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三台水上樂園
Ⅰ 臨漳銅雀三台的觀後感
鄴城考古隊對鄴城遺址內一座佛寺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佛寺大殿基址回和塔基,並在塔基下五六米深答的地宮中發現舍利函,舍利函周邊罐子里還存放有五穀雜糧。
臨漳縣的鄴城遺址是全國36大遺址之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以來,鄴城考古隊對遺址內一處佛寺展開發掘,發現了佛寺大殿基址和塔基。在塔基下五六米深的地方,考古隊找到地宮的一部分,並找到了一個舍利函。舍利函周邊發現5個罐子,裡面放著五穀雜糧。地宮內還發現瑪瑙、琉璃珠等,但並無文字性的物件。
目前,考古隊仍在展開發掘,並委託國家權威部門對發現的物品進行鑒定,具體情況將由最後的鑒定報告、考古報告揭曉。
Ⅱ 關於臨漳三台歷史故事
銅雀台
在金鳳台北,為三台之主台,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為曹操與文人騷客宴飲賦詩,與姬妾宮女歌舞歡樂之所,也是兵家戰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嚴才叛亂,並接見和宴請了從匈奴歸來的著名詩人蔡文姬。曹植也曾於此揮筆立就《登台賦》,至今傳為美談。後趙、北齊時銅雀台又加以修築,素有「銅雀飛雲」之美稱。該台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銅雀台懷古》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金鳳台
在三台村西,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邊的一座,為東漢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據史書記載,台高8丈,有屋135間。現存的金鳳台夯土遺址比較完整,南北長122米,東西寬70米,高12米。台的南側有清順治八年修建的文昌閣,閣前鑲有金鳳台匾額,門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對,造型古樸,雕工精細。閣後碑亭內名人題詠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鄴鎮金鳳台洞清觀首創之碑」,碑額雕六龍盤結,古雅別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碑亭北邊有53級石階,拾階而上,便可達金鳳台頂。台頂現有文物陳列室,陳列著鄴城及其附近出土的珍貴文物。在石級西側有一個地洞,是曹操的藏兵洞,可通到磁縣的講武城。
冰井台
位於「三台」之最北端,建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間,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時台上建築被焚,明末時又被漳河水沖毀,地上遺跡無存
Ⅲ 作文《春遊覽臨漳三台》5oo字
親愛的旅客,今天我帶大家游覽我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臨漳,古稱鄴。這里是三國故地,六朝古都;這里地處平原、物產豐富;這里人傑地靈,文化璀璨。歷史名人有建安七子、鬼穀子、西門豹等,至今他們的故事還被人們傳唱。 首先向大家介紹的是銅雀台,位於縣城西南方18公里處的香菜營鄉三台村。據史書記載,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
然後是天下第一柏——古漢柏。位於 縣城西南27公里,倪辛庄鄉靳彭城村東頭。樹高22.5米,胸圍5.6米,樹冠覆蓋面積直徑約為80米。樹主幹上生長部分半球體的骨突,形狀如緊握的拳頭。當地村民說:「樹根若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村民謂之「血柏」。 此樹是當年魏武拴馬樁。已有千年歷史。
第三站是七子湖。湖畔垂柳拂堤,鮮花簇放,景色迷人,是旅遊、休閑的絕妙去處。湖水波光粼粼,水裡游著若隱若現的小魚 ,湖中心是七子塔,幾座拱橋靜靜地立在湖中,使人心曠神怡。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上不時走過鍛煉的人
群。
走在縣城的大街上,一座現代化城市展現在我們眼前。兩旁高樓林立,商鋪鱗次櫛比, 汽車川流不息,人行道旁是綠化帶,常年生機勃勃。現在的臨漳,每村都有了圖書館,還會定期舉辦各種文娛的活動。實現了城裡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這些都是黨的三年大變樣政策取得的豐碩成果, 如果你等到明天早晨,便會看到晨練的人們聚集在鄴令公園、金鳳公園、鄴都廣場……有的打太極,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散步,有的在練唱……他們不論男女老少,神清氣爽,其樂融融,這已是城市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在的臨漳人民,已經走在幸福文明的康莊大道上,正向科技節約型城市邁進。
親愛的遊客,您是不是也愛上了這蒸蒸日上的臨漳和善良淳樸的臨漳人呢?
