制度的建立。
據《華陽國志?蜀志》「李冰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認,立三水中,與江神的,水竭不至腳,盛不沒肩。」的記載看,李冰於都江堰建成之後,就制定了一系列能保證都江堰運行的制度,其中重要的是「淘灘」制度,必須適時把壅積在鳳棲窩彎道處的沙石清淘到規定的深度,才能保證內江水的流量。因此,可知這種「淘灘」為主的歲修制度,至少在秦代就已形成。其三是砍榪槎放水,這一生產習俗是與歲修制度相依存的,有了歲修制度,就有砍榪槎放水的生產程序。其四是「打水腦殼」寫民俗活動。雖然其准確年代已不可考,但從其濃烈的巫術信仰性質來看,也應產生在秦漢時期,因為那個時代正是蜀文化中巫文化還十分盛行的時期,不然,唐代大詩人杜甫不可能在《石犀行》一詩中,對石人鎮水等巫文化活動進行有違時代潮流的批判與嘲笑。
另據史載文翁於寶瓶口下開兩條可到,其中一條就是三泊洞河,也即現柳河的記載來看,漢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完善,也可證明清明放水節有形成和完善的條件。
為什麼放水節會定載清明這一天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冬季歲修工程必須在農田的春季灌溉之前完成,而古代進入春耕生產灌溉、依據農事節會,一般在清明放水節以後,因為古代清明節又稱為寒食節,是為紀念兩位周代的愛國人事而設立的,中國古代的人尤其重氣節,因此,寒食節十分重要,這一天過後,才正式進入農事活動。其二是農耕文化中,二十四節令是指導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標志,而清明這一天也正是進入春耕農忙季節的時期,而國家規定一年量詞的春耕祭祀活動,也是根據農業生產的規律,定在農忙前或收獲後,因此,清明節就成為放水節的首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