Ⅳ 習文鄉天下第一柏、鄴城三台遺址、鄴城博物館的觀後感
親愛的旅客,今天我帶大家游覽我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臨漳,古稱鄴。這里是三國故地,六朝古都;這里地處平原、物產豐富;這里人傑地靈,文化璀璨。歷史名人有建安七子、鬼穀子、西門豹等,至今他們的故事還被人們傳唱。 首先向大家介紹的是銅雀台,位於縣城西南方18公里處的香菜營鄉三台村。據史書記載,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
然後是天下第一柏——古漢柏。位於 縣城西南27公里,倪辛庄鄉靳彭城村東頭。樹高22.5米,胸圍5.6米,樹冠覆蓋面積直徑約為80米。樹主幹上生長部分半球體的骨突,形狀如緊握的拳頭。當地村民說:「樹根若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村民謂之「血柏」。 此樹是當年魏武拴馬樁。已有千年歷史。
第三站是七子湖。湖畔垂柳拂堤,鮮花簇放,景色迷人,是旅遊、休閑的絕妙去處。湖水波光粼粼,水裡游著若隱若現的小魚 ,湖中心是七子塔,幾座拱橋靜靜地立在湖中,使人心曠神怡。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上不時走過鍛煉的人
群。
走在縣城的大街上,一座現代化城市展現在我們眼前。兩旁高樓林立,商鋪鱗次櫛比, 汽車川流不息,人行道旁是綠化帶,常年生機勃勃。現在的臨漳,每村都有了圖書館,還會定期舉辦各種文娛的活動。實現了城裡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這些都是黨的三年大變樣政策取得的豐碩成果, 如果你等到明天早晨,便會看到晨練的人們聚集在鄴令公園、金鳳公園、鄴都廣場……有的打太極,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散步,有的在練唱……他們不論男女老少,神清氣爽,其樂融融,這已是城市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在的臨漳人民,已經走在幸福文明的康莊大道上,正向科技節約型城市邁進。
親愛的遊客,您是不是也愛上了這蒸蒸日上的臨漳和善良淳樸的臨漳人呢?
Ⅳ 邯鄲到臨漳三台有多遠
從邯鄲汽車站坐車上午10點30,下午4點30兩趟車買到香菜營的票 到終點站三台下車
Ⅵ 關於臨漳三台的歷史,故事
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為曹操與文人內騷客宴飲賦詩,與容姬妾宮女歌舞歡樂之所,也是兵家戰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嚴才叛亂,並接見和宴請了從匈奴歸來的著名詩人蔡文姬。曹植也曾於此揮筆立就《登台賦》,至今傳為美談。後趙、北齊時銅雀台又加以修築,素有「銅雀飛雲」之美稱。該台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銅雀台懷古》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成人28元.兒童10元
Ⅷ 春遊臨漳三台作文怎麼寫急!!!
記憶里會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淡忘掉了。而有一件事卻一直貯存在我的腦海里,記憶猶新,彷彿那一刻就剛剛發生在眼前。
作為一名中國人,會使用筷子吃飯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可是,學會使用筷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我的身上就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那是我五歲生日的那天晚上,媽媽「送給」我一個特殊的禮物——教我使用筷子吃飯。可是,我從小就習慣用勺子吃飯,用筷子吃那是一竅不通。媽媽把筷子交給我時,我拗著不用,隨手又拿起了勺子。不料,一項溫柔的媽媽今天就沒有了往日那麼客氣了。她奪過我手中的勺子,把筷子遞給我,說:「不可以一直都用勺子吃,長大了怎麼辦?都五歲了,該學學用筷子了!就從今天開始。」「可是我不會用呀!」媽媽摸了摸我的頭:「不會要學,來像我這樣兩只手握住,食指與拇指……」媽媽耐心的教我。可是我怎麼看都學不會,急得哭了起來。可媽媽沒有因為我的眼淚而產生憐憫之心,反而鼓勵我說:「不要急慢慢來。再做一次......」我努力學著媽媽拿筷子的姿勢,手指很僵硬地抓死筷子,擔心它會從手中脫落。當將兩只筷子分開始,手指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樣,根本就不聽指揮。筷子也很調皮,不是東倒就是西歪。有時,剛夾起來的飯菜,顫顫抖抖的又掉了下去。我有些不耐煩了。可媽媽沒有放棄,繼續鼓勵我:「再來一次。剛才做的很好嗎。再堅持一兩次,第三次就會成功的!」在媽媽的鼓勵下,我一次、兩次、三次......失敗一次,二次、三次......不一會兒,我覺得手和筷子似乎聽話了許多,可以慢慢夾起飯菜了。於是,我便有了信心和興趣,試著再夾起一塊肉……我真的做到了!媽媽看到了我的成功,高興地說:「哇,成功了,美諭,你很棒啊!」聽了媽媽的表揚我的心裡美極了!並且我覺得這頓晚餐比哪一次都香。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如今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這次學用筷子,也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會一門本領,必須有不怕失敗的精神。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感謝媽媽給我上的人生中最寶貴的那一課!
Ⅸ 想從邯鄲去臨漳鄴城博物館和銅雀三台遺址。。。
你如果從邯鄲出發的吧。不用到臨漳倒車。
邯鄲汽車站臨漳站(火車回站南300米) 有一趟答 邯鄲到香菜營的車。直達三台村,終點站就是銅雀三台遺址公園。
這趟車,早晨十點半發車。一點從三台村返程。注意時間。
三台村下車步行三百米就可到達銅雀台。然後沿著大路往前走500米就是博物館。
返程的話,車是一點回邯鄲。如果你趕不上。可以在下車的地方做去磁縣的大巴車
然後從磁縣返回邯鄲市。
或者從下車處去臨漳。在從臨漳返回邯鄲。但是從磁縣回邯鄲比較近。
如果能趕上 一點的車自然更好。
三台僅存其一,但是很有歷史感覺的哦。如果是歷史愛好者,一定不虛此行。